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利根 (Origen) , 俄利根的神學思想 ,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俄利根的神學思想
俄利根推崇一種寓喻(靈意)式的解釋。他使用這種解經方法,為要建立他的教義的特殊體系。按他看來.宇宙為上帝的第一啟示,具有三方面:靈性的﹑心的﹑物質的。藉著這樣的模式,他認為聖經為上帝的第二啟示,也具有三方面:
(1)按字義的意思,即表面的意義,為大多數較單純的群眾所相信。
(2)有心的或道德的意思。論到個人在今生的生活,個人對倫理的關係,或對上帝的關係。
(3)有一種屬靈的意思。也只有這種意思才是聖經真正的內容。這種屬靈的意思為那些成熟的信徒所存留。
他還認為,那些似乎矛盾的經文卻是蘊藏著更深的思想。他又說,字義的意思有時用以蒙蔽屬靈的意義,以免珍珠被丟在豬前反遭踐踏。
【俄利根論三位一體】
論
上帝:俄利根的上帝觀是屬於柏拉圖派的。他使用字眼如「上帝是光」、「上帝是個靈」以研討上帝的教義。他指出上帝為一位存在者、也是一位超越存在者。上帝
是一位「智者」,不受任何物質的限制。也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他對上帝的思想很抽象。不過,他又認為上帝有位格的。他論及上帝為創造主、托住萬有者、世
界的統治者。聖子在上帝所管制當中。上帝又公義又良善。
聖
子:聖子將聖父啟示給我們。俄利根隨從新柏拉圖主義,教導說,從神生出靈智。聖子從聖父生出,多少像意志從人而生出一般。他又說,我們在聖子裏認識聖父。
聖子是聖父的形像、智慧及羅格斯。聖子在屬靈的方式上,出身於聖父。但他卻不與聖父分類或分開。他出自于聖父,作為聖父的旨意。聖父生聖子是一種永遠的舉
動。基督與聖父同是永恆。他與聖父的關係是一種合一的關係。在聖子裏,我們看見上帝榮耀的顯現及照耀。聖子與聖父具有同一本性。在這些思想上,俄利根似乎
強調聖子與聖父同等。但無論如何,他總是還有些置於次位的觀念。因他說,聖子是「第二等神」。他又說,基督為聖父的行政者,為要實行聖父的訓示。他不贊同
向耶穌禱告。他說,我們應當只向聖父禱告。因基督是依賴上帝的。
聖
靈:有關聖靈的教義,唯有從啟示方能獲得。聖靈是活動的。但不像羅格斯在一切有意識之人當中活動,聖靈僅在聖徒的靈魂裏活動。聖靈活動的範圍最小。俄利根
說:「聖子小於聖父,因他次於聖父。但聖靈更低,僅伸延在聖徒當中而已。」不過,聖靈並非被造者。他又說,聖靈出自於聖子,在本性上是上帝。聖父管治存在
的領域。聖子管治理性的領域,聖靈管理基督徒靈魂的領域。換言之,聖父賜與生命,聖子賜給理性,聖靈賜予聖潔與特殊恩賜。所以聖靈的工作是最重要的。茲以
圖解說明俄利根對三位一體上帝的關係如下:以同一圓心,畫三個圓圈。聖父的圓圈最大,其次聖子,最小的是聖靈。
【俄利根的救世論教義】
俄利根論到基督的工作時,將基督徒劃分為兩類:
第一、單純信心的基督徒。針對這群人,基督以神人與醫生的形像出現。
第二、具有高深知識的基督徒。基督成為他們的師傅及上帝的原則。這群人又被稱為基督徒智者。他們不需要基督作為他們的醫生,他們只需要基督教導他們更深的奧秘。
俄利根說:「凡達到那不需要聖子做為他們的醫生、牧者、救贖主的境地,而只要聖子做為他們的智慧、理智的人有福了。」
因此,基督最高的工作,在於他有上帝奧秘的教義。在這種工作上,羅格斯使用那位為人的耶穌做為他的器皿。
俄利根接納聖經所教導的基督的受苦與死亡。不過,他說,只有那單純信心的基督徒才需要基督的犧牲。基督受死的目的,為要拯救人脫離惡魔的權勢。
針對贖罪教義,俄利根說,人的靈魂,因著犯罪,便被魔鬼所轄制,因此,耶穌就付出他的靈魂,以致於死,為要做贖價,以便救贖人脫離魔鬼。魔鬼不曉得它不能抵抗這位無罪者,他便受騙而接受了這份贖價,因為魔鬼沒有試驗真假的能力,所以牠不知也不能保住耶穌所付的贖價。
