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1日 星期日

俄利根 (Origen)


    他是東方教父最具影響力的教父。如果勉強把教父的影響力排名,西方是奧古斯丁,而東方是俄利根當然,這位教父的影響力,是源自多個世代的傳承才在他們手中發揮。有關他的生平,歐瑟伯對俄利根極其喜愛,故在他的教會歷史中有篇幅頗長的敍述,第六卷幾乎本卷都是關於俄利根的,加上不少學生都仰慕他,故相關資料甚多。

 

    他於公元185年生於亞歷山大一熱心的家庭,按歐瑟伯所言,俄利根父親每晚都親吻他的胸膛,說自己吻他胸中的聖靈,並且自幼就教導他讀聖經。後來父親為主捐軀,當時俄利根己想殉道,因是長子緣故,母親不忍他離去,把他的衣服收藏起來。由於他才智過人,十八歲便成為亞歷山大教理學院的導師,不過我們不清楚他與革利免的關係,因為記載不詳。這學院因他而稱著,而他本身學問淵博,聖德深厚,甚至因聖經言守貞為佳,自行閹割。

 

    他任職期間亦曾周遊各地,後因亞歷山大主教Demetrius妒忌其才,而被迫離去,往凱撒肋雅繼續他的研究和教學生涯,並在當地建立一所學府,而歐瑟伯就是在此隨俄利根學習,後更名聲遠播。本來他不想成為鐸職,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恩賜在於講學,但是為了能在聖堂講道,才接受凱撒肋雅的主教升為神父。由此,亞歷山大主教把他逐出教會,而亞歷山大對他非常不歡迎,學生攻擊他,而後來他的朋友升為主教,他滿以為可以重返故地,反而被人出賣。

 

    他約於250年,在Decius大帝發起教難時,被捕入獄,受盡折磨;獲釋後不久逝世,約在254年。有史學家指他聖德過人,卻未能封聖;他飽受教難,卻沒有機會殉道,可謂極其曲折的人生。雖然人生如此坎坷,但是俄利根本身並不埋怨,連那位出賣他的亞歷山大的主教,他亦不置一怨詞。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教會的陰影,這其實在使徒大事錄都可窺一二,而俄利根的遭遇,按歐瑟伯之言,全是亞歷山大主教Demetrius一手做成的。

 

同時,我們看到當時殉道者的言詞很偉大,不過背教者亦同時存在。所以,我們要以平安心去看待我們的祖先,不要理想化;要在他們身上學習智慧,也不用為他們隱藏什麼。

a.  著作

俄利根是當代最多產的基督徒作家,寫作孜孜不倦,這給他贏得了Adamantius(鋼人)的稱號。Epiphanius自認讀過他六千多種著作;歐瑟伯也說他著有二千多部作品,並說他習慣同時口授給六個秘書去筆錄他的思想【由於一位富商,原是玄識學的跟隨者,因俄利根而皈依基督,於是把全部財產獻給教會,為俄利根出大力,例如為俄利根聘用六個秘書,為他工作】;熱羅尼莫也談及他八百多部作品。但可惜,由於他生時死後曾數次被批判,他的大部份作品都已失傳,而留下來的,最重要的有以下數類:

1.      關於聖經的著作

俄利根熱愛聖經,並在聖經鑽研方面投入最大的精力,堪稱為學術性、科學性聖經研究的始祖。他的聖經作品分為以下數種:

]  《六行舊約經文批判》(Hexapla):這是今日釋經學中原文【版本】批判學的遠祖。作者將六種版本(希伯來版本及希臘譯本)以對觀形式排列一起作對照。

]  聖經註釋commentaries):現存的計有《瑪竇福音註釋》(25卷中現存8),《若望福音註釋》(32卷中現存8),《羅馬書註釋》(15卷中現存10),《創世紀註釋》(現只存碎片),《雅歌註釋》(10卷中現存4卷)【特別出色,因為重視意象,而雅歌甚多意象;加上本身文學修養高,故此對此書的文學性有獨特見解】。按歐瑟伯的記載,他對聖經的每一卷書都有作註釋。

