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整理出版十七世紀台灣教會史

 

    甘為霖牧師(18411921)是十九世紀英國長老教會派來台灣擔任宣教師,他在台灣服務的時間長達47年的時間(1871-1917),在將近半世紀的時間當中,他可以算是一位全能的宣教師,除了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社會中設立教會以外,也協助巴克禮牧師設立台灣的第一個大眾傳播媒體「府城教會報」(Hu-siaN Kau-hoe-po),來宣揚教義和教育信徒,另外他更設立「訓瞽堂」教育盲人,並且也編輯台語字典「廈門音新字典」,但是他的工作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於翻譯,整理和出版十七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台灣的宣教歷史。這些歷史文獻的整理在一百年之後仍然未被突破。

 

    甘為霖牧師翻譯出版的有關荷蘭改革宗教會的作品共有四本,依據出版的順序排列如下:

 

    「新港語馬太福音書」(The Gospel of St. Mathew in Formosa),出版於一八八八年,本書的原始版本收藏於荷蘭來登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由倪但理牧師在1661年翻譯出版,但是本福音書從來沒有在台灣被使用過。

 

    甘為霖牧師給予較簡潔的書名,它的原始書名是「聖馬太與約翰福音書,翻譯成台灣語,給位於蕭壟、麻豆、新港、目加溜灣、大目降,以及大武壟的居民」(Het HEYLIGE EUANGELIUM MATTHEI en JOHANNIS ofte HAGNAU KA DLLIG MATIKTIK ka na sasoulat ti MATTEUS ti JOHANNES appa. Overgeset inde Formosasche tale, voor de Inwoonders van Soulang, Mattau, Sinckan, Bacloan, Tavokan, en Tevorang)為荷蘭文與西拉雅文對照。原書由阿姆斯特丹的書商米契爾.哈托(Michiel Hartogh)在一六六一年出版。

 

這部甘為霖所復刻的荷文和西拉雅文對照的馬太福音書,就原始書名來看,本書並不完整,因為在荷蘭文的書名是馬太與約翰福音書但是卻缺少了約翰福音書,關於這個問題甘為霖牧師在他復刻的序言當中也做了說明,他說這個版本是由來登大學的教授克恩先生在圖書館當中所發現,發現的當時本書就已經不完整。為了尋找完整的版本,作者(甘牧師)曾經前往倪但理牧師曾經服務過的教會與地區,希望能在那裡發現較為完整的版本,但是卻無所獲。因此只能說,這本福音書是原來出版時的一半內容而已。根據倪但理的序言,在他離開台灣的時候,台灣已經有馬太,馬可,約翰,及路加福音第一章,以及部分的使徒行傳手抄本流通。

 

由於在十七世紀的台灣語言多樣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那些來到台灣傳教的宣教師,西拉雅語文只是西部平原上眾多的語言之一,例如在虎尾地區有虎尾語,在南部有屏東一帶的居民說放索語(Pansoya),這些宣教師一邊學習語言,一邊建立字彙集,再接下來就是翻譯一些重要的基督教教義書籍讓原住民學習,雖然當時在荷蘭的出版事業已經非常蓬勃,而且在台灣的宣教師早就經由大員小會要求東印度公司出版台灣語文的教義書籍,然而在荷蘭離開台灣以前,沒有任何台灣語文的教義書籍在荷蘭出版,這也是為什麼尤羅伯的教理問答,花德烈的虎尾語信仰要項,哈伯宜的字彙集都是手稿型式的原因。諷刺的是當倪但理的福音書出版時,荷蘭人已經被鄭成功趕離開台灣了。

 

「台灣宣教之成功,第一卷」(An account of the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 Vol. I),出版於一八八九年,在本書當中作者重印十七世紀出現在英國的一份手稿文獻「關於中國附近的台灣島上五千九百個東印度人歸信的事蹟」(On the conversion of five thousand nine hundred East Indians in the Isle Formosa, neer China),在這個短篇之後是作者參考法連丹的「新舊東印度誌」(Oud en Nieuw Oost-Indiën met aanteekeningen volleeinge inhoudsregisters, chronologische lijsten)所寫的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台簡史,再來就是他所翻譯部分的荷魯特(J. A. Grothe)所收集抄錄有關東印度宣教的史料集「早期荷蘭宣教史檔案」(Archief voor de geschiedenis der Oude Hollandsche Zending),當中有大員小會(Tayouan Kerkenraed)的議事錄,完整或摘要的宣教師書信,大員長官以及評議會寫給東印度總督和評議會的書信,東印度公司總部寫給總督和評議會的書信,大員評議會的決議錄,熱蘭遮城日記摘要,以及鄭成功和台灣末代長官揆一的往來書信,前往營救台灣的荷蘭艦隊的日誌,克立夫寫給錫蘭一位牧師的書信,台灣數種語言的「主禱文」翻譯,最後作者再加入一篇在烏特烈支大學中發現的對話錄等。

