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教會喪失領域

 

1.    災禍的序幕

 

    東羅馬帝國逃過了蠻族的肆虐,得以保持一段時期的太平。但在西羅馬亡國後五十年左右,東羅馬也必須爲生存而戰。起初她忙著抵禦自北方南侵的日耳曼民族,亂定之後,皇帝猶斯丁年(Justinian)甚至自東哥德人手中奪回了意大利,又從汪達爾人手中華回了北非之地,使它們均成爲東羅馬帝國的省份。

 

      五十年之後,皇帝赫拉克留(Heraclius)發動對波斯人之戰,於公元627年的尼尼微之役中消滅了波斯軍隊,挽救了東羅馬帝國。可惜太平的日子十分短暫,灾禍不久又臨到東羅馬,雖然她未像西羅馬般全然覆亡,但也損失了不少省份。

 

    征服西羅馬的是從北方下來的日耳曼部落,與帝國居民同屬印歐民族,而且大部份相信基督教;而占領東羅馬帝國省份的,是來自南方的亞拉伯人,在種族及宗教信仰上與羅馬帝國居民完全不同。亞拉伯人屬閃族,相信的是回教。

 

    西方教會在日耳曼蠻族入侵時,不但得以生存,而且繼續增長。東羅馬教會遭亞拉伯民族入侵後,面臨毀滅。

 

    2.穆罕默德(Mohammed

 

  亞拉伯人是以實瑪利(Ishmael)的後裔,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之子,以撒的同父異母兄弟。他們原是異教徒,相信多神、崇拜偶像

 

    公元570年,穆罕默德生于亞拉伯的麥加城(Mecca),年輕時是個牧羊人,稍長,成爲商人,隨著駱駝隊到不同國家經商;在旅行中接觸到猶太人和基督徒,知道一些他們的信仰。他喜歡隱退到安靜的地方默想,在那兒,他宣稱從天使加百列獲得啓示,而創立了一個新的宗教,稱爲回教。穆罕默德的教導,後來經收集、編寫而成可蘭經,直到今日仍爲回教徒的聖典。他的基本教導是:只有一位神,而穆罕默德是這位神的先知。亞拉伯文的「神」稱爲「阿拉」,回教徒將他們的信仰總結成一句話:阿拉真偉大,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

 

    穆罕默德起初召到一些信徒,然而麥加城大部份人相信多神,不喜歡他的教導。反對勢力非常强大,以致公元622年,他必須帶著跟隨者逃往麥地那(Medina),此次逃亡稱爲哈及拉(Hegira)。在麥地那,他的教導廣爲接受,在許多信徒的支持下,十年之內他就成了亞拉伯的統治者。

 

    3.許多省份被征服

 

    穆罕默德死於公元632年,他的影響却流傳後世。他的跟隨者却是凶猛好戰的騎兵,在往後的一百年中,他們橫掃亞拉伯沙漠,征服波斯,貫穿印度,弭平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省,圍攻君士坦丁堡兩次未成,却奪占了帝國的叙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

 

    亞拉伯人的征討幷未停在北非。公元711718年間,他們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了西班牙。

 

    他們又繼續征伐,越過庇裏牛斯山,穿入高盧中心。高盧曾隸屬於羅馬帝國四百年,此時已由法蘭克人占據了二百年。

 

    回教的徽號是一個新月形,到這時,新月的一端已經橫越北非,尖端觸及小亞細亞;另一端則貫穿法國,似乎有擴成「全月」的趨勢,全歐洲都可能成爲回教地區,這正是教會及全世界的危機時代。

 

    4.都爾之役(Batt1e  of  Tours

 

    公元451年,歐洲曾面臨一次極大的危機。那是在西羅馬滅亡之前。阿提拉統領的蠻悍匈奴人在迦隆之戰被打敗,迦隆也座落在法國境內。如今,大約三百年後,教會及全歐洲,甚至全世界,處於極其危急的情况:回教即將吞噬基督教。

 

    法蘭克王克洛維在公元496年信主,以致法國成爲基督教國家的經過。這是件極其重要的事。現在,法蘭克人成爲護衛基督教的勇士。

 

    法蘭克王查理(Char1es)呼籲境內所有百姓投入戰爭。到這時,人人皆可感到情勢岌岌可危。因此,不但法蘭克人,連萊茵河東的弗立斯蘭人也響應了這項呼籲。

 

    公元732年,在查理的指揮下,這支「基督徒」軍隊與回教大軍相通在都爾平原。雙方都知道這將是一場關鍵戰役,兩軍對峙了七天之久,沒有一邊敢先出兵。終於在十月的一個星期六,雙方擺開陣勢。亞拉伯軍隊大部份是騎兵,法蘭克軍隊則全是步兵;回教軍團擁有一百多年常勝的紀錄,一個接一個地征服列國,又何懼這次戰役?