]  《聖經札記》(Scholia):這是簡短的小品文形式的聖經註釋,只解釋聖經中特別難明的片段或章節。奧力振寫了十分多,但今僅存若干零碎的片段。

]  《聖經講道》(Homilies):單是在凱撒肋雅被記錄下來的講道詞,就有574篇之多(現存的約有260篇)。不一定是他親筆寫作,可能是教友與學生筆錄。他講道非常出色,曾為皇后邀入皇宮講道。
]  
2.      關於教義的著作

]  《原則論》(De Principiis):是作者在教義方面的代表作,著於225-230年間,闡釋信仰的基本原則,可稱為教會最古老的神學大綱。全書共三卷,所研究的神學主題有:唯一的上帝、基督、聖神、靈魂、復活、人的自由、天使與魔鬼、世界、聖經。範圍非常廣闊,有些主題,直到今天都未能為教會注視。

]  《與海肋基談論》(Discussion with Heraclides):著於246-248年,內容是與Heraclides主教討論神學問題,特別是三一論。
]   
3.      辯論性作品

最重要的,要推《反采耳斯論》(Contra Celsum):由於該書的影響甚大,可能會誤導教友,因此該書作者雖然已經作古,但是他覺得還是要加以反駁。作者穩重地、有系統地逐點駁斥采耳斯約在七十年前為抨擊基督教義而寫的《真理之言》,全書共八卷。俄利根一方面接受采耳斯的挑戰,冷靜地以事實證明基督徒的生活純潔、高尚,指出教會是世界的明燈,有移風易俗的德能;同時也以理作論證,指出教會的超性來源,是由啟示而來,尤其強調先知預言之在基督身上實現,基督藉著奇蹟顯大能及聖經的默感性等。

4.      靈修作品

]  《論祈禱》:這是教會內第一部論祈禱的書籍,靈修境界很高,但也很實際平易。該書第一部份論祈禱的性質,第二部份解釋主禱文。

]  《論殉道》:此書是寫給兩位朋友的,時值教難(約235年),作者勸他們勇敢為主捨生,同時也發展了他的殉道神學,全書洋溢著他愛主的熱忱和興奮。

俄利根是首先採專題形式來論靈修的問題。

以上只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由上可見,奧力振的超卓與弱點,同樣是在於他走在時代之先。這在各個時代都是如此。

b.  治學方法及思想型態

在《原則論》的導言中,奧力振闡明他作神學反省的用意,不是對信仰內容作決斷性的定義,而只在於謙虛地探討,是一個 en gymnasis的神學(Theology in exercise),一個操練性、研究性的神學。他從研讀聖經開始,尊敬地進入上帝的奧秘,默觀祂的奇妙,並試圖以理智去推敲,再在他個人的靈修經驗中加以發揮,所以他很少絕對地下結論。對於同一個問題,他往往提供不同的解釋方法。他的神學屬多層次的、主體性的,內裏也充滿著張力,有明有暗。然而,這種治學方法與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結果他提出的各種不同的解釋方法,別人卻把視為他的定論,做成誤解。實質上,他開朗地作假設,謙恭地求證,集神學家、聖經學家、哲學家、靈修學家及牧者於一身,把神學反省帶到一個更成熟、更多姿多采、更學術性的階段。他對後世的神學影響之大,不下於奧古斯丁。H.U. von Balthasar曾說過:「俄利根在神學上承先啟後。教會內沒有別的作家比他更無形而又無所不在」。無形,因他的名稱不是最佳最好,既不是聖人,也不是殉道者;無所不在,因他有極大的影響。

又可以說,他的讀者對象不是一般教友,而是他的學生。他時常覺得我們是在尋覓上帝給予我們的暗示,慢慢走過去,希望多理解上帝一點。

俄利根的思想型態深受柏拉圖影響。在神學、釋經及靈修上,他常潛意識地從下界突破、超越出來而跨入上界。還有一點使他在當代的同儕中突出的,是他的動態觀。他無論看上帝,看宇宙,看人,都尋求動態中的和諧,並著重事物間的關係。這與當時的靜態式思想及尋求「定論」的急切大異其趣。這也是造成他被人誤會的原因之一(他的神學gymnastic被視為dogmatic),使他生前死後,受到多次的抨擊。

