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羅馬教會的對應改革

 天特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

 

抗議宗的改教運動在天主教內也激起了一些有識之士改革天主教的熱忱。在他們的鼓勵之下,教宗保祿三世在義大利北部山區的小城天特(Trent)召開大會。會議從1545年到1563年間,間歇的開會。天特會議更加鞏固天主教的思想及組織體系以對抗更正教,對內部的腐敗也加以改善。這次的天主教自我改革運動被稱爲「對應改革運動」(Counter Reformation)。這改革運動使天主教從腐敗及更正教的打擊中複元過來,並阻止了更正教在歐洲更大的擴張。之後天主教和更正教只能在宣教工場上爭長短了。

 

耶穌會(Jesuits

 

在對應改革運動中,耶穌會的興起提供了很大的助力。這個在天主教宣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組織是由羅耀拉(Ignatius Loyola, 1491-1556)所建立的。羅耀拉出身軍旅,他在巴黎大學時認識了後來到亞洲宣教的沙勿略(Francis Xavier)。兩人志同道合,在1534年組織了耶穌會,旨在領人歸回天主教。耶穌會是一個紀律很強的修會,強調完全服從修會領袖,稱爲將軍(General)。因著他們的努力,使波蘭、奧地利及德國南部都歸回了天主教。也使好些歐洲地區如比利時、愛爾蘭留在天主教中。他們也到北美、南美和亞洲作了許多宣教工作。

 

對預格納派的逼迫

 

加爾文派信徒在法國稱爲預格納派(Huguenots),在1559年時約有四十萬信徒。預格納派後來取得相當的政治勢力,在1562年開始與天主教發生幾次內戰。之後王室策劃了1572年的聖巴多羅買日大屠殺,假意邀請預格納派的領導人物參加一位預格納派者波邦的亨利(Henry of Bourbon)和公主瑪格利特(Marguerite)。在八月二十四日教堂鍾響之時,大屠殺開始,在巴黎有二千人,全國超過一萬人被殺。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鬥爭,終於1594年波邦的亨利成爲法國國王,是爲亨利四世。爲了得到在法國居多數的天主教徒接受,他在即位之前宣佈自己是天主教徒。但他沒忘記他舊日的同道,在1598年頒佈南特上諭(Edict of Nantes),宣佈賦予預格納派公民權,並准許他們自由舉行崇拜。1610年亨利遇刺身亡,鬥爭再起,1629年後預格納派在法國的政治力量完全崩潰,信徒都逃到其他國家及新大陸避難。

 

德國的三十年戰爭

 

德國自1555年奧斯堡和約之後有一段的和平時日,但到了1618年天主教與基督教之間的戰爭又起。經過三十年的惡戰,人口從一千五百萬人減到五百萬人,直到1648年簽訂了西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戰爭才結束。此和約的內容與奧斯堡和約相似,只是加上一點:在德國對更正教的容忍除了信義宗也包括加爾文派。各地的宗教也是看封侯的信仰而定。

 

 

 


英國脫離天主教與蘇格蘭的改教

 

亨利八世自命爲教會元首

 

英國教會的改革不是由神職人員所領導,而是由國王領導。其導火線是享利八世的離婚請求。

 

亨利八世(1509-47)起初是因為其父亨利七世的要求,為了保持與西班牙的同盟關係,而娶了他的寡嫂西班牙公主凱瑟琳(Catherine)。這樣的婚姻是不合天主教法典的;但教宗在當時是受西班牙的掌控,所以就特准了此婚姻;但亨利八世並不喜歡。他們結婚多年,凱瑟琳只爲他生了六個女兒。亨利八世急需兒子來繼承王位,因此請求教宗批准他與皇后凱瑟琳離婚,另娶波林安(Anne Boleyn)好爲他立後。教宗礙於西班牙的勢力,拖延許久都未批准,於是亨利決定自行處理此事。他命國會於1534年通過最高權威法(Supremacy Act),宣佈亨利及其王位繼承人爲「英國教會在世上唯一最高的元首」。從此英國教會脫離了天主教。但此時除了教會世上最高元首有所改變外,並無其他教義與儀式的改變。亨利及英國人也仍自認爲是正統的天主教徒,英國教會仍維持由主教治理。

 

愛德華與血腥瑪莉治下抗議宗與天主教的消長

 

亨利死後其子愛德華六世(Edward, 1547-53)繼位,在坎特伯理大主教克藍麥(Thomas Crammer)的導引下英國教會與天主教漸行漸遠,在教義與禮儀上都有所變革。可惜愛德華十六歲就死了,由凱瑟琳的女兒瑪莉(Mary, 1553-58)繼位。

 

瑪莉一直都是天主教的支持者。她的青春期經歷了英國宗教改革使她成為私生女的恥辱,所以從來就不對宗教改革有好感。她致力於使英國回天主教,因此在瑪莉任內,天主教勢力得以捲土重來。她極力逼迫改革派,在1555一年之中就燒死了七十五人。其中最著名的兩位主教是克藍麥的同工喇提美爾(Hugh Latimer)和利得理(Nicholas Ridley),他們在牛津大學街上被燒死,喇提美爾將被火舌吞滅之時還對同伴說:感謝神,我們今天要在英國點起一盞永不熄滅的燈檯。至於克藍麥,女王為了要攝服他,還強迫他觀看兩位同工被焚死。起初克藍麥向女王及教宗屈服,但女王決不饒過他,並且爲了打擊改革派,還威逼他簽署了一份否認抗議宗教義的宣言。最後女王仍然在1556年把他送上了火刑場,還想要他在受刑前公開承認過去的錯誤以打擊改革派。但臨終時克藍麥的勇氣突然湧出,堅定的宣告他的抗議宗信仰,拒絕教宗。他並且說他的手因爲寫下了違反他大內心所真正相信的文字,應當首先受到火刑。當他被焚時,他真地舉起他的手直到被火燒焦了。因著他的勇氣,許多人堅持了他們的抗議宗信仰。瑪莉女王則因她治下燒死約有三百人而得到血腥瑪莉(Bloody Mary)之稱號。

