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星期六

尼西亞時代(Nicene Age),主後325~590


◎概說

這一時期的教會歷史所論到的主要之事乃是三方面的進展:

1 )教會與帝國的關係,

2 )基督教教義的進展,

3 )教會組織與崇拜儀式的進展。

教會備受羅馬帝國保護,甚至成爲國教;基督教內的教義爭論愈發尖銳,終於使得教會召開大公會議,包括尼西亞會議與迦克墩等會議,來維護正統信仰不受異端與異教思想的侵蝕;而教牧界成了一種經濟獨立的制度,也成爲一種法庭,並享有帝國賦予的許多特權。

◎教會與帝國的關係

康士坦丁未死以前,基督教已經被認定爲帝國團結力的來源。他善待教會,將原羅馬帝國宗教機關的特權都轉移給基督教會,此外還增加了幾種新的特權。他使基督教的教牧得免兵役與公民的義務, 豁免他們的産業稅(主後 313 年)。他廢除了各種有害於基督教的慣例與法令(主後 315 年)。 他准許羅馬教會有承受遺産之權,卻不將相同的權柄給予異教(主後 321 年)。 同年他命令臣民遵守主日。他拔擢基督徒充任要職,並讓自己的兒子受基督教教育。

康士坦丁成爲基督教神治政體的第一個代表。 這政體意味著:

1 )一切臣民都是基督徒,

2 )公民權利與宗教權利之密切關係,

3 )認爲教會與政府都是神聖的機關,是在地上的同一神治政體的兩條膀臂。

康士坦丁繼續做國家宗教事物的最高教長。在羅馬帝國內有紛爭、外有蠻族時,康士坦丁就倚靠基督教會爲革新與建設社會和政治制度的力量。他嘗試增強教會的力量,並使它團結一致。

在主後 314 年他召開了亞爾勒( Arles )會議來解決多納徒派的爭辯;在主後325 年他又召開教會的第一次大公會議」,尼西亞會議。康士坦丁親自到了尼西亞,並參加了幾次會議。

在主後 330 年,康士坦丁將政治中心移到比散田( Byzantium ),並且在那建立了一個新的基督教的羅馬,即康士坦丁堡。這次的遷移最終造成了一個分裂的帝國與一個分裂的教會,東、西羅馬帝國,以及東、西方教會。帝國的重心東遷,使得東邊的邊防虛弱,頻頻被蠻族騷擾。

不久後的主後 420 年左右,各地的蠻族紛紛侵蝕羅馬帝國的疆域, 主後493 年西羅馬帝國終被消滅,東羅馬帝國的領土也大幅縮小。各地皆有蠻族建立王國,包括了西班牙與高盧的西哥特王國,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高盧東西部的伯艮地王國,北非洲的宛大勒王國,與在墨羅溫王朝統治下的法蘭克王國等等。在主後443 年至 485 年之間,央格魯人、薩克遜人、和朱特( Jutes )民族離開了丹麥與德意志北部北部而移居於南不列顛,斯拉夫族也移入了東羅馬帝國。這些民族的遷徙,使得了基督教傳入了蠻族中間。這是羅馬帝國在政治、軍事上的失敗,卻使福音成功的進入當時未受福音開化的蠻族。這使得日後的歐洲成爲了基督教的世界。

◎尼西亞會議的成果

這個階段教會內部對於教義的爭論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在教會努力對抗諾斯底主義之後, 這時期教會最常討論的問題,就是「三位一體( Trinity )」。同時聖靈的神格也被牽涉在其中。三位一體被承認是教義的一部份,是在尼西亞會議之後的事。 這樣的爭論顯見於主後 320 年亞流與亞他拿修之間。亞流當時是亞歷山大的長老,他反對三位一體,他認爲只有一位神,而且按他的說法,基督甚至是被造的。他認爲耶穌是後存於聖父的,並非在永恒中與天父同存。耶穌的存在是靠恩典, 但是本性與天父不同。 在當時尼哥美地亞的優西比烏( Eusebius ofNicomedia )成爲他有力的靠山。

