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東方教父最具影響力的教父。如果勉強把教父的影響力排名,西方是奧古斯丁,而東方是俄利根。當然,這位教父的影響力,是源自多個世代的傳承才在他們手中發揮。有關他的生平,歐瑟伯對俄利根極其喜愛,故在他的教會歷史中有篇幅頗長的敍述,第六卷幾乎本卷都是關於俄利根的,加上不少學生都仰慕他,故相關資料甚多。
他於公元185年生於亞歷山大一熱心的家庭,按歐瑟伯所言,俄利根父親每晚都親吻他的胸膛,說自己吻他胸中的聖靈,並且自幼就教導他讀聖經。後來父親為主捐軀,當時俄利根己想殉道,因是長子緣故,母親不忍他離去,把他的衣服收藏起來。由於他才智過人,十八歲便成為亞歷山大教理學院的導師,不過我們不清楚他與革利免的關係,因為記載不詳。這學院因他而稱著,而他本身學問淵博,聖德深厚,甚至因聖經言守貞為佳,自行閹割。
他任職期間亦曾周遊各地,後因亞歷山大主教Demetrius妒忌其才,而被迫離去,往凱撒肋雅繼續他的研究和教學生涯,並在當地建立一所學府,而歐瑟伯就是在此隨俄利根學習,後更名聲遠播。本來他不想成為鐸職,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恩賜在於講學,但是為了能在聖堂講道,才接受凱撒肋雅的主教升為神父。由此,亞歷山大主教把他逐出教會,而亞歷山大對他非常不歡迎,學生攻擊他,而後來他的朋友升為主教,他滿以為可以重返故地,反而被人出賣。
他約於250年,在Decius大帝發起教難時,被捕入獄,受盡折磨;獲釋後不久逝世,約在254年。有史學家指他聖德過人,卻未能封聖;他飽受教難,卻沒有機會殉道,可謂極其曲折的人生。雖然人生如此坎坷,但是俄利根本身並不埋怨,連那位出賣他的亞歷山大的主教,他亦不置一怨詞。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教會的陰影,這其實在使徒大事錄都可窺一二,而俄利根的遭遇,按歐瑟伯之言,全是亞歷山大主教Demetrius一手做成的。
同時,我們看到當時殉道者的言詞很偉大,不過背教者亦同時存在。所以,我們要以平安心去看待我們的祖先,不要理想化;要在他們身上學習智慧,也不用為他們隱藏什麼。
a. 著作
俄利根是當代最多產的基督徒作家,寫作孜孜不倦,這給他贏得了Adamantius(鋼人)的稱號。Epiphanius自認讀過他六千多種著作;歐瑟伯也說他著有二千多部作品,並說他習慣同時口授給六個秘書去筆錄他的思想【由於一位富商,原是玄識學的跟隨者,因俄利根而皈依基督,於是把全部財產獻給教會,為俄利根出大力,例如為俄利根聘用六個秘書,為他工作】;熱羅尼莫也談及他八百多部作品。但可惜,由於他生時死後曾數次被批判,他的大部份作品都已失傳,而留下來的,最重要的有以下數類:
1.
關於聖經的著作
俄利根熱愛聖經,並在聖經鑽研方面投入最大的精力,堪稱為學術性、科學性聖經研究的始祖。他的聖經作品分為以下數種:
] 《六行舊約經文批判》(Hexapla):這是今日釋經學中原文【版本】批判學的遠祖。作者將六種版本(希伯來版本及希臘譯本)以對觀形式排列一起作對照。
] 聖經註釋(commentaries):現存的計有《瑪竇福音註釋》(25卷中現存8卷),《若望福音註釋》(32卷中現存8卷),《羅馬書註釋》(15卷中現存10卷),《創世紀註釋》(現只存碎片),《雅歌註釋》(10卷中現存4卷)【特別出色,因為重視意象,而雅歌甚多意象;加上本身文學修養高,故此對此書的文學性有獨特見解】。按歐瑟伯的記載,他對聖經的每一卷書都有作註釋。
] 《聖經札記》(Scholia):這是簡短的小品文形式的聖經註釋,只解釋聖經中特別難明的片段或章節。奧力振寫了十分多,但今僅存若干零碎的片段。
] 《聖經講道》(Homilies):單是在凱撒肋雅被記錄下來的講道詞,就有574篇之多(現存的約有260篇)。不一定是他親筆寫作,可能是教友與學生筆錄。他講道非常出色,曾為皇后邀入皇宮講道。
]
2.