公元553年,君士坦丁堡第五次大公會議還公開駁斥他的學說,不過,不少學者認為,當時被批判的俄利根學說,已把真正的俄利根思想扭曲得面目全非了;故此,有所謂俄利根主義,其實與他的學說相距甚遠。俄利根也自知是眾矢之的,他說:「這種誇大其詞的做法給我帶來很多痛苦,許多人愛我超過我的優點和長處,他們過份讚賞我的說話和教訓;另一些人則誹謗我的作品,把一些我從來沒有思想過的東西加給我,在他們看來,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

c.  神學思想

俄利根的神學思想在《原則論》一書中有系統地表達出來,在導言中,他指出,在聖經中對信仰的某些因素有詳盡而清晰的介紹,令人不費工夫就可以一目了然,但對某些地方卻只輕輕一點,讓有志之士慢慢深入探討。而基督徒中有些知識膚淺,理想普通,只用平庸的方法去活出最基本的信仰;有些卻可以更深入研究,活得更有智慧。《原則論》就是寫給這第二類人的,目的在於深入研究基督徒的基本教義。現就這書簡介他的神學主題:

1.      上帝
-    上帝是唯一的,是真神,人只能per viam analogiae(從已知中推測已知的,但不可能因此就知道未知的)認識祂。

-    祂是自有的,是一切存在的源泉,但卻並非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是不動的推動者,反之,上帝恒常有所行動。祂是慈愛的,要有受愛的對象,要將慈愛表達於外。這裡帶到他受批判的地方,我們可以從此看其創造論。

-     
2.      基督

-    耶穌是天主之子,與父同性,而非父之義子,或其天主性的擴散。

-    他承繼隔力免的看法,認為子「生」於父,這「生」不是肉體的生產,而是有如意志之生於理智(sicut e mente voluntas),是不斷的、永恆的、無時間性的。父與子的關係是永遠的、動態的。很難用形上學的概念將之固定。


-    俄利根也如其他logos基督學學者一樣,傾向於「下屬性」的基督論。他認為,子雖有父的所有屬性,卻稍次於父,是父的「使者」。

-    子在歷史中顯現為智慧,為logos,為父的肖像及啟示者,是父與世界之間的中介,祂保證父與世界的聯繫,並滲透整個世界。在舊約中,祂藉先知、聖祖在世上執行祂的使命,但時期一滿,祂就取了肉軀而成為人。

-    基督有神性及人性,而且兩者都是完美的,不因人神結合而受到虧損。祂有一個人性的肉身及人性的靈魂,而這人性的靈魂有如一總靈魂,是先存的,在受造時才自由地全然與logos結合。所以有這樣的看法,主要在於他本身是柏拉圖思想家,很難接受天與人可以結合,唯有採用這種方法,才較容易接受。藉此靈魂,logos上帝之子才能與物質的肉體結合,也藉這靈魂,人才能效法基督,肖似基督。

-     
3.      聖靈

-    教會傳統至此對聖靈的研究甚少。俄利根肯定聖靈與父、子同性,至於聖靈與父子的關係,他卻自認還要更深入探討。他只是說聖靈「出」於父(profert),卻不知如何更進一步描寫聖三的內在關係。

-    奧力振比較多談聖靈的功能,尤其祂教誨、啟示聖經真理及聖化人靈之功。因為他認為聖經很少說聖靈神是什麼,多言聖靈做什麼。他認為,或許上帝不想我們的注意力放在這裡吧。