亞他拿修是亞流教區中的大主教,他強調神的合一性,並堅持在三位一體的教義解說上,不得影響此合一性。他認爲亞流的說法將會導致多神主義。他用「本質上的一體」一詞來表明神的合一性與在他本性中的區分。這清楚的說明了聖父與聖子是同質的, 但也暗示兩者也許在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亞他拿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 )中說到:「我們敬拜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 他既是三位一體,又是獨一的;在位格上不混淆,在本體上也不分割。」亞他拿修論到聖靈,他認爲在救恩歷史中父、子、靈同時在場,且三位格間有親密團契。

當時的兩個教會中心分別有兩種立場:安提阿的教會支援亞流,亞歷山大的教會反對亞流。 在康士坦丁皇帝的主導下,終於在主後 325 年在尼西亞召開了歷史中的第一次大公會議, 共有 315 位主教與會,會中康士坦丁接受亞他拿修的見解,並作成 20 條結論,有三個重點:

1 )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

2 )耶穌是真實的上帝,不是靠恩典而存在,在本質上就是上帝,

3 )耶穌與天父是同質的( homoiousios ),所以耶穌並不是次等的上帝。

尼西亞會議原本是康士坦丁皇帝希望止息爭端的契機,但是結果適得其反。會議的決定是出於皇帝的高壓手段,未能達成圓滿。很多人對會議的結果不滿,卻還是簽署了會議的結論;其中支援亞流的人之所以不敢繼續堅持,是因爲皇帝的權柄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死去留。這是政教牽涉不分之濫觴。

尼西亞會議大致確定了耶穌與聖父同質的結論,但是這樣的結論還是有不少人反對。當初支援亞流的人做了一些修改,産生了半亞流主義( semi-Arianism)。他們依然反對耶穌在本質上與上帝相同,有些人說耶穌是非本質的(heteroousios ),是一種新的本質; 有人說他不像父神,有人說他有與父神相似的本質。半亞流主義在東方教會相當流行,他們受到俄利根( Origen )的從屬主義( subordinationism ),認爲聖子在聖父之下。西方教會則受特土良(Tertullian )的影響,忠於尼西亞會議結果。

◎迦克墩會議的成果

亞波裏拿留( Apollinarius )是老底嘉的主教,他反對亞流主義。但是他主張「道與魂」的二元論。他認爲道成肉身時,神性( Divinity )代替了靈魂,而神性的馨香會影響到肉體的人性。即「上帝化爲肉身,上帝披帶肉身」的想法。他用「融合」來說明基督的神人二性關係。神性與人性融合,使人性變化,成爲一個新的事實。

他的主張被迦帕多加( Cappadocia )省的三位教父大巴西流( Badil the Great )、尼撒的貴格利( Gregory of Nyssa )、拿先斯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 )質疑, 認爲亞波裏那留這樣的主張將會面臨肉體是屬上帝的還是屬人的問題,以及基督如何能在這樣的主張下被稱爲是「完全的人」。他們的質疑對亞波裏那留的主張造成合理的破壞。

涅斯多留( Nestorianism )是安提阿的長老,後來又做了康士坦丁堡的主教長(主後 428-435 年)。他將基督分成神人兩性,結果差不多將基督分成了兩個位格。 他認爲馬利亞是基督之母, 爲要強調基督的人性。 他用「連接」(conjunction )一詞來說明基督神人兩性的關係,而不是「合一」。這樣的分別會很容易使人否認基督的受苦、受死、與復活的絕對價值。 在主後 431 年的以弗所會議中即將這樣的思想判定爲異端。 亞力山大的主教區利羅( Cyril )是著名的反涅斯多留主義者。

康士坦丁堡的一個主教歐迪奇(Eutyches)另外贊成「基督一性說」(Monophysitism),即認爲基督只有一個本性,就是神性。他甚至認爲基督完全是上帝,甚至沒有肉體,只不過僅有人的外貌而已。在主後451年的第四次大公會議,即迦克墩會議中拒絕了這樣的教義,並聲明基督的本身具有兩種本性,及神性與人性,此兩性相和而不相混,也沒有改變。支援基督一性說的人繼續修正他們的主張,有認爲神人二性已經在基督裏面相混而成爲第三性,成爲一種新的神人合一(God-man)的性質。主後553年在康士坦丁堡舉行的第五次大公會議強力的制止了基督一性說。而後又有「基督一志說」Monotheletism)的出現,認爲基督雖然有一種人性,但沒有人的意志,只有上帝的意志。這樣的主張也在主後680年康士坦丁
堡的第六次大公會議中被判定爲異端。

