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馬丁·布塞爾

 

    馬丁·布塞爾,有「加爾文主義之父」稱譽的歐洲宗教改革家。1506年入多明我會,後退出。1522年與一修女結婚。曾為亨利八世在與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的問題上出謀劃策,並力圖調和路德和茨溫利在聖餐禮問題上的矛盾。1549年去英國擔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欽定教授。他對聖餐禮的觀點對1552年的祈禱書有一定的影響。

 

    14911111日生於法國阿爾薩斯附近的斯萊德 1506年入多明我會神學院學習阿奎那神學教義,深受文藝復興末伊拉斯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1510年入海德堡的奧古斯丁會為僧。15184月,適逢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奉召到海德堡參加答辯,布塞爾原為答辯會主辦台塞爾的同道人,但深受路德真理雄辯論證啟發,轉而極力為路德辯護。他敢於大膽發揮自己的獨立思維,在此後的神學思想中,常帶有明顯的自由主義傾向,並積極投身於宗教改革的洪流之中,成為宗教改革派的一員。

 

    1521年,布塞爾決意脫離多明我會,一年後,他實施其信念與一女子結婚,成為首批改革修士娶妻者之一,隨即被教會開除。之後,他前往維森堡從事推動宗教改革運動。1523年開始在斯特拉斯堡傳教,成為福音教派的著名教士。此間他熱烈參與神學辯證和調停工作;為法國許多改革教會起草憲章。他堅持路德的因信稱義觀點,宣稱凡不信服及不宣揚因信稱義者均為異教。但他卻過分強調和解和合一,有時會因為求和氣而優柔寡斷,因而被路德認為有失純真之嫌。

 

    1543年,布塞爾定居斯特拉斯堡,備受當地教會歡迎。此後多年,他在當地從事各項改革,堅定教義,整頓教規,培養信徒的靈性,其行為影響社會風氣頗深,使斯特拉斯堡成為當時全歐洲的宗教改革之典範。他的宣教重點是聖經的新約,其中對《羅馬書》的講解許多是他自己的研究體會和理解。

 

    布塞爾以胸襟寬大著稱,為人謙和且厭惡分裂,以改革乃在於必須;凡無謂殘忍態度行動都應唾棄。在各處因宗教改革造成暴亂殘殺時,他都高舉彼此吞忍旗幟,高呼教會應遠避致死規條,體諒弱勢群族。又認定上帝並未要人在同一時間裡有絕對相同的看法。教義觀點大可因人而異。他本身態度文良和善,能誠懇接待異己,歐洲各處受天主教逼迫之改革者都願意來斯特拉斯堡避難,甚至慘受雙方迫害之重洗派信眾也未曾受拒,從而使斯特拉斯堡又成為防暴良港。

 

    當時慕名前來與布塞爾共事與交往者不乏其人,雅各及約翰斯頓、彼得·馬提爾、約翰·加爾文和沃爾夫岡·卡皮托等都曾在這住過。加爾文曾說他在布塞爾門下的時光是其一生最甘美難得的經歷,以致他的神學思想,特別是教會論、教牧事奉觀念、教政處理、信徒教育和靈性培養等都受布塞爾影響極深;他日後在日內瓦的市政事務處理、社會風氣革新及日內瓦學院的設立,也無不源於斯特拉斯堡的這段經歷。

 

    布塞爾早年與伊拉斯謨因信仰不同以致憎惡分裂,後期則致力於宗教各項和解事務,曾多次促成路德與慈運理間的和解,並達成改革派與天主教有關因信稱義教義的共識,又為重洗派激進思想提供教義協商空間,成為當時唯一能與各派系溝通的神學思想家。他也因此贏得墨蘭頓的信任、加爾文的隨從和重洗派人士的歸順。後來德國和瑞士能接受加爾文主義神學思想,可以說大半是他的功勞。因而他有「加爾文主義之父」的譽稱。

 

    布塞爾的開明還表現在他肯領教於異己,善於聽取各方意見以充實自己,並勇於改進自己的理念,這些都是他獨特的領袖才華的表現。

 

    1546年,法國軍隊入侵斯特拉斯堡,強迫市政當局接受羅馬教會的臨時教會協定,他不願妥協,遂被迫離開斯特拉斯堡,到英國的劍橋教書。其間仍經常參與教義辯論,幫助修訂英國國教公禱文,在宗教改革運動中繼續發揮領頭作用。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和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亦深受其影響。