4.      創造

俄利根的創造論是最受抨擊的一點。上帝是愛,所以一定有愛的對象,所以從一開始就創造。故此,他認識上帝從元始就創造了。由於上帝是愛,是永遠的愛,於是就永遠地創造。又由於他重視人的自由,所以,天主在創造了完全平等的、有理性的受造物(logikoi),這些有理生的受造物可以自由選擇,有些完全選擇上帝,是為天使;有些部份選擇上帝,是為人;有些完全拒絕上帝,是為魔鬼。因而形成了三個不同的存在類型:天使、人、魔鬼;上帝繼而也創造了三個地方來安置他們:天堂、世界、地獄。不過,這種情況是暫時性的,三者都有機會回歸上帝的,而人和魔鬼要淨化自己,好能回歸當初與上帝的關係。

5.      末世

他的末世觀與創造觀一貫,所以也引起了不少爭論。保羅說過,在末世,一切都要屈服於基督之下,而上帝將成為萬有中的萬有(格前15,28),俄利根發揮了他「萬物重歸於好」的學說(apokatastasis)。他認為在救恩計劃中,元始與終結互相配合,藉著基督的救贖,不只人類,而且所有受造物都會陶化於祂內;而救恩的滿全,就是萬物因著基督而重歸於創造時的美好。依他的理論,連魔鬼及惡人都會被捲入這個修好的大團圓中。雖然他自己都說不出幾時會有這樣的結局。這個很明顯是他的練習式神學,即在於聖經的一個小片段,讓他可以去推敵,可以解決了上帝的愛的永遠的問題,而不會在最後時,仍然有惡的存在。不過,這只是奧力振自己的推測,並不是一個結論。

6.     

-    由於俄利根亦面對玄識學的挑戰,於是他按彼得前書5:23解釋人性的三個因素:靈、魂、體。靈(pneuma)使人與屬靈界溝通點,踏入超性界的靈氣,靈魂(psyche)主管人的理智、自由意志,構成人的人格。體(soma)是靈魂的殿宇,是人與外界物質接觸的媒介。人有此三個幅度,並不是有此三部份。

-    藉著靈,人可成為logos的肖像,又藉著祂而肖似上帝。這是靈修的最高境界,所以肖似上帝的努力應是永無止境的。人如何發展自己的靈氣呢?其中一個方法是誦讀聆聽聖經。


7.      聖經
-    聖經有默示性和啟示性,新舊約是一貫的。

-    logos降生,以三種不同的方式顯示自己:耶穌基督()、聖經()、教會,三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取了肉體,教會是祂的身體,而聖經則是祂的文體(文字之體)。因此,他認為上帝表達自己的方法是多種而相通;我們亦曾學習用不同的方法去接觸上帝。
-    聖經有其「聖事性」,是上帝藉人言在世的臨在,有如祂在聖餐中,藉餅和杯臨在於人間一樣。俄利根有一次講道時說,大家領聖體時小心翼翼,他很贊賞,因為他們知道這確實是主耶穌的聖體;可是,為什麼聖言同樣是上帝的聖體,你們為什麼不專心聆聽,讓上帝的聖言一一落空,掉在地上,自己卻快樂地離去呢?這確實是很值得反省的。

-    對聖經的明瞭不只是理智的努力,也是修身的成果。知識固然重要,但是靈修更重要。如果自己的心靈厚度不足,不能領悟聖經的真言。聖經與釋經者的關係是動態的、全面性的。在《原則論》中,俄利根舉出聖經的三層意義,與人類的三種階級及人的三面觀平行。


-    聖靈領導了編寫聖經者,也領導讀聖經者;聖經之所以難明,往往是因為其中的「屬靈意義」被其字面意義所隱藏。這數種意義並非互相抗衡,而有層次深淺之別。

-    所以,他要求學生先學習其他學問,讓自己的能力加強,才進入聖經;同樣地,要在靈修的氛圍中,才能夠進一步明白當中屬靈的意思。


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倪柝聲夫婦末後的事


  在中國創立小群教會的多產作家倪柝聲於一九七二年六月一日死於勞改營中。他的死一向籠罩着神秘色彩。然而,倪柝聲夫人姊姊的孫女發表了一篇長文,揭露倪柝聲夫婦晚年受苦的情形。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時許多基督徒經歷的浩劫,激勵我們儆醒、謹守、禱告!
    仰望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來一二:2

