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

格列伯(Conrad Grebel)

 

    重洗派源自瑞士,瞬即蔓延到許多國家,而成為改教運動潮流中的一條支流。這些自稱為「委身的一群」的基督徒,專心研讀聖經,對於已寫成的信經及教會組織並不關心。他們認為,改教運動者在潔淨教會的工作上做得不夠徹底,也沒有把聖經的教訓完全應用出來。

      格列伯是蘇黎世教會中一位傑出的會友,曾因慈運理的帶領接受了福音派信仰,並全力支援慈運理的改革工作。但是,沒有多久,他和一批人就開始對慈運理和路德深表不滿。有數年時間,他們照慈運理的建議,在各人家中查經。西元1525年一月,在一次查經會中,有一位名叫布老若克(Blaurock)的弟兄請格列伯為他重新施洗(因他曾受過嬰兒洗),格列伯應允了,並正式為他施洗。後來,布老若克也為其他人施行重洗。這件事發生在慈運理取消彌撒、改革瑞士教會的前幾個月。

      由於他們實行重洗禮,而被稱為「重洗派」。雖然他們明顯的特點是「重洗」,但他們最基本的特點卻是對教會的看法,這一點牽涉到教會和政府之間的關係。

2023年8月2日 星期三

查理五世致力鏟除改教運動

 

      為了瞭解復原教與天主教之間的艱苦奮鬥,我們必須先複習一些歷史:皇帝查理五世是個寡言的人,每次開口必先經過深思;但是有一次,也許在他一生中僅此一次, 他直接說出了心中的話。那是發生在沃木斯國會中,當路德公然蔑視教皇與皇帝時,他起誓說:「我要以王位和生命作賭注,全力鏟除異端。」

      他果然一生守住他的誓言。

      皇帝頒布了沃木斯詔諭,下令逮捕及處死路德。若不是智者腓勒德力的保護,路德早已像許多被判為異端的人一樣,燒死在火刑柱上。

      沃木斯國會後的短期間,改教運動還只是個幼小的樹苗,若不是當時皇帝被其他事情纏擾,他可以將它連根拔起。但是,那時他必須與法國交戰;後來又要為自己的國家抵禦土耳其人。

      打敗所有敵國之後,他終於有時間可以關注德國的路德派信徒。西元1546年,路德死後,查理便將他的攻擊對準復原教徒。然而從沃木斯國會到這時,已經過了廿五年,改教運動已有足夠時間發展;這棵小樹苗已經長成大樹,需要強大的力量。揮動巨斧,纔能將它砍倒。最初,皇帝贏得數度勝利,使改教運動的前途黯淡無光,甚至連路德發動改教的威登堡城也被查理占領。

      正當查理皇帝開始要對路德派作進一步攻擊時,他自己又遭到一次不幸的突變:撒克遜的摩裏斯(Maurice)原是皇帝最強支持者之一,卻突然背叛他。摩里斯本可將皇帝捉拿下監,卻放他脫逃。有人問起原因時,摩裏斯回答說:「我沒有一個夠好的籠子,可以關這樣一隻精緻的小鳥。」

      西元1555年,皇帝發現自己處於困境,被迫與路德派簽訂「奧斯堡和約」(Peace of Augsburg)。根據這項和約,德國境內每個王侯,有權在復原教及天主教之間選擇自己的宗教,在他領土轄區內的人民,則全體接受王侯所選擇的宗教。

2023年8月1日 星期二

加爾文悔改之過程

 

  當時,巴黎是大公教會保守勢力的大本營,政府與教會對改革者大肆迫害,但加爾文卻是在那裏念書時,認同宗教改革運動,接受更正教思想。由於他自己沒有明言在甚麼時候作出這樣的轉變,學者至今仍無法達致一個公論,一般估計為1527至1534年。

  據加爾文在其《詩篇注釋》自序的自述,他的宗教信仰曾經歷一次突然的悔改(sudden conversion),從而發現教皇制度的迷信性質,並且否定大公教會的神職人員制度、對傳統的過分高舉,和對彌撒及聖禮等看法。

