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摩根的信心找到了新的立足點,更深地認識到基督的豐滿。上帝恩待他,爲他開了一條新路。他先在伯明罕(Birmingham)的韋斯利公會男孩學校(Wesleyan School for Boys)任初級教員。不久,又向一間伯明罕爲猶太人的男孩而設的學校(Jewish Collegiate School for Boys)的校長拉微(E.LawreneeLevy)寫信求職。當時只有十九歲的摩根,竟獲聘請爲該猶太學校的助理教員。拉微是猶太人的拉比,他對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的原文解釋非常精確,精確性的程度是一般人所望塵莫及的。摩根成爲拉微的助教,和他相處長達三年,這爲摩根掌握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的要訣和門徑,打好了堅實的語文基礎。上帝爲摩根準備了拉微這個良師益友,實在是在裝備摩根成爲解經家。
這間學校既然是按照猶太人的傳統辦的,也就有一個責任,按律法對孩子們施行家教,好使他們成爲遵行律法的好孩子。摩根身爲老師,在監督學生功課的同時,很自然地與猶太人家長有接觸,使他有機會深入猶太人的家庭,瞭解到猶太人的風俗習慣。在摩根的解經書裏,能夠看出他對猶太人的民族習俗,有廣泛的和深入的瞭解。
摩根的媳婦吉爾•摩根(Jill Morgan)撰述摩根的傳記《傳上帝話語的人》(A
Man of the Word)時,這樣寫道:
“隨便翻閱一本摩根的書,你就可以發現他對猶太人的風俗習慣的充分瞭解。這些常識,有若色彩繽紛的線索,貫串了他所有的作品;又有如一盞明燈,使經文格外明亮閃光。在摩根的筆下,世代被湮沒的事物恢復了生氣,使歷史恢復了原來的面目,並和現代接駁上關係。”
一八八三年慕迪(Dwight Lyman Moody)第二次訪問英國,其間有三星期在伯明罕的賓力大廳(Bingley Hall),舉行傳福音聚會。這時期摩根作爲義工,積極投入了慕迪主領的佈道會。他白天在學校教書;晚上參加佈道會;散會後還要到陪談室,幫助那些決志信主的人。雖然整天忙個不休,消耗了他不少的體力和精神,他因有份於事奉上帝,內心充滿著喜樂。慕迪後來曾對摩根述及那次佈道的情況:一八八三年在賓力大廳,上帝確實彰顯了他的大能,行了許多奇事,近似在使徒時代五旬節所發生的,其光景是慕迪畢生所未曾目睹的。
那一次在賓力大廳舉行的佈道會,非但賓力大廳坐滿了人,鄰近的市政大廳(Town Hall)和數間教堂要被借用來安置慕道而來的會衆。當慕迪在賓力大廳講道時;孫蓋(Ira
David Sankey)則到鄰近的教堂巡迴,輪流向會衆獻詩。孫蓋每當唱完詩,都能及時趕回賓力大廳的陪談室,滿有喜樂地輔導那些蒙恩初信的人。在那些忙碌的日子裏,摩根只和孫蓋談過兩次話,但是孫蓋的態度是那麽謙和及誠懇,使年青的摩根深爲感動。在摩根一生中,孫蓋的歌聲一直在摩根的耳邊繚繞不已。甚至摩根後來主持佈道會時,孫蓋的獻詩的餘音似乎仍盤旋在摩根的耳際。
慕迪到伯明罕來佈道,驅散了摩根前些日子的懷疑和不信,清涮了摩登學說在他思想上留下的任何殘餘。慕迪離開伯明罕之後,摩根抓住每一個機會服事主。一到主日和假期,他就到伯明罕的一些會所和伯明罕鄰近的村落傳福音,領人信主。
摩根在伯明罕任教的三年期間,還認識了一位元照相館的業主威爾福(Walter D.Welford);而威爾福也對這位猶太人學校的年青老師摩根開心見誠。兩人由於意見相投,感情融洽無間。威爾福曾數次拿著照相機,到猶太人學校,爲學生組成的足球隊拍照片留念。摩根則經常借用威爾福的攝影帳棚,舉行聚會。聚會由茶點開始,接著有禱告,之後大家齊唱慕迪和孫蓋最喜愛吟唱的聖詩;然後由摩根講道。聚會完,威爾福以最拿手的本家水準,爲全體參加聚會的人拍攝一張合照。
一八八五年,摩根開始記日記,他把每天發生的事很有系統地記載下來,這個好習慣保持了六十多年,爲今代的教會歷史,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資料。這一年五月,摩根有一段日子病倒,猶太人學校校長拉微給摩根一星期的假期,好使摩根休息和恢復體力。摩根乘此機會到倫敦——當日世界上最大城市——
一遊。倫敦之遊開闊了他的視野,這包括屬靈方面的見識。在主日,摩根很喜樂地在都市會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聆聽舉世聞名的佈道王子(Prince
of Preachers)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講道。司布真之所以比同時代的人顯得偉大,是因爲他忠於元首,高舉耶穌基督。摩根又在星期四中午參加帕克博士(Dr.Joseph Parker)在倫敦城市教堂(City Temple)舉行的查經講座。
一八八五年夏天,他已經嚴肅地思考,放棄教職,全時間出來傳福音。在心裏未完全清楚之前,摩根仍舊在學校教書,在課餘則往郊區和村落傳福音。在這一年,他結識了史威夫特(Albert Swift);這段友誼,對摩根一生影響深遠,他們成爲可以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其親密關係正如聖經中之戴維與喬納單一樣。
到了一八八六年夏天,摩根的裏面有一個很強烈的催促,要他全時間事奉上帝。並非因爲他的學校生活不愉快;相反地,他很受學生們歡迎,與校長拉微的關係也很融洽。他一直抗拒這種內心的催促,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在經濟上缺乏安全感,他必須撥出部分薪俸來維持父母的家用;另一方面,他從未受過正式的神學訓練。到了最後,這場內心的掙扎終於到達最高點,這裏是摩根自己的敍述:
“我每個主日,每個假日,都在傳福音,我於是決定,若是上帝的旨意,我將全時間出來傳福音。我目前擔任教職,至今仍未看到上帝在事奉方面爲我開路。直至有一個晚上,整個晚上我向上帝辦交涉;從始至終,我對上帝說,我不能這樣作,也不敢這樣作,我對未來失去安全感。除非我被迫辭去這份教職,否則我不會自動辭職;一旦門爲我打開,那麽我就會全時間出來事奉上帝。我禱告完之後,第二天早晨,我到學校去,校長拉微在中午歇息時找我談話。他說,摩根,很抱歉地告訴你,我就要關掉這間學校,我維持不下去,我會儘量在這期間削減我的開銷,不久我們將分手。不過,摩根,不要焦急,你可以儘快找一份新職,再離開這學校。我就對拉微說,這一學期結束我就會離開。拉微很緊張地說,我沒有逼你立刻離職,你不必作出過激的反應。我望著拉微,對他說,你是希伯來人,讓我說一個故事給你聽,我於是把我在前一晚和上帝辦交涉、和上帝摔跤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告訴拉微。拉微——猶太人的拉比——細心地聽了我的見證後,感情激動地抓住我的手說,亞伯拉罕的上帝仍然活著,去吧,願上帝祝福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