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英國改教時期:「十條信綱」頒布

 

英國改教時期的『十條信綱』(Ten Articles)」,這是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歷程中非常關鍵的一步。這份文件標誌著英國從羅馬教廷獨立後,在教義上的首次嘗試性闡述。以下是詳細的介紹與解釋:


📜《十條信綱》(The Ten Articles, 1536)簡介

一、歷史背景

  • 時間1536
  • 主導者: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 政治背景
    • 1534年,亨利八世通過《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宣稱自己為英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最高首領,與羅馬教宗決裂。
    • 雖然政治上與羅馬教廷分裂,但在教義上仍未完全脫離天主教。
  • 目的:試圖在天主教與新教(尤其是路德宗)教義之間尋求妥協,以維持國內的宗教一致與穩定。

二、內容概覽:《十條信綱》的主要條款

《十條信綱》由教會會議(Convocation)通過,內容融合了天主教傳統與路德宗的一些觀點,是一份**折衷性(via media**文件。下面是簡要的十項內容:

條款

內容概要

1️

聖經與三大信經(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亞他拿修信經)是真理的基礎

2️

洗禮是必要的,能洗去原罪

3️

聖餐的真實臨在:耶穌基督的真身在聖餐中臨在,但沒有明確說明「變質說」或「象徵說」

4️

悔改(懺悔)包括悔罪、信心與補贖(仍保留某些天主教色彩)

5️

信徒應當敬拜聖體(聖餐中的基督身體)

6️

聖禱文與聖像可以使用,但需避免偶像崇拜

7️

聖徒代禱被承認,但不可過度依賴

8️

祈求死者得安息是可接受的

9️

認可煉獄存在,但否定對其過度推論

🔟

儀文與宗教傳統應存敬虔之心,但非救恩必要條件

🟡 前五條偏向路德宗教義(如信心與洗禮的重要性),
🔵 後五條則保留許多天主教教義(如聖徒代禱、煉獄、禱文與儀式)


三、神學特色與定位

  • 📍 折衷性(Anglican via media)起點:企圖在新教與舊教之間尋找中間路線,成為後來英國國教(聖公會)神學的開端。
  • 📍 未完全脫離天主教:仍認可煉獄、聖徒代禱、彌撒、補贖等教義。
  • 📍 對路德影響明顯:如強調信心、原罪與悔改。

四、後續發展

《十條信綱》只是英國教義改革的開端,之後陸續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年份

文件名稱

特色

1537

《信仰啟蒙書》(The Institution of a Christian Man 又稱《主教之書》(Bishops’ Book),對《十條信綱》進一步展開解釋。


1539

《六條法案》(The Six Articles 明顯倒退,回向保守天主教立場,被視為對新教的打擊。


1543

《信仰必要知識》(The Necessary Doctrine and Erudition of a Christian Man,又稱《國王之書》(King’s Book),比主教之書更保守。


1553

《四十二條信綱》(The Forty-Two Articles 由克倫麥草擬,明確新教立場,但因瑪麗女王登基未正式推行。


1571

《三十九條信綱》(The Thirty-Nine Articles 成為聖公會正式教義基礎,至今仍有效。



五、今日意義

《十條信綱》反映了宗教改革早期英格蘭的神學不確定性與政治平衡策略。它是一份試探性文件,雖非長期有效,但為後來的英國國教神學鋪設了路徑。

 

綠修士

   

「綠修士」(Green Martyrs),是一個來自凱爾特基督教(Celtic Christianity)靈修傳統的概念,非常獨特且富有靈性象徵意義。這個術語源自於早期凱爾特教會對「殉道」的理解,它與傳統我們所認知的流血殉道不同,展現出凱爾特教會對隱退、苦修與靈命追求的敬虔生命觀。


🌿「綠修士」是誰?他們在做什麼?

定義:「綠殉道者」(Green Martyrs

  • 他們是那些選擇離開熟悉的世界,進入自然、荒野或流浪之地,過禁慾、祈禱與默想生活的人。
  • 他們並未流血(與「紅殉道者」Red Martyrs 相對),但卻「為主而死於世界」,過一種極度簡樸與神為中心的生活。
  • 他們通常是修士、修女、隱士,或旅途中的宣教士(peregrinatio pro Christo

🟥 凱爾特教會的三種「殉道」分類:

這個分類體現了凱爾特教會靈性觀的多樣性:

顏色

類型

意義

🔴 紅殉道

為信仰受苦、流血、殉道(如早期基督徒)


白殉道

離開故鄉、進入流放、為主而活,不返世俗(通常指宣教士)


🟢 綠殉道

隱居禁慾生活、與自然共處、操練內在聖潔(即「綠修士」)



📖 綠修士的生活樣貌

🧘靈修與苦修:

  • 長時間祈禱與默想聖經
  • 禁食、禁慾、簡樸生活
  • 在森林、島嶼、洞穴、沼澤中與神獨處

🌳 與自然共處:

