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君士坦丁大帝

壹 教會見容於帝國

教會在羅馬帝國中長期受逼迫兩個多世紀,但是黑夜終將結束,忍耐到底終必得救。教會經過了長期的等候和盼望,終於等到了在政治上得自由的日子。使這自由得以實現的歷史人物就是君士坦丁大帝。教會和羅馬帝國的關係,以及兩者未來的走向, 都在 君士坦丁大帝的時候來到了轉捩點。而這轉變之所以發生,卻也正是因為君士坦丁自己的政治生涯來到了轉捩點。因此最終不是人,而是上帝在掌管著歷史。教會受苦的日子已經夠了,上帝的手開始動了。

一 米爾文橋(Milvian Bridge)之役 312)

君士坦丁與政敵馬克森狄(Maxentius))在羅馬附近台伯河(Tiber River)之上對陣,敵軍數目三倍於君士坦丁者。
決戰前一日君士坦丁見西沉日頭上一十架,寫著「Hoc Signo Vinces(靠此記號得勝)」,君士坦丁下令兵士將基督名字的希臘文頭兩個字母CR刻於盾牌上,第二日君士坦丁大勝。君士坦丁因此而心向基督教,但遲至他過世前才受洗。

二 米蘭上諭(Edict of Milan, 313

君士坦丁與他的盟友理吉紐(Licinus)313年共同頒佈了米蘭上諭,停止對基督徒的逼迫。
米蘭上諭的要點:

(一)給與個人良心自由的權利

(二)給與基督教法律上的保障

(三)使帝國內宗教都有平等地位

(四)發還逼迫時代所沒收的教會財產

三 帝國統一

君士坦丁與理吉紐又發生戰爭,故理吉紐治下的基督徒又遭逼迫,直至324年君士坦丁打敗理吉紐統一帝國為止。

貳 君士坦丁對基督教歷史的重要性

一 使教會成為特權階級:

教會職員減免稅捐、皇家主持興建教堂。

二 教會從文化抗衡的角色成為文化的主流:

新 都 君士坦丁堡成為基督教勢力獨大的城市。

三 教會與國家成為一體。

四 教會充斥沒有信仰經歷的人。

五 皇帝為求帝國統一插手教會爭端,並以武力對付非主流教會。

六 羅馬主教地位因君士坦丁遷都東方而在西方拉丁民族中大大提升。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巴拉巴 BARABBAS

  巡撫有一個常例,每逢這節期,隨眾人所要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當時,有一個出名的囚犯叫巴拉巴。……彼拉多就對他們說,你們要我釋放哪一個給你 們;是巴拉巴呢,是稱為基督的耶穌呢。……祭司長和長老,挑唆眾人,求釋放巴拉巴,除滅耶穌。……彼拉多說,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怎麼辦呢;他們都說,把祂釘十字架。巡撫說,為什麼呢,祂作了什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的喊著說,把祂釘十字架。……於是彼拉多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太二十七15—26)

  如果從故事的戲劇化觀點來看,巴拉巴真是表明救恩偉大的最好例子了。基督被捉拿時,他與兩位同伴早巳被判死刑,十架早已預備好,要置他於死地。但到了翌晨,監牢的門打開了,他竟被釋放,並且一點都不是因他的努力,乃是因著彼拉多的決定。

    他脫離了律法的定罪和刑罰,得到完全的自由,上帝的兒子卻代替他被掛在十字架上。這就說明了代贖的意思;然而聖經記載巴拉巴卻沒有得到永遠的好處。

    聖經不是一本故事書,它所說的都是事實。巴拉巴可悲的事實,說出十架的大能,只賜給相信的人。

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一段

第一我們應當知道,除了上帝所命令的以外,沒有善功,正如除了上帝所禁止的以外,沒有罪惡一樣。所以凡要知道並行作善功的,除認識上帝的誡命外,不需要別的。基督在馬太福音十九章說︰“你若要進入永生,就當遵守誡命。”當少年人問,他該作什麼善事,才能承受永生,基督只把十條誡擺在他面前。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從上帝的誡命,而不是從善功的外觀,大小,和多少,或從人的判斷,法律,和風俗,去分辨善功,有如我們過去和現在所行的,因為我們瞎了眼,輕視了上帝的誡命。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十二段

