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字軍東征的背景
教會本是源自東方,第一世紀後,它發展成強大的勢力,也在東方舉行的大會議中訂立了好些偉大的基督教信經。教會從東方發展到西方,有一千年之久,所有正統信仰的基督徒都藉著這個相同的信仰而屬於同一個教會。
西元1054年,教會分裂成東方希臘教會與西方拉丁教會。當希爾得布蘭於1073年即位教皇之時,東西方教會之間的裂痕仍然新鮮,貴格利七世深盼能醫治這個創傷。
教會不但內部有分裂,外在也被戰爭摧毀,成千上萬的信徒被敵軍征服。回教與基督教一樣源自東方,信回教的阿拉伯人奪取了東羅馬帝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再以旋風之速從北非,奪取西班牙,直搗法國。直到西元732年,查理馬特爾才將他們截阻在都爾。
數世紀後,阿拉伯人失去了威勢,土耳其人取而代之。土耳其人也是回教徒。西元1070年,他們從亞拉伯人手中奪取巴勒斯坦及敘利亞,並且進攻小亞細亞,曾有一度嚴重地威脅到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及東方教會。
這段時期,一連串事件相繼發生,西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分裂,西元1070年土耳其人威脅君士坦丁堡,西元1073年貴格利就任教皇。
貴格利急於彌補東西方之間的裂痕,他深切地關懷正受土耳其人威脅的東羅馬帝國與東方教會。
在危急情況下,東羅馬帝國向教皇貴格利求救,幫他們抵禦土耳其人;因為東羅馬皇帝有權控制東方教會,所以皇帝應允教皇,如果教皇給與援助,他將終止東西方教會的分裂。
東羅馬皇帝的請求使教皇大為動心,因為歷史上再也找下列這麼好的機會了。貴格利以為他可能同時完成三件大事:
(1)保全東方教會不致落入回教徒手中。
(2)東西方教會再度合一,醫好分裂的創傷。
(3)建立全球性、宇宙性的教皇統治。這實在是一項偉大而勇敢的計畫。
教皇貴格利七世,這位中世紀的拿破崙,計畫親自帶領五萬軍人,前去「與上帝的敵人爭戰,直到耶穌基督的墳墓所在地」。然而這個計畫卻因他捲進與亨利四世授衣禮之爭而無法實現。
無論如何,貴格利是第一個想到十字軍東征的人,雖然沒有一位教皇真正親自帶過十字軍東征,但後來所有發動十字軍的教皇都是受到貴格利的啟發。
2.土耳其人仇視朝聖者
從君士坦丁歸主直到中世紀,基督教演變成非常形式化的宗教。信仰內容除了學習使徒信經、十誡、主禱文之外,又信聖禮具有神奇能力;此外,並實行禁欲、敬拜聖徒、崇拜聖徒遺物及朝聖。
到「聖地」(Holy Land)朝拜,更加流行。第五世紀時,耶柔米甚至定居于伯利恒。自從東西方教會分裂後,大部份西歐基督徒並不關心回教徒怎樣對待東方教會,但他們一想到基督教的聖地被不信者侵佔,便感到這恥辱不可容忍。
過去阿拉伯人佔據聖地時,基督徒去朝聖並未遭到困難,因為阿拉伯人侍朝聖者,就像今天名勝區對觀光客的態度,朝聖者的錢和回教的錢一樣好,他們從朝聖客身上賺取了不少財富。
然而,當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自阿拉伯人手中奪走聖地後,情況就改變了。土耳其人在宗教信仰上非常狂熱,他們憎恨基督徒,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他們不要和朝聖者打交道,不要這些人的錢,以致使「朝聖之學」處於困境。朝聖者回去後,向大家報告如何遭受土耳其人的惡待,這些報告煽起了西歐信徒心中原有的懷恨,造成一股忿怒的烈焰。群情激動的情況,為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H)打開了發動第一次東征之路。
3.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第一次東征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位自西元1088至1099年。他與貴格利完全不同:貴格利身材矮小、相貌平凡、不善言辭,而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 眾、又善於演講;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西元1095年秋,他前往法國克勒門城(Clermont)之前,先讓大家曉得他此行要去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因此,當他走上講臺時,展現在眼前的是人山人海、迫切等待的聽眾。他有力的聲調、流利的言辭,迷住了全體聽眾;他提到耶穌的降生、成長、受洗、在聖地的遊行、教導與行善:他使他們看到耶穌的被捉、被釘、死亡與埋葬。他充滿感情地描述每一個救主所到過而成為神聖的地方,然後,他嚴厲的指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侍。於是,廣大的群眾開始激動。
他繼續演講,煽起了群眾的暴怒。接著,他號召他們一同前往聖地去,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耶路撒冷與耶穌之墓;他應許所有參加的人可以減少在煉獄中受苦的時間;(煉獄Purgatory是個想像的地方,天主教相信人死後,靈魂在進天堂前,先到煉獄去受苦、煉淨。)又應許為此聖戰而喪生的人可以得著永生。
於是群情激昂,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克勒門城,狂熱地喊著說:「願上帝旨成全!願上帝旨成全!」
教皇把紅布剪成小布條,將它們縫成十字形,每一個願意參加的人,在袖子上縫一個紅十字,於是形成了這支「十字軍」。 因此,十字軍是西歐基督徒為將聖地自回教徒手中奪回的遠征軍。 回教徒為傳教而打的仗叫「聖戰」,現在,西歐基督教組成了十字軍,也掀起了「聖戰」,因為這是為宗教目的,由教會發起的戰爭。
4.十字軍東征的結果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於1096年出發,結果奪回了耶路撒冷,並設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由十字軍武士們統管。然而,過不久,他們之間起了紛爭,甚至與被征服的回教徒訂立和約。雖然這第一次東征所建立的王國,維持了八十年之久(直到西元1187年),但卻是一個衰弱無能的政府,這個王國與當地人友好,因為當地人善於農事及建築,這是西歐來的人所不會的。
接下來的東征:如西元1147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中純然是為援助搖搖欲墜的耶路撒冷王國;到西元1187年耶路撒冷落入埃及與敘利亞、蘇丹、撒拉丁(Saladin)手中,於是英王獅心理查(Richard I,the Lion- Hearted)、法王腓力(Philip)及德皇腓得力巴巴若沙(Frederick Barbarossa)組織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德皇巴巴若沙在途中不幸淹死,法王半途而回,唯有英王獅心理查到達,但也只與撒拉丁訂立協約,准許基督徒朝拜聖墓(Holy Sepulcher),即耶穌之墓。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只有一次兒童十字軍,前後共持續二百年之久。沒有一次東征達到目的,長久下來,教皇越來越不易激起東征的熱情。因此,到西元1200年代中期,它默默自歷史上消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人才自土耳其人手中奪得巴勒斯坦。
5.十字軍東征的動機
毫無疑問的,對教皇和百姓而言,十字軍乃是表達他們對宗教的熱誠,但這個行動也代表一種錯誤的宗教信仰,就是中世紀信徒把聖地、聖徒及聖徒遺物當做崇拜的物件。
當教會發動「為聖地而戰」時,這些十字軍成員只是一味地追隨教會的帶領,從來不問:「我這樣做是不是在事奉上帝?」即使有人質疑,也是極少數而已,因為當時一般人都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因此,我們只能佩服十字軍的熱誠,但不能接受他們在宗教上的看法。我們對宗教,正如對其他事情一樣,不但需要有「熱誠」,也需要有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