 

     155131日,他在劍橋逝世,終年59歲。

瑞士改教和慈運理(Zwingli)

 

   自古以來,瑞士國是個愛好自由的民主國。這國人民因戰勝了奧地利曾著名一時。於是歐洲許多的政府,都來招募他們當兵。無奈瑞士人民稀少,招募兵丁的太多,不免供不應求,以致有些國家,不惜用種種的方法叫有勢力的人,助他招募。究竟這是破壞國民道德的舉動。

 

    主後1484年慈運理生在瑞士,他的父親是本地有聲勢的人,能夠把孩子送去較好的學校讀書。慈運理在學校裏注重人文主義,喜學古文,早受了著名聖經學者伊拉斯母(Erasmus)的薰陶,以博學名噪一時。

 

    1506年他做了牧師,常常研究聖經,兼任軍中的牧師,有時隨營到外國。後來看見在外國當兵的瑞士人,品德壞劣,有害於瑞士,感觸萬分。他看聖經的時候,明知羅馬天主教的弊端很多,只是不明白自己是否該作一個改教家。當時作為一位牧師,他仍然領受教皇的薪俸,聽從他的吩咐。

 

    1519年慈運理充當蘇黎世(Zurich)總會的牧師,全城的人都來聽道,所收的功效很大。凡遇著有賣贖罪票的,就斥責他們,驅逐他們;他又要本城的官府禁止人民在外國當兵。這時慈運理才知道改教的功夫是應該行的。他改教的目的,雖然大致和路德相同,與路德相異的也有幾方面:

 

1.慈運理改教,不但要改革羅馬天主教根本上的弊病,也很注重改正所遺留的形式:他更改禮拜的規條,不准用詩歌,風琴,聖桌等等。

 

2.依賴政府的權勢改教。

 

3.他最注重信徒得聖靈的感化,就可成為聖潔,但路德所注重的,是「因信稱義」的道理,與上帝有父子之交通。

 

4.他說聖餐是記念耶穌為世人贖罪的禮,但路德主張說,聖餐是一個領受救恩的恩具。

 

    1529年慈運理和路德討論道理,意見不合。路德說:「你我不是同受一個聖靈的感化。」

 

    後來,瑞士國內因改教的緣故分為二派:守舊派和維新派。雙方對敵,相持不下。

 

    1531年,軍中的牧師慈運理戰死,維新派幾乎一敗塗地,幸得另一位改教家加爾文(John Calvin)極力的維持,改教的風聲因此又高起來了。

 

 

 

 

加爾文約翰 (John Calvin)

 

    1509年加爾文生在法國一個富有的人家。他和羅馬天主教有密切的往來,得主教的幫助,在巴黎一個官家學堂裏讀書。他的天分很高,讀書的時候也能安分克己,從不違犯校規。有人說:「加爾文讀書一週,用一天溫習一週的功課;讀書一年,用一月溫習一年的功課。」他的求學恆心,由此可以顯明出來。

 

    加爾文:「我做小孩子的時候,父親決定要我學習神學,後來看見研究法律所得的利益大些,他的計劃因這盼望忽然改變了。因此我也不得不捨棄我的神學來學習法律。我雖服從了我父親的意見,想在法律上用功,只是上帝有不可思議的預備,引導我往別的方向走。最初我是生活在那腐敗的教皇勢力下,好似掉在無底坑裏,不容易被拖出來,雖我年齡輕,性情硬朗,然而上帝使我悔改,屈服我心,便變為溫柔。」

 

    主後1531年加爾文的父親一死,他就立志,研究神學。他悔改之後,立定志向,凡事要聽從上帝的旨意,又想上帝要他做一個神學家。這時法國也有改教的風聲。加爾文有個朋友預備當巴黎大學的校長,就職之日必須演講,加爾文替他預備演講的草稿,有改教的意味。後來有三年時間他又遊歷各國。到了德國的施塔斯堡(Strasburg),為了要除去羅馬天主教的毒勾,堅固法國受逼迫的人民的信仰,於是便著一本書,把基督教的宗旨說得詳詳細細,書名是《基督教要義》(Christianae religiouis institutio)。