 

    法蘭克軍隊嚴陣以待,士兵列隊成墻,不留間隙。整整一天之久,亞拉伯軍隊發出一次次攻擊,凶悍精銳的騎兵沖向法蘭克軍隊,新月形旗號在他們頭上飛舞;然而,看來這個「新月」注定是不會發展成「全月」了。亞拉伯騎兵屢次進擊,却無法攻破法蘭克軍隊的堅墻。十字架旗幟堅毅地飄揚著。入夜以後,雙方都力竭回營,都爾平原血流成河,尸首遍地,然而亞拉伯人最猛烈的攻擊終於被擋住了。法蘭克軍隊離開戰場時,手中仍揮舞著利劍。

 

      第二天一早,法蘭克軍隊再度擺陣,却不見亞拉伯騎兵出現。爲了提防埋伏,法蘭克軍隊分小隊出去搜尋,數哩範圍內都找不到一個敵兵,在亞拉伯人所弃的營內,却發現成堆自別處掠奪的戰利品。原來亞拉伯人已撤退到庇裏牛斯山後,進入西班牙了。

 

     都爾之役是回教泛濫的最高水位綫。曾經是異教蠻族的日耳曼法蘭克人,却爲基督教挽救了西歐。

 

    至於都爾之役的法蘭克大將軍查理,則被譽爲「馬特爾」,「馬特爾」是「鐵槌」的意思,他成爲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Charles  Martel)或「鐵槌查理」。

 

    5.淪入回教的失地

 

    回教大軍的征伐雖然被阻止在都爾,但他們鐵蹄所踏之處,留下許多教會的殘骸。

 

    由於萬回教徒,波斯完全成爲回教國家。此外,亞拉伯人在基督教歐洲及异教東方之間築起一條回教的界綫,數世紀之久,它一直是一堵無法跨越的高墻。

 

    教會本身也慘遭撕裂。叙利亞、巴勒斯坦、埃及與北非,被亞拉伯人從東羅馬帝國奪走,這些地方原來都有無數興旺的教會。西班牙也曾是基督化地區。我們且來思想這一系列的損失: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曾經是教會的搖籃,西方最偉大的學者耶柔米曾在伯列恒將聖經譯成拉丁文;叙利亞的安提阿是保羅將基督教西傳整個羅馬帝國的通道,也是初期教會最偉大的講道者屈梭多摸展露才華之處;埃及的亞歷山大是革利免的家鄉,也是東方教會最偉大的學者俄利根以及尼西亞信經之父亞他那修的家鄉;北非的迦太基與希坡城,曾出過初期教會的偉大教父特土良、居普良與奧古斯丁;西班牙的塞維爾曾有教會領袖依西多爾,以豐富的學識向受過高等教育的希臘人、羅馬人工作,又向中世紀日耳曼蠻族傳福音。

 

    到如今,叙利亞、巴勒斯坦及埃及仍然是强烈回教化的地方,只有幾間衰弱的基督教會勉强生存。埃及的開羅是今日回教大學所在地,也是回教的知識堡壘:基督教宣教工作在這些地方好像開墾岩地一般。

 

    在北非,教會有數世紀之久全然被鏟除,蛛絲不留;一直到上一世紀,才藉著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的殖民活動,基督教才重新引入,但教會既弱小又變形,回教仍然是當地人的信仰。在北非及西班牙,亞拉伯人的後代被稱爲摩爾人(Moors)。

 

    在非洲大陸,基督教向異教的黑人部落的宣教工作,與回教的宣教工作之間競爭激烈。至今回教仍在擴張中。

 

    今天,西班牙半島復爲基督教地區已有四百年之久,然而其間曾經歷八百年的奮鬥,才收回這塊失土。摩爾人在西班牙最後一個根據地是格拉那達(Granada),一直到公元1492年,十字架的徽號才取代了西班牙堡壘上新月形的標志。

 

    6.失敗的原因

 

    回教對基督教的暴行,是教會歷史中黯淡的一頁。基督精兵在第七世紀頭一次遭到驚人的慘敗。

 

    是什麽原因造成教會如此羞愧的失敗?

