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清教徒

       清教徒介紹   ,  清教徒運動 , 清教徒運動始末  ,

       清教徒精神及歷史意義清教徒運動介紹 ,

       清教徒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 清教徒運動及影響  , 全備的傳講 , 依靠聖靈   ,

      禱告的人  ,  清教徒的佈道觀  ,  犯罪者的挽回   ,

    《基督教發展史新譯》英國的改教運動與清教徒  ,

       美國清教徒點滴  ,  美國早期清教徒之信仰生活  ,   美國之清教徒   ,

美國清教徒點滴

清教徒有許多長處,卻也有來自英國的傳道人提出不同的意見。如羅哲威廉士(Roger Williams, 1603? - 1683) 1631年來新大陸,他是劍橋的畢業生,起先甚受歡迎,但他認為:
(1).清教徒改革的教會已與英國的教會大不相同,不能算是英國的教會。

(2).
民間的政府怎能管到居民個人的信仰生活。

(3).
清教徒佔用了印地安人的土地,是誰授權的?應該向印地安人購買才對。
 
威廉士上書控告清教徒,但麻薩諸塞法庭於163510月判決:威 廉士 先生應於六週內離境,於是他只好 離開年輕正懷孕的妻子及兩歲的小女兒,獨自一人向南方輾轉走了十四週。他回憶說:那些日子連麵包和床鋪都未享用過。好在得到印地安人的幫助,他才得以來到羅德島(Rhode Island)那裡,並向印地安人買羅德島及種植園,他認為是上帝的預備。
 
還有一位來自英國的婦女,安哈琴遜(Anne Hutchinson,1591 -1642)是 個助產士、護士,其丈夫是成功的商人。她對清教徒聚會的人醫病或接生事上幫助甚大,口才也好,只是她堅決認為得救完全是上帝的恩典,得救後有無生活見證, 不能算是得救的證明。清教徒認為得救全是上帝的恩典,但悔改得救後,必有好行為的見證;沒有好行為是未得救的。她以後且說是上帝親自對她啟示,表現過熱。 最後,法庭宣判她是反對道德律的,且私自非法在家聚會,應下監,待日後驅逐出境。於是她全家及附和她的人逃往長島居住。

清教徒的熱切追求本可日益發展,只因信徒的子女曾接受幼兒洗禮, 長大後未作公開的得救見證,按規定不合入會的要求,雖受過洗,也是不完全的會員,不能領聖餐。這些人既不是正式的會友,也就會放鬆要求。他們結婚後,生育 兒女,也只給予幼洗,也不是完全的會友。這樣經過幾十年,教會的人數,居民的屬靈景況自然下滑,是先行者所料想不及的。
 
十九世紀的人認為:清教徒是無喜樂的、壓抑的,是假冒為善的同義詞。許多知識分子認為人的行為主要來自經濟上與心理上的;他們歡呼人類文明已從迷信走向民主光明。
 
可是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互相殘殺,二十年代的世風日下,三十年代的經濟蕭條等,糾正了大部分學者認為人類已進入黃金時代的看法。
 
另一方面,1920年 代,哈佛的一些學者,出於好奇心,開始研究清教徒,本來他們是輕視,厭煩清教徒的,但經過深入研究,發現清教徒神學是成熟的、堅韌的。清教徒認為人有罪 性,需要約束,需要重生得救是對的。雖然這些學者並不成為清教徒,但他們經過研究,培養出興趣,更進而肅然起敬,認定這些清教徒是群勇敢仁慈的偉大人物。 他們的觀念是西方文明的基礎。

清教徒是一群很有追求的信徒,他們所追求嚮往的,不少已滲入美國的教會生活,甚至國家政治生活上面,如在人權方面的主張,在關心世界各地災害方面,應該說是可喜的一面。美國清教徒在美洲要成立的聖經共和政體”(Bible commomwealth)有出類拔萃之處,他們人數甚少,但卻在美國歷史上發揮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清教徒一些過猶不及之處,是人本性的有限所致。人只有時常儆醒,真誠謙卑與上帝同行,避免或偏左或偏右,才是成功的保證。個人是這樣,教會是這樣,社會國家也不例外。懂得尊上帝為大的個人,社會和國家就必蒙福,因為上帝本為大,祂在人的國中掌權。

