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開口讚美

 

即使我們的情感讓我們開口讚美上帝,也不能証明它是屬靈或非屬靈的。

 

很多人似乎認為,假如人們熱烈地讚美上帝,這就是歸正的標誌。有一些人極力強調讚美是屬靈生活的一個標誌。

沒有一個基督徒會因別人在熱烈地讚美上帝而予以責備。然而,我們必須要了解,這種狂熱並非是歸正的標誌;就像我們以及看過的一些例子,撒旦也是能模仿各種屬靈情感的,而聖經也給了我們許多未得救的人熱烈地讚美上帝與基督的例子。

當耶穌在各處行神跡時,聖經記載當時的群眾「都驚奇,歸榮耀與上帝」(可二︰12);「他們就歸榮耀給以色列的上帝」(太十五︰31);「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上帝」(路七︰16)。他們也熱烈地讚美耶穌,「他在各會堂裡教訓人,眾人都稱讚他」(路四︰15),「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廿一︰9)。可悲的是,我們知道這些人中,只有極少數人對上帝與基督有真正得救的信心。

在耶穌升天之後,我們從使徒行傳中讀到,那些住在耶路撒冷的人「為所行的奇事,都歸榮耀與上帝」(徒四︰21),這是因為彼得和約翰神奇地醫治了一個瘸腿的乞丐。然而這些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人,又有幾個人分享到彼得和約翰那樣的信心﹗當保羅和巴拿巴在安提阿向外邦人傳道時,外邦人「就歡喜了,讚美上帝的道」(徒十三︰48),然而,僅有一些人得救,因為「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以色列人在紅海歌頌讚美上帝,但沒多久他們就跑去膜拜金牛犢。以西結時代的猶太人,以口來顯示對上帝的愛慕,但他們的心卻追隨金錢財富(結卅三︰31~32)。以賽亞也說,那些憎惡上帝真正僕人的人們,也曾經呼喊「願耶和華得榮耀」(賽六十六︰5)。

從這些及其它許多聖經上的例子,可以歸納出︰熱烈地讚美上帝及基督,並不是歸正的可靠標誌。

 

 

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蘭大衛

   連火車都要等的人  ,

連火車都要等的人

 

    小時候,住彰化縣溪湖鎮的太平里,在太平街的尾端有一位「莊虎醫師」,是有名之外科醫生。附近小孩子受傷,都會送到那裡治療。

 

    去他的診所,看到最後的晚餐和耶穌的像,覺得很特別,也蠻吸引我。後來得知他是基督徒,他的醫術是學習自「蘭醫生」。所以,對「蘭醫生」有一份好奇的心,真想知道他是怎樣之人物。

 

    後來在教會聽見一故事:一九二八年九月,小學童周金耀因右膝傷口糜爛,生命垂危,蘭大衛親自操刀,自蘭醫生娘腿上取四塊皮膚,移植到孩童身上。

 

    雖然手術未能成功,但周金耀在夫婦倆的照顧下痊癒了,日後更成為牧師。周金耀曾說:「那塊皮雖不能貼在我身上,卻永遠貼在我心裡。」

 

    心裡為這段事蹟非常感動,基督徒真的很有愛心,這也是促使我決志信主之因素之一。

 

    蘭大衛醫生(Dr. David Lands-borough,1870~1957),出生於蘇格蘭。在台時間:1895~1939 年。

 

    蘭大衛醫生一八九六年在彰化開始醫療傳道的工作。蘭大衛與醫生娘連瑪玉姑娘同心在彰化醫館工作,他們起居飲食相當節儉,早餐蘭醫生喝牛奶,醫生娘喝開水,常用碎牛肉熬稀飯或煮地瓜稀飯就打發了,本地人常說他們是「番仔食」。夫婦倆省吃儉用,卻幫助許多貧困的居民。蘭大衛有時會到彰化街上尋找罹病的流浪漢,將他們帶回醫院治療;甚至面不改色地將全身長膿包,流膿與血,模樣很恐怖的流浪漢扛起放在人力車上,帶回醫院照顧。


   蘭大衛的愛心與行為,讓人尊稱他為彰化的「活菩薩」。從當年流 傳於彰化民間的諺語:「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中,可知蘭大衛 對當地人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有一次蘭大衛赴鹿港看診,因病人太多時間耽擱,趕不上最後一班車,當時小火車上擠滿了乘客,但站長仍下令要火車等蘭大衛到達才可開車。可見蘭醫師是何等受人尊敬。

 

 一九三六年,蘭大衛退休離台,回國後居住於倫敦的紅丘(Red hill)鎮,他將寓所命名為「福爾摩沙」(Formosa),表達對台灣 的熱愛與懷念。一九五七年,蘭大衛因車禍過世,享年八十七歲。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如英國的乞丐之街頭佈道家

  

    甘為霖牧師曾說:「梅鑒霧牧師的衣著與粗食,有如英國的乞丐。」

 

梅鑒霧的生活簡樸,為了傳福音,粗茶淡飯、衣衫又縫又補也不在意。

 

他佈道的方式很特別,先是打鑼、吹號,然後大聲疾呼:「上帝的兒子不見了。」

 

當村民好奇而圍觀時,他就把握機會,開始傳講福音真理給村民聽。一村又一村,有時候又飢又渴,他也忍耐不肯休息。他說:「短壽勝於長壽,為主作工而死是最快樂不過了。」

 

