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第一世紀的教會

 

基督進入文化──初熟的果子

 

初代教會是基督在文化中初熟果子。以後的教會也將繼續在不同的文化中結出果子。

 

如根出於乾地──在猶太文化中長根發苗

 

舊約:

舊約聖經是上帝的道。上帝的道塑造了猶太文化,但其呈現也是透過猶太文化。

 

猶太教:

 

特徵:聖殿、祭禮、文士、政教一體。

猶太教把上帝的道化約成了文化,在文化中上帝的道也或多或少的僵化了。

 

希利尼的猶太教:

 

特徵:會堂、七十士譯本、腓羅的神學

 

把猶太文化希利尼化。舊約上帝的道也開始進入希臘文化。

 

撒在好土裡──希羅文化

 

希臘的要素:

 

哲學:

 

斯多亞派(Stoicism)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語文:

普通話希臘文(koine)成為共通的語言。宣教士在帝國範圍內不需另學新語言。

 

羅馬的要素:

 

政治秩序:

 

Pax Romana,廣大區域的統一

交通方便

 

使徒時代

 

十二使徒行蹤

 

使徒約翰和長老約翰(寫啟示錄),同一人,或不同一人?

 

傳說:

雅各到西班牙,之後才在耶路撒冷被希律所殺。Santiago就是聖雅各。

多馬到印度。

 

保羅傳道旅行的時間與地點

 

A.D. 33-35      逼迫教會,共犯殺司提反

A.D. 35           大馬色路上見異象

阿拉伯曠野

A.D. 38           赴耶路撒冷見使徒(加1:18

A.D. 38-46              回大數

與巴拿巴從大數赴安提阿

與巴拿巴攜捐款赴猶大

帶馬可回安提阿

A.D. 47           受安提阿教會差遣赴小亞細亞佈道

A.D. 49           赴耶路撒冷大會

A.D. 49-53      第二次旅行佈道,進入歐洲,到達希臘半島哥林多,停留一年半

A.D.54-58       第三次旅行佈道,在以弗所約三年,到以利哩古(羅15:19),又到哥林多

A.D. 58           攜捐款赴耶路撒冷,被捕下監

A.D. 58-60      在該撒利亞獄中

A.D. 60      水路解送往義大利

     A.D. 61-63      在羅馬受監禁

     A.D. 63-67      出獄後的旅程

     A.D. 67           死於羅馬尼祿皇帝手下

 

耶路撒冷大會的重要性:

 

教會原則上達成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共識。

 

使徒時期的教會生活

 

家庭教會

自發性聚會方式

使徒、長老(監督)、執事

 

與文化的衝突     

 

希羅世界中與基督教競爭的宗教

 

神秘宗教

傳統多神教

皇帝崇拜

摩尼教

 

早期教會所遇到的三種反對

 

普遍的反感

理智上的攻擊

實際的迫害


 

2020年10月3日 星期六

路德與德國宗教改革

 路德宗教改革的進程

 

1483-1517路德的成長

1518-21被迫脫離天主教

1522-30 建立組織

1531-55 抵抗羅馬與內部凝聚

 

路德的成長

 

馬丁路德生於1483年。他父親因投資銅礦而致富。路德大學畢業後又取得碩士學位,父親原希望他習法律,但1505年他在大雷雨中允諾聖安娜,若他得保命,他將作一個修士。於是他就進了奧古斯丁修會。

 

1510-11年間,他出差到羅馬,看到羅馬教會的腐敗奢侈而興起改革之念。1511年他來到威登堡(Wittenberg),這裡成爲他一生居住之處。他在此處新設立的大學得到神學博士學位,終其一生任此大學的聖經神學教授。

 

1513-19他教授聖經的詩篇、羅馬書、加拉太書及希伯來書,使他得到了因信稱義、唯獨聖經及信徒皆祭司的信念。

 

路德改教運動的導火線──教廷販售贖罪卷

 

利歐十世允許亞伯特(Albert)身兼第三主教職,條件是後者能付給教宗一大筆錢來支付興建聖彼得大教堂之費用。爲協助亞伯特支付此鉅款,教宗又允許他販售贖罪卷,進項一半歸教宗,一半讓亞伯特用以還買教職的貸款。贖罪卷是允諾人們花錢來買教會功德庫中的功德以代替犯罪的刑罰。

 

1517年帖次勒(Johann Tetzel, c.1469-1519)這位亞伯特的贖罪卷總代理到了威登堡附近的城來賣贖罪卷,引起了路德及其同僚極大的反感。當年1031日路德將九十五條主張貼在威登堡教堂門上,攻擊贖罪卷系統並邀人與他辯論。

 

脫離天主教(1518-21

 

1518年海德堡辯論,於奧古斯丁修會內部進行。墨蘭頓(Philip Melanchthon, 1497-1560)加入路德的同工群,路德爲先知,墨蘭頓爲神學家。墨蘭頓著《神學要點(Loci Communes)》(1521/12),爲改教運動的第一本系統神學。

 

1521年四月路德到沃木斯在皇帝與國會前受審。宣告除非有人能用聖經或正當的理由指明他的錯誤,否則他不能收回他的主張。他說:「這是我的立場,我不能改變;願上帝幫助我,阿門。」在回程的路上,撒克遜選候腓特烈安排人將他綁架,藏在瓦特堡(Wartburg)的城堡中,直到次年三月。一個月後國會發出命令,通緝路德,並將他的著作列爲禁書。

 