梅頓的簡介

    一九四八年當梅頓(Thomas Merton, 1915~68)出版了他的傳記《七重山》(The Seven Storey Mountain)後,成為知名的作家,梁偉德先生在翻譯此書之後寫了一篇介紹《七重山》的短文,他指出「《七重山》……紐約時報書評專欄將它比作近代的聖奧斯丁(St. Augustine)《懺悔錄》。……是近代西方知識份子對抗十九世紀以還,達爾文主義、唯物主義、納粹主義……的實錄。…..作者嚐遍了人生的憂樂,終於清醒地擺脫了世俗的羈絆,尋得了天國的珍寶而變賣了一切。」

    此書出版後歷卅多年,讓許多人愛讀不忍釋手。梅頓和法國廿世紀幾位思想家像G. MarcelJ. MaritainS. Weil等人一樣,可以說都從近乎無神論或懷疑的立場走向有神論信仰並從心底接受耶穌基督。

    聖公會M. Gibbard牧師在《生活在祈禱中的人》書中有一段,以相當吸引人的文筆來描述梅頓,他說:「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十日,他的死訊卻傳遍了整個世界。基督徒、非基督徒和沒有信仰的人,都受到了失去一個敬愛的人的震撼。為什麼?他們會說,因為他了解我。……他給我的,正是我所需要的鼓勵。他所給的鼓 勵……就是:默觀。無論你在俗世或隱世,可在你的內心開拓一道愛與喜樂的活泉,這就是默觀。這是他的親身經歷,也可說是他對人性了解最深透的地方。」

  默觀或靜觀(Contemplation)是梅頓整個靈修生命的主題,他講默觀、默觀祈禱,他更是一位默觀批判家(Contemplative Critic)

  梅頓是完全屬於廿世紀的人,不論他的生命整個歸屬廿世紀,他的生活型態、思想方式、情感表達等等皆是,然而可貴的是他也超乎了廿世紀,因此他懂得廿世紀的心靈卻又能引導他們面對更深刻、超越的存在課題。

  上世紀第一次大戰期間,梅頓誕生於法國,父母有著典型藝術家的氣質,不幸母親在梅頓六歲時死於癌症,父親帶著幼小的梅頓四處飄流,十年後父親因 腦癌去世;在法國、英國、美國他都曾就讀過,在出名的劍橋大學待過,不久就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繼續他的大學課業,曾參加共產黨的青年運動,後來當他讀法哲E. Gilson的名著《中世紀哲學精神》一書,引發梅頓對士林哲學(Scholasticism)的興趣,並追隨D. Walsh攻讀士林哲學大師多瑪斯和Duns Scotus的課程,一九三八年年底成為天主教徒。

  二次大戰間,他加入客西馬尼苦修會修院,成為熙篤會士(Cisterisian),往後廿多年間,他絕大部分的生命都閉鎖在這高牆圍繞的隱修院內,甚至在最後三年,得到長上同意,他自己居住在院中更隱蔽的樹林裏。

    一九六八年,他獲得修院批准,參加亞 洲基督徒修道院院長會議,梅頓此次遠東之旅除專講外,就是研究東方的靈修學,十二月十日在一場演講後被發現死在他所住旅館的房內。梅頓在客西馬尼修院林中 的小屋,有一小小臥房,以及一間普通工作房、一間小教堂,梅頓生命中最後三年在此,「他自己砍木、燒火和做飯。他每天清晨三時起床唸經祈禱」,在小屋中他 為的是能真正克盡隱修士的生活,隱修士的生命中心是什麼呢?梅頓說:「隱修士離棄這個世界,為的只是更專注的聆聽那最深刻的,最被忽略的,發自最深處的聲 音」,他認為隱修士和主張 新馬克斯主義的革命學生一樣,「隱修士乃是對當代世界與其結構採取批評態度的人」。