主耶穌說:「沒有人奪我的生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權柄舍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父所受的命令。」(約10:18)
然而人的靈魂因著耶穌這次所付的贖價,就得以脫離魔鬼及眾邪靈的權勢。俄利根就是第一個解釋基督之死為要付贖價給魔鬼的人。後來有許多人持這種看法。不過,俄利根也承認在上帝面前,需要有挽回祭。基督作為挽回祭,承擔我們該受的刑罰,籍此,人便與上帝和好了。
【俄利根的基督論】
亞歷山太學派──革利免與俄利根
亞歷山太學派的神學思路著重推理。他們認為神學是一門科學,並且以哲學術語表達神學。革利免本人對教義之貢獻很少,不過,接續其位的俄利根卻對神學提供很大。
亞歷山太城位於埃及北部。主前332年由亞歷山太皇帝所建立,並以他的名字取名。這城不僅是埃及的商業中心,也是埃及的知識與文化中心。希臘哲學、古埃及思想、東方諸宗教、猶太教等都在這城裏會合並建立其學院。基督教也進入這個城市。主後185年教會在該城設立一所聞名的神學院。革利免(死於主後216年之前)原
為一位哲學家,信主後成為該神學院的院長。他著有一本講解異教的愚昧與虛妄的書,另一本是關於基督徒生活的指南。這是教會第一本基督教倫理學的著作。第三
本是探討基督教與哲學之關係。他取用希臘哲學思想,讚揚柏拉圖,並採用哲學家蘇達的倫理學。革利免的思想成為了希臘教父系統神學的基礎材料。
俄利根(死於主後254年)為
革利免的學生,後來任亞歷山太神學院的院長。他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護教者、教師。他的學問淵博。他創立一種哲學性的神學。不過,因他有些異別的解釋,被
教會指責。後來因底米丟監督的嫉妒,就被放逐出境。隨後在該撤利亞執教。他大部份的著作都是關於聖經註釋方面的書。他著有一本有六種經文合排的書,把當時
不同的舊約譯本平排,並指出它們的共通點與差異點,再加上他個人的註解。他用了二十七年編寫本書。
革
利免和俄利根比較推崇哲學。革利免說,哲學對希臘人的價值,正如律法對猶太人的價值一樣。哲學就是羅格斯所賜給人類的理性亮光。哲學就是為獲得更大的亮光
而預備,也就是為獲得那照耀在福音中的亮光而預備。藉著希臘哲學,人的靈魂能預先準備好,然後接受信心。信心為真理與知識的根基。哲學是一種媒介,藉此,
基督教真理的本質就能向人類顯明。革利免相信基督教為一種更高等的哲學。基督高過芝諾(Zeno)與柏拉圖(Plato)。
革
利免與俄利根兩者所作的特異神學,其重點放在信心對信心內容的更深知識之關係。革利免說,認識比相信更深一層,信心就是按字義,在表面上接納上帝和基督的
教義。但是基督徒智者持有一種原先的異像,並在內心瞭解,體會救恩。這種經歷給予基督徒智者有一種更好的動機.去完成其在倫理上的機能。基督徒智者從事基
督教聖工,並非為著報償,乃是為著工作及為著愛上帝的緣故。在信心裏,已含有那種知識的因素。
因此,信心是足夠得救的。單純的信徒在受洗時,已經領受到所要求的完全及那救恩的確據。但單純的信心,必須被提到更高的境界,即到了可以有看見上帝神秘異象之境地。就在這過程的開端,哲學進來協助。從革利免這種神學,便產生兩種型態的基督徒。
(1)一種是單單相信,為一種毫無所學的初信者。
(2)一種是看見上帝的奧秘。用心、用悟性接納上帝到他們的心裏,並與上帝有所交往。
北非學派──特土良
特土良(主後150-225年)是一位長老,也是北非學派的一位教師。早年,他受斯多亞主義的薰陶,後來受愛任紐著作的影響。他認為傳統為教會的權威。他指出使徒的教會承受了使徒的教導,並指那繼承使徒的監督持有可靠之傳統。(奇怪的是,他本人因為傳統教會的死氣沉沉,到晚年時竟加入了孟他努派)。有些歷史學家曾說特土良為一個法學家,因此在他的著作裏引用了許多法律上的見解和詞彙。
