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9年7月15日,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達到高潮,十字軍在長達七週的圍城後攻陷耶路撒冷,這一事件對中世紀歐洲與近東基督教、伊斯蘭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歷史背景與攻城經過
- 背景:第一次十字軍是在教宗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克勒芒會議上發出「解放聖地」的呼籲後展開的,目的為支援拜占庭帝國抵禦穆斯林並奪回耶路撒冷。
- 攻城(1099年6月7日至7月15日):
- 十字軍約有13,000人圍攻耶路撒冷,城市由法蒂瑪王朝(埃及什葉派)控制。
- 十字軍建造攻城塔與攻擊器械,並在西北方(大衛塔附近)集中火力突破城牆。
- 7月15日,耶路撒冷城牆被攻破,十字軍湧入城內,進行大規模屠殺。
🔥 重大後果
1. 建立耶路撒冷王國(Kingdom of Jerusalem)
- 攻占後,十字軍建立一個拉丁基督教王國,並選立 高弗雷(Godfrey of Bouillon) 為「聖墓守護者」,雖未自稱王,其弟波杜安(Baldwin I)之後則登基為王。
2. 宗教與倫理爭議
- 攻占耶路撒冷時的大屠殺在伊斯蘭與基督教史中留下傷痕:穆斯林與猶太平民被無區別屠殺(如阿克薩清真寺、聖殿山)。
- 這也強化了穆斯林世界對基督教世界的敵意,影響後續數個世紀的宗教衝突。
3. 「神聖戰爭」神學
- 攻佔聖城被視為「實踐信仰」與「贖罪」的頂點,也加深了教會對暴力神學的合理化。
- 教宗與修會建立「神聖征戰」(bellum sacrum)的思想基礎,使日後十字軍行動獲得合法性。
🕊️ 神學反思
- 屬靈與軍事的張力:耶路撒冷作為聖地,應為和平之地,卻成為宗教戰爭的核心,提醒教會:用劍傳道是否背離基督的福音?
- 今日觀點:當代教會多以懺悔與對話看待十字軍歷史,強調「信仰與權力」的危險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