 

正如前述,台灣宣教之成功包含三類的文獻,亦即蘇西讚美尤羅伯的短文,甘為霖參考法連丹新舊東印度誌當中的十七世紀台灣的教會歷史以及荷魯特編著的台灣教會史料等。在教會史料集裡面,作者總共十一篇的翻譯作品,包括宣教師及台灣小會的書信,決議錄,日誌等文獻。將這些的資料與一九0三年出版的《荷蘭統治下的台灣(Formosa under the Dutch)》 相比較,後者的版本較為完整。

 

「虎尾語的基督徒指導要項,印自1650年花德烈手稿,薩瑪蘭札的日本人與台灣人的對話以及哈伯宜的虎尾語字彙集」(The Article of the Christian Instruction in Favolang- Formosan, Dutch and English from Vertrecht Manuscript of 1650 with Psalmanazars dialogue between a Japanese and Formosan and Happarts

 

由上述的名稱就可以知道事實上這是三件文獻的合集,亦即花德烈牧師編寫的信仰要項手稿,薩瑪蘭札所出版的偽書「福爾摩沙」當中一個日本人與台灣人的對話,哈伯宜牧師收錄的虎尾語字彙集。

 

「虎尾語信仰要項」,所謂信仰要項事實上就是基督教的教理問答,編寫者是花德烈牧師,他在1647年到1650年間服務於台灣的虎尾地區,他依據當地的生活實況為他們編寫教理問答,但是因為神學爭論的關係卻沒有使用教理問答的名稱。雖然編著者在書名當中使用手稿這個名稱指稱這份文獻,但是事實上他所依據的是一本出版於八年前的書,書名叫做「虎尾語(福爾摩沙島)教義與講道集─作者雅各。花德烈:根據十七世紀手稿出版,巴達維亞藝術與科學協會」(Leerstukken en Preeken in de Favorlang taal Eiland Formosa, vervaardigd door JAC. VERTRECHT. Afgedrukt naar een handschrift uit de zeventiende eeuw. Toebehoorde aan het Bativiaasche Genootschap ven Kunsten en Wetenschappen

 

在這個花德烈牧師的手稿裡面有他所編的信仰要項以及講道篇,信仰要項是虎尾語與荷蘭文對照,而講道篇則完全是以虎尾語書寫。前者的內容可以由荷蘭文方面瞭解文字的內容,但是後者卻已經無法瞭解文字的內容了,因為虎尾語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佚失。

 

基督徒信仰指導要項的內容有:「主禱文」,「使徒信經」,「十誡」,「清晨的禱告」,「傍晚的禱告」,「餐前的禱告」,「餐後的禱告」,「禮拜前的禱告」,「禮拜後的禱告」以及最後「虎尾人與荷蘭外國人的對話」(Tsamen-gesprek tuscehen een Farvorlanger en Hollander Vreemdeling)。前面的部分幾乎可見於所有的教理問答,但是最後這一段的對話卻是非常的特別,這種教理問答的方式的基本精神和尤羅伯的問答是相同,由此可以看到他們之間神學思想的相似性。

 

內容總共有八十個對話,可以根據對話的內容粗略分為十五個段落,主要的論點集中在創造世界的問題,因為虎尾人相信是海伯創造這個世界,但是在這問題當中,作者極力辯論是基督教的上帝創造世界。

 

內文中的段落粗分如下:

 

1-6,荷蘭人如何來到虎尾以及他們的目的。7-13, 上帝領人的靈魂上天堂,上帝創造這個世界。14- 17 證明上帝的存在。18--26上帝創造天帝。27-28天空和日月養護人和萬物。29-32世界萬物是被造不是自己存在的。33-38 世界是上帝而非海伯創造的。39- 47上帝的話─啟示出上帝讓人知曉。48-50上帝是靈,海伯也是靈,但是海伯是惡靈。51-53 壞海伯怎會是好海伯呢?54-58 欺騙人的海伯。

 

59-63 海伯原本是天使後來成為對抗上帝的惡靈。64-72 上帝將會懲罰海伯。 73-78 海伯引誘亞當犯罪,亞當的後代也因為祖先的背逆而遺傳罪。79-80無庸懼怕海伯,只要相信上帝。

 

