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亨利‧馬太介紹


    亨利‧馬太(Matthew Henry,1662-1714),一位在上帝面前忠心和認真的牧者並解經家,他特別用心預備上帝所交付他傳講的每一篇講章。為此,他對同為牧者的教牧同工,也經常勸勉當在講道的預備上,在上帝面前好好等候、並認真,絕不馬虎,更不要為那毫無價值的知識去費心血,應以純正的真理餵養上帝的群羊,讓信徒聽見「那純正話語的規模」(提後一13)。

    亨利終生最大的工作,就是他的巨著:《聖經註解》(Exposition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至今仍是渴慕認識上帝話語的聖徒,在讀經上極佳輔助。亨利受敬虔的父親影響和教導,自幼就喜愛靈修讀經;他也常對人說,靈修是蒙恩之法。靈修讀經的生活,是建立紮實信仰的根基。

    求主保守讓我們也有這樣的心志好好的在上帝的話語上下工夫成為主重用的器皿

亨利馬太

     亨利‧馬太介紹  ,  亨利馬太  ,

亨利馬太


亨利馬太(Mathew Henry)是一位著名的解經家。

有一天他被搶劫,當晚他在日記本上寫著:
讓我心存感激--
首先,我從未被搶;
其次,他們雖然搶了我的皮包,卻未曾搶走我的生命;
第三,他們縱然搶了皮包,裡面卻沒有很多錢;
還有第四,是我被搶,不是我搶別人。

一、父親的家庭生活

  亨利父親喜愛善人,所以每當來客,他總是很客氣地招待他們。當他的主內朋友們過訪時,他總是很有趣地說,他的床有地方能睡十二個人,他的穀倉能容一百人,他的心能容一千人。因為,享利師母得著她父親在大橡樹所留下的遺產。他們的生活,過得比一般被拒絕的神僕都好,所以,他總是很誠懇的願意盡量幫助他主內的弟兄,和他們一起享受祂物質上的福氣。

  他的孩子們,很愉快地盼望著這些客人,來拜訪他們。這些有名的神僕和他們的談話,在青年馬太的敬虔,而敏感的頭腦裏刻了一個永久的印象。坐在這些客人之中,聽他們交談就是他極大的喜樂。

  腓力‧亨利,把他的家庭禮拜當公事辦。他家庭禮拜是一致的、固定的,而且又是恒久的持守著。他曾說過:「如果沒有禮拜敬拜上帝,就當在門上寫著『主啊!求你可憐我們』,因為這是災禍,因為這家被咒詛。」

    清早起來,當世界的憂慮和事務,還沒有擁擠進來之前,他領他一家做家庭禮拜。到了晚上在孩子和僕人,還沒有發睏以前,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讀聖經、唱詩和祈禱。他的習慣,是解釋一部分聖經,然後,鼓勵孩子們筆記起這些解釋。這樣,在家中他就把著作的種子,栽培在他兒子的心懷意念裏,過了幾年後,就出版他那著名的《亨利馬太聖經註解》。

  亨利注意到五條少年人,必須守的訓誡:

( ) 當記念造他們的主。
( ) 當來就耶穌基督。
( ) 當負起少年人的軛。
( ) 當逃避少年人的私慾。
( ) 當遵行上帝的話,來潔淨他們的行為。

 為了增進他子女敬虔的生活,他寫了一個小契約。

  『我以父神為我最大的福分,我人生最高的目的。』

  『我接受聖子為我的君王、我的救主。』

  『我接受聖靈為我的成聖者、我的教師、我的引導者、我的保惠師。』

  『我接受上帝的話,為我生活上一切行動的法則。我也以屬上帝國的子民,無論在任何情形之下,都為我的同胞。』

  『照樣把我的全身都奉獻給主--我的自己,我一切所有的,以及我一切的才能。』

  『我這樣奉獻是故意地、誠懇地、甘心地、又是永遠地。』

  他將這契約教訓給他的子女們。孩子們在每禮拜天晚上,都很嚴重地一一重複這條契約。他費了很多辛苦,來解釋這個契約的意義,又費了不少的心血勸勉他們,好使他們甘心情願接受這個契約。等孩子們長大時,他叫他們親手把這個契約寫出來,然後很莊重地在下面簽他們的名字。他告訴孩子們說,他把這個契約的單章收起來作為證據。如果,以後他們離開上帝不跟隨上帝,他就以此為抗議。

  腓力‧亨利,教訓他的子女們禱告,同時,他以對孩子們講說,當以神的旨意為樂。當他給孩子們講解聖經時,他常想將來有人能出版一部實行的聖經註解,能夠適合於家庭禮拜的使用。他沒有想到,就在他作一個忠實愛主的父親時,就撒下那卷註解的種子了。

  腓力‧亨利死後不久,他兒子著作了一本《腓力亨利的生平》。衛斯理‧約翰 (John Wesley) 讀了這本書以後,盡量地介紹給他們衛理公會的牧師們,又特別指出亨利家的家庭禮拜,實在值得他們的學習。腓力‧亨利有講道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在對照格和頭韻上超過他。這些修辭學上的技巧,在我們先祖的眼中,都是很要緊的。就是在他日常的談話中,他的句子的構造,也是平衡的。