    最安靜的人是最能動的人,也唯有真正能動的人他才會安靜。梅頓對東方哲學尤其禪與莊子之道頗有體悟,中國哲學中陰陽太極之理對他而言或不陌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陽中有陰、陰中懷陽;靈修者的批判往往是一針見血的。

梅頓生命點滴之二

  梅頓初信主時,曾將馬大「事奉型」和馬利亞「默觀型」兩種基督徒作出對比, 認為後者比前者更為優勝。隨着時日的流逝, 屬靈生命的深深扎根和成長, 他逐漸拋棄這早期的二元思想;開始打破「二分化」的觀念,並嘗試超越,將此兩觀點融滙為一。

  在《登上至真》書中,梅頓嘗試將亞奎那的神哲思想和十架約翰的神秘主義結合。亞奎那的神哲思想在教會傳統中佔有一席顯赫的地位,時人尊稱他為「天使博士」,堪作事奉型基督徒的楷模。

    十架約翰的《心靈黑夜》名揚千里,是神秘主義的經典著作,堪作默觀型基督徒的代表。梅頓認為兩人思路不同,但其終極目的卻是一致的, 就是與上帝結合。前者採取肯定之路,而後者不過採取否定之路而已。

  亞奎那的《神學大全》,洋洋百萬字,一言蔽之,旨在教人如何獲取上帝的福樂。亞奎那在此書中,列出五條問題,界說福樂的意義和界域,並直言最後的境界重在默觀,須在直觀中看見上帝的本質,始達人生的至樂。

    至於十架約翰的神秘主義,則教導信徒不要執着世上任何的一物,才可擁有天上的一切。依梅頓所言,「擁有一切」和「捨棄一切」,就是十架約翰神秘主義的精義所在。

    他寫道:「默觀本不是和神學對立的⋯⋯彷彿神秘神學專為修女而設, 而教義神學則為修士而設一樣。這種錯誤的劃分,或許說明⋯⋯ 神學欠缺熱誠、生命力和屬靈深度,而靈修學則欠缺實質的內容、意義和神學取向。」

  在《靜觀、靜觀》書中,梅頓指出默想的目的是「加深受造物與造物主、罪人與救贖主之間的基本關係的意識」。故此,默觀式祈禱不是增加我們對上帝任何客觀的認識;相反地,乃是幫助我們明悟自己存在的因由,肯定自己已在上帝的慈愛和恩典之中。

  從梅頓進入客西馬尼修道院那天,他就拿着《靈修指南》一書,學習過修士應有的默觀生活。《靈修指南》指出彌撒、日課、祈禱、靈讀就是默觀的操練,是修士生活的主要及必修課題。但梅頓對這種默觀生活的意義和目的,起初不甚了了。事實上, 「如何成為一位修士? 」這問題一直是梅頓生命中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修會的默觀和靈修生活,梅頓終於明白一件事:「上山」為的是「下山」,「避世」為的是「入世」,「靜默」為的是「言說」,「默觀」為的是「事奉」,「獨處」為的是「愛人」,「愛人」為的是「愛上帝」。

    梅頓寫道:「⋯⋯沒有經歷若干程度的孤獨,人就不會成熟。除非學曉虛己和獨處,人就不能在愛中付出自己。沒有親身體會孤獨,人就無法明悟『深層的我』。惟擁有『深層的我』, 才擁有關愛別人的能力。」