  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啟七:14

  文章這樣說:

    一九六六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上帝為大陸弟兄姊妹預備的一爐煉金的火。我的姨婆倪師母(張品蕙姊妹)年輕時畢業於燕京大學生物系,她一直是倪弟兄的賢內助,公公(倪弟兄)入獄後,她曾一度入獄受審,出來後仍一直受監視。在文革中,她因信仰的緣故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受到許多非人的折磨。婆婆身體很不好,有非常嚴重的高血壓和心臟病,但她自始至終一直仰望主,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

  一九六六年夏的一天,她被紅衛兵關在一個小房間裏連續審拷整夜。我們在外面只聽得闊皮帶一聲聲的抽打,並夾雜漫罵恐嚇聲,一聲聲像是抽打在我們心上,但卻沒有聽見婆婆一聲言語。過了許久,婆婆被押出來,眼睛被打得像大饅頭,身上也多處傷痕。那期間她的眼鏡被打碎幾副,連最起碼的人格都得不到尊重。多次她被揪鬥,遊街。有一次,她同另兩位老姊妹一起被迫高舉雙手,手上套着鞋子,頭上戴着紙做的尖頂帽子,項上掛着牌子被責罵,凌辱,勒令她們這樣站着達數小時之久,目的是要她們放棄信仰不再信耶穌。但幾個鐘頭下來,她們三位都一聲不吭。紅衛兵最後忍不住分別一一喝問她們:你們到底還信不信你們的耶穌?她們個個都堅定地說:信!紅衛兵氣極了,拾起地上的皮鞋,一個個扔到她們身上,頭上,說:帶着你們花崗岩的腦袋見上帝去吧!感謝上帝,在所有的逼迫中,上帝與她們同在,祂的能力也堅固她們。後來當她們談到這次遭受的逼迫,都覺很喜樂,因為她們算是配為主的名受辱。

  紅衛兵把所有的聖經,詩歌都抄家抄走了,但婆婆還是千方百計地藏下幾本。有一次,外面小孩爬牆,發現屋簷下有兩本聖經,婆婆又被定罪一次。我信主之後,有一次偶然在大樹後面發現一本聖經,真是欣喜萬分,那也是婆婆藏的。在那些沒有聖經的年代裏,這一本小小的上帝的話於我實在太珍貴了。

  每天早晚兩次,婆婆被勒令要打掃弄堂,當時她雖在獄外,真是比在內的犯人還要慘遭凌辱和迫害。任何過路人,包括小孩子,都可以隨意過去打她,唾她,因為她是眾人所唾棄的反革命份子。有一次在鬥爭她的大會結束之後,婆婆對我說: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林前四:9),經上早就命定了。在所有的逼迫中,她總是在批鬥她的台上一直不停地默默禱告,始終是靠主站住,沒有羞辱主的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所有見過她的人都喊她白頭髮,人人都知道,那位滿頭銀髮的老太太,是為了她和她丈夫的信仰受監督,勞動和非人待遇的,為了主耶穌的名,成了一個眾目共睹的美好見證。

  一九七零年當我被送去農村插隊落戶時(當時所有初中畢業生都被送到農村當農民),婆婆每天都為我禱告。一九七一年春,我臨別上海前,婆婆流着淚對我說:耶穌是我們最寶貴的主,你無論如何總要牢牢跟隨主。我在農村蒙了主很奇妙的帶領和極大的恩典,我想這一定是與婆婆的代禱分不開的。