   你自己審察,只用外表的行為來遵守第一條誡,與用內心的信靠來遵守,是有何等天壤之別。因為後者使人作上帝真實活潑的兒女,前者只足以造成更壞的偶像崇拜,和世上最可惡的假冒為善者,他們用虛偽的義把無數的人引入他們的路,使人沒有信仰,以致沉迷不悟,胡言妄語,裝腔作勢。基督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論到這種人說︰“若有人對你們說,基督在這裡,或說基督在那裡,你們不要信;”又在約翰福音四章說︰“我告訴你們,時候將到,你們拜上帝,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因為父要人用心靈拜。”

  這些和類似的章節影響了我,也應當影響每一個人去拒絕教諭、印章、旗幟、和贖罪票的炫耀。這些東西誘使愚夫愚婦建立教堂、捐款、設立基金、祈禱,可是信心卻被抹煞了。因為信心既對行為一視同仁,那麼把一種行為高舉於另一種行為之上,就不能見容於信心。因為信心要作為對上帝的惟一事奉,其他行為不得享受事奉的名稱和榮譽,除非行為從信心領受了,即當行為是出於信心和憑著信心時,便從信心如此領受了。這種悖謬舊約已經指明,那時猶太人離棄聖殿,在別處,如園內和山上獻祭。如今人也是這樣行︰他們熱心行各種善事,但對那為主要善事的信仰,他們卻毫不注意。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十段

現在你可看出,凡不常常信靠上帝,不在一切行為或苦難中,生和死中信靠的眷愛、恩典、和善意,卻在別的東西或自己裡面追求的愛的人,便是不遵守這條誡和崇拜偶像的,即使他們是遵行了一切誡命,並有了一切聖徒的祈禱、禁食、服從、忍耐、貞潔、和無辜的。

因為主要的行為若缺乏,其他行為就不過是虛偽和假冒,毫無實際;基督在馬太福音七章警告我們說︰“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

凡要用他們所謂的許多善功來買到上帝的恩典,把上帝當作不願白白施恩的負販或短工的人,就是這種人。他們是地上最剛愎之徒,永不能或很難歸正。那在苦難中到處亂跑,到處請教求助,只不到最應到的上帝面前來的人,也是這種人。

先知以賽亞在以賽亞書九章責備這些人說︰“狂人不歸向擊打他們的主;”那就是說,上帝擊打他們,使他們遭受各種苦難,好叫他們來就信靠。他們卻離開去就人,或就埃及,或就亞述,甚或就魔鬼;以賽亞書,列王紀上,和列王紀下多記載這種偶像崇拜。

所有“聖潔”的假冒為善的人遭受苦難的時候,也是如此行。他們不來就上帝,反離開,只想怎樣靠自己的努力或別人的幫助,解脫他們的苦難,同時還自視為虔誠人,並叫別人看他們為虔誠人。



正典和信經之建立

<信仰準則(Rule of Faith)>

     因為有異端群體和教師(如馬吉安)興起,故此教會必須立刻將正確的教義和受默示的經卷加以確定。在新約正典被確認以前,初期基督徒都須要建立起一種「信仰準則」(拉丁文regula fidei),來確定那些是正確的教義,並分辨那些是錯誤的道理;這就是使徒信經的雛型。最早的信仰準則,就是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節的施洗條款(baptismal formula),這是對三位一體上帝的認信。羅馬信條恨可能就是這個洗禮信條的最佳說明。