  1 9 5 8 年, 梅頓有一次神秘經歷,發生在路易市的一個商場旁。那個商場門庭若市、人流如鯽。那天,梅頓突然看見一個異象,商場的行人屬於他的,而他也屬於他們的。梅頓 與他們融為一體,完全沒有分別。他立時明悟過來,自己作為一個修士,過着分別為聖的避世生活,原是一個幻象。好像當頭棒喝般,他當下醒覺,馬上從夢中走出 來。此經歷對他餘下十年的生活方式影響頗大,他開始閱報、關心社區、國家和世界的大事。他又發表文章,反對戰爭、反對種族歧視、反對社會不公義的事⋯⋯ ,總之,關乎人的事,他都關心。他嘗言道:默觀, 若沒有歷史意識和歷史責任,就不是一個全然基督徒的默觀。

  梅頓在寫給一位天主教神學家的信裡,他如此介紹自己:「⋯⋯我的隱士生活, 是相當世俗的。除了在修院內,我不太依從修士的習慣和規則。我努力過自己的生活方式,猶似修院旁的俗家弟子一般。此外,我更努力與朋友保持緊密的聯繫。」

  隨着梅頓蜚聲國際,仰慕他的人愈來愈多;他們分別來自五大洲,不同民族, 不同宗教,不同傳統。他所收到的信如雪地滾球一樣的多,到訪的賓客像人流如鯽般頻密。客西馬尼修道院為了保持修院的寧靜,不得不婉拒各方的訪客。然而, 梅頓告訴他的朋友,森林裡有一條小路,無需經過修院的大門,就可直達其隱居的小屋。每一天,他也許被這些不速之客,打擾了他的孤獨和寧靜。但他樂此不倦,因他愛世上的每一個人。

梅頓

        梅頓的簡介   ,  梅頓之生命點滴  ,  梅頓生命點滴之二   ,

梅頓之生命點滴

    多馬‧梅頓所加入的客西馬尼修道院是一間門規森嚴的修院,每一位修士都要誓言沉默:如非必要, 一律不得說話, 保持肅靜。一年內,修士寫多少字數的信件, 院方也有嚴格規定。大體言之, 修士獲准一年寫四封信, 每封信約半頁紙的長度。梅頓是寫作能手, 他又喜歡文耕, 院長特別允准他私下寫詩,抒發情懷和發揮他的恩賜。

  他的第一本書名為《詩三十》, 出版於一九四四年。其後,院長又批准他寫個人自傳。他的自傳取名為《七重山》,書名脫胎自但丁的《神曲》。《神曲》分地獄、煉獄和天堂上、中、下三篇, 中篇煉獄描寫的是朝聖者七重山之旅。此山暗喻基督教的七種罪,如驕傲、嫉妒、憤怒、懶惰、奢糜、貪食和色慾。梅頓藉《七重山》將他年少至修道院的人生經歷, 一一細說。書中,他將感情、知識、靈性上的歷煉、痛苦、掙扎和折磨,娓娓道來,並坦承他自己年輕之時, 犯了貪婪、情慾和自愛這三重罪。一九四八年,此書甫出版,便擠身當年暢銷書之列。多馬梅頓和客西馬尼修道院也因而名噪大西洋兩岸。

  至此, 梅頓不停寫作,他畢生發表著作多達四十多本,成為二十世紀天主教十分著名的詩人、作家、修士、隱士和靈修大師。死後,他的遺著,如日記、信扎和文章, 也陸續整理、排版、印刷和出版。梅頓的著作,大多集中討論「默觀」( c o n t e m p l a t i o n ) 這課題, 如《沈思》、《靜觀、靜觀》、《登上至真》、《內心經歷》、《默觀的新苗》、《默觀式祈禱》、《沙漠的智慧》、《默觀生活探祕》、《熙篤隱修會生活》等。

2014年9月28日 星期日

希律王

         殺雅各的希律王   ,   希律家族  ,   大希律王  ,

大希律王

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馬太福音第21節)

