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血腥瑪利治下的天主教復甦

 

      到這地步,似乎英國改教運動即將大獲全勝。然而,忽然間,這輛「得勝列車」被迫停止;天主教勢力再度收復自亨利八世以來,所有失陷的地盤。

      愛德華於西元1553年因肺病去世,享年僅十六歲;他的姊姊瑪利(Mary)即位,登上英王的寶座。

      瑪利是個堅定的天主教徒,她使英國改教運動至少倒退了廿五年。所有國會在前王任內通過的法案,都被撤銷,而恢復採用亨利八世最後幾年所用的崇拜儀式。凡贊成改教運動的主教或低級聖職人員,都被革職。許多改教領袖逃到歐洲大陸;在那裏,他們受到加爾文派的歡迎,卻因不接受基督身體臨在聖餐中的看法,而被路德派疏遠。

      曾於亨利在位期間,逃往歐陸的紅衣主教波爾(po1e),這時回到英國。國會再度過通恢復教皇在英國的權柄,並重新制定對付異端的法案,同時,撤銷亨利八世時代有關教會的法律。英國的改教工作完全被毀,教會又回到西元1534年以前的光景。只有一項例外:修道院的產業仍可保留在新佔有人的手中。

      西元1555年是英國復原派教徒最恐怖的一年。這一年中,英國各地有七十五人被火燒死。在逼迫中,最出名的殉道者是兩位主教: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1as Ridley)。當火焰吞滅他們之際,喇提美爾安慰一同殉道的同伴說:「感謝上帝,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台!」瑪利並不以此為滿足,她的下一個犧牲者是坎特布裏大主教克藍麥。

      克藍麥(Thomas Cranmer)雖然英國改教歷史中,主要的角色都是政治人物,但其中有一位是教會聖職人員,這一位不遺餘力地宣傳復原教主義。西元1532年,亨利八世指派克藍麥擔任坎特布裏(Canterbury)大主教;在此以前,克藍麥是劍橋大學的一位講道師;在歐陸旅行時,他遇到教皇、皇帝以及路德派領袖們,這些人都加強他對改教運動的傾向。

      他對國家意識及改教運動兩方面都有強烈的感受,以致全力支持亨利八世切斷教皇對英國教會的統治。亨利八世死後,克藍麥成為英國改教運動的推動力。在他的指導下,許多改革付諸實行,例如:聖餐時,信徒可以同時領受餅和杯;教堂裏取消圖像等。

      為了強化改教運動,克藍麥特別從德國請到復原教領袖馬特(Peter Martyr)和布塞珥(Martin Bucer)到牛津及劍橋執教。又因為許多聖職人員仍然照傳統羅馬方式舉行教會儀式,克藍麥在國王特許下,派遣「御用牧師」到各地遊行講道,教導聖職人員,也教導一般百姓;我們記得,諾克斯就是被派的人之一。克藍麥同時也是「公禱書」與「四十二信條」的主要起草人。

      西元1555年, 他被羅馬革除教籍,而以紅衣主教波爾接他的空缺。到這地步,克藍麥屈服了,他公開承認教皇有權管轄英國教會。但,瑪利仍一心要把他置之死地,並希望他在死前公開表示放棄復原教主義,因為這樣,就能大大破壞改教運動。在這以前,克藍麥已經被迫簽署了一份否認復原教主義的宣言。他的死刑訂於西元1556年三月廿一日在牛津執行。就在行刑之前,克藍麥再一次得回勇氣,他把以前所有翻供與否認的事全部撤銷,而以堅定的口氣宣告他的復原教信仰,同時戲劇性的道出自己在否認改教原則時的感受。在火焰中,他高舉那只曾經簽署過否認宣言的手,直到燒成焦燼,火舌吞滅了他的全身。克藍麥終於以英雄之死殉道。

      瑪利繼續血腥的逼迫,到西元1558年十一月七日她去世之時。在她統治下,大約有三百人被火燒死,她殘酷的逼迫,為自己換來「血腥瑪利」(B1oody Mary)之稱。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李庥牧師小檔案

 

1840914 生於英國蘇格蘭
1867
1213 二十七歲,抵台
1869
以阿里港為新據點,在南部傳福音
1869-1874
開設十三間教會
1870
2 在旗後創辦傳道師養成班
1871
馬偕牧師抵台,與李庥牧師同工兩個月,馬偕受鼓勵前往北台灣宣教
1872
3 李庥、馬偕、德馬太至北台灣、中部山區巡視,並以大甲溪為界,北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南為英國長老教會教區
1875
完成第一次的東台灣宣教
1876
大學(toa-oh)成立,至該校授課
1879
推行女學與女宣福音事工
1879
930 蒙主恩召,年三十九歲
1880
李庥牧師娘受派為女宣教師,承續李庥牧師在台的女學事工

李庥牧師娘承繼女學事工

1880226日英國母會女宣道會指派李庥牧師娘為第一位台灣女宣教師。台灣教會的女宣事工至此正式展開。她也開始規畫建設女學,並在教會推行主日學和婦人會等女宣事工,然而得不到教士會的全盤支持,對於是否該容許婦女帶領禱告等也引起討論,讓她十分困擾。