《「荷蘭統治下的台灣」( Formosa under the Dutch)本書出版於1903年。

 

這本書可以算是甘為霖牧師先前研究成果的一個總結,在這本書之後,他就不再出版任何有關十七世紀台灣教會歷史的著作,這實在可惜,因為如果本書與先前所出版的幾本書都是他翻譯的話,那麼以他的荷蘭文駕馭的能力,大可詳細的整理十九世紀中葉以後在巴達維亞出版的一系列有關東印度宣教的文獻。

 

在作者序言當中,他向讀者解釋所使用的史料的來源:

 

第一部份是法連丹的「新舊東印度誌」有關台灣部分的英譯,包括台灣的地理位置,貿易,島上的宗教,再加上甘治士牧師所撰寫的「台灣島的對話與簡短的故事」或譯為「台灣略記」(Discourse en cort verhael van t Eiland Formosa)。第二部分是他翻譯荷魯特的「早期荷蘭教會宣教史檔案集」,這些的檔案包含有牧師個人的書信(brieven),台灣小會與巴達維亞小會,阿姆斯特丹中會的往來書信(missiven),小會的決議錄,命令,熱蘭遮城日誌,報告書,備忘錄,台灣長官的書信或命令等,等各種類行只要與台灣教會有關的資料都收錄在當中,總共有一一七件,在這些資料之後的是尤羅伯牧師所編著的小與大教理問答,講道篇,禱詞,信仰要項等屬於教育相關的文獻。

 

第三部分為「被遺誤的台灣」的節譯,他將之命名為「中國人征服台灣」(Chinese conquest of Formosa)在這裡他是以荷蘭派駐台灣的最後一任長官揆一所寫的「被遺誤的台灣」( ‘t De Verwaerloosde Formosa)的第二部分翻譯成為英文。他所刪減的部分是該書的第一部份有關台灣的略記,及第三部分,鄭成功的部下對荷蘭牧師所做的暴行的部分。

 

甘為霖所編譯的這部書是經常被使用與推介的一本書,因為在書本當中所收錄到的資料非常的豐富,幾乎可以算是無法閱讀荷蘭文獻的學者要研究十七世紀台灣歷史的一部百科全書。

《廈門音新字典》

 P1110889

   「台語研究」者書架上必備的參考書是甘為霖牧師1913年的《廈門音新字典》、台灣總督府印行的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日台大字典》。「彙集雅俗通十五音」, 「十五音」的清代手抄本,「彙音妙悟」的早期版本。


基本上,「彙音妙悟」(《渡江書》)為清代的抄本,最為古老。(我猜測台灣可能存有早期布袋戲老師傳給弟子「口白」,應該也是重要資料)。《臺日大辭典》、《日台大字典》所收集的語料最齊全,而甘為霖牧師1913年的《廈門音新字典》則是台語拼音法「教羅」的前身,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台語標音法」,現代的「台語音羅馬字標音法(台羅)」仍採用書上幾種標示方法。

 

以第一本用羅馬拼音方式為「台語」標音而言,甘為霖牧師的《廈門音新字典》,其重要性當然無法忽視,但是,以一本字典而言,這本書不是近乎完美,或者完整的。


台語目前必須進行的工作為:正字、標音、廣泛使用、文藝創作與科技運用。


甘為霖牧師的書,在「標音」做了創始的工作,在正字與釋義的字典功能不盡理想,甚至有訛誤的「字條(為了避免誤解,以下改稱為「詞條」,為一個「字義」或「詞義」作「正字」、「標音」、「釋義」的工作稱為「字條」或「詞條」)」,以嚴苛的尺度來看,這本字典就像一個國中生的「英文學習筆記」一樣,對一些「詞條」用「ㄅㄆㄇㄈ」來標音,並且用未臻熟練的國中英文解釋這些字義,除了提示作用以外,實際上離字典的編纂標準還有一段距離。


例如599頁,( liam5):「ni5-chinn5, oa2 chhu3-teng2 e3 so2-tsai7, teh tih-tsui2 e3 ui7」,這一解釋是錯誤的。甘為霖牧師可能把這個「簾」字和「簷」字搞混了。甘牧師的解釋為):「ni5-chinn5(可能是「簷前」,音為 gim5-tsinn5), oa2 chhu3-teng2 e3 so2-tsai7偎厝頂的所在, teh tih-tsui2 e3 ui7 在滴水的位」,這樣的說明比較適合「簷」字。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解釋「簷」為「屋簷」,如:
屋頂邊緣突出牆壁的部分。如:「屋簷」、「房簷」。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引申為:


