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尼斯多留教(Nestorianism,在中國稱景教)



    巴革達德(Baghdad)末後做了尼斯多留教的中心點,這派領袖的住所也在那裏。亞洲各處有二十五個大主教在他的權柄以下。這教的大學設在米所波大米的尼西比(Nisibis)

     除了讀神學以外,還注重哲學和醫學,並且熱心提倡教育和翻譯希臘的古書,後來這教的人很多作回教徒的教師。這教早已傳到了印度,今日在那裏還存在,叫「多馬信徒」(Thomas Christians)。唐、宋兩朝的時候,又傳到亞洲東方很多的地方。這時中華西北的土人,也有信仰這教的。

    公元公元635年唐太宗時,有西方秦國的傳教士阿羅本(Olopen)來到中華。他傳的道就是尼斯多留派的道理,在中國稱為景教。太宗優待阿羅本,准他住在西安,又請人翻譯聖經,並根據阿羅本之請建造禮拜堂和修道院;這時可住二十一人。高宗待景教的人最好,又多建幾個禮拜堂;於是景教在中國傳開了。中宗、睿宗的時候武后不歡喜景教,佛教道教也逼迫它,因此把禮拜堂毀壞。到玄宗時態度又變了,再善待景教,重修所毀壞的禮拜堂。

    公元725年住在巴革達德的議長,派一個人作中華的大主教。那時中華的主教至少有六個,信徒也很少。代宗的時候,有一位從外國來的大官,名叫伊斯,捐許多金錢襄助景教。但有歷史學家說,這人是信佛的,想要聯絡中華的宗教,因此來幫助景教。這些事在景教碑文上歷歷可考,景教碑於明朝年間在西安被掘出(現今仍藏於西安碑林館),現仍不失為中國最著名石碑之一。

    這時景教盛行中華,教內有大主教、主教、牧師、修道士等。碑上雖未說明有無學校,但看碑中文字,可以證明是有學問的人。這教雖暫時盛行於中華,然而也有些缺點:

. 景教效法佛教的樣式,不保持基督教的特性;比方景教的牧師也自稱為「僧」,禮拜堂也稱為「寺」等。印度的和尚來到中國翻譯佛經,有景教的牧師(也就是作景教碑文那個人)從旁幫助他;

. 景教在中國完全依賴皇帝的蔭庇,所以不能十分自由地向當時的人民傳道;

. 景教太注重耶穌的榮耀,並且碑中不說明十字架的道理,和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事蹟;

    景教也遇到兩個難處,就是:
. 受各方面的逼迫。

. 與巴革達德的總會相隔太遠,與別處的支會也難交通;當有人要從歐洲到中華,需時達二、三年之久。

    武宗宣言要毀滅佛寺,就不分景教佛教,勒令:「大秦穆護三千餘人反俗」。穆護約是景教徒。這事表明皇帝的蔭庇不常是可靠的。

    唐宋的歷史記載景教的事很少,然而看巴革達德議長的記錄,就可曉得有時議長也派人作中國的大主教。所以景教那時雖受逼迫,還能存在。

    金朝末時,北平(北京)大約有一個姓趙名字叫馬(Cauma 譯音)的修道士,因為他的事只見於西方藉著中,所以不能確實曉得他的名字。趙馬的父親是一個老主教,很注重道理上的教育,所以趙馬青年的時候做修道士,先七年獨居一室,以後到西山修道三年。那時來了在中國生的一個回紇人,名字叫馬可(Marcos),他父母也是基督徒。他在西山同趙氏學道,曾由北平大主教授牧師之職。趙馬和馬可同具一個志向,要赴耶路撒冷去朝聖。他兩個人在路上遇見了景教的議長,待他們非常好,所以他們到了耶路撒冷以後,議長派馬可為北平的大主教;當時他只有二十五歲。不過他未動身以前,議長死了(12811317)。他的朋友趙馬被波斯王派為歐洲公使,歷經意、法、英各國;也有各地方的人非常佩服他。

    馬可死在巴革達德。元朝的時候,馬可孛羅(Marco Polo)來到中國。這時中華的景教又復興起來了。

英、德兩國之歸主



    基督教很早就傳到英格蘭。從這裏又傳到蘇格蘭和愛爾蘭,信主的人也多。公元449年有未信德意志人和丹麥人攻打英國,殺害當地土人,毀壞禮拜堂,無處不表示他們的兇猛,於是凡信主的都逃到西邊。不久英國恢復了從前不信主的故態。貴格利登位之後,回想他在羅馬奴僕市場上所看見的英國人。他就派修道士奧古斯丁奴(Augustinus)於公元596年去佈道,同行的有四十人,次年才抵達英國。那時英國皇后已經成為基督徒,不久國王也信了主,和他一同領洗的有幾千人。