 

    「文明」軟化了帝國中的基督徒居民,而「曠野生活」却硬化了回教徒。修道主義使成千上萬原來可以捍衛國家的人隱退,而回教却應允爭戰而死的人可以在來世獲得特別的權利與享受,這種信念激勵了凶猛的亞拉伯騎士,所以他們可以不顧一切,不懼死亡地爭戰。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日的東方教會大部份已經失去鹽味(太五13),變成形式化的宗教,忽略將福音傳到後來接受回教信仰的地區。教會不僅因內部的爭論而力量削弱,基督徒更浪費許多精力對付其他基督徒,不能同心面對共同的敵人。有些被逼迫的基督徒團體,反而因被回教勢力征服,而鬆了一口氣。但在回教的鐵蹄下,教會遭到殘暴的蹂躪。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教會歷劫而存

 

    1.初期教會增長綜覽

 

    教會歷史是一條漫長的路,前後將近二千年;到目前為止,我們已走了五百年的路,在這其間一共轉了三個大彎,第一個彎是轉在教會這支上帝的軍隊被逐出耶路撒冷,進軍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敘利亞的安提阿。第二個彎轉在基督精兵在保羅的領導下入侵整個羅馬帝國的異教世界。第三個彎轉在這支軍隊經過三百年血戰後,於西元313年因米蘭詔諭而獲得的全面勝利。

 

    我們隨著這支得勝軍前進,從耶路撒冷到西班牙,從地中海東岸到地中海西端,其間包括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細亞、波斯、馬其頓、希臘、義大利、高盧、埃及和北非。我們也抵達了許多城市,包括耶路撒冷、撒瑪利亞、該撒利亞、安提阿、士每拿、尼西亞、迦克墩、君士坦丁堡、羅馬、米蘭、塔迦斯特和希坡。我們到過博學者鑽研的地方,也到過沙漠中的洞穴、修道士的斗室、地牢、競技場、塋窟、教會和皇宮。我們目睹了許多偉大的情景,也認識了許多知名的人物。

 

   2.羅馬——帝國的中心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幾乎同時出現在歷史中,如今教會繼續存在,而帝國的西方卻面臨淪亡之危。西羅馬的滅亡對教會歷史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教會歷史的另一個彎。

 

    羅馬城的勢力早已伸張到整個義大利、西西里、北非及西班牙。羅馬軍團也向東征服了希臘、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及埃及,後來又征服了高盧(今日的法國)、今日的比利時、荷蘭及不列顛等地。因此,羅馬帝國的疆域南邊是以撒哈拉沙漠為界,西邊是大西洋,北邊是萊茵河與多瑙河,東邊是幼發拉底河。

 

    由於西界大西洋,南界撒哈拉沙漠,因此羅馬帝國對於西邊及南邊不必擔憂;而幼發拉底河以東的巴西亞人及波斯人則經常騷擾邊境,羅馬帝國必須時常加以防備;至於北界,那又是另一個不同的故事。

 

   3.日爾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

 

   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住著日爾曼部落,更北則是蒙古種匈奴人。匈奴人常逼迫日爾曼各部落。

 

    日爾曼人已是蠻族,但匈奴人更加野蠻,是一群面目可憎、秉性兇悍的騎兵。日爾曼人中的西哥德人,因怕匈奴人而於西元376年越過多瑙河入侵羅馬帝國。過不久,東哥德人也加入了陣營。羅馬皇帝華倫斯於西元378年在亞得良堡(Adrian- ople)與他們交戰,結果全軍覆沒,華倫斯被殺;他的繼承人狄奧多西是位能幹的政治家兼軍事家,終於制服了入侵的哥德人,此後蠻族才離開羅馬帝國東部,使羅馬帝國可以在東方(或稱拜占庭)繼續存留,直到中世紀結束。

 

    哥德人在東部打了敗仗,就聯合其他日爾曼部族攻打帝國的西方。雖然這時西羅馬帝國正趨衰亡,卻仍具威力,蠻族先後花了一百年才將西羅馬征服——西哥德人于西元376年越過多瑙河,而西羅馬亡於西元476年。

 

