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新約教會的誕生

 

    1.教會的歷史背景 

 

    舊約聖經、有關彌賽亞的應許、基督生平及使徒行傳,都是教會歷史的最佳導論。

 

    起初上帝的啟示是給全人類的。但在舊約時代,上帝只向第一位希伯來人亞伯拉罕,啟示他所應許的救贖;上帝對這位信心之父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當新約教會誕生時這個應許便得到應驗,因為救贖的福音藉著教會被傳到了外邦各族(加三8)。現在,正如起初一樣,全人類都可以有份於這真信仰的福祉。

 

    希伯來人是舊約真理的領受者,上帝又在末世差遣他的兒子耶穌基督,向他們曉諭他自己(來1:1-2),但他們拒絕基督,不接受他是舊約所應許的彌賽亞,因此,上帝將福音轉而傳給外邦人。

 

    由於這個歷史背景,基督教和猶太教就有了密切的關係。耶穌基督是上帝在舊約所應許的彌賽亞君王,他的降臨是上帝應許的實現。馬太特別警覺於新、舊約的關聯,因此在他寫馬太幅音時,常在紀錄耶穌的事蹟之後附上一句:「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

 

    2.教會的本質 

 

    耶穌基督藉著傳道、受死與復活,將舊約的「國族教會」擴大,而成新約的「普世教會」。他清楚地說明了這個新教會屬靈的本質。他並未讓教會成為一個機構,卻強調建造教會當依循的法則;他並未指示門徒教會表面的架構當如何,卻差遣他們出去,奉他的名傳揚因信得救的福音;甚至當他警告門徒將會遭到逼迫時,也不是指羅馬皇帝,卻說是「地獄的門」。在即將離世之際,他應許賜下聖靈,這聖靈將帶領他的門徒進入真理。並且聖靈降臨也是他的門徒要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的記號。耶穌的一切教導可以證明一個事實:這個新約的教會乃是一個屬靈的團體,是由聖靈建造,也是由聖靈親自引導的。

 

    3.有形環境的預備 

 

    聖經說:「及至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兒子……」(加4:4),這句話清楚說明上帝預備了有形的環境來迎接他兒子的降世,以完成救贖大工。上帝到底如何預備?新約教會的誕生,以及教會自耶路撒冷向外擴展時期的世界情勢到底如何?

 

    當時的「世界」是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路加多次在他的福音書中提到羅馬帝國的歷史事件,顯示這些史實對耶穌臨世的重要性。例如路加福音中提到:「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路2:1)以及「該撒提比留在位第十五年……」(路3:1

 

    大羅馬帝國為傳播福音預備了最佳的有形環境。它平息了多年蠻族間的爭戰,代之以和平的氣息;它建設了偉大的橋樑與公路網,使旅行者的足跡可以踏遍當日的「世界」;它安定了海盜出沒的海域,使航海旅行及海運貿易成為當時最通行之事;它也保護了它的臣民,使他們免於強盜及暴動的擾害。所有這一切條件都有利於福音使者的工作,使基督的使者可以沿著羅馬帝國為「軍事目的」所建的大道,把「平安的福音」傳到全世界。

 

    4.屬靈環境的預備    

 

    不僅有形的世界環境給宣教士有利的條件,連屬靈與知識的環境也為宣教工作做了周全的預備。希臘將它的文化傳遍了近東地區,也以它的文明「征服」了羅馬帝國。希臘語言成為當時的世界語言,以致保羅在羅馬帝國內到處傳講福音時,可以用希臘文與聽眾溝通。在傳道旅程中,保羅向猶太人提及舊約經文時,引用的是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這是舊約聖經在西元前二百年左右,由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的譯本。

 

    希臘哲學使許多人對他們所認識的神只產生懷疑,以致逐漸將各種神秘怪異的活動視為神話及傳說。民間的神只早已名譽掃地,但羅馬官方仍然鼓勵這種地方性的宗教,主要是利用宗教來減少平民的造反。至於羅馬的國家宗教,則純以政治為目的,並不能為煩亂的心靈提供真實的安寧。這一切帶給人類的,不過是道德的真空,並不能造福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福音帶著平安的應許來到世上。它應許人罪得赦免、擔重擔的得安息、在基督裡有確據、赦宥、生命與救贖。這真是打入人心的大好資訊,而這「時候的滿足」,也使真道的快速傳播成為可能。

 

    5.教會的擴展

 

    促使教會從發源地耶路撒冷往外擴展的原因很多。上帝直接啟示彼得,向他說明上帝的教會應該包括外邦人;司提反的殉道,以及保羅等人的逼迫,使初期信徒不得不離開耶路撒冷,分散到各處;五旬節時,寄居異邦的猶太人從各國回到耶路撒冷,他們親睹聖靈所動的工,當他們再回到寄居地時,也把救恩的資訊帶到那裡。