關於教義的著作
] 《原則論》(De Principiis):是作者在教義方面的代表作,著於225-230年間,闡釋信仰的基本原則,可稱為教會最古老的神學大綱。全書共三卷,所研究的神學主題有:唯一的上帝、基督、聖神、靈魂、復活、人的自由、天使與魔鬼、世界、聖經。範圍非常廣闊,有些主題,直到今天都未能為教會注視。
] 《與海肋基談論》(Discussion with Heraclides):著於246-248年,內容是與Heraclides主教討論神學問題,特別是三一論。
]
3.
辯論性作品
最重要的,要推《反采耳斯論》(Contra Celsum):由於該書的影響甚大,可能會誤導教友,因此該書作者雖然已經作古,但是他覺得還是要加以反駁。作者穩重地、有系統地逐點駁斥采耳斯約在七十年前為抨擊基督教義而寫的《真理之言》,全書共八卷。俄利根一方面接受采耳斯的挑戰,冷靜地以事實證明基督徒的生活純潔、高尚,指出教會是世界的明燈,有移風易俗的德能;同時也以理作論證,指出教會的超性來源,是由啟示而來,尤其強調先知預言之在基督身上實現,基督藉著奇蹟顯大能及聖經的默感性等。
4.
靈修作品
] 《論祈禱》:這是教會內第一部論祈禱的書籍,靈修境界很高,但也很實際平易。該書第一部份論祈禱的性質,第二部份解釋主禱文。
] 《論殉道》:此書是寫給兩位朋友的,時值教難(約235年),作者勸他們勇敢為主捨生,同時也發展了他的殉道神學,全書洋溢著他愛主的熱忱和興奮。
俄利根是首先採專題形式來論靈修的問題。
以上只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由上可見,奧力振的超卓與弱點,同樣是在於他走在時代之先。這在各個時代都是如此。
b. 治學方法及思想型態
在《原則論》的導言中,奧力振闡明他作神學反省的用意,不是對信仰內容作決斷性的定義,而只在於謙虛地探討,是一個 en gymnasis的神學(Theology in exercise),一個操練性、研究性的神學。他從研讀聖經開始,尊敬地進入上帝的奧秘,默觀祂的奇妙,並試圖以理智去推敲,再在他個人的靈修經驗中加以發揮,所以他很少絕對地下結論。對於同一個問題,他往往提供不同的解釋方法。他的神學屬多層次的、主體性的,內裏也充滿著張力,有明有暗。然而,這種治學方法與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結果他提出的各種不同的解釋方法,別人卻把視為他的定論,做成誤解。實質上,他開朗地作假設,謙恭地求證,集神學家、聖經學家、哲學家、靈修學家及牧者於一身,把神學反省帶到一個更成熟、更多姿多采、更學術性的階段。他對後世的神學影響之大,不下於奧古斯丁。H.U. von Balthasar曾說過:「俄利根在神學上承先啟後。教會內沒有別的作家比他更無形而又無所不在」。無形,因他的名稱不是最佳最好,既不是聖人,也不是殉道者;無所不在,因他有極大的影響。
又可以說,他的讀者對象不是一般教友,而是他的學生。他時常覺得我們是在尋覓上帝給予我們的暗示,慢慢走過去,希望多理解上帝一點。
俄利根的思想型態深受柏拉圖影響。在神學、釋經及靈修上,他常潛意識地從下界突破、超越出來而跨入上界。還有一點使他在當代的同儕中突出的,是他的動態觀。他無論看上帝,看宇宙,看人,都尋求動態中的和諧,並著重事物間的關係。這與當時的靜態式思想及尋求「定論」的急切大異其趣。這也是造成他被人誤會的原因之一(他的神學gymnastic被視為dogmatic),使他生前死後,受到多次的抨擊。