    西羅馬帝國在痛苦與混亂中渡過最後一百年,就在這黑暗時期中,偉大的教會領袖安波羅修、耶柔米、奥古斯丁等人均在世。

 

    蠻族所經之地都留下血腥的痕跡。婦女、主教、祭司均遭侮辱及殘殺,教堂被毀,祭壇被汙,殉道遺物慘遭翻掘,修道寺院廢棄荒涼,河川血染,萬眾被擄,羅馬世界快步沖向滅亡。

 

    4.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元410年,西哥德人在阿拉利(Alaric)領導下掠奪羅馬城,六天六夜之久,蠻族掃蕩羅馬城,街道立時成為血河,皇帝的宮室、貴族的住宅、高級家俱、貴重器皿、珠寶、絲綢、掛飾、珍藏,均遭洗劫;這個搶奪了全世界的大城,如今自己也被搶奪。

 

    當可怕的災禍臨到這「大淫婦」時,基督徒和異教徒都受到震憾。

 

    當時,耶柔米正在伯利恒的洞穴中寫他的「以西結書注釋」,聽到這消息時,滿心痛苦,驚愕不能自製,他深信「敵基督」近了,他寫著說:「全世界正沖向毀滅,帝國首府,榮耀之城,慘被巨人吞滅,神聖教會淪為灰燼,上帝的聖徒被捉拿、苦待、殺戮。」

 

    因恐怖過度,耶柔米甚至無法工作,在他的以西結書注釋導言中,他說:「誰能相信立在得勝基石上的羅馬城竟會毀滅,而她這個國度之母,竟成墳墓?」

 

    羅馬的異教徒一向認為羅馬的偉大是由於他們所信的許多神明所造成的,他們怪責基督徒離棄這些神明,以致災禍臨到羅馬。奥古斯丁在震驚之中,寫下他最偉大的書:「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以回應異教徒的控訴,此書成為基督教最精彩的一本護教書。

 

    汪達爾人侵佔了西班牙和北非後,於西元455年越過地中海,來到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城的蠻族。

 

    在這同時,匈奴人在長時間壓迫日爾曼部族後,終於在迦隆之戰(Battle  of  Chalons)遭到敗績,他們的領袖阿提拉(Attila)轉而進攻羅馬城,教皇利奧一世(Leo I)出面求情,總算保全了羅馬城。

 

    最後蠻族戰勝了羅馬帝國的西部各省,包括義大利、北非、西班牙、高盧、荷蘭和不列顛。

 

    西羅馬帝國雖亡,基督教會卻仍屹立,許多蠻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並且尊敬羅馬主教,當羅馬皇帝不能保全羅馬城時,羅馬主教卻救了她,以至教會地位因主教的成功而得以堅固。

 

    當戰火及濃煙逐漸消弭、平息,基督教會堅立在羅馬廢墟中,預備向這些蠻族傳講基督。

 

    5.人口的分佈

 

    蠻族的入侵、西羅馬的亡國,結束了初期教會史,邁進中世紀時代,這時代繼續了將近一千年之久,直到西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倫亡之時。

 

    要清楚瞭解這時期教會歷史,必須先清楚這時期各族分佈的情形。

 

    羅馬帝國東部是未被征服的地方,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與埃及,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帝國之中只有少數異教徒,皇帝及大部份百姓至少在名義上是基督徒。他們在文化及藝術方面非常進步,希臘人在未信主以前已經寫了很多書,信主以後,他們又著了不少偉大的書,這些文化寶藏,於中世紀時代,一直被保存在東羅馬帝國,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

 

    西羅馬各省的人口分佈情形如下:

 

    義大利省原為許多部落盤據之地,自從羅馬帝國征服義大利後,這些部落居民都成為羅馬公民,他們學習羅馬的文字拉丁文,而且大部份人接受了基督教。蠻族入侵義大利後,東哥德人定居在義大利省,並與當地百姓同住。事實上,由於多年前烏斐拉(Ulfilas)的宣教工作,東、西哥德人于入侵羅馬帝國前已經接受基督教信仰,烏斐拉後來被立為主教,他將大部份聖經譯成哥德文。

 

    高盧南部及西班牙北部的一半,則被西哥德人佔據,他們也接受了基督教。

    除了東、西哥德人,尚有其他日爾曼部族參與入侵羅馬的行動。布根地人(Burgundians)住在高盧東邊,汪達爾人(Van-dals)住在西班牙南部及非洲北部,這兩族人都是基督徒,但他們與哥德人,屬亞流派(Arian)的信仰。