在建設女學方面,李庥牧師娘除了自己奉獻三百英鎊建設校舍外,又要負責籌募四百英鎊來增設姑娘樓。由於事務繁忙,過度勞累,188011月她抱病回國。在故鄉休養時,她向母會女宣道會爭取女宣教師宿舍之增設,以方便照顧女學生;得到母會的全力支援後,188111月她再度來台,並開始籌畫女學。188310月得到廈門建商萬師的協助,以半年為期開始建校。

李庥牧師夫婦因疼惜台灣女性,以及牧師娘不顧自己要養育孤子的清苦,執意完成先夫遺志,她個人全額奉獻以建設「女學」,這筆金額與1878年英國母會為建設「大學」及學生宿舍的金額相等,堪為台灣教會史上的空前壯舉。

然而,在快完成「女學」的前一個月,可憐的牧師娘再度因病,不得不回國。18847月中旬在新樓的東南隅,「女學」校舍和姑娘樓寂寞無主地完成了。半個月後,清法戰爭爆發,宣教師們依英國領事之勸告到廈門避難。因此,「女學」也延到1887214日才開學,共收有學生十八名。這是長榮女中的前身。

據說在新樓東南隅的舊女學,有塊紀念銅牌記載「The institution of this school was largely due to his proposal and liberality」(這所學校的創設,大都得力於他的計畫與慷慨)。他是什麼人?「若是我無掠生命做要緊,來看做寶貝,獨獨是欲盡我的路站,閣對主耶穌所受的職分,來證明上帝恩典的福音。」(使徒行傳二十章24節,台語漢字本聖經)

他就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位宣道宣教師的李庥牧師。李庥牧師為台灣宣教歷史寫下了開拓篇,讓人記念外,在音樂方面也有所表現,聖詩二八五首「我有至好朋友」是李庥牧師所作的,讓我們一起來吟唱以記念他!

 

 

李庥牧師創設女學與女宣

 

李庥牧師和牧師娘「疼厝邊親像自己」的心切,常拿藥與物品關照貧苦人家,甚至暗中以金錢相助。他深入百姓生活之中,明白他們的欠缺,尤其對台灣婦女卑微、受束縛的社會地位深表同情。他認為信仰若要健全的發展,一定要重視婦女教育,因為婦女是家庭信仰的中心。於是他積極創設「女宣」與「女學」,而「女學」入學的唯一條件是「敲開縛腳」,解開婦女在兩性關係上所受千餘年的束縛。

李庥牧師是有計畫性與行動力的人。當時台灣仍處民智未開、重男輕女的封建漢人社會,連同工中都有反對意見,認為目前最需要的是充實傳道者之素質,應先開辦「中學」,豈可分散心神和經費於「女學」。然而李庥牧師仍積極規畫,歷史年譜記載:「1879611日李庥牧師請求教士會設法建築女學的用地,因為他要奉獻該建築費用。」由此可知他的執著與魄力,也終於得到新樓東南隅一地。另外,他與牧師娘討論女學與女宣之推展,1879911日由牧師娘向英國母會女宣道會請求派遣一名女宣教師來台服務,辦理「女學」與推行「女宣」事工。

李庥牧師開闢東台灣的宣教

 

台灣東部的宣教是由李庥牧師開啟的,他是第一位到「後山」傳道的牧師。去之前,為了瞭解後山的情形,他探訪過來旗後醫館就醫的卑南族病患,以及不少曾在府東山崗教會、南部諸教會聚會過的西拉雅平埔族信徒。1875314日他由東港教會的長老陪伴,搭船前往當時仍受管制的後山探訪、傳道;途中路經寶桑(台東)、蟳廣澳(成功)、彭仔存(城山)傳道後,於423日回來,完成第一次東台灣的宣教。

1877年初李庥牧師南進的據點——阿里港教會,其信徒張源春搬至後山,寄居於蟳廣澳石雨傘社頭目的家,以奇妙的「祈禱水」點起東部三支福音小燭台,照耀於黑暗後山的蟳廣澳(新港)、觸階(加蜜山)及石牌(富里),也接續了李庥牧師的東部傳道事工。一百二十年前的台灣東部宣教就這樣開始了。

可惜不久,李庥牧師病逝。倘若他能多活幾年,對後山的宣教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在全台教會中,後山地處偏僻,條件惡劣,但懷有後山宣教「眠夢」的,李庥牧師恐怕是第一人。

李庥牧師鼓勵偕牧師至北台灣宣教

 

1871年底加拿大長老教會首任中國宣教師偕叡理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年),原受差遣前去汕頭宣教。但主的靈引領他來台灣,在打狗上岸後,立刻南下阿里港拜訪李庥牧師,大受歡迎,並同工達兩個月之久。

李庥牧師傳授偕牧師在台宣教的要訣,又建議偕牧師到北部——福音空白的地域傳教,攜手使全台歸主。當時李庥牧師邀請在府城的德馬太醫生,三人搭船北上,187239日從淡水上岸,瞬時完成長老教會台灣宣教的佈局。

爾後,李庥牧師要步行回南,偕牧師陪他順道巡視英國長老教會佈教最北區域的中部山地教會群:大社、內社與埔社的烏中蘭等教會。但第三天,李庥牧師瘧疾復發,只好坐轎。在此次中部教會的巡視中,李庥牧師與偕牧師初步決定以大甲溪為界,溪北為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道區,溪南為英國長老教會的宣道區,從此才有南、北部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