梅鑒霧(Rev. Campbell Moody,1865~1940),出生於蘇格蘭。在台時間:1895~1924年。一八九五年搭船抵台。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他與蘭大衛醫生到彰化定居,開始傳福音與醫療的工作。個性外向的他喜歡唱歌,經常敲鑼打鼓、吹喇叭,在街頭、廟口佈道,足跡遍佈台中各鄉鎮。當時的台中州(台中縣市、南投縣、彰化縣)共有1100個村落,為了傳福音,他走過了900個村莊。

 

梅鑒霧平易近人,「咱台灣人」是他的習慣用語,不論富人仕紳,或是目不識丁的農民來訪,他都以笑容迎接,雙手奉茶。出外佈道用的東西也都自己提帶,不麻煩別人。


   他的經濟並不豐裕,但對於奉獻卻不遺餘力,舉凡建教堂、貧窮、生病者都暗中幫助。他所設立或贊助的教會超過二十間。


   一九二四年四月,梅鑒霧因患熱病與師母回到故鄉格拉斯哥居住。回國的他仍然思念著台灣,因此在病床前掛著枯乾的甘蔗竿以及佈道用的號角。一九四○年梅鑒霧安然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我們常常會說:「有多少經費做多少事。」

 

    從梅牧師看見:「有多少心願做多少事。」

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大衛

    大衛的領導力  ,

大衛的領導力

 

  (1)以上帝為中心的生活

      有一天,美國的齊格勒牧師與家人一起做家庭禮拜。當時齊格勒牧師向孩子說明大衛與歌利亞的爭戰故事:「有一位六呎高的將軍歌利亞。他攻打以色列,向他們挑戰。所以,以色列百姓懼怕,有人躲在樹下,有人躲入森林,還有人躲在山洞裡。此時,只有十七歲的大衛,挺身而出勇敢挑戰歌利亞。」

      他講到這裡的時候,突然兒子說:「爸爸,我覺得不是大衛勇敢,而是歌利亞勇敢。」

      他聽了兒子的話,驚訝地問:「兒子啊,是大衛勇敢,你怎麼說歌利亞勇敢呢?」

      兒子說:「爸爸,大衛雖然小,但上帝與他同在並且幫助他,他與仇敵爭戰得勝是理所當然的。歌利亞雖然身材高大,但上帝不與他同在,也不會幫助他,他只能自己的力量打仗,這不是證明他比大衛更勇敢嗎?」

      父親聽到兒子的妙答,突然領悟一件事:「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如同歌利亞般不信上帝,只靠自己,另一種則是無論多麼軟弱無助,卻像大衛般緊緊倚靠上帝。」

      如同上述,與歌利亞爭戰的不是大衛,而是上帝。大衛只是信靠為他爭戰的上帝而已。所以,他只拿了機弦和石頭。或者,也許連這些武器都不需要。上帝為什麼使用大衛呢?因為大衛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他完全倚靠上帝。上帝所使用的人不是很有能力、智慧或品格的人,而是完全以上帝為主去思想及行動的人,藉由這些人來成就祂的旨意。

  (2)寛廣的包容力

        麥克‧尤斯弗(Michael Youssef)說:「領導力的權威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領導者在教會、職場或家庭以自己的地位和身分來施展力量、恩賜或個性。另一種則是從個人的能力而來的。」

      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說:「基督徒領袖所使用的權威不是權力,而是愛;不是力量,而是榜樣;不是強迫,而是有條理的說服。領導者擁有權力,但權力只在願意降卑自己的人身上才能確保。」

    基督教的領導力在使用的方法和型態上,與世上的領導力有極大的差異。基督教領導者的權威,不是力量而是愛、寬恕及包容。另外,不是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分而形成的權威,而是藉由以身作則的好榜樣而來的權威。不是強迫跟隨者盲目順服,而是以聖經為根據的權威。因為,權威來自上帝,當信徒遵行上帝話語的時候,權威藉由他們的順服更加穩固。大衛的寬恕與寬大的包容真正呈現出領導者的權威。

  (3)適時交接事工

        真正的領導者要明確分辨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該做及不該做的事。分辨的基準是什麼?就是上帝對他們的旨意。大衛雖然犯了許多罪,但他能成為優秀領導者的原因,在於他以上帝的旨意為第一。所以,領導者必須要清楚知道上帝在自己身上的旨意為何,並要懂得優先順序。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赫仁護特

 

      一位名叫克利斯丁大衛(christian  David)的木匠,多年來努力將弟兄合一會餘民聚在一處,同時,自己也成為敬虔派信徒。他請求親岑多夫准許這批「隱藏的種籽」在柏帖多弗避難。

      親岑多夫並不認識弟兄合一會,只知道他們正為信仰遭受逼迫。因此,出於同情心而答應了。

      西元1722年,大衛得到准許,帶兩個弟兄會家庭過去。到西元1727年時,已有幾百位弟兄會住進柏帖多弗。這期間,親岑多夫讀了一本柯墨紐烏所寫的書,詳述弟兄會的信仰及實踐;讀完該書後,親岑多夫得到一個信念,就是上帝已經呼召他把古代弟兄會重新組織起來,成為宣教事業的推動力。

      他把地產的一部份給弟兄會;他們便在那兒建立了「赫仁護特」,意思是「主的居所」(Lord’s Lodge)。親岑多夫辭去政府的職位,定居在赫仁護特。他利用當日「准許新村鎮自行管理」的法律,自行訂立條規,建立基督徒社區,並按施本爾原則,在教會中成立小教會。

      因為這些人來自波希米亞的鄰城莫拉維亞(Moravia),又是古代弟兄會的「餘民」,所以被稱為「莫拉維弟兄會」(The Moravi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