 

    高盧北邊及不列顛地區的情形,就完全不同:法蘭克人(Franks)住在高盧北部、比利時與荷蘭南部,弗立斯蘭人(Fri- sians)住在荷蘭西北,撒克遜人(Saxons)在荷蘭東部,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則征服了不列顛,這些民族均為異教徒。

 

      此外,尚有一些民族住在羅馬帝國版圖以外的地區:塞爾特人(Celts)住在愛爾蘭,斯干地那維亞人(Scandinavians)分佈在今天的丹麥、挪威和瑞典;許多日爾曼族住在萊茵河東;更東邊至蘇俄一帶也有一些部族。這數百萬分散在廣大地區的種族,全部是異教信徒。

 

    6.教會面對雙重使命

 

    中世紀一開始,教會的狀況便與初期教會很不相同;教會所面對的情況也與早年截然不同。

 

    初期教會雖然弱小,但保羅和其他宣教士所宣教的物件是有高等文明的羅馬帝國百姓,而且,在羅馬政府的管理下,國家穩定,百姓安全,又有公路網便於旅行。

 

    到了這個時期,教會雖然有許多腐敗現象,但在主教的領導下,教會有強大的組織及健全的教義。只是教會失去了羅馬政府的保護,而歷經蠻族的統治。有些王朝,如高盧的法蘭克人,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是異教徒;住在羅馬原疆界之外的各族也是異教信仰,他們所住的地方,大都未經開發,沒有道路;這些部族都是野蠻、無知、未受教育、沒有文化的人。

 

    因此教會站在中世紀的門檻前,面對這樣一個野蠻的異教世界,必須肩負雙重使命:一方面把福音介紹給他們,一方面要教育這些人,

 

    這項使命的達成,雖然未臻完善,但在接下來的一千年中,的確創下了輝煌的成績。在蠻族入侵後五百年,即西元1000年左右,歐洲的新興國家都成了基督教國家。再過五百年,即西元1500年左右,這些新興國家在繼承了中世紀文化之後,各自發展出獨特的文化。

 

    7.古文明得以保存

 

    這些蠻族雖然無知,但並不笨拙。笨拙者無藥可救,無知則可因教育而改善,何況他們也並非全然無知。事實上,他們仍知道的事情不少。他們有自己的宗教及神話;也有法律和管理制度;他們知道如何謀生;戰術足以取勝羅馬;他們會歌唱、編故事;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讀與寫,他們的無知是書本方面的無知。

 

    蠻族入侵羅馬帝國時,毀了許多書籍,但沒有全毀;雖然成千百姓被殺害,但殘存的人中,有許多受過教育的,其中有些人開始寫書,把古代的知識流傳給中世紀。

 

      這是當時修道士最大的貢獻。那時沒有印刷術,所有的書都是手抄的,這些修道士受過高等教育,能讀,能寫,藉著在斗室中不斷地抄寫,他們不但保存了經卷,更為文化留下了無價之寶。在一千年黑暗時代中,修道士們堅忍、勤奮、持久地抄寫經卷,維持了書本的供應,藉此可以教育新興的國家。

 

    8.法蘭克人歸信基督

 

    法蘭克人在國王克洛維(Clovis)的領導下,擴張勢力至全高盧省,從此高盧被稱為法國。法蘭克人是蠻族入侵羅馬後,第一個歸信基督的日爾曼部族。國王克洛維的信主經過與君士坦丁皇帝非常相似:在一次激烈戰爭中,他看到十架顯在天空,他發誓如果此役得勝就做基督徒,打完勝仗後,他和三千名部屬同時於西元496年耶誕節受了洗。

 

    過去都是個人接受基督,從這時候起,只要一個國王信主,整族人都同時信主。

 

    法蘭克人所信的是根據尼西亞信經的正統基督教信仰,因此從起步開始,他們就與羅馬天主教會完全一致。其他日爾曼部落所接受的則是異端的亞流派信仰。

 

    法蘭克人接受正統信仰,對後來教會歷史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與影響,二百多年後,就彰顯出來。

 

    9、不列顛人歸信基督

 

