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田立克的著作之《生之勇氣》

《生之勇氣》的基本論點從祁克果的存在主義思想而來。

人最大的焦懼(Anxiety)是空無(non-being),也是有限的人面對死亡的無限性。人對有具體對象的威嚇,例如疾病、飢餓等,會產生恐懼(fear),因此人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解決它。但空無或死亡是沒有對象,也無法解決,它無時無刻在人的意識出現,人只有李束手待斃。歷代的哲學家提出各樣的勇氣,似乎無法解決人類深層的焦懼問題。就是現代的存在主義也似乎無法解決這問題。

田立克提出了一種源自超越的存有,就是一切存有的根源(being-itself),當我們這有限的存有被存有的根源接納,我們就可以擺脫空無,「維護個人的自我肯定,無限地延續一個人的有限性。」

我們願意被接納,是生存一種最大的勇氣,因為我們對存的根源,也就是上帝,有一種絕對的信仰。

田立克之生平

    田立克於1886820日生於普魯士勃蘭登堡(Brandenberg)的小村莊Starzeddel (如今波蘭境內) 。他的父親在小社區擔任路德宗的牧師那是一個建立於中世紀的小城,四周是肥沃的田野和濃密的森林。他有兩個妹妹,祖安娜(Johanna)小他兩歲,伊利沙伯(Elisabeth)小他七歲,三兄妹感情非常好。

    1898年田立克到哥尼斯堡 (Königsberg)就讀當地的文法中學(gymnasium (相當於美國的高中),在那裡寄宿,他靠著閱讀聖經克服他的孤單感。同時,他接受了古典的自由思想:除了理性規範之外,不受任何東西束縛。這使他對專制保守的父親所代表的傳統生活方式發生了懷疑。1900年他父親調往柏林時,翌年他轉到柏林學校,他更喜歡都市生活方式所帶來的自由。如何在享受探索人生的自由之時,又不犧牲有意義的傳統因素,成了他思想中的一大主題。

    1903年他母親死於癌病,1904後田氏中學畢業。他與巴特有點相似,中學後在不同大學遊學︰先到柏林大學,然後1905年到杜平根(Tübingen)1905-07年又到哈雷大學(University of Halle)1911年他從布列斯勞大學(University of Breslau)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12年又從哈雷大學獲得神學執業學位(Licentiate of Theology),意味他有資格被按立為牧師。

在哈雷大學期間,自由與傳統,一如路德宗的教義與當時的自由主義和科學實證主義產生激盪。這時,謝林的自然哲學打動了他對自然的思考,它把自然解釋為上帝創 造精神的動態展現,其目標乃在於實現一種超越了個體生命與普遍必然之二元對立的自由。同時他把注意力轉向保羅及路德的因信稱義教義。

1912年,田立克受按為勃蘭登堡省的路德宗牧師,1914年他與瑪嘉烈(Margarethe Wever,她的名字Grethi)結婚,主要被她的美貌吸引。十月他加入了軍隊成為隨軍牧師(chaplain)。可惜在1919年瑪嘉烈與田立克的朋友有外遇並且生了一個小孩,她離開了田立克,兩人因此離婚。田立克的第二段婚姻頗為曲折,在下面簡述。

在他離婚後的心情還未平伏,翌年15日,他經歷了人生最大的傷痛,他的妹妹祖安娜在生第三個孩子時因助產士的疏忽難產而死,田立克傷痛欲絕,好幾個星期陷入憂鬱之中。

就在他傷心的時候,他遇上了哈拿(Hannah Wener) 是一位很有感情也很有思想的少女,比田立克小十年。田立克非常喜歡她,兩人十分投契。哈拿選了田立克的課,下課後一同漫步討論文學、哲學、藝術等問題。田立克喪妹之痛得到極大安慰。這一年的春天還未盡的時候,正當田立克向她表達愛意之時,哈拿告訴他原來她已有了未婚夫,是一位藝術老師。哈拿承認他對田立克很有好感,但她不能悔約,只有痛苦地離開他。1920713日哈拿與她的未婚夫Albert Gottschow結婚,在婚紗背後田立克無法忘懷哈拿的倩影,他繼續與哈拿書信來往,並視 Albert如無物,勸她投奔於自己。1921年哈拿果然離開了丈夫奔向田立克,可是她很快發現她已懷有Albert 的骨肉,她只好重返丈夫處。但她對田立克不能忘懷,結果她再一次永久性地離開了丈夫,搬到馬堡(Marburg)侯產。19226月她生了一個男孩,她搬回柏林住在田立克公寓的隔壁。Albert為了哈拿離開自己非常震驚,拒絕與她離婚。直至他們的孩子在幼兒院因疏忽照顧引至死亡後,他才願意在192312月離婚。而田立克與哈拿則在1924322日結婚。婚姻初期因雙方的傷痕仍在因此並不快樂,但他們都認定彼此可以重建真正的家庭,婚後他們育有一女,叫Erdmuthe Christiane