  • 他們看自然為上帝啟示的一部分
  • 經常用詩歌與圖騰表達對創造的敬畏
  • 許多綠修士會記錄動植物、氣候變化,表達對神創造之美的敏感

修道團體或獨居生活:

  • 有些在修道院中服事
  • 有些則完全隱退,獨自生活,成為「愛爾蘭的曠野之人」

🌟 代表人物(綠修士典範)

名字

生平簡介

聖凱蘭(St. Ciarán

在森林與動物為伴,過隱修生活,是「與萬物和睦相處」的象徵。

聖凱爾(St. Kevin

據說他雙手張開祈禱時,有黑鳥在他手上築巢,他一直不動直到雛鳥出生。

聖布倫丹(St. Brendan

擁有「航海修士」的名聲,象徵尋找「應許之地」的屬靈朝聖者。


💭 屬靈意義與現代應用

綠修士提醒我們:

  • 殉道不只是一次性的犧牲,更是一生的委身。
  • 在今日忙碌的生活中,「隱退」是一種抗文化的敬拜,是一種有意識地選擇「為主分別出來」。
  • 對環境與自然的敬重,也回應今日基督徒應有的生態神學責任。

📚 默想與應用問題

  1. 我生命中有「屬靈隱退」的空間嗎?我是否願意分別時間單獨親近神?
  2. 我是否能像綠修士一樣,在自然中默想創造主的榮耀?
  3. 對於「犧牲與苦修」,我是否過於理性地逃避,而忽略那是屬靈成長的通道?

科爾曼主教(Celtic)與威爾弗里德主教(Roman)之間的對話記錄

 

你想看的這段對話是出自於英國教會歷史的重要文獻:《英吉利教會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作者是8世紀的教會歷史學者貝達(Bede)。

在這部書的第3卷第25章(Book III, Chapter 25)中,貝達詳細記錄了惠特比會議(664年)中凱爾特代表**科爾曼主教(Colman與羅馬代表威爾弗里德主教(Wilfrid**的公開辯論。以下是經過整理與現代語化的版本,讓你能更清楚地了解他們的觀點與神學焦點:


🗣 惠特比會議核心對話記錄(節選與整理)

🎙 主持人:國王奧斯威(Oswiu

「既然你們各自都認為自己的做法合乎使徒的教導,我請你們陳述你們的依據,讓我們可以決定應該跟從誰的傳統。」


🟩 科爾曼主教(代表凱爾特傳統)

「我們所持守的,是我們的先祖,以及最初將福音帶入這片土地的神聖人物,如聖高倫巴(Columba)所傳承的方式。這些傳統也可追溯至聖使徒約翰,他親自教導我們的祖師。」

「我們並不是自行其是,而是忠於一條由聖人與使徒們建立的道路。難道我們該因為與眾不同,而否定先祖們的聖潔與果效嗎?」


🟥 威爾弗里德主教(代表羅馬傳統)

「雖然你們引用的是聖約翰,但我告訴你們,使徒中彼得是首位。他是主耶穌親自說:『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的那一位。」

「彼得被賜予天國鑰匙,擁有捆綁與釋放的權柄。他的繼承人就是羅馬教宗。全世界幾乎所有的教會,包括在義大利、法國、非洲、亞洲——都遵守他所傳的復活節日期,你們卻反其道而行?」

「難道你們要說,這些世界教會的領袖都錯了,而只有你們是對的?」


🟨 科爾曼回應(簡短)

「我們的祖先高倫巴等人是聖潔之人,他們所教導的,也必定是合上帝心意的。我不敢說他們錯了。」


🎙 奧斯威國王的結語(裁決)

「威爾弗里德說彼得擁有天國鑰匙,而我不願在審判的日子站在反對那位持鑰者的一邊。若這真是主的意思,我就順服。」

🔚 結果:會議裁定支持羅馬教會的傳統


📖 神學與靈性觀點的對比

面向

凱爾特教會(Colman

羅馬教會(Wilfrid

傳統依據

聖約翰與高倫巴的教導

聖彼得與普世教會的一致性

權威觀念

修道院與地方聖人傳承

彼得羅馬教宗的權柄線

靈性焦點

敬虔生活與修道榜樣

普世合一與教會正統性

態度特徵

忠誠祖先傳統

強調普遍教會與邏輯推論


🙏 默想與小組討論問題建議

  1. 你認為合一與忠誠傳統之間,哪一個在今日教會更重要?為什麼?
  2. 如果你是國王奧斯威,你會怎麼決定?你會考慮神學?政治?文化?
  3. 在今日多元文化教會中,我們如何學習像科爾曼那樣的忠誠,也學習像威爾弗里德那樣的合一追求?

1099年7月15日: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攻占耶路撒冷

    1099 年 7 月 15 日,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6–1099 )達到高潮,十字軍在長達七週的圍城後攻陷耶路撒冷,這一事件對中世紀歐洲與近東基督教、伊斯蘭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歷史背景與攻城經過 背景 :第一次十字軍是在教宗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