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梅監霧牧師在福爾摩莎的工作

 

    18951016日,梅牧師與同樣受派到台灣的蘭大衛醫生(David Landsborough)、廉德烈牧師(A. B. Nielson)在倫敦參加為他們舉行的惜別儀式。然後,他們於1022日由故鄉的火車站出發,百餘名送行者唱著〈願主保護咱後會有期〉。他們搭船於該年1218日抵達台灣的安平港。

 

    在預備前往宣教區的期間,他們先向漢學者林燕臣學習台語。由於先前在大社(Toa-Sia)從事醫療服務工作的盧嘉敏醫師(Gavin Russell)於1892423日因感染傷寒不幸過世,梅牧師與蘭醫生的主要計畫是在中部地區繼續從事醫療和傳道的工作。然而,到底醫院的地點要設在大社、鹿港或彰化,無法即刻做決定。1896年春,三位英國宣教師都感染瘧疾,至小琉球養病。

 

    189611月起,梅牧師與蘭醫生就以新興且較繁榮的貿易、行政中心——彰化為主要工作據點,該地也可以說是當時僅次於台南的「副宣教中心」。他們也以例行性的醫療傳道模式來兼顧大社的工作,譬如他們就由18974月起在大社從事四個月的醫療宣教工作。此外,在蘭醫生忙於醫療工作的同時,梅牧師也毫不懈怠地在彰化、台中、大社、西螺、南投、埔里等地佈道。他慣用的佈道方法是敲鑼、吹喇叭,並大聲喝道:「上帝的兒子不見了!」

 

    1898年在訪問澎湖期間,他也和漢人傳道師林學恭(林赤馬)成為好朋友,後來更申請後者前來彰化成為同工。他也引領二林人楊福春信主,並一起開拓清水的工作。

 

    19007月梅、蘭兩位宣教師在淡水拜會加拿大籍宣教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後,於714日起回英國度假。該年底梅牧師因健康關係(患瘧疾)向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提出申請,希望能更換至清國工作。經過討論,梅牧師被改派至擁有廣大華人社群的新加坡,並於19019月啟程前往該地工作。然而,梅牧師在新加坡過的並不快樂,持續為瘧疾所苦。他因為想念台灣友人和同工,認為「如果瘧疾一定會復發的話,他寧可在福爾摩莎發病!」

 

    於是,梅牧師於190289日再回台灣彰化工作,繼續開拓大社、豐原、埔里一帶的事工。190358月間,他也會同蘭醫生回大社進行例行的醫療傳道工作。1904年起,梅牧師開始帶領台灣傳道者研讀哥林多書信,認為台灣的宣教處境與保羅所面對的異教世界有相近之處。

 

     1906年秋天,梅、蘭兩位宣教師回英國度假。梅牧師於1907年著《異教徒的心》(“The Heathen Heart”),是他的宣教心得之作,受到極大的矚目。他也於1908年初與恩師之女瑪格麗特(Margaret Rintoul Findlay)結婚,並於該年3月偕同新婚夫人回彰化,受到熱烈歡迎。他們的新居因有十二根磚柱,故又名「十二使徒」。

 

    梅牧師以羅馬字寫作的《羅馬書注釋》也出版。梅師母來台後積極向林學恭牧師的女兒學台語,可惜在年底因感染嚴重肺病而必須於次年初至澳洲調養,梅牧師因此辭去台灣的工作。蘭醫生在日記中提到:「這是一個悲傷的離別,梅牧師深愛台灣人,台灣人也熱愛梅牧師……十二年前我們初抵彰化時,中部僅有四間教堂,經過梅牧師的努力耕耘,現在已經有二十三座小教堂,梅牧師應該引以為榮。」

 

    19092月梅牧師調至紐西蘭,並照顧夫人。此年中彰化教會重建,在工程費一萬二千元的總數中,梅牧師奉獻四千五百元,蘭醫生奉獻四千元。在旅居紐西蘭的這些年間,他分別又出版了《福爾摩莎的聖徒》(“The Saints of Formosa”,1912年)、《愛的恆久功效》(“Love's Long Campaign”,1912年)、《東方與西方》(“The East and the West”,1913年)等書。