      不過,我卻相信這樣宗教思想的轉變不可能是偶然的、出自某個特殊的宗教經驗,而應是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轉化,逐漸形成的;因為加爾文是個循規蹈矩的人,信仰態度保守而執著,對新生事物是不可能一下子便接受下來的。

      在加爾文讀書的時候,路德思想已經在各地流播,他應曾片斷地接觸路德著作;也肯定聽聞路德和慈運理在1529年召開的馬堡(Marburg)會議中,企圖協調雙方的宗教改革思想的分歧,但至終無法在聖餐問題上取得共識的故事。

      因此,加爾文在此時期受路德思想影響,是毫無疑問的。不過,促成他思想轉變的最主要因素,還是他自行閱讀聖經,從而經歷上帝話語的大能(他多次提到聖經的這種改造生命的能力)。加爾文是在沒有任何外在壓力的情況下接受更正教思想的。他大概在1534年確定更正教思想,這個突然的轉變大概只是長期的量變跳躍到質變的某個階段吧!

加爾文良好的背景與學習

 

  加爾文出身於一個頗富裕的家庭,有頗不錯的成長環境。他的父親在教會工作,於主教手下擔任法務要職。父親一心要培育他為教士,在他十二歲那年,便利用教會的資助學額把他送到巴黎讀書。他先後在馬其學院(College de la Marche)和蒙太居學院(COllege de Montaigu)就讀,修習哲學和辯證學等人文學科,作為讀神學的預備。

      在此期間,加爾文讀了不少奧古斯丁和伯納多( Bernard ot Claivaux,1090-1153 )的著作,對他日後的思想有顯著的影響。不過,由於宗教改革運動對教會的負面影響,加上法律專業更易賺錢,父親改變心意,要求他不讀神學而轉攻法律;加爾文並非一個執著己見的人,對父親更是順服和敬畏有加,乃轉到奧爾良(Orlean)學院和部日(Bourges )學院念法律。由始至終,加爾文未曾進入神學教育的殿堂,沒有接受正式的神學訓練。

  1531年,加爾文的父親去世,他得以擺脫父親的期望,轉回巴黎,在霍地學院(College fortet)修讀人文學科,特別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這是他最喜愛的科目。他在1532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辛尼加論仁篇注解》(Seneca’s De Clementia)。此時期他意欲在學術界——特別是人文學的研究上——占一席位置;所以,若非他偶然闖入了宗教改革的運動中,他可能便專心致意地成為一位學者。

加爾文生於宗教改革的時代

 

  加爾文在1509年7月10日生於法國比卡地的諾安(Noyon,Ricardy),是宗教改革第二代的領袖。當他略為懂事時,改教運動已在歐洲風起雲湧。

  宗教改革不是某個中央統籌、有計劃部署的運動,卻是在一個思想風潮的蔓延影響下,由各地的神職人員或信徒自發興起的。路德在德國揭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 序幕後,他不少學生及追隨者,亦在各地相繼發動改教行動。因此,每個地方的宗教改革都是由一位或數位領袖帶領完成的。

      德國的宗教改革由馬丁路德和墨蘭頓推動,蘇黎世(Zurich)的領袖是慈運理(Huldrcich Zwingli,1484-1531),在施塔斯堡(Strasbourg)是布塞琅(MartinBuccr,1491-1551),在巴塞爾 (Basle)是厄科蘭巴丟(J.Oecolampadius,1482-1531),在日內瓦則是法惹勒 (GuillaumeFarel,1489-1565)和本課要說的加爾文。這些改教者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組織上的聯繫,他們個人的神學取向,塑造了當地更正教的發展面貌。不過在同一個時代思潮下,他們的思想仍有甚多相類似的地方。

      正如改教運動史家杭寧鹹(William Cunningham)所言,因著改教者思想上有許多雷同處,改教運動神學(Theologyof the Rclormation)才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去談論。