迦克墩會議最後有提出對基督位格教義的重要聲明,其中重要的含意如下:

(1)神人兩性的本質可以歸屬於一個本質,
(2)神而人(God-man)的受苦可以被認爲是真實的無限, 然而是無感於神性的,
3)基督位格的根基,是在於他的神性,而非他的人性,
4)道( Logos )並未與一般人類中的個人聯合,乃與人性聯合。

◎其他的教義爭辯

多納徒主義(Donatism)在丟克理田逼迫基督徒之後不久創於北非的加大果(Carthage)。他們稱逼迫中判道的信徒是「以經換命者(traditors)」,即在逼迫中捨棄聖經抄本的人,犯了不可赦的大罪。多納徒主義者在教會懲戒與殉道之事上反對羅馬教。北非的教會在主後 311年左右因爲這件事情分裂了許多年。直到主後395年奧古斯丁被選爲希坡(Hippo)主教之後,大公教的這一邊才出現優勢。奧古斯丁認爲一個教牧的品格並不影響他職務上的動作。教會有信莖、聖禮、與主教的使徒傳承,就可以叫人知道它是真教會。奧古斯丁使多納徒主義受了致命一擊,到主後411年這一派以爲法律所不容,並消失於蠻族入侵非洲的時候。

伯拉糾(Pelagius)是一位不列顛的修道士。他認爲人並沒有從亞當遺留下來的原罪,並對於行善與行惡都有完全的自由。新生的嬰兒因此是無罪的。此外他也認爲不靠律法與福音,或上帝的恩典,人仍能得救,這些方法只使得得救更加容易。奧古斯丁則因爲自身對罪與自由意志的深刻體驗,所以他反駁說人雖照神的形象所造,但是因爲亞當的墮落而失去行善的自由。人人都有罪,連新生嬰兒也不例外,所以嬰兒洗是必要的。人對救恩沒有選擇的自由,完全是上帝的恩典。而且得救是出於恩典與信心,連信心都是上帝的工作。奧古斯丁的意見大都爲大公教會所接受,而伯拉糾主義在主後431年的以弗所會議被斥爲荒謬,並逐漸消失。

◎教會的進展與改變

因爲康士坦丁的保護,教牧界成爲一個經濟獨立的制度。不但如此,還成了一個法庭。從此教牧界可以完全不受政府法庭的干涉,甚至反而干涉政府法庭的審斷程式。神甫制度愈趨完善神聖,神甫們也必須在各樣的事上顯出與其他人不同。教會的法律與遺傳也開始編訂起來,其中包含了沒有聖經根據的遺傳與主張。長老變成遵守主教意旨的人,主教則擁有比以前更大的權力,可以視察經濟情形、分配神甫的調動、並批准他們的旅行。因著屬世財物的增加,主教爲自己設置法庭、組織衛隊、雇用成群的傭人,並在政治的活動上活躍。他們跟以前牧養教會的主教的時代已經大不相同了。

教會的教階制度逐漸擴大繁複。在第五世紀中葉,教會已經有五個大主教,分別駐在亞歷山大、耶路撒冷、安提阿、康士坦丁堡、以及羅馬。最後兩個大主教成了爭取教會權力的大對頭。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壞,東方的康士坦丁堡的皇帝就成爲羅馬世界的唯一君王,而該城的大主教也想僭取衆主教之主教的稱號與特權。一個屬世的統治者在名義上成了教會的頭。除了羅馬教會以外,沒有其他教會敢將這稱呼從皇帝身上奪回。

爲什麽羅馬會成爲日後的教會權力中心呢?羅馬當時是世界地理與政治的中心,人民對羅馬的一切事無不尊敬。因爲羅馬的教會抵擋諾斯底主義與孟他奴主義獲得成功,所以它的力量與特權也隨之而來。羅馬教會認爲自己有使徒的傳承並彼得的座位。一般人相信保羅與彼得都在羅馬住過,所以主後170年就有流行的遺傳說。有名的古教父如居普良與愛任紐等也熱烈擁護這首任羅馬主教之說。羅馬差派的宣教士自然而然在新創立的教會中種下對母會的崇敬與愛慕之情。在蠻族侵略時,皇帝不能保衛羅馬,是教皇出面救了這城。羅馬的主教繼續忠於尼西亞信經,追封亞他拿修爲主教,在亞流派被定異端之後,尼西亞信經成了全教會的信條,這是羅馬的一大勝利。

