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災禍的序幕
東羅馬帝國逃過了蠻族的肆虐,得以保持一段時期的太平。但在西羅馬亡國後五十年左右,東羅馬也必須爲生存而戰。起初她忙著抵禦自北方南侵的日耳曼民族,亂定之後,皇帝猶斯丁年(Justinian)甚至自東哥德人手中奪回了意大利,又從汪達爾人手中華回了北非之地,使它們均成爲東羅馬帝國的省份。
五十年之後,皇帝赫拉克留(Heraclius)發動對波斯人之戰,於公元627年的尼尼微之役中消滅了波斯軍隊,挽救了東羅馬帝國。可惜太平的日子十分短暫,灾禍不久又臨到東羅馬,雖然她未像西羅馬般全然覆亡,但也損失了不少省份。
征服西羅馬的是從北方下來的日耳曼部落,與帝國居民同屬印歐民族,而且大部份相信基督教;而占領東羅馬帝國省份的,是來自南方的亞拉伯人,在種族及宗教信仰上與羅馬帝國居民完全不同。亞拉伯人屬閃族,相信的是回教。
西方教會在日耳曼蠻族入侵時,不但得以生存,而且繼續增長。東羅馬教會遭亞拉伯民族入侵後,面臨毀滅。
2.穆罕默德(Mohammed)
亞拉伯人是以實瑪利(Ishmael)的後裔,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之子,以撒的同父異母兄弟。他們原是異教徒,相信多神、崇拜偶像。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生于亞拉伯的麥加城(Mecca),年輕時是個牧羊人,稍長,成爲商人,隨著駱駝隊到不同國家經商;在旅行中接觸到猶太人和基督徒,知道一些他們的信仰。他喜歡隱退到安靜的地方默想,在那兒,他宣稱從天使加百列獲得啓示,而創立了一個新的宗教,稱爲回教。穆罕默德的教導,後來經收集、編寫而成可蘭經,直到今日仍爲回教徒的聖典。他的基本教導是:只有一位神,而穆罕默德是這位神的先知。亞拉伯文的「神」稱爲「阿拉」,回教徒將他們的信仰總結成一句話:阿拉真偉大,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
穆罕默德起初召到一些信徒,然而麥加城大部份人相信多神,不喜歡他的教導。反對勢力非常强大,以致公元622年,他必須帶著跟隨者逃往麥地那(Medina),此次逃亡稱爲哈及拉(Hegira)。在麥地那,他的教導廣爲接受,在許多信徒的支持下,十年之內他就成了亞拉伯的統治者。
3.許多省份被征服
穆罕默德死於公元632年,他的影響却流傳後世。他的跟隨者却是凶猛好戰的騎兵,在往後的一百年中,他們橫掃亞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弭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圍攻君士坦丁堡兩次未成,却奪占了帝國的叙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
亞拉伯人的征討幷未停在北非。公元711至718年間,他們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了西班牙。
他們又繼續征伐,越過庇裏牛斯山,穿入高盧中心。高盧曾隸屬於羅馬帝國四百年,此時已由法蘭克人占據了二百年。
回教的徽號是一個新月形,到這時,新月的一端已經橫越北非,尖端觸及小亞細亞;另一端則貫穿法國,似乎有擴成「全月」的趨勢,全歐洲都可能成爲回教地區,這正是教會及全世界的危機時代。
4.都爾之役(Batt1e of Tours)
公元451年,歐洲曾面臨一次極大的危機。那是在西羅馬滅亡之前。阿提拉統領的蠻悍匈奴人在迦隆之戰被打敗,迦隆也座落在法國境內。如今,大約三百年後,教會及全歐洲,甚至全世界,處於極其危急的情况:回教即將吞噬基督教。
法蘭克王克洛維在公元496年信主,以致法國成爲基督教國家的經過。這是件極其重要的事。現在,法蘭克人成爲護衛基督教的勇士。
法蘭克王查理(Char1es)呼籲境內所有百姓投入戰爭。到這時,人人皆可感到情勢岌岌可危。因此,不但法蘭克人,連萊茵河東的弗立斯蘭人也響應了這項呼籲。
公元732年,在查理的指揮下,這支「基督徒」軍隊與回教大軍相通在都爾平原。雙方都知道這將是一場關鍵戰役,兩軍對峙了七天之久,沒有一邊敢先出兵。終於在十月的一個星期六,雙方擺開陣勢。亞拉伯軍隊大部份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回教軍團擁有一百多年常勝的紀錄,一個接一個地征服列國,又何懼這次戰役?