 

    正式被教會差派的宣教士,如保羅等人,把福音傳給外邦的異教徒;非正式被差派的許多初期信徒,也主動、熱誠地往多處為基督作見證。

 

     6.教會的特點

 

    起初耶路撒冷教會有屬靈美好的名聲;信徒在愛中合而為一,共用物質的好處,關懷各人的需要;教會誠然是「同心合意」的。

 

    這個年輕的教會也有敗德的行為及意見不合等污點。自私自利成為絆腳石;使徒建立的教會面對黨派、訟案、濫用聖餐等問題。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格格不入,不易接納對方為弟兄。

 

雖然有這許多因人而來的缺點,教會仍然是基督的身體。為了這教會,上帝預備了世界;為了它,基督獻上他自己;也為了它,使徒們受苦又受死。

 

如今,藉著聖靈的祝福,這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即將變成大山,充滿天下。(但二35

 

 

 

2021年2月14日 星期日

使徒的苦杯

 

主耶穌基督爲成就 神的救恩計劃,甘願捨身爲全世界人類贖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那些跟隨主的門徒,在他被捉拿之際,大多數都懼怕逃走。但在主耶穌流血贖罪的大愛激勵下,及復活升天的明證下,這些人不但到普天下去傳福音,見證耶穌基督是 神,其至爲主犧牲,完成了把基督與基督教連結在一起的使命,就好像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結出許多子粒來。

雖然聖經中並非詳載使徒們傳道和殉道的事迹,我們卻可在許多“經外作品”或教會遺傳中,追尋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十二使徒中除賣主的猶大自殺及約翰安然去世之外,其餘的使徒都喝下了主的苦杯,榮耀而勇敢爲主捐驅,開殉道之先河。

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使徒約翰之兄;當時被稱爲“大雅各”。在與主第一次相遇大約十七年後,這位緘默的使徒,成爲教會的領袖。聖經記載:“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徒十二:1-2)雅各就成了第一位殉道的使徒。相傳在他殉道之前,那些作假見證害他的人,見他喜樂盈溢,宛如英雄凱旋,毫無畏懼,乃深信真 神基督必與他同在,竟感動了一位審判官與他一同受死。

約翰

約翰在十字架下受耶穌特別付託,照顧母親馬利亞,可見他確是主耶穌所愛的使徒。自從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約翰、彼得和主的肉身兄弟雅各三人成爲耶路撒冷教會的柱石(加二:9)。約翰所寫的五卷書信,皆被列入新約正典裡。啓示錄就是他被充軍到拔摩海島之後,把所看到的異象記錄而成,後來成了在大逼迫中受苦的基督徒的安慰。教父耶柔米說,約翰從拔摩海島釋放出來後,在以弗所傳道至離世。在他年老不能走動時,便由人擡到聚會之處去講道,每次均提及:“小子們哪!你們要彼此相愛!”最後一次的講道,也是這兩句話,講完之後,就在講臺上安然離世。

彼得

本名西門巴約拿,後被耶穌改稱磯法───即彼得。是安得烈的哥哥。彼得雖曾三次不認主,但他之被重視並未因此受影響。主復活後曾三次查問他愛主的心,並三次叮囑他:“你餵養我的小羊。”有誰料到他會從失敗中一躍成爲五旬節時一百廿人的領袖?傳出教會史上最有活力的一篇講章(徒二章),感動數千人信主,因之建立教會。使徒中第一個神迹是彼得行的(徒三1-4);他又是公會前的發言人(徒五27-41)。

彼得晚年竭力廣傳福音,因他熱切傳道的影響,許多人離棄偶像,歸向真 神。據說彼得在羅馬郊外“地下墳場”作爲傳道之所,是爲了避免羅馬政府的注意。後來羅馬暴君尼祿王,決意毀滅屬天的教會,逼迫 神的僕人,就以大火焚城,毀滅基督徒,捉拿彼得。彼得被處死前,曾對刑史作如此的要求:“請把我倒過來釘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爲我豎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衪一樣受死。”

安得烈

他是耶穌第一個呼召的門徒,隨即帶領哥哥彼得歸主。是他帶領擁有五餅二魚的孩童見主,使五千人飽足;又帶領了幾位希臘人見主。因此,他被稱爲領人歸主的傳道模範。當教會在耶路撒冷遭遇逼迫時,衆門徒都分散到各處去,這位加利利海的漁夫,成爲七洋的航海家,到處傳福音。他最先到俄國南部地區,故有“到俄國去的宣教師”之稱。亞該亞省的帕特拉是安得烈最後的宣道站,也是他被釘死之地。相傳其十字架爲“X”形,從此此形的十字架就爲“聖安得烈十字架”。據古教父耶柔米說,安得烈在上十字架前,對群衆發表一篇頗長而剌激的言論,然後毫無懼色地殉道,使許多人相信耶穌是救主。