 

    1914年底梅牧師夫婦又回到台灣彰化地區工作,受到盛大的歡迎。他也出版了羅馬字寫作的《佈道論》,確信使福音廣傳的方法是「福音性的露天佈道」。19154月他偕同梅師母前往日本有馬療養,但未見改善。梅師母於回台後在該年11月去世,夫婦相處只有八年。梅師母的葬禮由劉忠堅牧師(Duncan Macleod)主持,梅牧師本身領導樂隊,獨唱「天堂攏無苦難」,並舉行街頭佈道,彰化市民莫不噤聲注視。

 

    1916年梅牧師患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因延誤醫治而致使肺部受感染。後經戴仁壽醫生(George Gushue-Taylor)悉心照料,並建議他返英國療養。

 

    19189月梅牧師由英國返回台灣繼續工作,也曾於1919年夏季於淡水大屯山腰避暑,並向鄰近村落佈道。1920年梅牧師又出版了《早期改教者的心思》(“The Mind of the Early Converts”)一書,深獲好評。

 

    1921年夏季間他與彰化基督教醫院護士洪伯祺姑娘(Margaret Christian Arthur)結識,梅牧師並教導洪姑娘閱讀中文書籍。他們之間產生感情,並於該年1129日於淡水完婚,由巴克禮牧師證婚。

 

    1922年底起,梅牧師受派至台南神學院接替宋忠堅牧師的教學工作,也出版了羅馬字印行的《古早的教會》(Ko-Cha e Kau-Hoe)一書。

 

    1924年梅牧師因熱病一再發作而日漸衰弱,不得不於6月間離開福爾摩莎,回英國療養。他原本希望不久能返回台灣,但事與願違,就此與台灣告別。回英國期間,他前後又出版了《耶穌的目的》(“The Purpose of Jesus”,1929年)、《國王的客人》(“The King's Guest”,1932年)、《為我們且在我們當中的基督》(“Christ for Us and in Us”,1935年)、《教會的童年》(“The Childhood of the Church”,1938年)等書。1928年他也因所著《早期改教者的心思》一書,獲得母校格拉斯哥大學頒授神學博士(D.D.)學位,1931年更因健康關係得英國母會允准退休。

 

    1940228日,梅牧師在蘇格蘭的Lennoxtown安詳地過世,享年七十五歲。該年613日台中中會在彰化教會為他舉行追思禮拜。

 

 

梅監霧牧師的家庭與求學過程

 

    梅監霧於18651110日生於蘇格蘭拉納克郡(Lanarkshire)的波特威爾(Bothwell)。他的家稱為Benvue,因為能遠眺一片稱為Ben Lomond的美麗樹林而得名(他的祖父Andrew Moody曾任行政官員,素以為窮人爭取權益著名)。他的父親Robert是一基層律師事務所(Moody McClure and Hannay)的書記,他的母親Mary Ewing Naismith則是當地漢米爾頓(Hamilton)望族的成員。他有兩個姊姊MaggieMary,他的哥哥Robert Andrew和弟弟George Alexander則都繼承父親的行業。他的家族則帶有強烈的敬虔、簡樸、剛毅的「自由教會」(Free Church)傳統。

 

    梅牧師從小就很害羞,但卻又展現出堅忍、特立獨行的性格。他分別在漢米爾頓和格拉斯哥(Glasgow)就讀小學和中學,成績優異。1880年他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就讀文學院,時年十五歲。他最喜歡的科目是哲學和文學。據稱他即使在生病中也讀著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他於1884年完成文學碩士學位(M.A.),並得到古典學和哲學的榮譽獎。

 