歐戰後(1919-1929),田立克相繼在柏林、馬堡、德累斯頓(Dresden)、萊比錫(Leipzig)等大學教授哲學和神學,1929-1933年間,他在法蘭克福(Frankfurt)任教。在早期間,作為海德格爾和布爾特曼等人的同事和朋友,他積極參加了各種團體討論,尋求對人類境況的新理解,他發表了100多篇論文、雜文和評論,分析宗教文化、歷史意義,以及政治社會等問題。他的演講及教學與納粹的思想衝突,1933年,當希特拉成為國家元首,他受到納粹黨的報復而被解除教職,並被逐出德國各大學。正如他後來自嘲的那樣,他乃是第一個「享此殊榮」的非猶太人學者。當時正在德國訪問的尼布爾力促他加入協和神學院教職。是年,田立克前往美國,接受邀請擔任了紐約協和神學院的哲學神學教授,同時兼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當年田立克47歲,一家人移民美國,學習新語言,適應新生活。1940年他晉陞教授並成為美國公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脫穎而出,極受尊重。他的著作把神學與存在主義結連起來,1936年出版《在邊緣線上》(On the Boundary)1948年出版《基督教時代》(The Protestant Era)1948年出版《震撼根基》(The Shaking of the Foundations),第三本是他的講道集,用淺顯的語言,向普通公眾闡明了人的生活與終極存在的深奧宗教關係,吸引了很多聽眾。1951年他出版《系統神學卷一》(Systematic Theology, vol.1)驚動學界,1952年出版《生之勇氣》(The Courage to Be),是他的重要著作,他的學術地位已然典定。由於他的《系統神學》的成功,英國吉福講座(Gifford lectures)1953-1954年邀請他在蘇格蘭亞巴甸大學演講。

1955年他從協和神學院退休,旋即被哈佛大學延聘並授予「大學教授」的崇高職位。1962年他遷居芝加哥大學,該校專為他創設了一個神學特別教席。1957年出版了《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在眾多寫作中以這書和《生之勇氣》獲得最多讀者。他說明了人類最深切的關切,使人不得不進而面對一個超越了人自己有限的存在。這些書不單在教會界流行,也在教會以外大行其道,影響極廣遠,「終極關懷」一詞不單基督教人仕說,哲學家、社會學者、一般平民百姓都掛在口邊。

1959年由Robert C. Kimball把田立克有關的論文編輯成《文化神學》(Theology of Culture),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書,展現了田氏對文化、藝術、科學瞭解的智慧。
1951年至1963年,田立克陸續發表了他終生研究的主要成果《系統神學》卷一至卷三(Systematic Theology, vol.1-3)。這部巨著分三卷五部,近一百萬字,第一部論理性與啟示;第二部論存在與上帝;第三部論新存有與基督;第四部論生命與聖靈;第五部論歷史與上帝國。

在最後的十年,田立克有計畫地在世界各地旅行︰1956年希臘;1960年日本;1963年埃及和以色列。每到一個地方都為他留下很深印象,他也作了非常深刻的神學反省。在眾多文化中,似乎他對佛教思想情有所鍾,基督教神秘主義與佛教神秘主義相通,禪宗佛教更令他想起謝林的「本質性觀念」(the concept of essentialization)1963年他出版了《基督教與世界宗教的相遇》(Christianity and the Encounter of the World Religions),相信我們不能把宗教分成只有一個真宗教而其他的都是假宗教,我們只能歸入所有宗教(all religions),包括基督教在內,服膺於最終極的愛,它無條件的肯定、判斷、接受其他的人。

他在19651022日逝世前夕,仍在為不同宗教其中蘊含的意義而努力工作。

奧古斯丁的時間觀

    海德格爾就曾在其演講「聖奧古斯丁的時間觀」中這樣開頭:「在西方哲學中有三種關於時間本質的沉思是里程碑式的:第一種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二種是奧古斯丁的;第三種來自康德。」

    奧古斯丁被看作除亞里士多德和康德以外最重要的三位偉大的時間思想家之一。基督教神學家田立克說:「從哲學上說,時間學說是奧古斯丁的最大成就,因為在這裡,他真正開始了關於時間概念的思想的新時代。」

    奧古斯丁的時間觀最初的意圖是要證明上帝的永恆和超時間性,為上帝的絕對自由辯護,即便心靈向度,也是為了證明上帝的存在是絕對存在,上帝是超越時間的,只有人的存在才是在時間中的存在。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11卷第1章開門見山:「永恆為你『上帝』所有」 。永恆只是上帝的屬性,因為它是創造者,不僅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時間。在第13章。他認為,時間是上帝創造的,在天地創造之前沒有世界,也沒有時間,所以說上帝在創造天地之前「那時候」在幹什麼的問題是無意義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上帝也不在時間上超越時間。