公元553年,君士坦丁堡第五次大公會議還公開駁斥他的學說,不過,不少學者認為,當時被批判的俄利根學說,已把真正的俄利根思想扭曲得面目全非了;故此,有所謂俄利根主義,其實與他的學說相距甚遠。俄利根也自知是眾矢之的,他說:「這種誇大其詞的做法給我帶來很多痛苦,許多人愛我超過我的優點和長處,他們過份讚賞我的說話和教訓;另一些人則誹謗我的作品,把一些我從來沒有思想過的東西加給我,在他們看來,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
c. 神學思想
俄利根的神學思想在《原則論》一書中有系統地表達出來,在導言中,他指出,在聖經中對信仰的某些因素有詳盡而清晰的介紹,令人不費工夫就可以一目了然,但對某些地方卻只輕輕一點,讓有志之士慢慢深入探討。而基督徒中有些知識膚淺,理想普通,只用平庸的方法去活出最基本的信仰;有些卻可以更深入研究,活得更有智慧。《原則論》就是寫給這第二類人的,目的在於深入研究基督徒的基本教義。現就這書簡介他的神學主題:
1.
上帝
-
上帝是唯一的,是真神,人只能per viam analogiae(從已知中推測已知的,但不可能因此就知道未知的)認識祂。
-
祂是自有的,是一切存在的源泉,但卻並非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是不動的推動者,反之,上帝恒常有所行動。祂是慈愛的,要有受愛的對象,要將慈愛表達於外。這裡帶到他受批判的地方,我們可以從此看其創造論。
-
2.
基督
-
耶穌是天主之子,與父同性,而非父之義子,或其天主性的擴散。
-
他承繼隔力免的看法,認為子「生」於父,這「生」不是肉體的生產,而是有如意志之生於理智(sicut e mente voluntas),是不斷的、永恆的、無時間性的。父與子的關係是永遠的、動態的。很難用形上學的概念將之固定。
-
俄利根也如其他logos基督學學者一樣,傾向於「下屬性」的基督論。他認為,子雖有父的所有屬性,卻稍次於父,是父的「使者」。
-
子在歷史中顯現為智慧,為logos,為父的肖像及啟示者,是父與世界之間的中介,祂保證父與世界的聯繫,並滲透整個世界。在舊約中,祂藉先知、聖祖在世上執行祂的使命,但時期一滿,祂就取了肉軀而成為人。
-
基督有神性及人性,而且兩者都是完美的,不因人神結合而受到虧損。祂有一個人性的肉身及人性的靈魂,而這人性的靈魂有如一總靈魂,是先存的,在受造時才自由地全然與logos結合。所以有這樣的看法,主要在於他本身是柏拉圖思想家,很難接受天與人可以結合,唯有採用這種方法,才較容易接受。藉此靈魂,logos上帝之子才能與物質的肉體結合,也藉這靈魂,人才能效法基督,肖似基督。
-
3.
聖靈
-
教會傳統至此對聖靈的研究甚少。俄利根肯定聖靈與父、子同性,至於聖靈與父子的關係,他卻自認還要更深入探討。他只是說聖靈「出」於父(profert),卻不知如何更進一步描寫聖三的內在關係。
-
奧力振比較多談聖靈的功能,尤其祂教誨、啟示聖經真理及聖化人靈之功。因為他認為聖經很少說聖靈神是什麼,多言聖靈做什麼。他認為,或許上帝不想我們的注意力放在這裡吧。
4.