在主後 451年的迦克墩會議中,康士坦丁堡的大主教曾被選爲全教會的總主教。羅馬主教與其代表的一切抗議都歸無效;這兩方從此救護不相讓,最終發展出羅馬教與希臘教(或東正教)兩大派。等到第一任羅馬教皇大貴格利的興起,東西教會分道揚鑣,初代教會史就告一段落,而進入了中世紀的教會歷史了。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路德與德國宗教改革

壹 路德宗教改革的進程

一 1483-1517路德的成長

二 1518-21被迫脫離天主教

三 1522-30 建立組織

四 1531-55 抵抗羅馬與內部凝聚


貳 路德的成長

馬丁路德生於1483年。他父親因投資銅礦而致富。路德大學畢業後又取得碩士學位,父親原希望他習法律,但1505年他在大雷雨中允諾聖安娜,若他得保命,他將作一個修士。於是他就進了奧古斯丁修會。
1510-11年間,他出差到羅馬,看到羅馬教會的腐敗奢侈而興起改革之念。1511年他來到威登堡(Wittenberg),這裡成爲他一生居住之處。他在此處新設立的大學得到神學博士學位,終其一生任此大學的聖經神學教授。
1513-19他教授聖經的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及希伯來書,使他得到了因信稱義、唯獨聖經及信徒皆祭司的信念。

參 路德改教運動的導火線──教廷販售贖罪卷

利歐十世允許亞伯特(Albert)身兼第三主教職,條件是後者能付給教宗一大筆錢來支付興建聖彼得大教堂之費用。爲協助亞伯特支付此鉅款,教宗又允許他販售贖罪卷,進項一半歸教宗,一半讓亞伯特用以還買教職的貸款。贖罪卷是允諾人們花錢來買教會功德庫中的功德以代替犯罪的刑罰。
1517年帖次勒(Johann Tetzel, c.1469-1519)這位亞伯特的贖罪卷總代理到了威登堡附近的城來賣贖罪卷,引起了路德及其同僚極大的反感。當年1031日路德將九十五條主張貼在威登堡教堂門上,攻擊贖罪卷系統並邀人與他辯論。

肆 脫離天主教(1518-21

1518年海德堡辯論,於奧古斯丁修會內部進行。墨蘭頓(Philip Melanchthon, 1497-1560)加入路德的同工群,路德爲先知,墨蘭頓爲神學家。墨蘭頓著《神學要點(Loci Communes)》(1521/12),爲改教運動的第一本系統神學。
1521年四月路德到沃木斯在皇帝與國會前受審。宣告除非有人能用聖經或正當的理由指明他的錯誤,否則他不能收回他的主張。他說:「這是我的立場,我不能改變;願上帝幫助我,阿門。」在回程的路上,撒克遜選候腓特烈安排人將他綁架,藏在瓦特堡(Wartburg)的城堡中,直到次年三月。一個月後國會發出命令,通緝路德,並將他的著作列爲禁書。
1521年的風聲鶴唳中,路德仍著有《致德國基督徒貴族書(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German Nation)》、《教會被擄到巴比倫(Babylonish Captivity of the Church)》及《基督徒自由論(On Christian Liberty)》等三篇推動改教運動的重要論文。在瓦特堡時,他開始翻譯聖經,根據伊拉斯母編的希臘文聖經,在不到一年間,翻出德文聖經。1534年則完成了整本新舊約聖經及次經。此聖經譯本成爲德語的標準。

