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亨利馬廷(Henry Martyn) 1780-1812


    「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9

     除了上帝能力降臨外,上帝的僕人使女還期待什麼呢?亨利.馬廷(Henry Martyn)與使徒保羅一樣同證上帝的能力,他是二百年前一位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奇妙宣教士。

    亨利.馬廷從來就不剛強。1781年生於英國,是約翰.馬廷(John Martyn)第二任妻子的獨子。馬廷才兩歲母親就去世了,結核病奪去了母親和兩個姐姐的性命;這病在馬廷事奉的歲月裡一直纏繞著他,尤其在他生命最後五年裡發病更烈。馬廷從小體弱多病,不過他很聰明,同學覺得困難的課他都能應付自如,他考試從來不用準備考試的;由於人太聰明,又脾氣暴躁,所以在學校裡常遭欺負,幸而學長金科恩(John Kempthorne)常常保護他,好幾次救他「免受壓迫」。

    馬廷在文法學校唸書,本應繼續學習古典學,然而他卻隨「大哥」金科恩到劍橋聖喬治書院念數學;金科恩比他早到那兒升學,是學校裡第一名。初進學的時候,馬廷覺得日子難熬,很想放棄,然而有一天他「只覺靈光一閃,好像突然開竅,之前的難問題忽然都明白了」,那次之後他進步神速,兩年內在班中考第一。自此以後,他讀書不像從前那麼懶了,開始勤力讀書,生命從此不再一樣。然而劍橋的日子對馬廷而言仍然很不容易,因為他野心勃勃,亟欲爭得名譽和稱讚;也由於童年過得孤單,所以很希望別人認同。「他偶爾會失控,曾試過因內心憤恨突然爆發,把刀子擲向朋友,幸而眼界不准,刀子擲到牆上去了。」

    馬廷的父親和姐姐莎莉雖然因他成績優異而感欣慰,卻同時很為「馬廷的靈魂」擔憂。他們跟他說道理,甚至哀求他,卻都不能改變他。直至18001月,馬廷的父親去世了,他才開始思想「父親所去的那個不可見世界」。因為曾答應姐姐會讀聖經,馬廷第一次真的拿起聖經來讀,第一次考慮基督的聲稱。

    「聖三一教堂牧師查爾士.西緬(Charles Simeon),大概是19世紀上半葉在劍橋最受歡迎、同時最討人厭的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布道家,聰明的學士生常常來到教堂拿他開玩笑。」

    這位虔誠牧者影響馬廷很深,鼓勵他好好運用聰明智慧讀上帝的話,然後按所發現的活出來。漸漸地,馬廷讓真理攫住他的心,他終於完全向基督降服。後來馬廷在聖喬治學院當院士和督學的時候,西緬鼓勵他放棄當律師的志願,接受按立,在聖三一教堂當牧師。此外西緬也很支持宣教,常常鼓勵年青人到千萬未得之民中間服事上帝。馬廷知道若與西緬同工的話,難免讓其他學人取笑,然而他想討上帝喜悅過於討人喜悅,所以接受了三一教堂牧師一職。西緬也讓馬廷管理羅沃夫(Lolworth)教區,派他出去探病,為肢體禱告,工作挺繁重。馬廷愛讀書做研究,很「討厭」教牧工作,尤其討厭向抗拒基督的人講道;然而他深信此生呼召,是要向人見證基督的奇妙轉化生命的大能,所以仍順服工作。「無論他訪問工廠,騎馬上康威爾(Cornwall),或與收拾房間的僕人在一起,他都不放過機會,傳揚上帝恩典的福音,儘管別人常常取笑、拒絕他。」

    講道對馬廷而言也實在是苦差,因為他的思想程度與會眾差距太大,他所說的往往很少人能明白,對會眾也毫無幫助;這點馬廷是知道的,他每次得花上好幾小時簡化他的信息,最後終於能講淺白的道,他把學術修飾都除掉了,使講道更有力。

    1803年,英國劍橋大學生亨利馬廷(Henry Martyn),深為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赴印度宣教的見證所感動,畢業後旋即赴印度宣教,他時年方25