覆蓋物體的邊緣或突出部分。如:「帽簷」、「傘簷」。遼史˙卷五十六˙儀衛志二:「或紗冠,制如烏紗帽,無簷,不擫雙耳。」


屋簷引接作滴水的地方,不是屋簷的本意。


同樣在599頁,( siam5):「ni5-chinn5, chiu7 si7 chhu3-teng2 tih-tsui2 e3 so2-tsai7」,可見書中這兩字的意義分不清楚。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解釋「簾」為「窗簾」(用來遮蔽窗外日光、或防人窺探的用具),「門簾」用來提示房間內外的用具,以布製門簾居多(或寫作「門帘」)。如:


用竹片﹑布帛等編製成遮蔽門窗的用具。如:「門簾」﹑「窗簾」﹑「竹簾」﹑「垂簾聽政」。唐˙杜甫˙客夜詩:「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


窗簾掛在窗上,門帘掛在門楣,自然不是靠近「厝頂、屋頂」用來滴水的地方。


此書所標的讀音也不對,「簾」台語讀為「li5」,「簷」讀為「gim」,彰化稱站在「屋簷下」為「gim5 tsinn5 kha1」。

 

甘為霖牧師生平

甘為霖牧師於1841年出生在蘇格蘭之格拉斯哥(Glasgow),在該城讀大學四年,神學四年,畢業後由英國長老教會聘請來台宣教。18711210日抵達台灣打狗,又轉往台南。1872年幾次拜訪中部巴宰平埔族,曾為烏牛欄、牛睏山珊、大湳等地的信徒施洗;也接觸過生蕪蕃族、水蕃及蕪蕃族(賽德客族);並尋訪水社湖(今日月潭),並將之命名為甘治士湖,以紀念首位來台宣教的荷蘭籍宣教士。1880年與其夫人結婚,育有一子兩女。甘牧師在台宣教四十七年,足跡遍及埔里、彰化、大社、木柵、澎湖等地,1886年甘為霖牧師與高長前往澎湖宣教,是明鄭以來首位前往澎湖宣教的宣教士。

 

甘為霖牧師熱心宣教,曾多次榮獲社會褒獎,並獲日皇所頒的旭日勳章。設立教會的過程極其艱辛,1874在嘉義白水溪設立教會時,為白河當地的土豪吳志高(吳仔墻)反對,以破壞其妻妾墳墓的風水為由,阻擋教堂的興建。1875129日,吳志高教唆匪徒四十人燒毀禮拜堂和宿舍,搶劫信徒財物,並刺殺一老婦人。甘為霖牧師正睡於教會宿舍,匪徒企圖取其性命,幸甘牧師急中生智,趁機逃亡,藏匿山中。次日早晨方至官府報案,英國領事亦出面干涉,但官方辦案不嚴,未能逮捕兇嫌,只好將教堂移到至岩前,此為白水溪事件。

 

甘為霖牧師除了建立教會,還有其他重要的貢獻,在台期間著作等身。他對台灣歷史最重要的貢獻,應該是荷蘭據台時的史料收集與編著,尤以《在台宣教的成功》和《荷蘭人統治下的台灣》最珍貴。還有《台灣素描》等書,皆以英文書寫,且受日本人的喜愛。此外,1913年他所編著的《廈門音新字典》(又稱“甘字典”),字數達一萬五千字,是台語研究的鎮山之寶。

 

甘為霖牧師也是台灣首位關心盲人教育的人士,當時台灣盲人為數不少,約有一萬五千人,大多淪為乞丐。1883年甘牧師就已關心盲人問題,英國聖經公會也寄來點字聖經本,1888年在倫敦籌刊《點字初學書》、《馬太福音書》和《廟柱問答》等廈門音羅馬字浮凸刷書。18902月在自宅開辦盲人學校;1891年在台灣府洪公祠租房間(今台南啟聰學校博愛堂址),為期五年,作為盲校“訓瞽堂”。租約到期後,甘牧師奔走東京說服日本政府接手盲校事務。1900年日本人正式接辦,在台南開辦官立的盲人學校,成立“台南慈惠院盲人教育部”。1915年建新校舍並兼收啞生,基督徒秋山先生為首任校長,甘為霖牧師的照片被掛在校長室以玆紀念。甘牧師曾派盲人前往東京留學,歸台後在盲啞學校任教。1915年日本政府為了肯定甘為霖牧師對台灣盲人的貢獻,特頒贈“勳五等雙光旭章”。

 

甘為霖牧師在台工作計46年,直到76歲年老體衰,才於1917年返回英國。192199日安祥辭世,安息主懷,享年80歲。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