這是福音書裡第一次提起希律王。不管是史籍,還是考古學的發掘,都給了我們許多豐富的資料認識大希律。羅馬皇帝亞古士督竟然刻薄地說:做希律的豬,還比做他的兒子好得多。

    主前63年,羅馬大將軍龐培(Pompey)托詞說猶大地的兩名馬加比家族(Hasmonaean family)的成員(Hyrcanus II Aristobulus II)兄弟鬩牆,遂率兵南下,直搗聖城耶路撒冷,猶太地終於淪陷,成為羅馬的一個屬地。龐培將軍任命作大祭司的許爾湛Hyrcanus II管理加利利、撒瑪利亞和猶太地。許爾湛手下有一個精明的大臣,就是以土買人(Idumaean)安提帕特(Antipater),他曉得如何機巧地討好羅馬,特別是Julius Caesar,使自己的家族獲利。Julius Caesar 封他為猶大地的總督(Procurator),還給猶太人許多的特權,如減少稅收。該撒和安提帕特相繼在主前44 43年被暗殺,Mark Antony 接管了羅馬東方的屬地,安提帕特的兩個兒子法賽爾(Phasael)和希律(Herod)被任命為猶大區分封的王(tetrarchs)

    主前40年,帕提亞人(Parthians)入侵敘利亞和猶大地,法賽爾喪命,希律則逃到羅馬。帕提亞人將Aristobulus II 的兒子Antigonus立為祭司和猶太王。主前37年,在羅馬軍隊的支援下,希律重奪猶大地和耶路撒冷,在以後他作為猶太王的34 年裡,他建立了一個極度親羅馬的政權,深得羅馬皇帝屋大維, 即以後的亞古士督(Augustus)的歡心。但他由於是以土買人,也就是一半猶太人和一半以東人的血統,所以得不到猶太人的支持,認為他篡位,將本來屬於馬加比家族的Antigonus 的王位奪走,希律王死於主前4年。1967年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塊石秤,上面刻著希律王32年,捐助人,忠於該撒,市場的稽查員,3 Minas這裡的32年等於主前9年。

    大希律王是一個怎樣的人?老實說,他是的確配得稱為大希律,因為在巴勒斯坦的眾領袖中,他是唯一能平定混亂和維持秩序的君王,可能他和父親安提帕特一樣的機巧,懂得怎樣討好羅馬 和處理國事。他也是一位偉大的建築師,在國內和國外他都建造了許多建築和設施,最著名的就是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根據約瑟夫的記載,建築工程始於主前23 - 22年,在耶穌潔淨聖殿的時候,工程已進行了46(約二:20),完工時大約是主候63年,離開聖殿被燒毀才七年的時間。這座聖殿比所羅門王的還輝煌, 占據35英畝的土地。除了聖殿,在以色列其他地方,共有21個建築是跟他有關聯的,其中六個特別值得一提:那就是靠近耶利哥城的皇宮古堡 Herodium,這是他的埋葬處,也是羅馬帝國第三大的皇宮﹔耶利哥的冬宮﹔死海西部的Masada堡,在主後73年,960名猶太人寧願死在堡中也不肯向羅馬軍投降﹔該撒利亞的海港(Caesarea Maritima),為了提供食水給此城,他建造了龐大的導水管(Aqueduct)﹔重建撒瑪利亞城,改名Sebaste﹔在希伯崙,靠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安葬的地方(Cave of Machpelah)建造了一道宏偉的紀念牆。如今,這些建築都成了很多聖地觀光客必到之地。

    但這個人不是因為這些建築而流芳百世,他是因生性嫉妒,無理性的猜疑別人而遺臭萬年。太二:16說: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裡並四境所有的男孩,照著他向博士仔細查問的時候,凡兩歲以內的,都殺盡了。

    只要他猜疑某人是篡他權位的敵手,他就立刻把這人消滅。他曾謀殺他的妻子Mariamne 與她的母親Alexandra,也暗殺了他的長子安提帕特(Antipater)和另兩個兒子Alexander Aristobulus。所以羅馬皇帝亞古士督才會刻薄地說:做希律的豬,還比做他的兒子好得多。