腓力

生於加利利湖畔的腓力帶領了拿但業信主,也和其他使徒一樣到國外傳道。據傳他在小亞細亞的希拉波立,帶領許多信奉蛇神的人信主;毀壞蛇神的偶像,遂觸怒官員與以迷信牟利的祭司,而將他下獄,施以酷刑,最後腓力被倒釘十字架而死。

巴多羅賣

有些解經家認爲巴多羅買可能就是拿但業,因爲在十二使徒的名單中他常與腓力排列一起,又是腓力領他信主的。雖然聖經並未記載他的言行,但耶穌復活後在加利利海邊向七個門徒顯現時,拿但業也在內(約廿一:2)。巴多羅買是亞蘭文名字,而拿但業是希伯來文。教會傳說他在猶太國外多處傳道和行神迹,並將馬太福音譯成多國語言。最後在亞美尼亞被異教徒棍打、釘十字架、再用刀殺死。

多馬

又叫低土馬。人們往往稱他爲“多疑的多馬”,正因他對主復活採“非見不信”的態度(約廿四:25)。但相傳後來他堅定不移的往帕提亞及印度傳福音、建立教會,在異教黑暗地區中,首次點燃基督信仰之火;結果他被異教祭司以長矛剌死。後來,王后因多馬墳墓的泥土獲得病癒而信了主,國王也跟著信了。目前在印度不但有一些以多馬爲名的教會,而且還可找到他不少遺迹。

達太

又名利拜烏或猶大(不是賣主的加略人猶大),是亞勒腓的兒子。據教會遺傳說他有多次乘船遠行宣道;教父耶柔米也說及達太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內,國王押迦重病因獲達太醫愈而全國信主。他最後到波斯傳道,領多人歸主,致使當局不滿,將他釘十字架處決。

馬提亞

耶穌升天後,衆使徒搖簽選出馬提亞來替補賣主的猶大的位置。相傳他在耶路撒冷先被人扔石頭,後斬首而死。

保羅

原名掃羅,出生於富有的家庭,他曾受過高深教育,未信主前是個謹守律法的法利賽人,所以激烈地攻擊教會,逼迫基督徒。顯然地, 神將保羅的改變是教會史上一件關係重大的事。自從在大馬色的路上,與主相遇, 神使他變爲最偉大的使徒、最深奧的神學家、最有說服力的護教者,也是最不折不撓的傳道士;他大概是教會史上最多才多藝的一個人。

他的傳道工作始於大馬色,以後足迹遍佈小亞細亞,甚至遠及歐洲。他一邊傳福音、一邊建立教會,也不忘將 神的全部真理教導信徒,與他們經常保持聯繫;他所寫的書信,佔了新約聖經的五分之一。保羅在基督教早期的宣教工作中起一個重要作用:首先,他使到當時的教會接納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工作;第二,他在羅馬書一至十一章中寫出了向外邦人傳福音的神學基礎;第三,他本身就是最好的宣教士的模範,因而贏得了“外邦人的使徒”的稱號。

在傳福音的年月中,保羅經歷了疲乏、痛苦、饑渴、寒冷、赤身露體、毆打、監禁、石擊、船壞、海陸的危險。聖經最後記載他囚於羅馬,他以後是否出獄,學者們見解不一。據傳說,他是在羅馬城外,俄斯替亞道上被斬決,但其殉難之年已不可考。

司提反

是耶路撒冷教會的使徒們,從門徒中選出來管理飯食的七位執事之一。聖經說到他滿有恩惠能力,在民間廣行神迹奇事,而惹怒猶太教的人,把他捉拿,誣告他毀壞律法,最後用石頭把他活活打死。司提反死前發表了一篇護教的演講,使他成爲以後的基督教護教士的先驅。

主耶穌肉身的弟弟雅各

基督從死裡復活之後,雅各才悔改信主,後來且在耶路撒冷的教會任監督。第一次的教會會議,就是他當主席。他因有聖潔的生活而受人尊重,甚至在他的名字前冠以“公義的”形容詞。他常跪著爲別人代禱,以致他雙膝結了一層很厚的“老繭”。雅各引領了許多人歸向基督,因而惹起了大祭司的嫉恨,私下用石頭把他打死。

使徒時代的教會人物,只摘述以上十數位衆所周知的名人。在這段教會大受逼迫的時局中,還有許多四散傳道的信徒受苦而死,卻未爲人所知。然而他們的犧牲使福音滲透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東羅馬帝國

 

    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份,其東半部稱東羅馬帝國,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臘殖民城市拜占廷舊址,故亦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廷帝國或拜占廷。中國古時稱之為拂菻或大秦。