1521年的風聲鶴唳中,路德仍著有《致德國基督徒貴族書(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German Nation)》、《教會被擄到巴比倫(Babylonish Captivity of the Church)》及《基督徒自由論(On Christian Liberty)》等三篇推動改教運動的重要論文。在瓦特堡時,他開始翻譯聖經,根據伊拉斯母編的希臘文聖經,在不到一年間,翻出德文聖經。1534年則完成了整本新舊約聖經及次經。此聖經譯本成爲德語的標準。

 

改教運動的推進與分裂(1522-1530

 

路德於1522年回到威登堡,領導改教運動。在德國許多區域,以聖經爲權威的教會如雨後春筍般組成。各地教會有權聘請或辭退牧師。1523路德爲改教運動的教會編輯崇拜儀式,將講道列爲崇拜的中心,聖餐儀式除去獻祭的意義,且平信徒可以領杯,又鼓勵禮拜時唱通俗詩歌。路德對於崇拜儀式改革的原則是,凡不違反聖經的都可以保留。

 

1520年代皇帝查理五世與法王法蘭西斯一世鬥爭以阻止他控制義大利,又要東抗土耳其人,使得他無暇對付路德,這是信義宗得以快速成長的原因之一。1526年國會在斯拜耳(Speier)開會,在沒有天主教代表出席的情形下決議,以「誰統治就信誰的教(cuius regio eius religio)」爲原則,各國諸侯可決定其國內當信天主教或信義宗。

 

與人文主義者分離:1524年開始,改教運動起了分裂。先是與人文主義者如伊拉斯母等意見不合。伊拉斯母於1524年著《論自由意志(Diatribe de Libero Arbitrio)》反對路德謂人的意志在得救的事上是沒有自由的,單靠恩典。他主張除了恩典,人也有要用自由意志來決定歸向神。1525年路德寫《論意志的捆綁(De Servo Arbitrio)》逐條反駁前書。自此大半的人文主義者與路德分離。

 

與基層農民分離:1525年受封建主壓迫的農民將路德以聖經爲權威的原則用到他們的社會及經濟的處境中,提出十二條要求以改善農民的生活。起初路德鼓勵兩方和解,但當他推斷此社會運動將會造成支援改教的地區失序而危及改教運動時,他卻用粗暴的語言寫了一篇《反打劫殺人的農民暴徒(Against the Plundering and Murderous Hordes of Peasants)》,敦促各國諸侯加以鎮壓。結果有將近十萬農民慘遭殺戮。德國南部的農民或因此而仍回到天主教中。

 

與慈運理分離 1529):路德與慈運理同為宗教改革的領袖,一在德北,一在瑞士,若能合作,當能產生更大的改革成果。可惜,他們因對聖餐的理解不同,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破裂,兩者所帶領的運動終無法合流。

 

1521年開始的德法戰爭在1529年結束了。皇帝終於有餘力來對付路德了。國會又在斯拜耳開會,這次取消了前次決定,規定帝國內只可以信天主教。支援路德的六位王侯及十四個自由市的代表在會中宣讀了一篇名爲〈抗議〉的文件。自此他們被稱爲抗議派(Protestant),更正教被稱爲抗議宗是從此開始。

 

1530年國會開會在奧斯堡(Augsburg)。墨蘭頓在路德的同意下擬俱了奧斯堡信仰告白(Augsburg Confession)在國會上提出。此文件成爲信義宗的正式信條。

 

外抗羅馬與內部凝聚(1531-1555

 

支援路德的王侯在1531年組成了施馬加登同盟以對抗皇帝可能的攻擊,幸而1532-42年間,皇帝又與土耳其人及法國打仗,路德派又得喘息機會。1535年路德派開始按立自己的牧師,這也表示與羅馬教權階級統緒斷裂。

 

路德晚年受到黑森的腓力(Philip of Hesse, 1504-67)之重婚事件所困擾。他是支援路德的王侯之一。路德體恤他的需要而私下同意他於1540暗中重婚。結果事情宣揚出去,成了皇帝攻擊路德派的一個藉口。路德在抗議宗大受威脅的情勢下病逝於1546年。宗教改革大業由墨蘭頓繼承。

 

這時皇帝也終於準備好要攻打德國的抗議宗王侯了。戰爭從1546年打到1552年,雙方訂定條約,約定三年後的國會中商定解決辦法。1555年國會在奧斯堡開會,簽定奧斯堡和約(Peace of Augsburg),規定帝國內所有抗議宗與天主教享平等待遇其他宗派則不在認可之列。每個諸侯決定其領土內的宗教,境內不同信仰者可自由移民他地。但天主教領袖若改信抗議宗,他必須放棄他所管與所有的,如此規定是爲了防止更多的德國諸侯加入抗議宗。至此抗議宗在德國合法的地位已得建立。

 

信義宗正統神學的形成

 

從奧斯堡和約後,信義宗雖在政治上取得和平,但內部卻有許多神學爭論。爲了解決神學爭論所帶來的宗教與政治的不安,在1577年有幾位神學家擬定了《協和信條(Formula of Concord)》。幾經討論,這信條終在1580年正式由五十一位諸侯、三十五城市及八千多牧師簽署承認。一些神學家又編纂了一本《協和書(Book of Concord)》以表明信義宗的神學立場,此書包含了三大古信經及信義宗的一些教條。這些爭論及教條的擬定使得信義宗相當重視教義的正確性,形成強調神學正統的傳統。但這種冰冷的經院正統不能滿足人心主觀經歷的需要。後來敬虔運動的興起即是對此神學正統的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