伍 改教運動的推進與分裂(1522-1530

路德於1522年回到威登堡,領導改教運動。在德國許多區域,以聖經爲權威的教會如雨後春筍般組成。各地教會有權聘請或辭退牧師。1523路德爲改教運動的教會編輯崇拜儀式,將講道列爲崇拜的中心,聖餐儀式除去獻祭的意義,且平信徒可以領杯,又鼓勵禮拜時唱通俗詩歌。路德對於崇拜儀式改革的原則是,凡不違反聖經的都可以保留。
1520年代皇帝查理五世與法王法蘭西斯一世鬥爭以阻止他控制義大利,又要東抗土耳其人,使得他無暇對付路德,這是信義宗得以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1526年國會在斯拜耳(Speier)開會,在沒有天主教代表出席的情形下決議,以「誰統治就信誰的教(cuius regio eius religio)」爲原則,各國諸侯可決定其國內當信天主教或信義宗。
與人文主義者分離:1524年開始,改教運動起了分裂。先是與人文主義者如伊拉斯母等意見不合。伊拉斯母於1524年著《論自由意志(Diatribe de Libero Arbitrio)》反對路德謂人的意志在得救的事上是沒有自由的,單靠恩典。他主張除了恩典,人也有要用自由意志來決定歸向神。1525年路德寫《論意志的捆綁(De Servo Arbitrio)》逐條反駁前書。自此大半的人文主義者與路德分離。
與基層農民分離:1525年受封建主壓迫的農民將路德以聖經爲權威的原則用到他們的社會及經濟的處境中,提出十二條要求以改善農民的生活。起初路德鼓勵兩方和解,但當他推斷此社會運動將會造成支援改教的地區失序而危及改教運動時,他卻用粗暴的語言寫了一篇《反打劫殺人的農民暴徒(Against the Plundering and Murderous Hordes of Peasants)》,敦促各國諸侯加以鎮壓。結果有將近十萬農民慘遭殺戮。德國南部的農民或因此而仍回到天主教中。
與慈運理分離 1529):路德與慈運理同為宗教改革的領袖,一在德北,一在瑞士,若能合作,當能產生更大的改革成果。可惜,他們因對聖餐的理解不同,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破裂,兩者所帶領的運動終無法合流。
1521年開始的德法戰爭在1529年結束了。皇帝終於有餘力來對付路德了。國會又在斯拜耳開會,這次取消了前次決定,規定帝國內只可以信天主教。支援路德的六位王侯及十四個自由市的代表在會中宣讀了一篇名爲〈抗議〉的文件。自此他們被稱爲抗議派(Protestant),更正教被稱爲抗議宗是從此開始。
1530年國會開會在奧斯堡(Augsburg)。墨蘭頓在路德的同意下擬俱了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在國會上提出。此文件成爲信義宗的正式信條。

陸 外抗羅馬與內部凝聚(1531-1555

支援路德的王侯在1531年組成了 施 馬加登同盟以對抗皇帝可能的攻擊,幸而1532-42年間,皇帝又與土耳其人及法國打仗,路德派又得喘息機會。1535年路德派開始按立自己的牧師,這也表示與羅馬教權階級統緒斷裂。
路德晚年受到黑森的腓力(Philip of Hesse, 1504-67)之重婚事件所困擾。他是支援路德的王侯之一。路德體恤他的需要而私下同意他於1540暗中重婚。結果事情宣揚出去,成了皇帝攻擊路德派的一個藉口。路德在抗議宗大受威脅的情勢下病逝於1546年。宗教改革大業由墨蘭頓繼承。
這時皇帝也終於準備好要攻打德國的抗議宗王侯了。戰爭從1546年打到1552年,雙方訂定條約,約定三年後的國會中商定解決辦法。1555年國會在奧斯堡開會,簽定奧斯堡和約(Peace of Augsburg),規定帝國內所有抗議宗與天主教享平等待遇其他宗派則不在認可之列。每個諸侯當于決定其領土內的宗教,境內不同信仰者可自由移民他地。但天主教領袖若改信抗議宗,他必須放棄他所管與所有的,如此規定是爲了防止更多的德國諸侯加入抗議宗。至此抗議宗在德國合法的地位已得建立。