     除了金科恩和西緬外,另一位影響馬廷最深的要算大衛布萊納(David Brainerd),其實馬廷從沒有見過大衛布萊納的。大衛布萊納背景與馬廷相近,大概六十年前,上帝呼召他到美國印第安人中間傳福音。馬廷讀大衛布萊納的日記,忽然找著一位好朋友、好導師、一位靈友,「兩人都渴想與上帝更親近,都為著腐敗自私而掙扎,都一樣投入禱告。」馬廷就像大衛布萊納,把所有-包括個人野心、浪漫希望、身體力量-都獻給上帝,將福音帶到從未聽過的那些人。二人都在三十歲前就客死異鄉。

    有人熱衷於為主爭戰,然而馬廷生命裡最教人感動的是,儘管許多時候,他覺得主的呼召實非他能力、情感能勝任,卻仍盡力做了,並因此在軟弱裡經歷主的剛強。



    1804年夏天,他在故鄉康瓦耳認識了呂底亞,馬廷不由自主的深深愛上她。這實在是個嚴重的掙扎,馬廷已清楚將要前往印度作宣教士,可能一輩子要老死在他鄉,為了遠赴海外宣教,他已經喪失財產繼承權,作為一個海外宣教士,他幾乎一無所有,他能夠給他所愛的女子什麼呢?除非他願意放棄海外宣教的使命。宣教的呼召與愛情爭執不下,當天晚上馬廷持續禱告了一個半鐘頭,但是整個晚上呂底亞的倩影充滿了馬廷的心。第二天清晨,馬廷在日記上寫著:「我再次奉獻我自己給主,意志比昨晚更堅定。」

    雖然馬廷的意志比以前更堅定,但是試探也來的更大。馬廷在前往印度之前,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停留在故鄉,他幾乎每天都可以和呂底亞一起相處,但是為了上帝和宣教使命的緣故,他一直忍受心裡的痛苦,而不敢向呂底亞吐露愛意,馬廷只能一直告訴自己,「我認定我自己在上帝的手中」。

    馬廷得到東印度公司聘請他到印度擔任牧師,公司並建議他可以先結婚,然後前來印度。馬廷的心搖擺不定,他寫了一封信給呂底亞,請她與自己通信,但一直沒有收到回音,馬廷失望之餘,只好認定「一個合上帝所用的海外宣教士,必須向世界的一切死」。

    開船的時間到了,馬廷決定獨身前往印度,不久他發現船隊要先開到靠近康瓦耳的港口,馬廷無法忍受心中的掙扎,他決定上岸向呂底亞表達愛意並求婚。但是呂底亞不肯吐露情感,只抄錄一首聖經給馬廷。馬廷只好失望的遠赴印度,抵達印度他意外的收到呂底亞姊姊的來信,告知呂底亞的母親不願讓她遠嫁到印度。馬廷心中雖然痛苦,但他在日記上說:「主教導我在凡事上全心愛慕基督」。

    呂底亞是虔誠基督徒,熱心事奉主,常常探訪貧病,給他們讀經禱告。她日記所載的,與馬廷的有很多一樣,反映出她懇切渴望聖潔和與上帝更深相交。他們常常一起長時間散步,分享自己對基督的愛、多麼渴慕跟隨祂,由此二人愈愛和欣賞對方。馬廷從一開始就對此掙扎不已,覺得愛上呂底亞無異拜偶像,偏離了獻身基督的道。他很想忘記她,但卻做不到。後來馬廷登上一艘船前往印度,在碼頭道別後,他心裡以為一切已塵埃落定,誰知輪船開動不久,就突然耽誤,停泊另一港口,那裡就在呂底亞家附近數里路;馬廷不能制止自己去看她,然而即使那次見面仍然未能使二人以為上帝有計畫要他們一起。

    抵達印度七個月之後,馬廷開始接到呂底亞的來信,但在第七封信呂底亞明確的告訴他,因為母親的不同意她不能夠遠嫁到印度。愛情到此似乎已經絕望,1812年,馬廷完成了偉大的工作,把新約聖經翻譯為印度文和波斯文,他寫信給呂底亞說:「愛情雖然已經絕望,但上帝的愛從來沒有顯明那麼清楚﹑那麼甜蜜﹑那麼堅強 .,我必須老實告訴妳,我身返英國是微乎其微」。