    「你是在永遠現在的永恆高峰上超越一切過去, 也超越一切將來,因為將來的,來到後即成過去。」

    「你的日子,不是每天,而是今天,因為你的今天不離明天,正如也不跟隨昨天一樣。你的今天就是永恆。」

    「你創造了一切時間,你在一切時間之前,而不是時間不在某一時間中。」

    這段文字非常精當地反映出永恆與時間的複雜關聯。闡明了時間的受造本性。

   
在第14章中他就根據日常時間經驗以否定的語氣提出:「可是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給他解釋,卻茫然不解了」,要給出「是什麼」的回答的確困難,但「是否存在」的問題不難回答。所以他自信,時間是存在的,它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儘管時間本身受制於時間性的事物。

    「沒有過去的 事物就沒有過去,沒有到來的事物就沒有將來,沒有現存的事物就沒有現在。」

    也就是說,在日常時間經驗中,過去的東西和過去、現在的東西和現在、將來的東西 和未來之間還沒有分別。這就是著名的時間之問。

   
15章中用歸謬法論證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是長的,尤其是現在的長短問題,他通過現在的一百年、一年和一天,進行了時間的無限劃分,最後說,「現在是絲毫沒有長度的。」

    所以,他說「時間是心靈的伸展」。是這種觀點,我們在此「匆忙中抓來的是永遠保持的永恆之光輝」。

   
奧古斯丁對時間的定義突破了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使人們對時間與運動的關係之理解產生了倒轉:運動不再是理解時間的前提,而時間是理解運動的前提。對奧古斯丁來說他給出的時間定義已經解決了信仰困惑,既然時間是心靈自身的延伸,這也意味,時間與我們一樣是被造的,在我們之前也就沒有時間,既然沒有時間,也就沒有所謂的時間之前、時間之後,更沒有理由問上帝你在創世之前做什麼。上帝在創世之前沒有時間,那麼,上帝就是超越時間的,不受時間的限制;他在時間之外創造了時間中的一切,並且是從無中造有。因為一切「有」都是與時間一起開始的,這也意味著在這「有」之外,就是無。人要知道那個本源就不可能在「有」中找,因為那個「有」是本源創造的(約11-3)。

存有與非存有

    存有的問題是因「非存有的衝激」而產生的,背後隱藏極深的關聯性。存有的否定就是非存有。究竟甚麼是存有﹖田立克認為「存有就是存在力量」(Being is the power of being!)這就像尼采說「求權意志」(Will to power)。據海德格解釋「求權意志」就是生命力量的肯定 (A designation of the dynamic self-affirmation of life)。田氏進一步解釋:求權意志是生命的自我肯定,包括自我保存與成長。因此,這種意志不斷向前開創新領域,它的意欲乃是保存及超越自身。權力是意志自身的力量,也是控制它自身的力量。權力意志是以意志擴充為最高目的的自我肯定。

    瞭解存有,就能瞭解非存有。如果存有是一種力量,則必有否定這種力量者,據黑格爾的辯證法,凡屬人的意識 (他名之為意識機體),必會有意識的自我否定 (Self-negation),自我否定與原來的自我合成一新自我。存有在田氏心中亦如此,「非存有是存有在存有自身中的否定。」

    有限的存有包含了非存有,這點與黑格爾所說的相仿。有限心靈內有自我否定,惟獨絕對心靈才有絕對的肯定。田氏解釋有限的存有被限定在生命的開始與終結之間,而上帝是無限存有,因祂是自有永有的。

    到此為止,我們還未討論非存有是甚麼,因其是極難討論的,柏拉圖曾試用非存有的概念。因為沒有非存有,存有與純粹本質的對比便不能理解。亞里士多德在存有的分類中已預設了非存有。近世邏輯學者否認非存有具有概念性質,提出除了保留它的否定形式外,不應佔有其他哲學位置。可是田立克認為非存有不單是概念的否定,更有自身思想內容,它甚至僅次於本體論在哲學史的地位。
田氏用隱喻性解釋存有與非存有的關係。存有為了不斷克服非存有,就有目的地不斷創新,因此存有與非存有是相輔相成的。當存有自身覺察到非存有的存在,便產生了焦慮。焦慮就是存有的存在覺醒。一切有生之物都有焦慮,克服這種焦慮需要勇氣,即田氏強調的生之勇氣。