    西羅馬亡國前,就有基督徒的羅馬士兵將福音帶到不列顛。西羅馬亡國前十幾年,一位不列顛修道士聖帕提克(StPatrick)成了「愛爾蘭的使徒」,西元461年,他去世時,教會已經堅立在那個地區,加上宣教士的努力,愛爾蘭修道院成為當時著名的教育中心。

 

    聖帕提克死後一百年,一位愛爾蘭修道士科倫巴(Colum-ba)在蘇格蘭西邊的愛俄那島創立了一間修道院,從這間修道院差出了許多宣教士,他們在蘇格蘭做了美好的工作,建立了教會,也將福音帶給了萊茵河以東的日爾曼民族中。

 

    科倫巴去世前一年,西元597年,教皇大貴格利(Pope Gregory  the  Great)差派修道士奥古斯丁及四十位修士前往英格蘭佈道。英格蘭即羅馬帝國時代的不列顛,自從被盎格魯與撒克遜人征服後,便稱為英格蘭。這兩族是強悍的異教徒,在第五世紀征服不列顛後,他們除滅了島上所有基督教的痕跡,重新建立一個異教國家。

 

    一百年後,教皇大貴格利有一次經過羅馬的販奴市場,被一位黃發藍眼的青年所吸引,當得知年輕人是盎格魯人時,教皇說:「不是盎格魯,是天使!」(盎格魯Angles與天使Angels發音相近)從此,他決定差派宣教士往英格蘭傳道。大約經過一百年的宣教工作,終於使英格蘭成為基督教國家。

 

    10.日爾曼人與荷蘭人歸信基督

 

    英格蘭人信主後,成為偉大的宣教士,他們前往北歐大陸,在異教徒中工作。其中最偉大的一位是波尼法修(Boniface)。他首先向弗立斯蘭人傳教失敗,然後越過萊茵河,進入日爾曼人中間,帶領了不少人信主。日爾曼人所虔信的一位神明是佗爾神(Thor),當波尼法修砍下佗爾神的至聖大橡樹時,許多異教徒驚懼地等待這位雷神以閃電將他殘死,結果什麼事也沒發生,這些人就不再相信佗爾而接受了基督。波尼法修用這橡樹的木材建造了一座教堂,在當時,他被譽為「日爾曼人的使徒」。

 

    西元754年,波尼法修以七十三歲高齡回到他早期在弗立斯蘭的工廠。一天當他正為一些信徒施洗時,一批痛恨基督教的弗立斯蘭人兇殘地把他以及在場的五十三位元同道全部殺盡。

 

    另一位前往荷蘭工作的英格蘭修道士是衛利勃羅(Willibrord),從西元690739年間,他的努力,使烏特列赫城(Utrecht)成為大主教區。至今該城仍為羅馬天主教在荷蘭的總部所在地。

 

    西元1000年左右,丹麥、挪威、瑞典及蘇俄各地的福音工作都有長足的進展。

 

    11.貴格利為中世紀教會的代表

 

    當西羅馬滅亡,許多蠻族在該地立國之際,最重要的一位教皇就是大貴格利。他是第一位修道士成為教皇的人,在位十四年(西元590604年),他自稱是「上帝的眾僕之僕」,這個頭銜被後來的教皇一直沿用至今。

 

    大貴格利身具中世紀教會所有最突出的特點:他是第一個取得政治大權的教皇。雖然在法律及理論上,義大利仍屬於東羅馬帝國,但他在當地的權威大於羅馬皇帝,在屬世領袖的角色方面,他指派都市的行政首長,整軍備武,並締結和平條約。他使征服義大利北部的倫巴人不再南侵。

 

    藉著這些行動,大貴格利重新運用衰亡的羅馬帝國所放棄的大權。在往後的年日中,教會變成歐洲的政治指揮中心,沿用過去帝國的區域劃分來進行教會行政管理的單位。教會負起了教育全民、救濟貧困及伸張正義的重任。如果不是教會肩負起這個角色,在蠻族入侵的艱困時期中,歐洲必會經歷更幽黑的深谷。我們可能不同意教會的作風或行動,但卻不能忽略當時她對文化可貴的服務。

 

    大貴格利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在海外宣道方面,他使羅馬教皇的勢力伸張到遠方;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在神學方面,他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

 

3)煉獄的存在。

 

    從教會誕生到西元500年間,教會征服了有高度文化的羅馬帝國,接下來的五百年間,教會又征服了北歐野蠻的異教徒。

 

    當教會歷經這許多艱辛而龐大的爭戰時,教會本身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