  公公(倪弟兄)於一九五二年被捕之前,有機會為教會事宜去香港,當時有許多人都勸公公不要再回大陸,但是他受上帝的呼召,要回大陸去,與弟兄姊妹一同受苦。他很清楚上帝為他定的道路——“我的結局,不是被提,就是殉道。他回來後不久,即被逮捕,並關入上海提籃橋監獄。一九六七年,十五年刑期滿了,政府要他公開聲明放棄信仰,因為他們對外已經公開造謠說:倪柝聲放棄信仰了!但這個考驗對他又算得了甚麼?主對於他實在是太寶貴了!為了對主忠誠,他再一次放棄所謂的人間自由,在獄中十五年之後,甘心繼續為主作囚徒。這一次公開表態引來了更大的逼迫,公公與兩位流氓刑事犯被關在一起,小流氓的任務就是逼他放棄信仰,他們越狠地虐待他,自己就越立功。曾聽獄中難友說,公公的一件棉背心也被他們打爛了,可想而知,為了不放棄信仰的表態,他吃了許多苦。當他們的目的不能達到,而他的刑期又滿了,公公就被秘密押送去上海郊區的青浦縣青東勞改農場。此期間,婆婆還被批准去探望過他。

  婆婆去世後,我們不敢馬上報告公公,因為知道他的心臟很衰弱,恐怕一下難以承受如此地打擊。過了一個多月,才斷斷續續寫信告訴他。但是自從婆婆病危直至離世期間,他似乎已有預感,不斷來信詢問婆婆的身體情況。他信中十分迫切地想早點出來與婆婆團聚,好在病中服事她。當大姨婆(倪師母的大姊)與孫女一起於一九七二年初去安徽看公公時,知道的心臟極其衰弱,婆婆的去世是一樁使他萬分痛心的事,因婆婆是他唯一保持聯繫的親人。事後聽同房的難友說,公公一直有一個心願,想早一點結束他的刑期出來與婆婆團聚。他知婆婆的身體非常差,他曾說過:我的刑期,像是與我妻子的生命在比賽跑,如果我能在她還在世的日子出去,就可以好好服侍她,她為我受了許多苦。

  公公入獄前,為教會的事奉一直奔走於全國各地,入獄後一下又是二十年,他們兩夫婦在一起的日子實在屈指可數。當公公被捕時,他們捏造了許多駭人聽聞,莫須有的罪名,來誣陷他,當時蒙蔽了許多弟兄姊妹。但婆婆對他最瞭解,婆婆說:他們說他的這些事,都是根本沒有的。公公為主的緣故,承受了許多非人所能受的冤屈。公公關在提籃橋監獄時,婆婆可以每月一次帶去少量的食物及日用品,轉去青東農場後,婆婆也去看過他一次,以後就沒有見面的機會了。為婆婆的離世,公公非常難過。聽同牢的人說,他曾悲痛多日。四月二十二日從他大姨婆的信中,知道他維持自己的喜樂。這些年來,一個又一個重重壓迫,並沒有使他氣餒,因為他所仰望的,乃是這位叫我永不失望的上帝。

  一九七二年六月,我們接到農場的通知,說公公已去世。我和大婆趕去農場,但到了那裏才知道,他們已將他火化,只能看到他的骨灰了。他的難友告訴我們,當時他的心臟病發作非常厲害,他們在他垂危時,將他放在一台拖拉機上拖去四十里外的農場醫院。這四十里坎坷不平的山路,拖拉機載着顛簸,就是身體好的人也受不了,更何況是一個最忌震動的心臟病垂危病人?在途中公公就被主接去了。臨離去前,他留下一張紙在枕頭下面,那是用非常顫抖的手寫下的幾行大字,公公要用他一生的經歷,來證明這個他至死持守的真理——“基督是上帝的兒子,為人贖罪而死,三日復活,這是宇宙間最大的事實。我因信基督而死。倪柝聲
  當農場幹部將這張紙給我們看時,我禱告主讓我快速將它背下來記在心裏。勞改農場幹部還說,他寫了許多筆記本的反動日記,那是他在獄中於真理的新的亮光,但這些珍貴的手稿都無法從獄中拿出來,除非上帝特別保存它。

  公公在獄中有一難友將他的一些情況告訴我,公公在世時一直為此人禱告,當公公去世後不久,他得歸主了。

  公公去了,他至死忠心地帶着他血染的冠冕被主接去了。雖然上帝沒有成就他最後的心願,能活着出來與妻子團聚,但主卻預備了更好的——他們團聚在主前。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並沒有得着所應許的,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來1113所以上帝被稱為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1116