希律家族

    在新約聖經中,第一個希律便是大希律,在位期間為主前四十一年至主前一年左右。這是馬太第二章所載的希律,耶穌誕生時他仍當權,他曾接見過東方來的博士,也曾屠殺兒童。大希律結婚十次。其家庭中在新約聖經中出現的人物如下:

(一)希律腓力一世:他曾置施洗約翰於死地;是希羅底的第一個丈夫。在馬太十四章三節;馬可六章十七節;路加三章十九節提及他,是用腓力的名字。他沒有官職。他是撒羅米(或譯莎樂美)的父親。

(二)希律安提帕:他是加利利與比利亞的分封王。他是希羅底的第二個丈夫,他曾同意處死施洗約翰。他也是彼拉多把耶穌送去受審的那個希律(路廿三7以下)。

(三)亞基老:他是猶太,撒瑪利亞和以土買的分封王。他是徹頭徹尾的昏君,曾被黜職、放逐。馬太二章廿二節提到他。

(四)希律腓力二世:他是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地方的分封王,是該撒利亞腓立比城的創立者,也是依他的名字而稱的。新約稱他為腓力;在路加三章一節提到他。

(五)大希律另有一子,名叫亞利多布;他的母親是瑪利安妮;瑪利安尼是偉大的馬加比英雄的後裔,他為他自己的父親所殺,但是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希律亞基帕。這就是使徒行傳第十二章這一段的希律。

(六)為使這名單完備,我們要註明希律亞基帕乃是以下各人的父親:

甲、亞基帕二世,曾審問保羅;也是保羅發表他的著名講詞的對象(徒廿五;廿六)。

乙、百尼基,在保羅受審問時他同在的。

丙、土西拉,是腓力斯的妻;腓力斯是保羅受審時的方伯(徒廿四24)。

從 這家族歷史可以明白,希律亞基帕乃是馬加比與母親瑪利安妮的直接後裔。他在羅馬受教育,但是他竭力遵守律法和一切猶太儀文,盡心培養猶太人的優美特質,因 此很受民眾擁戴;他為要更受正統猶太人的愛戴,無疑地他決意攻擊基督教會和它的領袖。就在逮捕彼得時的做作便表現他想討好猶太人。

逾 越節是在尼散月十四日;那一天和以後的七天都不許用酵,而這一週便稱為無酵餅日。在這段時間裏不許審訊,不許行刑,所以希律想延遲彼得的刑罰至這一週結束 之後。這一次的迫害潮的可悲之處乃是它並非起自任何人的主張──不管它是誤會的也好──卻完全是由於希律要得到民眾擁戴。

殺雅各的希律王

    “希律”(HEROD)乃是以東人“王”的尊稱,與埃及人稱王為法老,羅馬人稱王為該撒一般。

    新約聖經中清楚題及希律者最少有三個:

    一、大希律,即在主恥穌降生時屠殺伯利恒城男嬰的暴君(太二章),這大希律王即以後幾個希律王的父與祖。大希律曾娶十妻,其中四妻曾生子。

    二、斬施洗約翰的首級的希律王,是大希律的第三妻子瑪他客(MArTHAKE)所生,此希律名安提帕(ANTIPAS),即路加福音三章1節所說分封王希律。此人奪弟婦為妻(太十四章112節)。

    三、殺雅各的希律名亞基帕一世(AGRIPPA),乃是大希律第一妻子馬利安尼(MARIAMNE)所生亞利斯多布魯(ARISTO-BLUS)之子,以後被蟲咬死(徒十二章23節)。

    四、在使徒行傳二十五章所說的亞基帕王,乃是希律亞基帕一世之子,稱為二世,保羅曾在他面前受審。

    至於被殺的雅各,乃是使徒之一,為約翰的兄弟。以後耶路撒冷教會領袖中有雅各與約翰,不要以為這個雅各是約翰的兄弟,他乃是主那穌的兄弟雅各也(加一章19節,二章9節;徒十五章1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