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以弗所大會


    奧古斯丁晚年時,用了許多時間及精力對付伯拉糾派(Pelagians)

    伯拉糾是一位英國僧侶,他不接受人類因亞當而墮落的教義,因此他否認原罪、人類全然墮落及預定論。他主張人類並非生來敗壞,嬰兒是無罪的,他們逐漸變壞是由於別人壞榜樣的影響。

    奧古斯丁則主張世人都生在罪中,唯有藉著上帝在聖善的美意所定的救恩,纔能得救。伯拉糾的學說,在主後431年「以弗所大會」(Council of Ephesus)中,被宣判為異端。

        在以弗所大會之前,又發生了聶斯多留(Nestorius)的爭論。聶斯多留反對並攻擊人們稱呼馬利亞為「上帝之母」,因為這種稱呼,表明神性可由一個女人而產生。

    他認為馬利亞只可看作基督人性之母,不可看作基督神性之母。如此一來,他的抨擊「上帝之母」之事,又因他把基督分為神性和人性兩種位格,就被別人認為他破壞了基督位格的統一。於是,以弗所大會也宣告聶斯多留的說法為異端。



四位傑出的領袖


   第四世紀末至第五世紀初,有四位傑出的領袖被譽為「拉丁教會之父」(Latin Church Fathers),他們是安波羅修(Ambrose)、耶柔米(Jerome)、約翰‧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奧古斯丁(Augustine)。這四位在鞏固教會的事工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安波羅修(主後340~397)
    他原為米蘭省長,於主後374年被選為米蘭主教。安波羅修是尼西亞信經的全力支持者,寫了許多書,最著名的是「教牧要義」,這是一本關於基督徒倫理與教牧之關係的書。另外,他寫了一些苦修的題目,鼓勵修道主義,以及數首著名的拉丁詩,並透過對希臘文的認識,把東方神學帶進西方。他又勇敢地維護基督徒道德標準:原來羅馬皇帝狄奧多西(Theodosius)曾屠殺了帖撒羅尼加城數千人,以報復他所派的省長被當地的人暗殺。安波羅修為了這件事,不准皇帝領聖餐,除非他公開認罪並表示悔改。皇帝無奈,只有服在教會的懲戒之下。此事使他贏得眾民的稱讚。

        ()耶柔米(主後340~420)

    耶柔米是早期教會最偉大的聖經學者。他愛好旅行,足跡踏遍大羅馬帝國。當他來到東方,住在安提阿和伯利恆時,向猶太拉比學習希伯來文。晚年著手進行聖經的拉丁文翻譯工作,舊約部分沒有採用七十士譯本(希臘文),而直接由希伯來文翻譯成拉丁文。這本拉丁文聖經被稱為《武加大》(Vulgate),直至今日,該譯本的修訂本仍對羅馬天主教有極大的影響。耶柔米也寫了《聖經註釋》、《教會作家名錄》,並翻譯了許多初期著名教父的著作。在早期教會中,沒有一個人在學術上的成就可以媲美耶柔米的,他也樹立了後世學者的典範。

        ()約翰‧屈梭多模(主後347~406)

他是教會歷史中一個最偉大的講道家,他的演說能力為他贏取了「金口」(the golden-mouth)之譽。他年輕時就決心去當修道士,但礙於他母親的反對,在她去世以前,留在家裏和她一同過日子,卻過著如同一個修道士的生活,他只吃勉強可維持健康的食物,並睡在地板上,也用許多時間於默想及禱告上。

        主後384年,他在安提阿當長老,開始他後來為世人所共知的偉大和有果效的著名講道家的生涯。有十四年的時間,他向廣大群眾講道,勸告他們接受純潔的信仰和過著正直的生活。主後398年,他被立為康士坦丁堡的主教,仍一本素常,著力改善社會道德,適值當時的皇后優多加(Eudoxia)是一個荒淫的婦人,她千方百計攔阻道德改革,以免貽人口實,然而屈梭多模毫不避諱地講說以利亞責備耶洗別和約翰譴責希羅底的故事,於是她就製造一個莫須有的指控,把他放逐。但他在被放逐時的影響力,卻比他在康士坦丁堡時還要大。最後被人刻意安排,強迫在惡劣的天氣之下徒步遠行,因而喪生。

        ()奧古斯丁(主後354~430)

    他的母親摩尼加(Monica)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是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母親,不住的為她兒子向上帝流淚禱告,因奧古斯丁年輕時,受四圍腐化環境的影響,生活敗壞。當奧古斯丁好多次令他母親面臨幾乎絕望之際,她的一位基督徒朋友安慰她說:「妳用許多禱告托住的兒子,必不至於失落!」