  他們去了,如同許多的殉道者一樣,是上帝為祂自己的名呼召出來的一班得勝者,是這個世界所不配有的人。如今他們安息了,但是他們的禱告,他們的果子,一直在那裏蒙上帝悅納,在那裏起着不息的功效,他們的腳蹤也激勵我們更忠心向着主。

  倪柝聲夫婦為主犧牲,他們的死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洪流中如一縷輕煙般地無聲無息,他們的見證卻永遠存在,發人深省。當年逼迫他們的信條今日已信用掃地,許多國內外(特別是家庭教會)的信徒卻仍遵行倪柝聲的教導。一如本文作者所作的結語:他們的腳蹤也激勵我們更忠心向着主。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約在公元150年生於希臘的雅典,他也如奧古斯丁一樣,經過漫長的尋覓才找到心靈的歸宿。在皈依之前,他曾周遊各地,拜訪名師,最後在亞歷山大遇到當地教理學院的創始人Pantenus,深受他吸引、感染,以致留在亞歷山大進行研究、講學,凡二十多年,直至教難興起,才迫不得已離開。他大概死於210年左右,有關他的死及生命的最後數年,歷史文獻全無記載,至於他是否司鐸也難以確定,亦不是聖人。

a.   著作

他留給後世的著作有以下數本:

1.      《勸導書》(Protreptikos, The Exhortation

體裁方面,此書依循由亞里斯多德以來在希臘文學相當流行的勸諭文章,目的是誘導青年人研究哲學,革利免用此模式勸外教人皈依真宗教。該書的神學反省不高,大概目的是讓外教人認信,故此有此情況。論調沒有護教文章的激動,反而文筆優美,富文學性。作者欲以理服人,態度穩重樂觀,深知基督教義的高超遠勝其他教派或學說。

2.      《教導者》(Paidagogos, The Tutor

它是《勸導書》的延續,欲指導皈依者遵守基督——一切被救贖者的教育家——的法律及精神。全書共分三卷,屬倫理神學性質。卷一普遍講述天主在人類的教育工作,指出他有教無類(針對玄識學將救恩的真「知」局限於一小撮特寵者的謬論)。第二、三卷內容比較細碎,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及堅穩的判斷力,討論日常生活的倫理問題,枚舉不少生活實例,如飲食、衣飾、傢俱、衛生等,指導基督徒處世有道,行己有方。此書顯出作者的內心自由及他對基督徒自由的重視。基督徒以福音,特別以愛──福音的精華──為生活準繩,按理智予以實踐,而非墨守成規。在該書處處可以看到克氏的人情味,例如有篇章談到女性的衣著應當如何,男士留鬍子又應如何,都可見一斑。從他的寫作計劃中可以看到革利免是以教育者自居,這與他身為平信徒的身分有關。

3.      《綴錦》(Stromateis, Carpets

有關此書屬革利免計劃好的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與否,學者們的意見不一(他在<<勸導書>>中提及計劃中的三部曲最後的一部應是Didaskalos,《師》)。全書共八卷,內容結構鬆散,取名《綴錦》(地氈)正因為作者不顧及全書的整體系統,而以散文或絮語的形式研究不同主題,論調及性質也混雜不一。最明顯的思想脈胳是基督教義與俗學,特別是與希臘哲學的關係,作者強調基督教義是真正的「知識」(gnosis),他針對學院的學生,指出我們的信,也要給予理由,這個就是「知識」了。信仰是基本,但是要達到「知識」,才是更全面而深刻的。正如<彼得前書>言「你們應時時準備為問及你信仰的人作解答」,所以基督徒是真正的「玄識者」。作者特意採用玄識學的名詞,加以發揮。這著作把作者的博學多知表露無遺。如果與奧古斯丁相比,他的本位化又進一步,不僅指出文化與信仰沒有衝突,更把異端的學說加以應用,將之轉化。我們先前提過,本位化有不同的模式,在此,可以說是採用了提昇、昇華的方法。

4.      《哪個富人可得救呢?》(Qui dives salvetus?