    兩年後,馬廷向非洲和東方宣教協會申請加入,心裡希望奉差遣往印度;但其實早在1804年,父親臨終前托他照顧妹妹,而宣教士微薄薪水根本不夠兄妹二人生活,就算勉強能安頓家裡,當時宣教士根本就難獲批准進入印度。因此,馬廷那親愛的屬靈導師西緬勸他加入東印度公司,以牧師身份進去,正職牧養公司的歐洲員工,其餘時間可以服侍印度人;這職位薪水足夠兄妹二人生活。結果馬廷申請獲批,被派往印度。

    那些年間,馬廷深深被不同語言吸引。為了準備到印度宣教,他開始學印度語,還有其他東方語言,這下他的數學頭腦可大派用場了。據他的朋友稱,馬廷「讀文法書就像人家讀小說」。除了懂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外,他又學會了印度文、孟加拉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

    18058月,馬廷終於登上往印度的船。旅途很長,中途得停巴西。他試著在船上牧養士兵和船員,向他們傳福音,然而他講道沒多少人來聽,傳福音沒有被欣賞。到了加爾各答,他也不受歡迎。在印度生活的歐洲人不抗拒上教會,然而這位牧師的講道「嚴肅認真」、「曲高和寡」,他傳信靠基督免下地獄的信息很不受歡迎。馬廷希望被派往鄉郊,可以服侍印度人,五個月後終於如願以償。

    一般人覺得太深奧、都避之則吉的比較哲學與翻譯問題,對馬廷而言卻是最喜歡的鬆弛神經方法,他甚至要求上帝別讓這些使他分心,以致不能專心禱告。

    馬廷後來到巴特那(Patna)、和北面的坎普爾(Cawnpore)牧養歐洲人,和在東印度公司兵營打工的印度女傭。他也建學校,探望病人。馬廷曾嘗試用當地土話公開講道,然而無論歐洲人和當地印度人對此都很反感,當地人很抗拒一個英國人嘗試改變他們的宗教。

    馬廷開始為建立的學校編寫印度語教材,內容是耶穌的比喻與登山寶訓。他把英國教會公禱書譯為印度語,每週在印度婦女聚會上用。最後,他開始正式翻譯整本新約聖經。馬廷曾與家裡兩個僕人談屬靈和宗教的事,其中一人是穆斯林,另一人是印度教徒;對新的宣教士而言,這種經驗實在難能可貴。

    馬廷開放自己的家,上至靠化緣維生的印度「聖者」、下至乞丐他都歡迎,每星期天他會給他們施捨食物和錢,又給他們講福音。這些工作果效好像不大,除了一位穆斯林;他本是當地舉足輕重的穆斯林教士,來馬廷家想打聽他對乞丐教導什麼,卻被他的道吸引了,甚至受僱當馬廷的員工。這人名叫沙裡(Sheikh Saleh),馬廷翻譯波斯語聖經時找他幫忙送到印刷廠,送稿前他從馬太福音讀到啟示錄,就成為了基督徒。沙裡受洗後改名阿卜杜.麥西(Abdul Masih),即「基督的僕人」,後來在印度事主多年。

享利.馬廷為基督獻上全生

    但此時,馬廷在印度服事的日子也快要結束了。他身體一直不太好,印度天氣炎熱,事奉壓力又大,都讓他受不了。年輕時曾患結核病的他,因身體太弱,染上熱帶疾病後很難復原。馬廷始終忘不了呂底亞,到今天他才明白到,娶妻可能有助服事,而非事奉的障礙。馬廷曾寫信向呂底亞求婚,請她到印度來同住,然而書信往還就花了逾一年;馬廷等了超過一年,卻仍音訊全無。在這段期間,他與助手完成翻譯波斯語及阿拉伯語聖經,可是譯本達不到馬廷所定的標準,有人建議他到阿拉伯一趟,力求完善譯本,而且阿拉伯氣候也許對他的身體比較好。後來他決定更急切需要的是波斯文新約,終於在18111月,他離開印度,前往波斯。