柒 信義宗正統神學的形成

從奧斯堡和約後,信義宗雖在政治上取得和平,但內部卻有許多神學爭論。爲了解決神學爭論所帶來的宗教與政治的不安,在1577年有幾位神學家擬定了《協和信條(Formula of Concord)》。幾經討論,這信條終在1580年正式由五十一位諸侯、三十五城市及八千多牧師簽署承認。一些神學家又編纂了一本《協和書(Book of Concord)》以表明信義宗的神學立場,此書包含了三大古信經及信義宗的一些教條。這些爭論及教條的擬定使得信義宗相當重視教義的正確性,形成強調神學正統的傳統。但這種冰冷的經院正統不能滿足人心主觀經歷的需要。後來敬虔運動的興起即是對此神學正統的反動。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三十七段

  這樣我們看出,這條誡如同第二條誡一樣,無非是遵行第一條誡——對上帝的信仰,信靠,愛,和望——所以第一條誡在一切誡命中為首,信仰是其他一切行為的首要行為和生命,若沒有信,如前所云,其他行為都不是善的。

   但若你說︰我若不能相信我的禱告可蒙聽允,又怎樣呢?我回答說︰正因這緣故,你受了命令要有信仰,要禱告,要有其他一切善功,好叫你知道你所能行的,和你所不能行的。當你發現你不能這樣相信並實行時,你便要謙卑地向上帝這樣承認。如是你用一點信仰開始,它就必因你把它運用於整個生活和行動而天天逐漸增長。因為談到信心軟弱(就是在第一最高的誡命上軟弱),世人莫不皆然。因為縱令福音書裡面的聖使徒,尤其是彼得,也都是信心軟弱的,所以他們也祈求基督說︰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路175);耶穌因他們小信,時常責備他們。

  因此你雖在禱告和其他行為中發現自己的信仰並不像你應當並願望的一般堅固,但你不應絕望,也不應放棄。你甚至應當滿心感謝上帝,將你的軟弱給你指示出來了,藉此耶穌天天教誨你當怎樣在信仰裡操練自己,天天加強自己。因為許多人雖然一向祈禱,唱詩,讀經,工作,好似偉大聖徒一般,可是他們從來就不知道他們與首要行為——信仰——的關係如何;以致他們因瞎了眼, 把自己和別人都領入迷途;他們自以為很好,殊不知是建立在沒有信仰如同沙土的行為上,而不是用堅固純潔的信仰建立在上帝的慈愛和應許上。

  所以,不拘我們過活多久,我們同我們的行為和苦難,總得學習第一條誡和信仰,而不能停止學習。除了試圖用行為來信靠上帝的人以外,沒有人知道惟獨信靠上帝,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

*****

<心得>

    信靠上帝是我們信仰之重點!

2020年8月2日 星期日

莫拉維會之復活節早禱文

我信獨一上帝,父,子,聖靈,藉耶穌基督創造萬物,並在基督裡使世人與自己和好。

我信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在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裡面揀選了我們;

拯救我們脫離了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愛子的國裡;

在基督裡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

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使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在這恩典中使我們因愛子得蒙悅納。

這是實實在在的。

父阿,天地的主,我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原是如此。

父阿,願你榮耀你的名。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我信上帝獨生子的名,萬物都是由而來,我們也是藉著而有;

我信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自取奴僕的形像;

因著聖靈的蔭庇,由童女馬利亞成孕;正如兒女同有血肉之體;也照樣取了血肉之體;為女人所生;

既有人的樣子,便在凡事上同我們一樣受試探,只是沒有罪︰

因為是主,是約的使者,是我們所喜愛的。主和的靈差遣來宣告主的禧年;

所說的,是所知道的,所見證的,是早已看見的︰凡接待的,就給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子。

看阿,上帝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遇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了,葬了;

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同復活的有許多已睡聖徒的身體;

後升天,坐在父的寶座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像升天一樣。

聖靈和新婦說,來。

讓凡聽見的人說,來。

阿們,主耶穌,來阿!我們求你來!

我們用渴慕的心現在正等候著你。

來阿,快來!