     當時有一個簡短的古羅馬宣言(Old Roman Form),那是一個信仰宣言。據說這個宣言來自使徒,由彼得帶到羅馬,第二世紀中葉已經開始使用。這個簡短的古羅馬宣言說︰「我信上帝全能的父,我信我們的主他的獨子耶穌基督,他是從聖靈和童女馬利亞而生;他在本丟彼拉多手下被釘十字架;被埋葬了;第三天從死里起來;他升到天上,坐在父的右邊;他將要再來,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聖教會;罪的赦免;身體復活和永生。」

<新約的正典>

      在新約正典被承認的初期,保羅的書信都在教會中誦讀,視為權威。愛任紐(Irenaeus)為了對抗馬吉安和諾斯底主義,就承認了四卷福音書。約在主後175年的穆拉爹利經目(Muratorian Canon),除了希伯來書、雅各書、彼得前、後書及約翰壹書外,已列出了所有新約的書卷。亞他那修在主後367年的著作中,也列出了所有新約書卷的名字。此後,新約的二十七卷書就廣泛被人接納。

<使徒信經>

  最古老的使徒信經(Apostles’Creed)版本,約在主後340年面世。使徒信經是用來進一步確定正踴的信仰準則,和駁斥如馬吉安等人的錯誤教訓的。

傳說,使徒信經是由每一位使徒寫出一條。我們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這個信經的始源,那就是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節。其他根據的經文,還有羅馬書十章9至10節,哥林夸前書十二章3節,十五章4節,及提摩太前書三章16節。

     使徒信經始於使徒時代,包含使徒所講的道和教訓。信仰準則(Rule of Faith)這名詞,是指雛型的使徒信經而說。信經演變成力兩個版本,一個是簡短的版本,稱為古羅馬宣言(Old Roman Form);另一個較詳盡的版本,稱為公認宣言(Received Form)。公認宣言內容如下︰「我信神全能的父,天地的創造主;我信耶穌基督,我們的主,他的獨生子;他因聖靈受孕,由童女馬利亞而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苦,被釘十字架,死了,而且埋葬;他曾落到陰間;第三天從死里復活;他曾升到天上;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他並且將要再來,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的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們。」這個詳盡版本的使徒信經,最早在主後650年已經使用,但它在主後460年已經存在。

     使徒信經的目的,不是要取代聖經,而是要堅固聖經的教訓,使教會不被異端滲透。舉例說,信經中宣告上帝是全能者,是天地的創造主,這是針對馬吉安所說的,上帝是一位邪惡的創造者;信經中宣稱,耶穌是由童女所生,曾經死去,是要排除諾斯底主義和幻影說的錯謬,這些學派以耶穌單單是一個幻象。

初期教會中的偏差

<關於摩西律法>

     歸信基督教的猶太人仍然擺脫不了摩西律法的桎梏,這是不難了解的,因為新約的偉大人物如彼得,也未能免去這問題的困擾。這也正是教會在使徒行傳十五章所要處理的問題。

在初期教會歷史,有些猶太基督徒的派系說,人要得著救恩,必須依循律法。拿撒勒派(Nazarenes)是一個嚴格遵守摩西律法的派系,他們遵守安息日,實行割禮和食物的律例,盡管他們沒有將這些律例加諸外邦人身上。拿撒勒派確認童女生子和基督的神性;他們也確認基督的教訓,是超越摩西和先知的。拿撒勒派採用希伯來文版本的馬太福音,不過,他們也承認保羅的使徒地應。

伊便尼派(Ebionites)則否認童女生子和基督的神性,他們說,基督不過是馬利亞和約瑟自然而生的兒子,耶穌不過是人,一位先知;他們又否認保羅的使徒地位,認為保羅是律法的背叛者。

愛爾克塞派(Elkesaites)說,有一位天使曾將一本書交給愛爾克(Elkesai),並說基督是人類父母所生的天使;他們否認基督是由童女所生,卻說基督是最高的天使長;他們又認為律法仍然生效,並教訓說,守安息日和施行割禮乃屬必須。歌羅西書和提摩太前書所指的,大概就是這個異端。