法蘭克軍隊嚴陣以待,士兵列隊成墻,不留間隙。整整一天之久,亞拉伯軍隊發出一次次攻擊,凶悍精銳的騎兵沖向法蘭克軍隊,新月形旗號在他們頭上飛舞;然而,看來這個「新月」注定是不會發展成「全月」了。亞拉伯騎兵屢次進擊,却無法攻破法蘭克軍隊的堅墻。十字架旗幟堅毅地飄揚著。入夜以後,雙方都力竭回營,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尸首遍地,然而亞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法蘭克軍隊離開戰場時,手中仍揮舞著利劍。
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擺陣,却不見亞拉伯騎兵出現。爲了提防埋伏,法蘭克軍隊分小隊出去搜尋,數哩範圍內都找不到一個敵兵,在亞拉伯人所弃的營內,却發現成堆自別處掠奪的戰利品。原來亞拉伯人已撤退到庇裏牛斯山後,進入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是回教泛濫的最高水位綫。曾經是異教蠻族的日耳曼法蘭克人,却爲基督教挽救了西歐。
至於都爾之役的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則被譽爲「馬特爾」,「馬特爾」是「鐵槌」的意思,他成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Charles Martel)或「鐵槌查理」。
5.淪入回教的失地
回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留下許多教會的殘骸。
由於萬回教徒,波斯完全成爲回教國家。此外,亞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及异教東方之間築起一條回教的界綫,數世紀之久,它一直是一堵無法跨越的高墻。
教會本身也慘遭撕裂。叙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被亞拉伯人從東羅馬帝國奪走,這些地方原來都有無數興旺的教會。西班牙也曾是基督化地區。我們且來思想這一系列的損失: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曾經是教會的搖籃,西方最偉大的學者耶柔米曾在伯列恒將聖經譯成拉丁文;叙利亞的安提阿是保羅將基督教西傳整個羅馬帝國的通道,也是初期教會最偉大的講道者屈梭多摸展露才華之處;埃及的亞歷山大是革利免的家鄉,也是東方教會最偉大的學者俄利根以及尼西亞信經之父亞他那修的家鄉;北非的迦太基與希坡城,曾出過初期教會的偉大教父特土良、居普良與奧古斯丁;西班牙的塞維爾曾有教會領袖依西多爾,以豐富的學識向受過高等教育的希臘人、羅馬人工作,又向中世紀日耳曼蠻族傳福音。
到如今,叙利亞、巴勒斯坦及埃及仍然是强烈回教化的地方,只有幾間衰弱的基督教會勉强生存。埃及的開羅是今日回教大學所在地,也是回教的知識堡壘:基督教宣教工作在這些地方好像開墾岩地一般。
在北非,教會有數世紀之久全然被鏟除,蛛絲不留;一直到上一世紀,才藉著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的殖民活動,基督教才重新引入,但教會既弱小又變形,回教仍然是當地人的信仰。在北非及西班牙,亞拉伯人的後代被稱爲摩爾人(Moors)。
在非洲大陸,基督教向異教的黑人部落的宣教工作,與回教的宣教工作之間競爭激烈。至今回教仍在擴張中。
今天,西班牙半島復爲基督教地區已有四百年之久,然而其間曾經歷八百年的奮鬥,才收回這塊失土。摩爾人在西班牙最後一個根據地是格拉那達(Granada),一直到公元1492年,十字架的徽號才取代了西班牙堡壘上新月形的標志。
6.失敗的原因
回教對基督教的暴行,是教會歷史中黯淡的一頁。基督精兵在第七世紀頭一次遭到驚人的慘敗。
是什麽原因造成教會如此羞愧的失敗?
「文明」軟化了帝國中的基督徒居民,而「曠野生活」却硬化了回教徒。修道主義使成千上萬原來可以捍衛國家的人隱退,而回教却應允爭戰而死的人可以在來世獲得特別的權利與享受,這種信念激勵了凶猛的亞拉伯騎士,所以他們可以不顧一切,不懼死亡地爭戰。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日的東方教會大部份已經失去鹽味(太五13),變成形式化的宗教,忽略將福音傳到後來接受回教信仰的地區。教會不僅因內部的爭論而力量削弱,基督徒更浪費許多精力對付其他基督徒,不能同心面對共同的敵人。有些被逼迫的基督徒團體,反而因被回教勢力征服,而鬆了一口氣。但在回教的鐵蹄下,教會遭到殘暴的蹂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