    貴格利派奧古斯丁奴作坎特布里(Canterbury)的大主教,送他一根白帶表明承認的心。有一次貴格利寫信專講英國的教會,寫給到英國去的墨利托(Melito)說:「上帝僕人的僕人貴格利,寫信給我最親愛的兒子墨利托修道院長說:自從你與你同行的人去了以後,我心裏很不平安,因為沒有聽見你們在路上如何,然而無所不能的上帝引導你們到我那最尊的教父奧古斯丁奴主教那裏以後,請告訴他,我為英人想了許久,凡屬百姓的神廟,除了裏面的偶像以外,一點也不可毀壞。他應該在神廟裏面潑聖水,建造聖臺,安置聖骨;如果這些神廟蓋造得好,這拜偶像的地方亦須要改為拜真神上帝的處所,使百姓見廟宇仍然存在, 可照從前的習慣來聚集在廟裏面,並且認識和崇拜真神上帝。」

    英國的教會持久都有能力,也注重「修道主義」。當時修道士查考聖經,也有抄寫書本的,也有著詩詞,作歷史的;考其究竟無非是藉傳道表示愛主的心。這時傳道的人到德國去的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位稱為「德人的教師」的班伊裴(Bonifatius)。班伊裴想要傳道和建立教會的工夫完全符合教皇的意思,所以他三次到羅馬與教皇商議。

    教皇派他做德國的大主教,贈他白帶一條以表承認。班伊裴除傳道、建立修道院外,又派主教管理教務,常勸他們服從教皇的命令。末後他到德國的北邊傳道。那地方的人還未信道,齊來攻打他,班伊裴吩咐跟從的人不要抵抗,僅拿聖經放在頭上,束手待斃。這是公元754年的事。

條頓族(Teutonis)



    公元467年西北方的條頓族攻取了西羅馬的一些地區,建立新的國家。此時古希臘和羅馬文化也開始衰微了。

    接下來的時代也被稱為「中世紀」,是從公元500年起,至到公元1500年為止,這一千年正是中國漢武帝到明武之時代。條頓族的人有屬亞流派的, 也有不屬羅馬天主教的。不過都是信主的。

    當時的教會算是最大的組織,雖政府常常改組,教會卻不為所動。凡屬羅馬民族的信徒不能保護自己的,就有主教保護;主教自己不能保護的,就有教皇的護庇,所以這時候,教會的權勢更形強大。

教皇的始原



     羅馬主教地位很高,而稱為「教皇」的原因也有幾個:

   . 他位在京城,是全國發號施令的地方,人民常從這地方接受政府命令。

   . 相傳他是西方獨一無二的使徒所立的教會的主教。

   . 邪道盛行的時候,他作真理的保護者,去信指責。他寫的書信通常都被多人閱讀,因此效力大,就如尼西亞大公會議就以他的書信作討論的根據。

   . 教會的組織大,羅馬也是當時有最多最大的教會,因有這幾個原因他的勢力就大起來。教皇的稱呼從此而起。

    利歐第一(Leo)是一個很有智慧和才幹的教皇,他常說,教皇是教會的根基。他取馬太十六章1719節作證明。又說:「這節聖經是耶穌應許彼得作教會的根基,也有權柄啟開天國之門,繼續彼得承受這職的,就是羅馬主教,因為彼得是羅馬城的第一任主教。」

    大概彼得到了羅馬,死在那裏是真的,但是歷史並沒有記載說彼得做那地方的主教。耶穌在馬太十六章1719節所說的話,不是單單對彼得說的(見太18:18)。並且彼得職位由羅馬主教繼承,在聖經上是毫無根據的。雖然這樣,當時卻是沒有人反對利歐的話。

    利歐的才能表現在言論、書信上,固然不少,並且在外交手腕上的表現更大。這時北方的匈奴(Huns)是西方最大的仇敵。在羅馬國境內到處搶劫,一味破壞。公元451年有匈奴的領袖到羅馬城,利歐便出城迎接,求匈奴不要攻打羅馬。匈奴領袖大受感動,便捨之而去。人民都歸功於利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