主要用呼喊的聲音,天使長的聲音,和上帝的號筒,從天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的主救贖了我這失喪,墮落的人,把我從罪惡,死亡,和魔鬼的權勢中買來;

不是用金銀,而是用聖潔的,寶貴的血,和無辜的受苦受死;

好叫我屬,在國裡生活,在手下服事,有永遠的公義,天真,和快樂;

正如既從死裡復活,便活著掌權,永世無窮。

這是實實在在的。

我信聖靈,是從父出來的,並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離開世界以後差來的,叫永遠與我們同在;

安慰我們,如同母親安慰她的兒女;

扶助我們的軟弱,用說不出來的嘆息,為我們代求;

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教我們呼叫阿爸,父;

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裡,使我們的身體成為的聖殿;

並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隨己意分給各人。

但願在耶穌基督裡的教會中,即聖潔和普世的教會中,在聖徒相通中,時時刻刻,永遠永遠,得著榮耀。阿們。

我信我依靠自己的理智和力量,不能信仰我的主耶穌基督,也不能來到面前;

但聖靈用福音選召我,用恩典光照我,使我在真信仰裡得以使我成聖,蒙保守;

正如揀選,召集,光照地上的全教會,並使之成聖,藉著耶穌基督保守它在獨一的真信仰裡;

在這基督教會裡上帝天天豐富地赦免我和每個信徒一切的罪。

這是實實在在的。

我信我藉著聖洗得以成為基督教會的一分子。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阿們。

在這聖徒相通中我所信仰的是我的救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死了,在十字架上為赦罪流出寶血,在聖餐中將的體血賜給我,作為恩典的保證;正如聖經所說︰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門徒,說,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門徒,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新約的血,為你們和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所以住在我裡面,我住在裡面,我有永生,並且末日要叫我復活。阿們。

我願離世與基督同在,這是好得無比的;我將永不嘗死味;是的,我將得以從死復活;因為我這將脫下的身體,這必朽壞的種子,要穿上不朽壞︰我的肉體要安息在指望中;

但願賜平安的上帝,就是那憑永約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上帝,也要使我們這些必朽壞的身體活過來,只要它們裡面是有上帝的靈居住,阿們。

我們這些可憐的罪人祈求,

但願恩慈的主上帝垂聽;

求主使我們與那已進入主安樂的兄弟姊妹,有永遠的團契;

又與我們教會中那些被主在去年召回天家的僕人和使女,並與得勝的全教會,有永遠的團契;並求主讓我們將來止息勞苦,一同安息在你面前。

阿們。

他們安息在永福中,

瞻仰我們的主基督︰

我們謙卑的期望,

是與永遠同居。

主阿,求你保守我,

使我記念你的死,

和你榮耀的復活,

當我絕氣時︰

阿!那時我雖臨死,

在疾病,憂傷,痛苦中,

我卻要依賴你,

獲得永恆的生命。

願榮耀歸於,因為復活在,生命也在;曾死了,看阿,永遠活著;

凡信的人,雖然死了,也必活著。

願在那等候的教會中,並在那圍繞的教會中得著榮耀︰

直到永永遠遠。

阿們。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愛,聖靈的團契,常與我們眾人同在。

阿們。


加爾文論預定

  為著要幫助信徒過得勝的生活,他討論了預定論的問題。他相信基督徒若不清楚自己是蒙揀選進入救恩裡面,就沒有信心過一種得勝的生活。

    他相信聖經 有明確的預定論教導,因此凡不信的人,都是預定要滅亡的。許多人反對這種教義,以致加爾文不得不在好幾個地方為預定論辯論。無論贊成與否,我們都要知道,預定論既非加爾文神學的中心教義,也不是他神學最精闢的地方。

    在《基督教要義》預定論的下一章,正是他討論禱告(Prayer)的地方,他鼓勵人要 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上帝面前代求,並且尋求禱告蒙應允之道。

 

2020年7月23日 星期四

一生疼惜咱台灣 「喜樂阿嬤」

image

「喜樂阿嬤」的一生是喜樂的人生,激發小兒麻痺患者無限的可能。(圖:長老教會總會) 

彰化縣二林鎮的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創辦人瑪喜樂(Madam Joyce McMillan),半世紀以來把自己奉獻給患有小兒麻痺症的孩童,早前更獲陳水扁總統親自到二林頒發總統文化獎太陽獎,人稱「喜樂阿嬤」的她於2007年4月26日凌晨蒙主恩召,安息主懷。據悉,告別禮拜於5月19日在保育院內禮堂舉行。