    4世紀初,羅馬帝國危機,舊都羅馬漸失其政治中心作用。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於330年將首都遷往經濟發達的東方,以博斯普魯斯沿岸的拜占廷為新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後,東、西帝國走向分裂。

    395年,皇帝狄奧西一世(Theodosius I)逝世,東、西兩帝國正式分裂,此為東羅馬帝國獨立存在之始。西羅馬帝國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繼續存在。

    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在巴爾幹半島,其疆域還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外高加索的一部份。該帝國奴隸制危的影響甚微,城市日趨繁榮,首都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優越,扼黑海出海口,又兼歐、亞陸地之橋樑,為中世紀東西交通要道,全世界船隻雲集於此,馬克思稱之為「溝通東西方的金橋」。

    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安提拉(Antera)等大城市,亦堪稱工商業發達的經濟中心。皇帝查士丁尼統治時期(527至566),實行一系列反動政策,對內編纂法典,加強統治;對外進行武力征服,佔領了北非、意大利等地,以重建羅馬帝國,恢復奴隸制度。但此時奴隸制在西方已不合時宜,其倒行逆施終於破產,西方領地逐漸喪失。

    7世紀初,阿拉伯人興起,東羅馬帝國先後喪失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北非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帝國版圖大為縮小,面臨崩潰。

    7至12世紀是拜占廷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其封建為帝國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農村公社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11世紀末封建關係最終確立,大貴族獨立性增強,尋至封建分裂傾向的加劇。12世紀末帝國日趨衰弱,外族入侵,領土日蹙。1204年4月,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對該城進行空前野蠻的洗劫,著名建築物和古代珍品橫遭破壞,西歐侵略者在此建立拉丁帝國,東羅馬帝國雖在1261年復國,但領土更小。國勢日衰。

    14世紀商品貨幣經濟發展,貨幣地租盛行,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出現,由於帝國的反東統治和外族入侵,阻礙了歷史的發展進程。14世紀末,工商業開始衰落,封建剝削沉重,城市人民不斷起義反抗。

    在帝國岌岌可危之時,土耳其人不斷向帝國進攻,1453年4月,土耳其人以二十萬大軍和三百艘戰船圍攻君士坦丁堡,人民英勇抗戰,激戰五十六天,總因眾寡懸殊,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不久土耳其蘇丹在此建都,並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1461年又征服東羅馬的全部領土,帝國最後滅亡。其蘇丹在此建都,並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1461年又征服東羅馬的全部領土,帝國最後滅亡。

 

 

 

 

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羅馬奴隸制君主專制國家。公元前2至1世紀,羅馬共和國發生危機,經過一個世紀的內戰,共和國最後崩潰,建立起軍事獨裁的專制帝國。

    公元前30年,屋大維建立元首政治(蒲林斯制--Princeps),標誌羅馬帝國的開始。羅馬帝國時代分為三個階段:前期羅馬帝國、3世紀危機時期、後期羅馬帝國。

(一)前期羅馬帝國(公元前30年至公元193年):包括奧古斯都元首統治(公元前30至公元14年)、克勞狄王朝(公元14至68)、夫拉維王朝(公元69至96)、安東尼王朝(公元96至192)。前期帝國時代,羅馬社會處於相對穩定時期,隸農的盛行使奴隸制生產關係得到局部改造,因而使經濟有所發展。此時帝國疆界東起幼發拉底河,西至西班牙、不列顛、南達北非、北至多瑙河、萊茵河。

(二)3世紀危機時期(193至284):包括塞維魯王朝(193至235)及其後的分裂時期。此時期帝國危機充份暴露,表現在經濟方面,農業與手工業衰落,商業和城市經濟蕭條;政治方面,統治階級內訌,人民發動起義,外族入慘。基督教迅速發展,反映危機深入思想領域。

(三)後期帝國時代(284至476):是帝國由危機走向滅亡的時代。此時羅馬帝國由元首制(蒲林斯制)轉為多米那制(Dominus--君主),即以公開的君主制代替元首制。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約243至313)和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約280至337)統治時期,皇帝權力加強,兩人都進行挽救奴隸制危機的改革,但奴隸制危機日益加深,人民起義遍及全國。

    395年,皇帝狄奧多西(Theodosius,346至395)死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份,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廷為首都。

    公元4世紀以後,日耳曼人大舉進攻羅馬,國內人民起義浪潮更加高漲。

     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Alaric)領導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城內起義奴隸為西哥特人打開城門,西哥特人攻入羅馬城,掠奪而去,隨後日耳曼人在羅馬境內相繼建立許多王國,與此同時,以奴隸為核心的人民革命運動到處發生,西羅馬帝國處於滅亡前夕。

    476年,羅馬僱佣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Odoacer)廢黜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Romulus Augustulus),西羅馬帝國遂亡,從此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東羅馬帝國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存在到1453年。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