    馬廷從坎普爾出發,經孟買,最終到達波斯的布希爾(Bushire),長途旅程幾乎要了他的命。馬廷到步後改穿波斯服,並騎馬到設拉子(Shiraz),那裡以伊斯蘭學者與詩人聚集而聞名。到步後他在阿里汗(Jaffir Ali Khan)家作客八個月,在波斯語專家薩伊德.阿里(Mirza Said Ali)幫助下,完善了新約譯本。期間馬廷有許多機會與一些最有學問的伊斯蘭學者辯論談話。最後譯本被呈獻給波斯王,他形容說「譯聖書最重要是譯得簡明流暢,新約聖經達一流水準」。

    這時候,馬廷雖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卻仍盼望在離世前能回鄉一見心愛的呂底亞,可惜事與願違。馬廷雖動身打算經君士坦丁堡回國,卻病死在土耳其北部嚴寒山谷的本都(Pontus);那是著名教父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的家鄉,葬在屈梭多模墓園,享年三十一歲。享利.馬廷全生奉獻給基督,因為他翻譯新約聖經力臻精煉,使印度、中東數以百萬計穆斯林可以用母語讀新約聖經。他不計代價,為基督奉獻全生的精神,也挑戰著今天的基督徒。 在臨終前,年方31的他,寫了一首不朽聖詩,名[為主燒盡]"Let me burn out for God",歌詞:

「讓我一生為主成貴重器皿,
一生用口,用手,
用腳為主勞碌,
一生為主燃燒,
直到生命盡頭。」

作「貴重的器皿」是亨利馬廷一生的宿願。

181210月,基督的榮耀和沒有結果的愛情,伴隨著亨利馬廷走完一生的路程。

亨利‧馬太介紹


    亨利‧馬太(Matthew Henry,1662-1714),一位在上帝面前忠心和認真的牧者並解經家,他特別用心預備上帝所交付他傳講的每一篇講章。為此,他對同為牧者的教牧同工,也經常勸勉當在講道的預備上,在上帝面前好好等候、並認真,絕不馬虎,更不要為那毫無價值的知識去費心血,應以純正的真理餵養上帝的群羊,讓信徒聽見「那純正話語的規模」(提後一13)。

    亨利終生最大的工作,就是他的巨著:《聖經註解》(Exposition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至今仍是渴慕認識上帝話語的聖徒,在讀經上極佳輔助。亨利受敬虔的父親影響和教導,自幼就喜愛靈修讀經;他也常對人說,靈修是蒙恩之法。靈修讀經的生活,是建立紮實信仰的根基。

    求主保守讓我們也有這樣的心志好好的在上帝的話語上下工夫成為主重用的器皿

亨利馬太

     亨利‧馬太介紹  ,  亨利馬太  ,

亨利馬太


亨利馬太(Mathew Henry)是一位著名的解經家。

有一天他被搶劫,當晚他在日記本上寫著:
讓我心存感激--
首先,我從未被搶;
其次,他們雖然搶了我的皮包,卻未曾搶走我的生命;
第三,他們縱然搶了皮包,裡面卻沒有很多錢;
還有第四,是我被搶,不是我搶別人。

一、父親的家庭生活

  亨利父親喜愛善人,所以每當來客,他總是很客氣地招待他們。當他的主內朋友們過訪時,他總是很有趣地說,他的床有地方能睡十二個人,他的穀倉能容一百人,他的心能容一千人。因為,享利師母得著她父親在大橡樹所留下的遺產。他們的生活,過得比一般被拒絕的神僕都好,所以,他總是很誠懇的願意盡量幫助他主內的弟兄,和他們一起享受祂物質上的福氣。

  他的孩子們,很愉快地盼望著這些客人,來拜訪他們。這些有名的神僕和他們的談話,在青年馬太的敬虔,而敏感的頭腦裏刻了一個永久的印象。坐在這些客人之中,聽他們交談就是他極大的喜樂。