  如『本分是屬我們的,將來或有的事,是屬上帝的。』

  『如果,我不到上帝的殿裏去,我可以到家中的上帝那裏去。』

  『有兩件事我們應當特別注意--一,就是我們總不要以福音為恥;二,就是我們,也總不要變成福音的羞恥。』

二、亨利的家庭生活

  亨利‧馬太是一個富於情感的人。在他的書信與日記中,都充滿了他對妻子、兒女富有愛情的詞句。他的父家就是一個祈禱與喜樂之家,及至他自己成立家室時,就開始家庭禮拜。除了必須執行教務外,他向不離家遠遊,他在自己的家人中享有至高的快樂。在他往遠方佈道回家之後,他在日記中寫著說:「晚上到達蔡斯特,雖冒大雨,但終抵家門。」

  他對女兒特顯愛顧與慈柔之心。當他的獨生子患痲疹時,他寫著說:「我想把他交託給天父了,後來一想,還是禱告罷--父阿!求祢救我的兒子,就是我所愛的獨生子。」

  關於別人的兒女,他也施以良好的訓誨,就是他在自己家中所實際的勸勉。「盡可能的使你的兒女愛慕家庭。」

    他不贊成一天到晚的斥責,找毛病。他說:「要記住,孩子就是孩子。如果作父母的,除了在祈禱的靈以外,就不管教孩子,只有當『無忿怒……舉起聖潔的手……禱告』的時候,方不致觸犯上帝和人。」

  他特別關心兒女的屬靈福分。他說每當一個小孩子生下來的時候,他就要耐過時間而活下去。在他的講道中,他特別提醒作父母的對兒女的責任。他令作父母的,深深感覺到責任的重大。

  他遵照他敬虔之父的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兒女。他的家庭,就反映了他早年的教育。唐先生說:「我一認識他們的時候,一看見這種聖潔的美麗,就令人驚訝不止,就要說:『上帝真正在這裏。這不是別的,這是上帝的殿,也是天的門。』」在他的兒女中,他禁止惡癖,鼓勵他們敬畏上帝、愛上帝。

  某次,在他對基督徒父母們的談話中說:「我知道你們不能把恩典給你們的兒女;那是上帝的恩賜;但你們有這個責任。兒女必須培養,以備接受上帝的恩典,我們應當看顧他們是否敬虔。」

  一天兩次,他召集家人 (不論有誰在家中 ) 來作禮拜。若環境許可,清早有禮拜,然後晚上在小孩子還沒享睡之前,也有禮拜。他認為「以困倦的靈修把上帝推開,乃為可恥。」

    禮拜開始時,作一簡短的禱告,祈求上帝的幫助與悅納。然後讀聖經:早上讀一段舊約,晚上讀一段新約。章幅若過長,就分為數段,每段為八至十節。他給以簡短的實際解釋。然後大家共同唱詩篇,個人有自己的聖經和詩歌,所以不致耽誤時間。完了以後祈禱。當祈禱完畢時,孩子們從他領受祝福。當他祝福時,態度非常嚴肅而有愛。作禮拜全部時間約佔半小時。

  在禮拜天早上家庭禮拜次序照常,家庭禮拜在早上八點,教會頭班禮拜是在九點。他不讓在主日作牧師的本分,而忽視了家庭禮拜。在家庭禮拜完了之後,他率領家人到教會。吃過中飯後,他領家人唱一首詩篇,作一簡短祈禱,然後去到自己的房中休息,直到教會午後禮拜的時間。晚上,在家庭禮拜之外,他還用時間來教較大的兒童和僕人們的要理問答。他們還必得背出所記憶的當天的講道詞。

   1706 1 1 日,他在日記中寫著說:「我不知道這一年將有何事發生,但我知道,如果上帝是我立約中的上帝,就沒有一件錯事會臨到我……,我將自己的家庭交給天父、交給上帝,就是我自己的上帝、我父親的上帝、我兒女的上帝。上帝阿!求祢將祢的聖靈澆灌在我的後裔身上。願祢祝福我的後代,當我離世回天家讚美祢的時候,巴不得他們在地上還是稱頌祢。」

  他「喜悅他幼年所娶的妻。」 ( 箴五 18 )

    當他再婚的第二十週年紀念時,他計算了他同太太已共守了一千個主日;他見證這是一生中最得安慰的。唐先生在亨利去世不久以後,出版了一本《亨利馬太生平回憶錄》,特獻此書給亨利師母,在此獻詞中,特別提及她與亨利分別的憂傷痛苦。她比亨利多活了十七年。

