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


    雖然康士坦丁諭令羅馬帝國所有的臣民都要皈依基督教,卻是提阿多修(Theodosius)在主後378395年,正式立基督教為國教;他不遺餘力的壓制其他宗教,並禁止偶像的崇拜。在那些年間,許多的異教神廟都被所謂的基督教暴徒傾覆,並且引起極慘的屠殺流血。教會就在那時進入極嚴重的離經背道情形中了。不錯,一方面可以說是教會勝過了羅馬帝國;但是從另一方面,實際說來,卻是羅馬帝國勝過了教會,並非藉著逼迫而毀滅她,乃是使她內部腐化而變質。

        第四世紀末和第五世紀的帝國教會,迴異於原來那受逼迫的教會,而成為一個完全兩樣的機構了。教會聖職人員居然為高官厚祿而明爭暗鬥,甚至和政府官吏一樣厚顏地爭權奪利。帝國教會與世界聯合的結果,不只把屬世的精神帶進了教會,並且也引進了異教思想和禮儀:

        ()當時的羅馬人承繼了希臘人在建築藝術上的特長,擅於建造富麗堂皇的建築物。他們就模仿異教廟宇,開始興建一些雄偉高大、極富藝術的禮拜堂。本來基督教原始的崇拜是非常簡潔嚴肅的,而後來卻演變成為一種非常繁瑣拘泥的禮拜,只有那屬於異教廟宇外表的堂皇,而缺乏屬靈的真義。

        ()當時的希臘人崇拜維納女神(Venus),羅馬人也相信女神。他們就把童貞女馬利亞當作基督教的女神,稱她為「上帝的母親」;本來她只是在主耶穌降生前是童貞女,他們卻說她一直到死時仍是童貞女;他們甚至宣佈她從降生到她死時都是無罪的,死後並成為「天后」,因此信徒如有甚麼需要,均可向她祈求。事實上,迷信的教徒向她祈禱的次數,比起向主耶穌祈禱的次數要多得多。

        ()當時的羅馬人原是崇拜異教太陽神的,因為過了冬至就開始日長夜短,所以就在每年1225日替太陽作生日,舉國很熱鬧的過節。如今全國都皈依基督教,便沿用異教的節期,將1225日訂為主耶穌的生日,因為祂是那「公義的日頭」(瑪四2)。這就是聖誕節的由來。

        ()本來在教會中並無居間階級制度,信徒一律都能親近上帝,事奉上帝。但羅馬帝國教會卻把猶太教和異教的祭司制度帶進來,設立祭司神甫的居間階級,並為這些人訂定許多服飾上的條例。後來更進一步頒佈命令禁止他們結婚,這就是羅馬天主教神甫須守童身的由來。

        ()本來我們的上帝是沒有形像的,上帝不許可祂的子民作任何形像來跪拜(參出廿4~5)。帝國教會卻引進了異教徒拜偶像的風俗,他們不只為主耶穌作出形像來拜祂,還作出聖母馬利亞、聖使徒彼得、保羅等,以及殉道聖徒們的偶像來拜,又作出各種十字架來給人拜。

        ()羅馬帝國教會又引進了猶太教的香燭、燈臺、香爐等,再加上一些異教迷信的東西,作為他們崇拜禮儀中的器具。



信經和亞他那修的負面影響


           雖然信經的內容大體正確無誤,但要經由君王的權勢,和主教們的共同努力,始得達成協議,還要由國家出面執行,這種程序無形中顯示帝國教會已經離開了聖經的原則。經由大公會議擬就並頒佈的信條教義,原希望從此止息爭端,確立真理,傳予後人以為明訓。

    但聖經給我們明示:真理不能光憑字句傳達,必須靠聖靈的傳輸;真理也不能單靠別人,必須每一個人直接透過心靈去領會吸取,並按照自己內心向上帝的心意去取用,還須在日常生活的爭戰中不斷持守,這纔能使人在真理中站立得穩。死的字句代替了心靈的領受,並且人的權力代替了聖靈的管理,這是頒佈信經始料所不及的負面影響。

        另一面,信經的主要維護者亞他那修,雖然他對基督神性的認識正確,並且因著他的擇善固執,得以確立了三一上帝的正統信仰思想,但在他的名著《論道成肉身》(Incarnation)一書中曾說:「祂(基督)成為人,為叫我們得成為上帝。」

    這句話的用意原在說明由於人類的墮落,人性被敗壞而失去了上帝的形像,如今上帝在基督裏成為人,帶著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藉著我們人的相信接受,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上帝的性情有分」(彼後一4)

    不料,那句話竟被後來一些基督教異端領袖們斷章取義地引用,作為他們提倡「人成為上帝」、「教皇無誤論」等邪說的根據,騙取附從者的敬仰,以為自己尚在變化成為「上帝」的過程中,而這些領袖們則已經屬靈到成為「上帝」的地步了。




康士坦丁堡大會

    尼西亞大會並未平息亞流派之爭,仍然有不少人附從亞流,攻擊尼西亞信經,謂其所採用之詞句不能完全表達基督教信仰。其中最著名的為尼哥美地亞的主教優西比烏(Eusebius),於主後328年,得到皇室人員的從中調解,後竟受康士坦丁帝重用,企圖作翻案工作。優西比烏說服康士坦丁,恢復亞流的職位,修改信經,使用一些免於引起爭執的措詞;他又唆使康士坦丁將亞他那修放逐於高盧。所幸亞流於主後336年忽告身死,而康士坦丁也於主後337年去世。其時,尼西亞大會所訂信經雖未被公然推翻,但也幾乎無形中被消滅了。

         康士坦丁死後,帝國全境為他三個兒子所瓜分。康士坦丁諸子對於尼西亞信經的爭辯問題,不但未能使之結束,反而使其繼長增高。而信經的主要維護者亞他那修,歷經屢次放逐和復職,直到主後373年死時,再接再厲不斷地為信經中基督神性的教義奮鬥。他死後,這個為正統信仰(Orthodoxy)而奮鬥的領導責任落在三個人身上,他們被譽為「加帕多家三傑」(The three great Cappadocians)。三位均來自小亞細亞的加帕多家省,是初期教會的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該撒利亞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拿先施的貴鉤利(Gregory of Nazianzus)和女撒的貴鉤利(Gregory of Nyssa)。在這三位的奮鬥之下,於主後381年召開了第二次大公會議,史稱「康士坦丁堡會議」(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

        康士坦丁堡大會中,除了再度確定尼西亞信經外,更宣告了聖靈具有神性。至此,教會對聖父、聖子、聖靈為三而一之真神的信仰,纔正式確立。從此,亞流主義在教會中無立足之地,也就逐漸消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