這是一篇關於《馬可福音》10:17-31,論及拋棄財富以進天國的問題。在亞歷山大這大都會,此問題很現實。作者的態度毫不僵硬,他強調個人對財物的內在心態,更甚於財物的擁有本身。人領洗不一定要把全面財富拋棄,因為財富亦可以有適合的用途。如果我們有真正的知識,我們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

b.   神學思想

1.      在向文化開放的路程上,革利免的步伐堅定大膽。他與愛任紐不同,不以傳統為基本辯證根據,在接受哲學方面也奧古斯丁定更進一步。哲學不單與基督教義毫無抵觸,更是帶領人進入真理的工具。「哲學之領導希臘人達到基督,有如摩西法律之領導猶太人一樣」,哲學除了作前驅外,還能為神學提供有用的表達方式,並使神學有適當的裝備,去應付邪說謬論的攻擊。革利免所說的哲學不局限於某一門派(雖然他自己對柏拉圖及畢達哥拉(Pitagora)學說有專好),而是泛指一切由人的理智正確地發展出來的真理的探索。這樣的哲學,不但不與啟示發生衝突,反而被捲入救恩歷史之中,成為上帝啟示的一部份。這看法與奧古斯丁有相通,如奧古斯丁認為文化有logos的種子般。

2.      在與玄識學的交談中,革利免認為基督徒才有真正的「知識」,這「知識」並非玄識學所說的玄妙神知,而是紮根於啟示,藉研究、思考、神修等修練出來的。一個圓滿的基督徒不會讓自己的信仰滯留於對教義內容粗枝大葉地了解的平庸階段,反而會力求達到對信仰真理精密思考、融匯貫通的境界,要由pistis(信)達到gnosis(知),但信與知並非對立的,相反,它們是彼此聯繫,共同成長的。

3.      信仰的成長與靈修的進步是平行並進的,一個人愈進入「知」的境界,便愈能肖似上帝,活出上帝在人身上的原始計劃。在倫理及靈修方面,革利免承傳了斯多亞學說及柏拉圖的思想模式,認為成全的理想在於不動心、無慾(apatheia),透過無慾,就能肖似上帝homoiosis theo),而這成全之道的領導者就是基督──人類的導師。因此,信仰與知識應該是並進的,我們的認知愈多,生命的改變應當是更多,在靈修上有更多的接觸。當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愈深,對上帝的認知亦愈深的。在此,我們又一次看到教父對奧秘的悟解,往往超越我們今天的神學家,這一點是很值得反省的。

4.      關於三一上帝的道理,革利免並無專門研究,卻有正確的意識。他肯定父「生」子,是一個永恆無始的事實,而非始於創造時。採用「生」一字,是沒有選擇中的唯一選擇,因為我們不能找到另一個動詞來形容。他的整個神學系統建立在基督 logos上,而基督是整個救恩計劃的中心。祂是父的言,父藉著祂而創造了世界;祂是整個宇宙的原則,並按照救恩計劃,降生成人,以言以行給世人啟示救恩的真理。在此,我們也可以看到神學的進步,一方面是開始對信理提出問題,另一方面開始有動態的幅度,令神學更豐富。

5.      革利免也發揮了奧古斯丁「言的種子」的理論,認為基督之前的哲人,都分享了基督logos

6.      除了基督論外,革利免也談及基督徒的生活。他強調聖洗聖事的重要,視之為重生,使人成為上帝的子女;聖體是靈魂的滋養;復和是上帝仁慈的表現,基督徒犯罪後,可藉此與主和好,但只限一次。為反對玄識學派的輕視婚姻,革利免肯定婚姻的價值,並視之為襄助創世工程。

革利免很博學,他的作品頻頻引錄古代文學、哲學的作品,也可以看出神學家的學問應該是多方面的,因為真理是悟通的,不同範圍的真理是可以對談的;他對聖經的認識亦深,約引錄了1500次舊約,2000次新約,卻沒有正式為聖經作詮釋。他的釋經方法,是亞歷山大學派擅長的寓意釋經法(allegorical method),從對字面的理解提昇到深層的明瞭。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