<關於諾斯底哲學>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希臘文gnosis的意思是「知識」。這字的意思,說明了這個異端的特性。諾斯底主義是一個哲學系統,建基在希臘哲學之上;他們強調物質是惡,靈魂是善。果若如此,上帝就不可能創造了這個物質世界。在他們的哲學系統裡,建立了一系列的愛安(aeons),即發出物;這些愛安的發出,是從至高的上帝開始,這上帝是完全的靈體。在這系列中,有一個中間體,稱為德謬安(demiurge),他是舊約的創造上帝。這上帝是他們所否定的;這位德纓安,「本身有充足的靈,以致有能力創造,也有充足的物質,創造物質的世界」。

     這個哲學系統,影響到諾斯底派對耶穌的觀點。這些觀點大概分為兩方面︰有一種說,因為物質是惡的,耶穌不可能真實地以人的身體來到;他只是以人的身體來顯現,並且顯現接受苦難。另一個觀點說,神性的道臨到為人的耶穌,這道在耶穌釘十字架前就離開。他們的救恩也是哲學性的——救恩就是認識真理,這真理只秘傳給一些人(是一些特別授徒﹞。罪惡與邪惡都與無知和缺乏知識有關。

基督教科學會(Christian Science)就是一種現代形式的諾斯底主義。

<關於馬吉安的正典>

     馬吉安是個富翁,他在主後139年來到羅馬,嘗試在那裡的教會中發揮影響力。但不能成功,就自己組織教會,另立特別的教義。他採納了諾斯底主義某些方面的教訓,但放棄了諾斯底主義哲學的形式。

馬吉安相信,加拉太書是福音真理的根基,福音是因為與律法混淆而受損壞。可是,除了保羅的十封書信和路加福音的編訂版本外,馬吉安拒絕接受其他聖經經卷。

他將舊約的創造上帝(德謬安)和新約的上帝區別;舊約的創造上帝頒布了舊約的律法,而這些是馬吉安所認為是邪惡的。新約的上帝卻在基督裡啟示了自己,這樣,基督就不是舊約的彌賽亞,他也不是以肉身降臨,但他啟示出新約的慈愛的上帝,這上帝和舊約的上帝是對立的。耶穌也拒絕了舊約的上帝,因為他反對律法。由於這個原因,猶太人釘死耶穌;可是耶穌沒有受到傷害,因為他不是一個真實的身體。馬吉安宣稱一個信心的救恩,這救恩和憑知識得著的救恩是相對的。

     由於馬吉安自己挑選正典,他的舉動無形中是提醒了教會,令教會也要去確定那些是真正的正典。

<關於孟他努派(Montanist)的教訓>

     在諾斯底派以外,當時還有一個稱為孟他努(Montanus)的人,在小亞細亞的弗呂家興起,提倡嚴格禁欲的道理。孟他努受洗時曾說方言,宣稱聖靈的時代已經降臨,世界快要接近末日。新耶路撒冷將要從天上降下,千禧年時代快要開始。他和他的隨眾,都是最後一代的先知,他們要將上帝的真理帶給世界。他的門徒中有兩個婦女,也破稱為先知的,她們要帶來新的啟示。孟他努獨愛約翰的著作,孟他努說,自己就是聖靈保惠師的代言人,要將聖靈啟示給世界。雖然孟他努所持的教義都屬正統,但他教訓說,「聖靈要繼續借著先知說話,而這些先知是包括婦女在內」。因為這世代將要結束,聖靈就要彰顯他的恩賜。

     孟他努向跟從者頒布嚴格的道德誡律,因此,他在小亞細亞有不少隨眾。他宣講禁食,禁止在配偶死後再婚,提倡獨身,鼓吹殉道。

     雖然在主後381年,君士但丁堡會議(Council of Constantinople)否定了孟他努主義,但他的教訓廣泛被人接受,特土良也受到他的影響。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