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人們對士萊馬赫的批評與誤解

 

    在基督教思想領域,士萊馬赫的神學巨著《基督教信仰》從其發表之日起,各種批評甚至攻擊就接踵而至。批評者將士萊馬赫看作是心理主義的還原論者、浪漫主義者和神秘主義者。在他們看來,“情感”只不過是經驗性的情緒、感受和主觀的心理狀態。最著名的攻擊來自士萊馬赫在柏林大學的同事黑格爾。黑格爾認為他的情感是一種低級的、主觀的感受。在應其學生亨利希斯的請求,為其《與科學內在相關的宗教》一書作的序言中,黑格爾曾不點名地批評了士萊馬赫:“如果人的宗教僅僅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之上,除了他的依賴感之外,它沒有其他的規定性,那麼狗就是最好的基督徒,因為它擁有最深的依賴感,並且主要生活在這種情感中。如果飢餓的它被骨頭滿足,那麼它就有了救贖感。”在此期間所做的幾次宗教哲學講演中,黑格爾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不厭其煩地批判他的這位同事的主觀體驗和歷史主義。面臨如此之多、如此不同的誤解,以致士萊馬赫抱怨說,批判家作出了完全相反、相互衝突的批評,他們本應該先統一他們的意見,然後做出有力而一致的批判。

 

    20世紀德國新正統派神學家布魯納在其士萊馬赫研究專著《神秘主義和神言》中指出,士萊馬赫的神學必然走向神秘主義。雖然布魯納對士萊馬赫的評論在基本原則上受到了卡爾·巴特的影響,只是在細節上深入發展了這一批評,但巴特並不贊同布魯納將士萊馬赫神學的基本特徵概括成神秘主義。在巴特看來,因為士萊馬赫將宗教的本質看作是“絕對依賴感”,所以他的神學是“情感神學”,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敬虔感的神學”、“意識神學”、“敬虔自我意識的神學”和“情感的形而上學”。他批評士萊馬赫用主觀的情感取代正統的信仰,將福音還原成主觀性和“宗教”(巴特本人拒絕使用這個詞,認為它與主觀體驗緊密相連),將談論上帝還原成談論人,將神言的斗爭還原成人的體驗以及文化表現的和平,將神學人類學化,而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宗教觀是士萊馬赫學說發展的必然產物。

 

    奧托在一系列著作中高度贊揚士萊馬赫將宗教從自然宗教、道德神學中解放出來,並堅持宗教的獨立自足、自成一類,認為他重新發現了作為宗教本質的神秘感。但是,奧托也指出了士萊馬赫在發現宗教的兩個要素——謙卑(即依賴感)以及靈性的沉思(即直觀、感受)——時的缺陷和不足之處。首先,他認為,士萊馬赫用“絕對依賴感”刻畫宗教的本質是不正確的,因為“絕對”、“相對”的依賴感只有程度上的區分,而沒有質的區別。奧托認為應該用“創造感”取代“依賴感”來描述宗教的本質。其次,奧托認為,士萊馬赫沒有發現意識的意向性,上帝是推理的產物。

 

    馬克斯·舍勒認為,主觀主義是新教的必然產物,他以士萊馬赫為例說明這一點,並證明了重建一種綜合知識、道德與宗教的自然宗教的必要性。但是,在他看來,士萊馬赫最基本的、最深刻的錯誤在於他不能把“直觀和情感”——他的永恆知識的源頭——指派除了宇宙之外的任何其他對象,因而他的理論與泛神論糾纏在一起。舍勒認為,士萊馬赫在界定宗教行為時,非常不恰當地強調情感,他甚至將宗教行為看作是由宇宙的作用而產生的被動情感。通過這種方式,真正的事態被輕視,即作為宗教行為的一部分甚至直接就是宗教行為的直接可理解的理性行為,以及支持有價值導向的情感行為被排除。而且士萊馬赫把價值—認知的情感行為等同於“情感”,譬如主體的意識狀態。

 

    田立克也抱怨說,士萊馬赫使用“情感”一詞來刻畫宗教的本質是犯了一個大錯誤。“這是一個很有問題的詞,因為心理學家立即跟隨士萊馬赫並把他的情感概念解釋為心理學的功能。” 田立克認為,士萊馬赫本人在用情感說明宗教時,他意指的並不是“主觀的情緒”。絕對依賴感“超越了心理學的領域,因為從心理學意義來說,在我們情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有條件的。它是在連續不斷的情感、情緒、思想、意願、經驗中的流動,都是與主觀的情感不同的。因此,他自己的無條件依賴這個短語是非常明顯地表現出這個情感不是個人的主觀情感,黑格爾的批評是不公正的”。盡管如此,蒂利希並沒有採用“絕對依賴感”,而使用“終極關懷”一詞刻畫宗教的本質。

 

    除了從現象學的角度研究士萊馬赫的情感及其情感神學的路徑之外,20世紀盛行於英語世界的分析哲學也考察了士萊馬赫的學說,勃蘭特在其專著《士萊馬赫的哲學》中考察了士萊馬赫的哲學。在他看來,士萊馬赫的情感有兩層含義:一個是伴隨性的主觀感受,另一個是意向性的意識。他指出,士萊馬赫並沒有將這兩層含義統一起來,而是混用了這兩層含義。蘭默則考察了士萊馬赫“情感”概念的最初哲學起源,指出士萊馬赫早期思想中的情感的三層含義。他認為,後面兩層含義一直保留在士萊馬赫的思想中。這兩層含義是:為各種能力奠基的綜合活動以及對無限者的把握。

 

    通過上述考察,我們發現對他的“情感”概念充滿了誤解:在以研究心理、意識為特徵的19世紀,他的情感被當作低級的感受和主觀的心理狀態;在以語言研究為特徵的20世紀,他的情感更被看作是主觀的、內在的,而他的理論則被視作表現主義;即使與英美分析哲學不同、仍然研究意識體驗的現象學也不認為士萊馬赫所主張的情感是意向性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