 

伊利沙白時代的改教運動

 

瑪莉死後由波林安的女兒伊利沙白(Elizabeth, 1558-1603)繼任。她的母親之婚姻既遭羅馬否認,她也就不得不自認爲抗議宗。而她登基時,血腥瑪莉的逼迫已使得英國的民情更同情抗議宗。1563年英國教會將克藍麥所擬的信條修改,通過了俱抗議宗精神的「三十九信條」(Thirty-nine Articles),直到今日仍爲英國教會的正式信條。天主教徒在英國從此成了少數。

 

諾克斯在蘇格蘭傳播加爾文主義

 

約翰諾克斯在1505-15之間出生於蘇格蘭,他受完大學教育,被封立爲神父。1547年他參與抗議宗反法國行動而被法國逮捕,在船上作奴隸凡十九個月之久,有時遭鞭打。獲釋後他到英國五年,曾幫助克藍麥大主教起草「四十二信條」(The Forty-two Articles,即三十九條的前身)。之後他前往日內瓦,在那兒深深學習加爾文的全套體系。1555年他回到蘇格蘭,傳播加爾文主義,大大攻擊天主教。後又繼續從日內瓦給他國內的同道提供消息。1559年國內的情勢因反法而助長了更正教的聲勢,諾克斯便於此時回到了蘇格蘭。

 

諾克斯的改革事工

 

諾克斯在蘇格蘭以大有能力的講道來推動改革事工。1560年蘇格蘭國會宣佈改變宗教,以更正教取代天主教而爲國教,並採納大部份由諾克斯所寫的加爾文派信條;教宗權柄及所有天主教高級職員的管轄權,一概取消,並禁止舉行彌撒。

 

恢復天主教的企圖失敗

 

支援天主教的蘇格蘭瑪利女王,原來嫁給了法國國王,後因法王過世,於1561年從法國返回蘇格蘭。她美貌又有才能,又因喪偶頗得國人的同情和支援,回國後三年爲天主教恢復不少勢力。但後來因婚姻愛情上的不當舉措,漸失人心,以致百姓和領袖都傾向更正教。到1570年時,蘇格蘭的更正教可以說已經穩固地建立起來了。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荷蘭的宗教改革及亞米念派

 

荷蘭的宗教改革

 

路德舉起宗教改革的大旗之後,他的著作及英勇的榜樣在荷蘭已是家喻戶曉。許多人因此跟從了路德。但荷蘭的改教運動一時沒有一位領袖,有人是路德派,有的成了慈運理派,在基層則多有人成爲重浸派。

 

當加爾文的思想在1550年後傳入荷蘭,立刻得到廣大的支持。以前荷蘭的學生是到威登堡去讀路德的大學,現在他們前往日內瓦就學。

 

荷蘭教會在1561年擬定了一份信條,稱爲比利時信條(Belgic Confession),也叫荷蘭信條。荷蘭教會成爲以改革宗爲主的教會。

 

亞米念派與多特會議

 

物極必反,加爾文派嚴峻的神學思想及生活風格在荷蘭漸漸引起了一種反動。這種反動注重宗教實踐的一面,對於信條界說的細微分解不感興趣,反抱持一種容讓的態度。其代表人物爲亞米念(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當時加爾文派對於上帝的預定究竟應採墮落前論(Supra Lapsum)或墮落後論(Infra Lapsum)起了爭辯,人們因此請時任來登大學神學教授的亞氏提出看法,經他研究之後他反而對整個加爾文派無條件的預定教義不以爲然,主張人仍有自由。結果在荷蘭引起了劇烈的爭辯。

 

就在這爭辯大爲激蕩時,亞米念過世了。但亞米念的主張不但沒有消失,反倒由其支持者將其主張編成系統,基本上他們視基督教主要爲道德改造的一種能力。1610年且由四十一位此派的思想家發表宣言,說明他們的信仰,稱爲抗辯宣言(Remonstrance)。

 

此派反對絕對預定之說,認爲上帝是預知人將如何回應恩典。他們又反對基督單爲受揀選之信徒受死之理,認爲基督爲一切人受死,但只有信徒能得基督受死之益處。但亞米念派不同于伯拉糾派,因爲他們仍然否認人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作出任何的善事,一切有賴上帝的恩典。他們又主張恩典是可拒絕的,而且人在接受恩典後仍有可能失落。

 

此爭議後來成了政治問題,兩個政黨各擁一方。結果加爾文派的政黨在此鬥爭中佔了上方,支持亞米念派的首長在1618年七月的政變中遭推翻,1619年五月被斬決。

 

1618十一月至1619年五月各省總督召集一個全國會議於多特(Dort),除了荷蘭代表外還包括了英國、瑞士等地的代表。會中判決亞米念派爲有罪,且通過了富加爾文派思想色彩的信條。多特會議可算達到了加爾文派製造信條之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