特土良大部份的著作都以拉丁文撰寫。他有特別的個性,有時使用誇大的言語指責異端,有時也用忿怒的話指責教會的積習。他也是一個很講理的人。他對哲學不感興趣,但是在他的著作裏,他勇敢地宣揚教會的的真理。例如他說:「信條愈不合理,就更有機會讓信心發展其原有的力量。」
他的神學思想,建立於信條的權威和信心的張力之間。然而,他又堅持基督教真理必須合乎基督教的理性。
特土良反對俄利根與革利免的理性式做神學的方法。他認為哲學為是導致錯誤神學的思考方法。他認為信仰之標準是按照使徒的教導,並強調信徒必須有聖潔的生活。他稱柏拉圖為一個異端者。
他說:「雅典與耶路撒冷有什麼關係呢?基督徒與異教徒又有什麼共通之處呢?」
他又說:「我們的教義來自所羅門的廊下,所羅門曾吩咐我們須要用單純的心尋找耶和華。凡教導柏拉圖、斯多亞、辯證法的基督教的人,都應負起其壞的結果。」
特
土良雖然對哲學不感興趣,但卻脫離不了哲學的思想。在他著作中也有些哲學思想。這些著作顯示出他曾受早年所研究的斯多亞主義之影響。他認為凡是存在的都是
有形體的,甚至連上帝的靈與人都有形體。他大部份的神學思想都建基在這種原則上。換句話說,凡屬靈的事都是有形有體的。實體論為他的基礎原則。
他認為從創造的秩序上可以看到上帝理性之運行。他愛好研究自然,要從自然界追尋創造主。他也認為靈魂的存在可以証明上帝之存在。他後來應用實體論反對諾斯底派。
特士良不像愛任紐那樣,寫出有系統的神學。他贊同愛任紐的一些神學思想,例如:
(1)救贖是藉著神人基督而來。
(2)強調道成肉身的重要性。
(3)新舊約聖經為真理的根源,也承認信仰之標準。
愛任紐和特土良兩者都教導說,三位一體是為了啟示的目的而有的。特土良說,聖子在三位一體當中是一個個別的位格。特土良也有些把聖子置於次等的位置。
特土良也有自己提出許多正統的神學思想:
(1)特土良最先使用「三位一體」(trinitas)這個名詞,並與俄利根一同使用本質(being)與位格(personality)等名詞,藉以描述三位一體中三個位格的關係。後來才由亞他拿修為三位一體觀念作更多的解釋。
(2)特
土良為要抵抗馬吉安派的幻影說和諾斯底派,便使用「基督之兩性」這個名詞,並描述兩性之間的關係。以後,這些名詞就列入迦克敦信經及亞他拿修信經之內。例
如:「各性含有其個別的屬性」,「不混雜,神性與人性是結合的。」為了反對幻影說,特土良強調基督是真正的人,具有一個理性的魂與靈。基督在其人的位格中
真實體地受苦。不過,由於人性與神性聯合的緣故,特土良就說「上帝受苦」,「上帝真正被釘十字架」。特土良對西方基督論之影響,如同俄利根對東方基督論的
影響一樣大。
(3)關
於罪與恩典。特土良強調意志之自由。他說,甚至人在墮落之後,也能作善惡的選擇。基督之死為人類救恩的根基。他完全承認基督之死的重要性。他說,恩典是改
變人心的一種創造原則。不過,他對恩典之描寫卻不符合奧古斯丁的體系。另外,特土良從義務之角度去評論基督徒的道德生活。他喜歡將人比喻為上帝的負債者,
因此人需要滿足上帝。特土良說:「人得罪了上帝,但卻有一種和好的方法。那就是人能使上帝滿足,而上帝也喜歡接受那種滿足。」
(4)藉
著洗禮,除去罪感與刑罰:人藉著悔改而受洗,可賺得救恩。特土良認為,洗禮能賜予人成聖恩典之力量。成聖的能力是歸於水本身。藉著水,獲得聖靈。為要符合
實體論,他認為聖靈是有形體的。若有人在洗禮後犯罪,還可以加以補償。補償的方法就是悔改。悔改須包括深切的憂傷,以認罪表示謙卑,號哭和禁食等。因此,
人能贖自己的罪過,能滿足上帝,能為自己賺得赦罪。人藉著自我刑罰,便能脫離那永遠的刑罰。人付給上帝最有價值的滿足就是殉道。洗禮與悔改被認為持有拯救
的元素。
(5)上帝的誡命。特土良認為我們應該提心吊膽地持守上帝的誡命。他說:「人是藉著信稱義。」但他又說:「藉著信的意思,就是認識基督為救主,並要履行上帝的誡命。」羅馬天主教後來繼續發展這思想,並提出功德神學。特土良更提出禁戒嫁娶的思想。
訂閱:
文章 (Atom)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