    田氏的神學有時解釋非存有為罪。他說:「罪沒有本體論的積極地位」,「它是對存有的一種抵抗」。非存有被視為一種與存有根源割離的狀態 (Estrangement),由於人的不信、驕傲、邪慾而與上帝割離。這種割離使人陷於與上帝的對抗中,人的存有便受到威脅。人離開了存有的根源 (上帝),除非接受上帝的拯救,成為新存有,不然就要面臨無盡的失落。

    非存有在神學上面對的另一難題,正如田立克所說:「如果上帝被稱為活活的上帝,如果上帝是生命之創造過程的根源……如果上帝以外,再沒有那可說明惡與罪的否定原理的另一存在,則人如何可不置辯證法的否定性於上帝自體之中﹖」

    意思說如果上帝是一切存有的根源,則存有的否定也必須源自上帝。

    田氏在此深受兩位哲學家影響:伯麥 (Boehne)認為非存有或空無是上帝的元素,使上帝能自我實現:謝林則認為非存有是一切潛在的積極原則,從這裡引出一切轉變及運動。戴卓爾 (Adrian Thatcher) 認為,在田立克的思想中,非存有甚至可能是上帝本身的生命之源。他說:上帝從絕對的無 (nihil) 創造了有;其次在上帝的「有」的觀念裡蘊涵著「無」使上帝的作為有兩極性。上帝有「無任何能勝過自己」的能力是一種神聖的自我活動原則,使上帝成為永活的上帝。

    不過戴卓爾說的不清楚,因田立克並沒有明顯地陷上帝於存有與非存有的兩極中。反之,田氏一直強調上帝為存有的根源。但田氏亦有暗示上帝涵蘊了非存有的要義,是存有內部的一種張力。

        存有與非存有,必須相連起來,不能孤立來討論,這正如田立克一直慣用的方法——二重性。存有與非存有所牽涉的首要問題,就是上帝內部的運作問題,這涉及上帝的存有及行動之間的張力。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摩尼派

    摩尼派(MANICHAEISM)  ,

摩尼派(MANICHAEISM)


    有一時期看摩尼為基督教版的祆教(Zoroastrianism),摩尼綜合了基督教、波斯祆教以及佛教的觀念。學者視它是諾斯底最詳備的。

    創辦人摩尼(Mani 216-76)是巴格達生波斯人。276年被釘死,信徒受逼迫,之後快速傳開。人們把不願與羅馬制度認同,堅持簡單規矩與聖經屬靈標準的人扣上摩尼派。百基拉跟隨者都被誣衊為摩尼派。摩尼派影響力日漸低落。中世紀一度復興,但是他們教條至今在通神主義   (Theosophy) 或普救論 (Universalism) 中。

    摩尼教「知識」(gnosis)核心是光明與黑暗,太初的鬥爭。黑暗先發難,攻擊光明,光明反抗卻失敗,光明分子(Light-particles)被黑暗吞吃。世界被造,目的要救贖光明分子,刑罰和囚禁黑暗統治者。因黑暗統治者色慾,光明分子從黑暗統治者體內逃出,變成植物。黑暗統治者可怖罪行,如墮胎、亂倫和同類相食生人,光明分子(靈魂)被囚在體內,身體完全邪惡與敗壞。透過gnosis靈魂醒覺自己是源自上帝。

    摩尼教體系,耶穌成了諾斯底的救贖者的一位,祂在歷史是幻影。摩尼教宇宙爭戰情節,自次經及Edessa(米索不達米亞城,四世紀基督教學術中心)哲學家巴Bardaisan (154-222)開天闢地理論。摩尼受馬吉安影響反律法主義,並自稱為「耶穌基督的使徒」。

    摩尼教有階級觀念,信徒分揀選的和聆聽者;前者是祭司嚴禁色慾,行素食,為把被禁錮於植物內光明分子釋出來。聆聽者即平信徒,他們負責照顧祭司,不需守戒律。摩尼教編成細小團體,以便傳教,就遭逼迫也不會根除。

    摩尼教宣教熱誠很快滲透羅馬帝國和River Oxus以東地區。非洲是摩尼教發展理想區,有人佩服它對猶太教及基督教聖經批判,稱它是基督教完美形式。摩尼派對哲學追求者有吸引力。奧古斯丁皈依基督前是摩尼派。

    中世紀學者認為,摩尼教二元論傳到之異端如:Paulicians(認為物質邪惡,棄舊約)、Bogomils(七到九世紀巴爾幹異端,意為上帝之友),和Cathars(清潔,法國小教派;又稱Albigenses)

    摩尼教曾擴展到中國,但被中國禁止。九世紀在中亞再建立根基,強盛起來。在中國南方地下繼續到十六世紀。

孟他努主義

    孟他努主義(Montanism)  ,  早期基督教靈恩運動的先聲—孟他努主義(Montanism) ,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