  腓力‧亨利,把他的家庭禮拜當公事辦。他家庭禮拜是一致的、固定的,而且又是恒久的持守著。他曾說過:「如果沒有禮拜敬拜上帝,就當在門上寫著『主啊!求你可憐我們』,因為這是災禍,因為這家被咒詛。」

    清早起來,當世界的憂慮和事務,還沒有擁擠進來之前,他領他一家做家庭禮拜。到了晚上在孩子和僕人,還沒有發睏以前,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讀聖經、唱詩和祈禱。他的習慣,是解釋一部分聖經,然後,鼓勵孩子們筆記起這些解釋。這樣,在家中他就把著作的種子,栽培在他兒子的心懷意念裏,過了幾年後,就出版他那著名的《亨利馬太聖經註解》。

  亨利注意到五條少年人,必須守的訓誡:

( ) 當記念造他們的主。
( ) 當來就耶穌基督。
( ) 當負起少年人的軛。
( ) 當逃避少年人的私慾。
( ) 當遵行上帝的話,來潔淨他們的行為。

 為了增進他子女敬虔的生活,他寫了一個小契約。

  『我以父神為我最大的福分,我人生最高的目的。』

  『我接受聖子為我的君王、我的救主。』

  『我接受聖靈為我的成聖者、我的教師、我的引導者、我的保惠師。』

  『我接受上帝的話,為我生活上一切行動的法則。我也以屬上帝國的子民,無論在任何情形之下,都為我的同胞。』

  『照樣把我的全身都奉獻給主--我的自己,我一切所有的,以及我一切的才能。』

  『我這樣奉獻是故意地、誠懇地、甘心地、又是永遠地。』

  他將這契約教訓給他的子女們。孩子們在每禮拜天晚上,都很嚴重地一一重複這條契約。他費了很多辛苦,來解釋這個契約的意義,又費了不少的心血勸勉他們,好使他們甘心情願接受這個契約。等孩子們長大時,他叫他們親手把這個契約寫出來,然後很莊重地在下面簽他們的名字。他告訴孩子們說,他把這個契約的單章收起來作為證據。如果,以後他們離開上帝不跟隨上帝,他就以此為抗議。

  腓力‧亨利,教訓他的子女們禱告,同時,他以對孩子們講說,當以神的旨意為樂。當他給孩子們講解聖經時,他常想將來有人能出版一部實行的聖經註解,能夠適合於家庭禮拜的使用。他沒有想到,就在他作一個忠實愛主的父親時,就撒下那卷註解的種子了。

  腓力‧亨利死後不久,他兒子著作了一本《腓力亨利的生平》。衛斯理‧約翰 (John Wesley) 讀了這本書以後,盡量地介紹給他們衛理公會的牧師們,又特別指出亨利家的家庭禮拜,實在值得他們的學習。腓力‧亨利有講道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在對照格和頭韻上超過他。這些修辭學上的技巧,在我們先祖的眼中,都是很要緊的。就是在他日常的談話中,他的句子的構造,也是平衡的。


  如『本分是屬我們的,將來或有的事,是屬上帝的。』

  『如果,我不到上帝的殿裏去,我可以到家中的上帝那裏去。』

  『有兩件事我們應當特別注意--一,就是我們總不要以福音為恥;二,就是我們,也總不要變成福音的羞恥。』

二、亨利的家庭生活

  亨利‧馬太是一個富於情感的人。在他的書信與日記中,都充滿了他對妻子、兒女富有愛情的詞句。他的父家就是一個祈禱與喜樂之家,及至他自己成立家室時,就開始家庭禮拜。除了必須執行教務外,他向不離家遠遊,他在自己的家人中享有至高的快樂。在他往遠方佈道回家之後,他在日記中寫著說:「晚上到達蔡斯特,雖冒大雨,但終抵家門。」

  他對女兒特顯愛顧與慈柔之心。當他的獨生子患痲疹時,他寫著說:「我想把他交託給天父了,後來一想,還是禱告罷--父阿!求祢救我的兒子,就是我所愛的獨生子。」

  關於別人的兒女,他也施以良好的訓誨,就是他在自己家中所實際的勸勉。「盡可能的使你的兒女愛慕家庭。」

    他不贊成一天到晚的斥責,找毛病。他說:「要記住,孩子就是孩子。如果作父母的,除了在祈禱的靈以外,就不管教孩子,只有當『無忿怒……舉起聖潔的手……禱告』的時候,方不致觸犯上帝和人。」