喜樂阿嬤生於1914年9月29日,享年九十四歲。

當年連台灣都不知道在哪裡,只是聽聞謝緯醫師的分享,毅然委身於台灣這片土地,並用愛心走完美好人生,其生命哲理更令人讚嘆不已。「喜樂阿嬤」 — 瑪喜樂終生委身成為活祭,愛是其一生的堅持,以熱愛生命、永不放棄的態度關愛、激勵孩子。

1959年,阿嬤決意離鄉遠赴台灣,在幾翻轉折之下來到了埔里,正式開展她在台灣的感人故事。平日除了在埔里服務外,很多時候都參與在地的福音事工、教育,以及深入部落傳福音。其後,「二林基督教(貧民施療中心)醫院」、二林「附設小兒保育院」先後成立,瑪喜樂逐漸投入其中、並開始她半個世紀的醫療傳道工作,也是她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

及至1970年「基督教喜樂保育院」成立,阿嬤遂全心投入小兒麻痺患者的治療、照顧和教育的工作,並付上了她的一生。其一生的年日,深深領受上帝恩慈,一生謙卑與上帝同工,忠心信實,上帝照顧無數軟弱者。

而據了解,瑪喜樂阿嬤,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2年所設立的「榮譽宣教師」。因著她對上帝的尊崇,將一生獻給台灣,使台灣人深深認識耶穌基督的真愛,也因為她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而為表懷念與感恩之情,將訂於5月19日上午十時,為喜樂阿嬤舉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葬」,來表達心中的思念。

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愛任紐小傳

    愛任紐是教會的主教,也是教會早期之神學家。他的著作開啟了早期基督教神學的發展,並且被羅馬公教會和正教會敬奉為為聖人、教父。他是期基督教的護教學家,據說是使徒約翰的弟子坡旅甲的門徒

 

    愛任紐出生於公元 2 世紀初的小亞細亞希臘裔家庭。這也許是他一直追隨東正教派的原因。愛任紐最早將現今《聖經》正典中的四卷福音書列為上帝所啟示,反駁馬吉安刪改的《路加福音》是唯一正統福音書的立場。

 

    愛任紐出生於東方的小亞細亞(現今的土耳其),曾聽士每拿主教坡旅甲的教導,成為坡旅甲的門徒,他的生平中大部份是住在西方。身為長老,後來成為里昂的監督。在其教義中顯示出為真實的基督徒,思想接近約翰的教義,有時也會有重視感覺的觀念。

 

    愛任紐著作「反異端」一書特別批判神哲派主義的思想。西元 177 年皇帝奧利流對當時的基督徒展開逼迫,愛任紐逃過高盧反基督教的集體大屠殺,奉差到羅馬對抗當時傳至羅馬的異端活動。

 

    愛任紐一生為信仰堅持,希望能把亞細亞和西方神學傳統結合起來,是第一位身為主教的護教者,竭力與羅馬教會保持關係,在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之間傳講正確的救贖觀,也在孟他努主義的爭辯中努力協調,希望保持教會的合一;這種信仰中堅持的關懷在他的神學中不斷地反應出。

 

    使徒時代至二世紀中葉,以初期教會以為主的教義,到後來半個世紀中教義的規範的調整,舊約被視為神的啟示,在基督徒心目中使徒所見證的啟示被提昇為最高權威。其次看重聖經和教會的傳統,教會的傳統越來越受重視。此發展是大公主義和靈智教派、諾斯底派激烈爭執的下的產品。

 

    第二世紀中神哲主義興起,當時世人喜歡各種混合性的宗教,一般人也喜歡接納各種的宗教,因此第二世紀的神學思潮乃因應時代需求而產生,面對異教流行,哲學思想的影響及「神哲派思想」的盛行,基督徒雖佔小群卻顯出其獨特的地方,護教士們極力維護信仰及道德上的見證,成為相當突出的一群人,也因此吸引了許多人進入教會之中。

 

    神哲派思想主要是憑著人的知識,以人的方法將基督教放在普世宗教的地位上,也就是將屬世的智慧與知識加在救恩的福音之上。神哲派是最早出於人類自己思考的一種運動,基本的特質就是要尋求知識,也就是後來發展出所謂的「諾斯底運動」,而第二世紀中時期從護教學的教父時期很自然就轉入「反神哲主義」的教父時期。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