      在當時,推動宗教改革說來也不是太複雜的事,只要作出以下基本行動便算完成任務:首先,宣佈切斷與大公教會的關係,包括拒絕讓人民向羅馬教廷繳稅:其次,自選主教,或建立一個領導宗教事務的教會議會,不再接受由羅馬教廷委任的主教; 接著便是一連串典型的改教行動,如推倒修院、充公教產、強迫教土與修士還俗(其中一種表態方法是結婚)、改革崇拜程式及儀式、容許信徒領餅及杯等。只要完成以上的行動,宗教改革便算大致竟功了。

      要是能將聖經翻譯為當地的語言,訂定信約,又或者建立起培育更正教傳道人的訓練基地, 那改教的成果自然更為牢固;不過對大部分地區而言,這些都是第二個階段才漸次完成的任務。

      除了少數由下而上所發動的較激烈的改革外,大多數宗教改革都是由地方政府推動,或至少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進行的。惟有政府始有力量切斷當地教會與羅馬教廷的關係,拒絕由羅馬教廷委任主教,並且與支持天主教的政治勢力 相抗衡。

路德之研讀與崇拜的材料

 

      西元1521年四月至西元1522年三月,路德隱居在瓦特堡其間,將聖經譯成他同胞的語言一-德文。羅馬天主教只許教會領袖及學者研讀聖經,路德則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也有義務自己讀聖經。在教會崇拜中,路德以德文取代拉丁文。

      路德也積極從事教育工作。為了幫助一般愚鈍無知的百姓,他不遺餘力,在各地設立學校。為了使孩子們從小接受純正道理,他寫了「小本信仰問答」(Shorter Catechism)。雖然是一本小書,卻是這位偉大改教家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成為後來信義宗各教會,世世代代的 兒童最基本教義。這個新教會也需要新詩本。路德,這位不尋常人物的另一項偉大成就是:在他四十歲左右,正與羅馬教會力搏之時,他卻綻放出寫詩的能力,為新 詩本寫了許多詩歌。路德的詩歌,大部份不夠典雅,但其中的一首「上主是我堅固保障」卻成為永垂不朽之作。

      路德堅信宇宙間只有一個有形的真教會。他不認為自己和跟從者是脫離教會,相反的,是羅馬教會離開了新約的教會。路德也不認為自己是在建立新教會,他所作的,只是把一個走了樣的教會加以改革。

      為了將路德派教會的信仰正式公諸於世,他撰寫了一份信仰告白,提交西元1530年召開的奧斯堡國會。這份信仰告白就成為後來有名的「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這也是初期教會制訂信經以來的第一份信條。

      奧斯堡信條並未取代初期教會的信經(包括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等),乃是根據這些信經增補而成,包括這些信經的內容,並加以擴充。

重洗派中的寂靜派

 

      早期加入重洗派的胡伯邁爾(Balthasar Hubmaier),本身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也是神學教授。後來接受了路得的主張,於1522 - 23年公開承認信仰的改變,也曾表態支持慈運理的改革宗。後來他接受了重洗派的立場。在一次摩利維亞的聚會中,在一盛滿了水的牛乳盆中給三百人施浸。

      他主張凡物公用,各人所擁有的財物不是自己的,反倒是上帝使自己為這些財物的管家,用以幫助有缺欠的人。他也主張上帝的兒女應當順服地上掌權的。有人認為他受了波希米亞的「異端」(其實不是異端)所影響,是瓦勒度派信徒死灰重燃。1525年在奥地利軍隊逼迫下逃往蘇黎世,卻被慈運理的同黨發現,被捕入獄。在市議會辯論上因病而敗給慈運理,並且因恐被交給國王受刑而放棄他的觀點。

      他被釋放後痛悔,尋求上帝的赦免與恢復。後來逃到摩利維亞(Moravia),再次開始宣揚重洗派的信仰。1527年當地政府被迫交出胡伯邁爾。這一次他妻子鼓勵他堅決站穩。他被帶到維也納,在市中心受酷刑和被處決。三天後他妻子也被人用石頭纏在頸上,投在多惱河而死。

      他們被稱為寂靜派,可能因為他們著重聖靈的感動和光照。也不對逼迫作武力反抗,反倒忍受。也有極端的跟從者,強調直接領受從上帝而來的啟示、異象和夢兆。因此,有人認為不少靈恩的宗派源自重洗派。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