  他特別關心兒女的屬靈福分。他說每當一個小孩子生下來的時候,他就要耐過時間而活下去。在他的講道中,他特別提醒作父母的對兒女的責任。他令作父母的,深深感覺到責任的重大。

  他遵照他敬虔之父的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兒女。他的家庭,就反映了他早年的教育。唐先生說:「我一認識他們的時候,一看見這種聖潔的美麗,就令人驚訝不止,就要說:『上帝真正在這裏。這不是別的,這是上帝的殿,也是天的門。』」在他的兒女中,他禁止惡癖,鼓勵他們敬畏上帝、愛上帝。

  某次,在他對基督徒父母們的談話中說:「我知道你們不能把恩典給你們的兒女;那是上帝的恩賜;但你們有這個責任。兒女必須培養,以備接受上帝的恩典,我們應當看顧他們是否敬虔。」

  一天兩次,他召集家人 (不論有誰在家中 ) 來作禮拜。若環境許可,清早有禮拜,然後晚上在小孩子還沒享睡之前,也有禮拜。他認為「以困倦的靈修把上帝推開,乃為可恥。」

    禮拜開始時,作一簡短的禱告,祈求上帝的幫助與悅納。然後讀聖經:早上讀一段舊約,晚上讀一段新約。章幅若過長,就分為數段,每段為八至十節。他給以簡短的實際解釋。然後大家共同唱詩篇,個人有自己的聖經和詩歌,所以不致耽誤時間。完了以後祈禱。當祈禱完畢時,孩子們從他領受祝福。當他祝福時,態度非常嚴肅而有愛。作禮拜全部時間約佔半小時。

  在禮拜天早上家庭禮拜次序照常,家庭禮拜在早上八點,教會頭班禮拜是在九點。他不讓在主日作牧師的本分,而忽視了家庭禮拜。在家庭禮拜完了之後,他率領家人到教會。吃過中飯後,他領家人唱一首詩篇,作一簡短祈禱,然後去到自己的房中休息,直到教會午後禮拜的時間。晚上,在家庭禮拜之外,他還用時間來教較大的兒童和僕人們的要理問答。他們還必得背出所記憶的當天的講道詞。

   1706 1 1 日,他在日記中寫著說:「我不知道這一年將有何事發生,但我知道,如果上帝是我立約中的上帝,就沒有一件錯事會臨到我……,我將自己的家庭交給天父、交給上帝,就是我自己的上帝、我父親的上帝、我兒女的上帝。上帝阿!求祢將祢的聖靈澆灌在我的後裔身上。願祢祝福我的後代,當我離世回天家讚美祢的時候,巴不得他們在地上還是稱頌祢。」

  他「喜悅他幼年所娶的妻。」 ( 箴五 18 )

    當他再婚的第二十週年紀念時,他計算了他同太太已共守了一千個主日;他見證這是一生中最得安慰的。唐先生在亨利去世不久以後,出版了一本《亨利馬太生平回憶錄》,特獻此書給亨利師母,在此獻詞中,特別提及她與亨利分別的憂傷痛苦。她比亨利多活了十七年。

  亨利‧馬太特別愛慕他的父家,他在早年時常說:「世上無一處比我父親的家更好的地方。」

    當他搬到蔡斯特的時候,他很喜歡他靠近大橡樹村,他們可以彼此往還,互相探訪。他父親死後,他仍對他的寡母特顯尊重。


  這就令我們看見,亨利特別注重家庭的聚會。他講了一篇道,題目為:「家庭的教會」,用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十九節:「在他們家裏的教會」為經文。在這篇講道中,他略為提到父母在家庭中建立聚會的本分,茲引其結束語:「在家庭中的教會,是一項美好的遺產留給你的兒女。家庭的祭壇將是最好的遺傳;你的兒女要為此稱你為有福的,及至你在天上頌讚上帝的時候,盼望他們在地上也為你讚美上帝,也像你那樣讚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