    1884年起他開始在自由教會學院(Free Church College)研讀神學。當時正處於美國奮興佈道家慕迪(D. L. Moody)和桑奇(I. D. Sankey)剛於1870年代在英倫三島掀起信仰熱潮的期間,這必然帶給當時仍年輕的神學生梅監霧對「宣揚基督之使命」一個更深刻的體會。在學期間,教會歷史教授Lindsay和新約教授A. B. Bruce給予他最大的影響力,他也喜歡聽自然科學教授Henry Drummond的講學。1887年他因成績優異,獲得史蒂文生獎學金至德國訪問,並在波昂做短期進修。

 

    1888年從自由教會學院畢業後,梅監霧曾在Moffat、愛丁堡、Dumfriesshire等地負責短期講壇。1890年起,他開始受聘在Glasgow附近的Gallowgate佈道所工作。1891年他曾和朋友一起去參加以奮興和宣教為主軸的喀斯維克大營會(Keswick Convention),受到很大的鼓舞,並產生海外宣教的念頭。

 

    1893年起,他到海外工作之心逐漸確定。由於蘇格蘭自由教會已經有過多的海外宣教師候選人,於是他向英國長老教會提出申請,受派到福爾摩莎。

 

梅監霧牧師的宣教著述

 

    1906 年秋天,梅、蘭兩位宣教師回英國度假。梅牧師於 1907 年著《異教徒的心》( The Heathen Heart ),是他的宣教心得之作,受到極大的矚目。他也於 1908 年初與恩師之女瑪格麗特( Margaret Rintoul Findlay )結婚,並於該年 3 月偕同新婚夫人回彰化,受到熱烈歡迎。他們的新居因有十二根磚柱,故又名「十二使徒」。

 

    梅牧師以羅馬字寫作的《羅馬書注釋》也出版。梅師母來台後積極向林學恭牧師的女兒學台語,可惜在年底因感染嚴重肺病而必須於次年初至澳洲調養,梅牧師因此辭去台灣的工作。蘭醫生在日記中提到:「這是一個悲傷的離別,梅牧師深愛台灣人,台灣人也熱愛梅牧師……十二年前我們初抵彰化時,中部僅有四間教堂,經過梅牧師的努力耕耘,現在已經有二十三座小教堂,梅牧師應該引以為榮。」

 

    1914 年底梅牧師夫婦又回到台灣彰化地區工作,受到盛大的歡迎。他也出版了羅馬字寫作的《佈道論》,確信使福音廣傳的方法是「福音性的露天佈道」。 1915 4 月他偕同梅師母前往日本有馬療養,但未見改善。梅師母於回台後在該年 11 月去世,夫婦相處只有八年。梅師母的葬禮由劉忠堅牧師( Duncan Macleod )主持,梅牧師本身領導樂隊,獨唱〈天堂攏無苦難〉,並舉行街頭佈道,彰化市民莫不噤聲注視。 1916 年梅牧師患嚴重的流行性感冒,因延誤醫治而致使肺部受感染。後經戴仁壽醫生( George Gushue-Taylor )悉心照料,並建議他返英國療養。

 

    1918 9 月梅牧師由英國返回台灣繼續工作,也曾於 1919 年夏季於淡水大屯山腰避暑,並向鄰近村落佈道。 1920 年梅牧師又出版了《早期改教者的心思》( The Mind of the Early Converts )一書,深獲好評。 1921 年夏季間他與彰化基督教醫院護士洪伯祺姑娘( Margaret Christian Arthur )結識,梅牧師並教導洪姑娘閱讀中文書籍。他們之間產生感情,並於該年 11 29 日於淡水完婚,由巴克禮牧師證婚。 1922 年底起,梅牧師受派至台南神學院接替宋忠堅牧師的教學工作,也出版了羅馬字印行的《古早的教會》( Ko-Cha e Kau-Hoe )一書。

 