創造
俄利根的創造論是最受抨擊的一點。上帝是愛,所以一定有愛的對象,所以從一開始就創造。故此,他認識上帝從元始就創造了。由於上帝是愛,是永遠的愛,於是就永遠地創造。又由於他重視人的自由,所以,天主在創造了完全平等的、有理性的受造物(logikoi),這些有理生的受造物可以自由選擇,有些完全選擇上帝,是為天使;有些部份選擇上帝,是為人;有些完全拒絕上帝,是為魔鬼。因而形成了三個不同的存在類型:天使、人、魔鬼;上帝繼而也創造了三個地方來安置他們:天堂、世界、地獄。不過,這種情況是暫時性的,三者都有機會回歸上帝的,而人和魔鬼要淨化自己,好能回歸當初與上帝的關係。
5.
末世
他的末世觀與創造觀一貫,所以也引起了不少爭論。保羅說過,在末世,一切都要屈服於基督之下,而上帝將成為萬有中的萬有(格前15,28),俄利根發揮了他「萬物重歸於好」的學說(apokatastasis)。他認為在救恩計劃中,元始與終結互相配合,藉著基督的救贖,不只人類,而且所有受造物都會陶化於祂內;而救恩的滿全,就是萬物因著基督而重歸於創造時的美好。依他的理論,連魔鬼及惡人都會被捲入這個修好的大團圓中。雖然他自己都說不出幾時會有這樣的結局。這個很明顯是他的練習式神學,即在於聖經的一個小片段,讓他可以去推敵,可以解決了上帝的愛的永遠的問題,而不會在最後時,仍然有惡的存在。不過,這只是奧力振自己的推測,並不是一個結論。
6.
人
-
由於俄利根亦面對玄識學的挑戰,於是他按彼得前書5:23解釋人性的三個因素:靈、魂、體。靈(pneuma)使人與屬靈界溝通點,踏入超性界的靈氣,靈魂(psyche)主管人的理智、自由意志,構成人的人格。體(soma)是靈魂的殿宇,是人與外界物質接觸的媒介。人有此三個幅度,並不是有此三部份。
-
藉著靈,人可成為logos的肖像,又藉著祂而肖似上帝。這是靈修的最高境界,所以肖似上帝的努力應是永無止境的。人如何發展自己的靈氣呢?其中一個方法是誦讀聆聽聖經。
7.
聖經
-
聖經有默示性和啟示性,新舊約是一貫的。
-
logos降生,以三種不同的方式顯示自己:耶穌基督(人)、聖經(言)、教會,三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取了肉體,教會是祂的身體,而聖經則是祂的文體(文字之體)。因此,他認為上帝表達自己的方法是多種而相通;我們亦曾學習用不同的方法去接觸上帝。
-
聖經有其「聖事性」,是上帝藉人言在世的臨在,有如祂在聖餐中,藉餅和杯臨在於人間一樣。俄利根有一次講道時說,大家領聖體時小心翼翼,他很贊賞,因為他們知道這確實是主耶穌的聖體;可是,為什麼聖言同樣是上帝的聖體,你們為什麼不專心聆聽,讓上帝的聖言一一落空,掉在地上,自己卻快樂地離去呢?這確實是很值得反省的。
-
對聖經的明瞭不只是理智的努力,也是修身的成果。知識固然重要,但是靈修更重要。如果自己的心靈厚度不足,不能領悟聖經的真言。聖經與釋經者的關係是動態的、全面性的。在《原則論》中,俄利根舉出聖經的三層意義,與人類的三種階級及人的三面觀平行。
-
聖靈領導了編寫聖經者,也領導讀聖經者;聖經之所以難明,往往是因為其中的「屬靈意義」被其字面意義所隱藏。這數種意義並非互相抗衡,而有層次深淺之別。
-
所以,他要求學生先學習其他學問,讓自己的能力加強,才進入聖經;同樣地,要在靈修的氛圍中,才能夠進一步明白當中屬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