  亨利‧馬太特別愛慕他的父家,他在早年時常說:「世上無一處比我父親的家更好的地方。」

    當他搬到蔡斯特的時候,他很喜歡他靠近大橡樹村,他們可以彼此往還,互相探訪。他父親死後,他仍對他的寡母特顯尊重。


  這就令我們看見,亨利特別注重家庭的聚會。他講了一篇道,題目為:「家庭的教會」,用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十九節:「在他們家裏的教會」為經文。在這篇講道中,他略為提到父母在家庭中建立聚會的本分,茲引其結束語:「在家庭中的教會,是一項美好的遺產留給你的兒女。家庭的祭壇將是最好的遺傳;你的兒女要為此稱你為有福的,及至你在天上頌讚上帝的時候,盼望他們在地上也為你讚美上帝,也像你那樣讚美上帝。」

2019年9月26日 星期四

耶德遜

       艾多奈拉姆‧耶德遜(Adoniram Judson, 1788-1850)耶德遜的聖潔生活規律 ,

       艾多奈拉姆‧耶德遜於緬甸宣教之經過   ,

艾多奈拉姆‧耶德遜(Adoniram Judson, 1788-1850)


他是於緬甸開荒的佈道的宣教士,將聖經翻譯成爲緬文。

    本來『跟隨耶穌基督的人』,應該是句讚美之話,卻是被用來嘲諷一位名叫艾多奈拉姆‧耶德遜年輕美國宣教士的話。耶德遜遠赴緬甸,爲要將福音傳遍這個信奉佛教的國家。

    一八一三年七月三日 ,當耶德遜夫婦乘搭的”喬治亞號”停泊於仰光港口時,那時他才二十五歲,他的妻子也不過是二十一歲。

他抵達時受到熱烈歡迎嗎?絕非如此!耶德遜從政府官員處得知,他們屬於不受歡迎行列;一名較友善的海關員向他表示:”你最好還是返回船上,立既回家吧!”

他對耶德遜說:我實在告訴你,留下來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的確時間證實了這名官員說的話,然而就是緬甸國王和國家軍隊也阻止不了這位意志堅強的年輕人,他定意要將十架的種子撒在緬甸的土壤裏。

    耶德遜這樣做不是無代價的,死亡奪去他兩名兒子生命,甚至自己深愛的妻子,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當英國侵略緬甸時,縱使耶德遜是美國人而非英國人,然而,在緬甸國王眼中,他仍然不能脫離嫌疑。耶德遜有兩年時間遭受監獄之苦。他不得不把翻譯聖經爲緬文的工作擱下。他在獄中不斷遭受折磨而且疾病纏身,耶德遜的妻子,恐怕丈夫在身陷牢獄期間,寶貴的緬文譯經會遭毀,故將他縫入枕頭內,然後送到耶德遜所處污穢的獄中。耶德遜枕在其上爲每一頁譯文禱告,他也不曉得能否在有生之年完成翻譯重任。

    耶德遜多次患上痢疾身體變得虛弱。當英國軍隊進一部逼近首都之際,他被迫爲緬甸政府充當譯員,商談休戰協定。最後耶德遜獲得了釋放,但那部緬文聖經譯本卻遺失了,他沒有發怨言,反而感謝上帝讓他可以從頭再來一次。

    當耶德遜開始重新翻譯之際,一位忠心地僕人到他跟前來,身上懸了一個污穢的袋子。耶德遜朝袋裏一看,他這下開心的幾乎跳起來,的確,這就是了!那部他在獄中用做枕頭的寶貴緬文聖經譯本。

    『跟隨耶穌基督的人』是一句嘲諷的話,然而對於耶德遜來說,卻是何等榮耀和讚美!


本故事采自《他成曾改變世界》由薩拉著

      耶德遜(Adoniram Judson(1788~1855) 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附近的莫爾登,父親是位公理會牧師。

耶德遜三歲就能朗讀聖經中的一整章!

四歲時,開始模仿父親,給鄰居家的孩子們佈道。

無論做什麼事情,他都精力充沛,充滿熱情。

十六歲進入布朗大學,而且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大學期間,他受一位很有才華卻不信主的同學影響,逐漸遠離上帝。

1808年,更決定離開家,到外面闖天下。途中, 他投宿在一間旅店,半夜時鄰室傳來陣陣哀嚎與騷動聲,令他心驚膽跳。天亮時他詢問到底發生何事,人家告訴他有個年輕人在夜裡去世了。再多問幾旬,他赫然發現死者正是自己所崇拜的那位無神論同學。

一個自信滿滿、通曉萬事的年輕人,竟然在面對死亡時顯得如此恐懼,耶德遜彷彿遭到當頭棒喝。在經過一番思考後,決定立即返鄉,並且以特別學生的身分,進入剛成立的安多華 (Andover) 神學院就讀。不久後,他不但恢復與基督的關係,更願意將自己奉獻在海外宣教的禾場上。

1810年,耶德遜和幾位對宣教有負擔的 「乾草堆禱告會」成員,在當地推動宣教。

********************

    真的成為『跟隨耶穌基督的人』,是一生努力的目標,而且上帝給人的功課都不同,相同的是要榮耀上帝,永遠以上帝為樂。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