   1924 年梅牧師因熱病一再發作而日漸衰弱,不得不於 6 月間離開福爾摩莎,回英國療養。他原本希望不久能返回台灣,但事與願違,就此與台灣告別。回英國期間,他前後又出版了《耶穌的目的》( The Purpose of Jesus, 1929 )、《國王的客人》( The King's Guest, 1932 )、《為我們且在我們當中的基督》( Christ for Us and in Us, 1935 )、《教會的童年》( The Childhood of the Church, 1938 )等書。 1928 年他也因所著《早期改教者的心思》一書,獲得母校格拉斯哥大學頒授神學博士( D.D. )學位, 1931 年更因健康關係得英國母會允准退休。

 

    1940 2 28 日,梅牧師在蘇格蘭的 Lennoxtown 安詳地過世,享年七十五歲。該年 6 13 日台中中會在彰化教會為他舉行追思禮拜。

 

    梅牧師是一位露天佈道家、歷史神學家、聖樂家、屬靈的聖徒。他的英國同工稱他為「英國乞丐」,他的台灣人同工稱他為「台灣的保羅」,他是台灣教會史上最有趣的人物!

 

梅監霧牧師是露天佈道家

 

    1895 10 16 日,梅牧師與同樣受派到台灣的蘭大衛醫生( David Landsborough )、廉德烈牧師( A. B. Nielson )在倫敦參加為他們舉行的惜別儀式。然後,他們於 10 22 日由故鄉的火車站出發,百餘名送行者唱著「願主保護咱後會有期」。他們搭船於該年 12 18 日抵達台灣的安平港。

 

    1896 11 月起,梅牧師與蘭醫生就以新興且較繁榮的貿易、行政中心——彰化為主要工作據點,該地也可以說是當時僅次於台南的「副宣教中心」。他們也以例行性的醫療傳道模式來兼顧大社的工作,譬如他們就由 1897 4 月起在大社從事四個月的醫療宣教工作。此外,在蘭醫生忙於醫療工作的同時,梅牧師也毫不懈怠地在彰化、台中、大社、西螺、南投、埔里等地佈道。他慣用的佈道方法是敲鑼、吹喇叭,並大聲喝道:「上帝的兒子不見了!」

 

    1898 年在訪問澎湖期間,他也和漢人傳道師林學恭(林赤馬)成為好朋友,後來更申請後者前來彰化成為同工。他也引領二林人楊福春信主,並一起開拓清水的工作。

 

    1900 7 月梅、蘭兩位宣教師在淡水拜會加拿大籍宣教師馬偕( George Leslie Mackay )後,於 7 14 日起回英國度假。該年底梅牧師因健康關係(患瘧疾)向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提出申請,希望能更換至清國工作。經過討論,梅牧師被改派至擁有廣大華人社群的新加坡,並於 1901 9 月啟程前往該地工作。然而,梅牧師在新加坡過的並不快樂,持續為瘧疾所苦。他因為想念台灣友人和同工,認為「如果瘧疾一定會復發的話,他寧可在福爾摩莎發病!」於是,梅牧師於 1902 8 9 日再回台灣彰化工作,繼續開拓大社、豐原、埔里一帶的事工。

 

    1903 5 8 月間,他也會同蘭醫生回大社進行例行的醫療傳道工作。 1904 年起,梅牧師開始帶領台灣傳道者研讀哥林多書信,認為台灣的宣教處境與保羅所面對的異教世界有相近之處。

 

 

 

梅監霧牧師

 蘇格蘭宣教師梅監霧牧師。 梅監霧牧師(Campbell Naismith... -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Formosa | Facebook

    梅監霧牧師簡介  , 梅監霧牧師是露天佈道家  ,

    梅監霧牧師的宣教著述 , 梅監霧牧師的家庭與求學過程  ,

    梅監霧牧師在福爾摩莎的工作 , 梅監霧牧師對台灣的貢獻  ,

    梅監霧牧師小檔案  ,  梅監霧牧師出書年表  ,

     梅監霧牧師小傳(主後1869~1940) ,

    彼此成全的蘭大衛醫師與梅監霧牧師  ,

   如英國的乞丐之街頭佈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