 

    這書是新教中的代表傑作,凡以改教為懷的人,沒有不喜看這書的。書還沒有印完,加爾文由施塔斯堡經過義大利回到巴黎。後來再要往施塔斯堡,經過瑞士日內瓦(Geneva),本來想在那裏寄宿一夜。無奈這地方的人,有改教的志向卻沒有改教的才能。有個改教家名叫法惹勒(Farel),聽見這鼎鼎有名的加爾文到了,就竭力留住他,請他幫助進行。加爾文道:「我只有二十七歲,除了讀書以外,別無所求。」法惹勒答道:「倘你不幫助我們做主基督的工夫,上帝就要降災到你身上。因你只求自己的益處,不求上帝的益處。」

 

    加爾文聽他這話,很有道理,不得不依法惹勒的意思,竭盡力量改良這地方的教會。無奈日內瓦的人說他太過嚴厲,便把他逐出這地。後過三年,日內瓦的人計窮力竭,仍舊沒有辦法,不得已重請他來。加爾文勉從他們的邀請,擔任這職位。從此以後他趕出阻撓他計劃的人,大權在握,全城的人幾無不聽他的命令,因此日內瓦的道德風化,忽由澆薄一變而為純厚,人都以為希奇。這實在是由加爾文的能力而來的。

 

    有個義大利的人來到日內瓦,曾寫信告訴他的朋友說:「我參見改革的教會很多,從沒有見過像日內瓦這樣好的。每逢禮拜日,牧師和十二個長老,聚會一起。凡被人控告,在言語、行為,和對於上帝及基督教的信經失敬的那種信徒,一律都召來加以斥責,作執事的本著聖經勸勉或教導他們;在必要時提出那些與牧師道理不合的人,不准他們領聖餐……日內瓦教會的執事部,試用仁愛溫柔的話,勸人歸依真理,引人從無辜的異端裏出來,這等異端是因各人主張不同的緣故而來的。除了神學問題以外,牧師也注重教會的醜惡,和不合規矩的行為,也一一的禁止。當時這城裏有這樣的景況,就是每天下午有人講道。當搖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關上門,街上的朋友或行人,都停止談論他們的事業,走到鄰近的禮拜堂,由衣袋裏拿出一本小書,裏面寫著大衛的詩篇,和詩篇的唱譜。他們的聖餐每年共有四次。舉行聖餐時,牧師應有的手續,就是在發聖餐的禮拜日前一禮拜,劃分全城為幾部分,並跟執事部的長老從這家到那家,逐一地和信徒論這聖禮的重要,彷彿父親教導兒子一樣。又勸那沒有預備好的人不能領此禮。凡良心有畏懼的,就再三的安慰他,使他明白上帝在耶穌基督裏是何等的慈悲,大小禮拜堂內,將一切的異端和拜偶像的記號除去,也把講台、座椅完全潔淨。昔日的修道士的住宅(修道士去了,有的也信了福音)改作學校。學生所學的,除讀書、習字外,也學拉丁文,希臘和希伯來文;而虔敬的行為,是學生特別學的。」

 

    以上的話需要解釋,加爾文素性嚴厲,他不惜用苦刑或死刑達到他的目的,這或者是當時的情形使他不得不如此行。

 

    加爾文的神學和路德稍有不同,他比較注重上帝是無所不能天地的主宰,能預定人的永生和永死。信徒所靠的,就是上帝已經定了要他得救;這樣的預定表示上帝的救恩。一個信徒看聖靈的結果在他心裏和行為上,可以曉得上帝預定了他得救。路德所靠的,就是上帝藉著耶穌的身體所顯的慈愛。另外,加爾文不多分別新約舊約;每約的誡命信徒一律遵行,所以他看禮拜日如猶太人的安息日一樣,必須嚴守。加爾文說打仗或革命也可以。他又派幾個長老糾察教友的行為,若有犯罪的,就處以相當的刑罰。加爾文改教的影響甚大。當他在日內瓦的時候,有好些人親自到他面前,仿學他的規矩,他自己也用信函指導許多地方的教會。因此他的道理越傳越廣。英、荷、法、蘇格蘭諸國,都有人受了他的感化。

 

    主後1564年加爾文身故。

 

  ** 請繼續閱讀:   加爾文生平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