        奧古斯丁的生活雖然敗壞,內心卻不斷尋求真理。開始時,他閱讀聖經,但毫無興趣,反而是異教詩人與哲學家的著作吸引他,特別是西色洛(Cicero)的作品換醒了他對哲學的興趣。那時,波斯人摩尼(Manes)所創的摩尼教(Manicheism)風靡全國,那是一種將基督教和異教混合的哲學體系,奧古斯丁做了九年摩尼教徒。後來,奧古斯丁因受安波羅修講道的幫助,漸漸看出摩尼教的許多錯誤。

        有一天,他聽見一位名叫波提納(Potitianus)的說,在埃及有幾千名修道士過著聖潔的生活,而他們大部份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他聽後心中非常慚愧,想到自己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當時他在米蘭擔任修辭學與演講學的教授),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慾,而那些毫無知識的修道士,反能勝過。他滿懷激動地衝進屋後的小花園,躺在那裏,將手上拿著的一本保羅書信放在旁邊。這時,隔壁一個孩子唱著童謠:「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跳了起來,拿起保羅的書信來讀,讀到羅馬書第十三章十三至十四節:「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這一刻成了奧古斯丁一生的轉捩點,他悔改了,從此成為一個新造的人。此事發生於主後386年。

        過不久,奧古斯丁成為北非希坡城(Hippo)主教。他全心全意投入教會事奉,直到他去世之日,不遺餘力,公開地以辯論及文字衛護教會真道,以對付異端及製造分裂的人。當多納徒派退出大公教會,自己成立教會時,為了對付他們,奧古斯丁發展了教會與聖禮的教義,他主張:「大公教會是唯一的教會。」他將強大的權柄給與大公教會。他又在北非成立了第一間修道院。

        奧古斯丁的神學成為中世紀羅馬天主教的主要體系,教會歷史中後來的偉人,如馬丁路德(Luther)及其他改教者,都從這位偉大的教父得到啟發。例如:他有關原罪和靠恩得救的教義,大大影響了路德;而他對預定論的結論,引發了加爾文對這教義有更深的闡釋。

        奧古斯丁最著名的兩本著作是:《懺悔錄》及《上帝之城》。在《懺悔錄》中,他赤裸裸地描繪自己早年的許多隱私以及他心靈深處的感受;這本書是奧氏信主前及信主時的故事,是世界上第一部屬靈傳記。他視自己為人類敗壞和救贖的寫照。他的經歷帶來一個結論,就是人在上帝以外,找不著安息。《上帝之城》是一部二十二卷的鉅著,寫出了他的歷史哲學觀。首五卷駁斥人們對基督徒因禁止異教崇拜而使羅馬被毀的控訴;次五卷解明異教敬拜是全無價值的;第十一至十四卷追溯天城和地城的興盛情況;第十五至十八卷提到這兩個城市的發展;第十九至二十二卷顯示這兩個城市的終局。藉著分析這兩個城,襯托出上帝在歷史中的行動。奧氏相信歷史是從創世記開始,基督的來臨是高峰,審判的日子是歷史的結局。


教皇制度的產生


    使徒時期的教會組織很簡單,只有長老與執事兩種職份。但在使徒後教會時期,為了對付諾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等異端,逐漸在組織方面發展出主教形態的管理方式。本來在一個教會中所有長老的地位都是同等的,但漸漸地發展出由其中一位長老負起帶頭之責,他成了長老團的主席,帶領崇拜並講道。

     在新約聖經裏,「長老」與「監督」原係同義詞,長老(Presbyter)指其身份,監督(Episcopos)指其職務。等到某一長老形成長老團的領導者後,為了使他與其他的長老們有所區別,竟不知不覺稱他作「監督」。如此一來,形成了一種有異於初期教會的觀念,即監督高於長老,主教(Bishop)的頭銜便是由此而來。

    我們無法得知到底教會何時開始有主教,因為主教制的產生是逐漸的,而且各地教會的情形也不一致。主教被認為是使徒的繼承人,這種觀念賦予他們無比的權威,在各地教會中獨攬大權。希臘文稱獨裁為 "Monarch",因此在教會中獨攬大權的主教便稱為「專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起先,所有的主教是平等的,沒有一位主教高於另一位。然而逐漸地,羅馬的主教超過其他地區主教的權位;羅馬是帝國的第一大城,不但保羅曾在此地工作過,據天主教的傳統說法,羅馬教會是使徒彼得所設立的。因為耶穌基督將天國的鑰匙交付彼得,所以羅馬主教聲稱彼得將這鑰匙的權柄傳給了羅馬主教。就這樣,羅馬主教漸漸竟演變成為後來的教皇。「教皇」(Pope)源自拉丁文 PaPa,是「爸爸」的意思。在教皇管轄下的眾教會,總稱為「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