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佛克斯

               佛克斯與貴格會  ,  貴格會 ,

佛克斯與貴格會


    十七世紀中有一種神秘主義在教會裏產生,代表人物在信義宗有亞仁特(Johann Arnld)、穆勒爾(Henry Muller)及聖詩作家格哈得(Paul Gerhard)等,在改革宗方面有本仁約翰和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基督教神秘派主要關心的是上帝與個人靈命的關係。他們也服從教會外表的條例,只要這些條例不妨礙個人的靈性生活。在正常的神秘主義之外,往往有畸形的神秘主義發生。這派人棄絕教會的組織,高抬神的直接啟示,視異像和夢兆較聖經和聖禮更重要。

    神秘主義中最有名的算是英國人佛克斯(George Fox)所倡導的公益會(貴格會)。佛克斯為一長老教會工人之子,為人誠懇而忠實,但喜走極端。

    主後1646年他獲得了一個特別靈性的經驗,感覺心靈被開啟了,因此後來他注重「內心之光」。次年開始遊行佈道的工作,後來四十年中,藉著寫作和遊行佈道的方法,傳播了貴格會的信仰。

    主後1647年,當一個英國牧師講道時,他從中插嘴,宣稱要講聖經真理,必得靠聖靈「內心之光」。他因此次妨礙公共秩序而被捕入獄,後來也因為這樣的行為多次被捕捉。他穿著皮衣周遊各處,反對起誓和服兵役,及一切有組織的基督教。

    擁護佛克斯主張的人數激增,但他們遭遇的逼迫也大。

    主後1661年被囚於英國監牢中的貴格會會友有四千二百餘人,多數是因為反對徵稅和兵役被捕。貴格會的宣教師的足跡遍及歐洲大陸、亞洲和非洲的一部分,以及西印度群島和美洲。

    該會會史有著名的烹維廉(William Penn),於主後1682年在賓夕凡尼亞(Pennsylvania)建立了貴格會的殖民地區,在這地區內自力更生,少與外界來往。

    貴格教會以長老為教會領袖,會友皆是上帝的祭司,故無須有特別的牧師或神學訓練。他們無正式的信條,不行洗禮和聖餐。他們重視人的價值,為人勤勞忠實,生活簡樸,反對縱慾和戰爭。

衛斯理(John Wesley)


    主後1700年至1750年間,英國人的道德,一天比一天墮落。這時,雖錢財充足, 百姓繁衍,道德卻是薄弱非常。

    主後1736年,在倫敦,每六棟房屋之中就有一酒館。有些酒館裏張貼有廣告說:「每人花費一個小錢,可以小醉一次;兩個小錢,可以大醉一次。」

    當時聖公會和別的教會不能維持百姓的道德,和保存基督教的聖潔特點,所以有人說:「他在倫敦幾個禮拜堂所聽的道,多不能分別講道的人是屬乎回教、孔教、或基督教的。」

    這話雖然過分一點,卻說明教會冷淡到這樣的地步。但自衛斯理出來後, 英國的景像有好大的改變。

    主後1702年衛斯生在英國的厄普臥(Epworth),共有兄弟姊妹十九人,他是第十五個。他的父親是個牧師,很有道德和信心。他的母親亦是聖潔和有才幹的人,衛斯理大受父母的感化。

    衛斯理在青年時,因家中失火,幾乎燒死了。後雖倖免,然而正如那「由火裏抽出來的一根柴」一樣,這一句話後來刻在他的墓碑上。他十七歲入牛津大學,專攻神學。畢業後,第一年幫助他的父親擔負牧師的責任;第二年再到牛津大學。在那裏看見學生的道德只比從前好些。

    他的兄弟查理(Charles)和同學設立了一個小會,宗旨就是禱告、讀經,並且常去慰問監裏的囚犯。衛斯理和他們聯絡,作那會的首領。會員所行所為,守一定的規則,因此人都他們為循道者(Methodist)。他們中間有一個有勢力的人,名叫威特腓德(Whitefield)。最初是酒館裏的一個堂倌,因交友不慎,流為罪人。後受了福音的感化,便和他的朋友斷絕來往,決意往牛津求學。因學費不足,替有錢的學生做下賤的工夫,才有求學的機會。

    後來,衛斯理由牛津去美國,充當牧師。他在船上遇著兄弟會的人,這些人要往遠處去佈道,在船上,兄弟會的信徒時常禱告,即使在風浪中也不怕,衛斯理很受他們的感動。他留美不久後,在1738年回英國。他雖有牧師的職份,天天講道,但胸懷抑鬱,不覺得有活潑的信心。

    衛斯理在倫敦和兄弟會接洽,而心中還是時常不安。在公元1738524日晚,衛斯理大得聖靈的感動,心中火熱。在他的日記上說:「晚間,我很不願意赴某街的聚會。那裏有一個人,念路德所著的羅馬書解釋。念到路德說明上帝在人心裏,藉著信耶穌的心所得的感化;那個時候幾乎是八點三刻,我心裏覺得非常火熱,覺得依靠上帝,就可得救。我心也有確實的憑據,祂已經除滅了我的罪惡,我這大罪人的罪惡;且救了我脫離罪惡和死亡的刑罰。」

    衛斯理所得的經驗,和他兄弟查理當時所得的,很是相同。因他藉兄弟會所得充滿的平安快樂,便親往德國,和兄弟會的母會聯絡。只是德國兄弟會看他如同一般信教的人,還不許他領受聖餐,因這會的人說:「他注重理性,過於注重感覺。」

    不過衛斯理很得安慰,稱讚兄弟會許多的信徒生活規則。過了三個月他才回到倫敦。他雖受了兄弟會的感化,但是究竟在意見上和他們有許多不同之處;比方他以「聖禮」為重,兄弟會反以聖禮為輕,所以他脫離了兄弟會的關係。

    衛斯理從德國回到英國以後,到各地去作遊行佈道的工作。他所講的題目,最注重的是「因信得救的福音」。起初他講道的地點,若不在禮拜堂,就在各地的禮堂。

    主後1739年威特腓德請他到英國的布里斯它(Bristol)去佈道。從前衛斯理看威特腓德在外講道,很不贊成。等他到了布里斯它以後,他卻遵守威特腓德的方法,也在教堂外面講道。有時兩三萬人聽道,受感動的也不少。不久英國各地方也有信徒聚會,緊守衛斯理的規則。衛斯理未死以前,他的教派屬聖公會的範圍;後來和聖公會脫離了關係,自立一會,叫做循道會(Methodist Church),但就道理而論,與聖公會沒有太大分別之處。

    衛斯理能說出他個人得救的日子和時間。所以循道宗的人也多注重這一點,要信徒能真正說明他的悔改的日子和經驗。

    衛斯理見信道的人一日多一日,便把老幼信徒分作數班,設立班長,負管理的責任。每禮拜聚會一次,聚會的時候,各人述說他的感觸和經驗,彼此勉勵。這也算是循道會的一個特點。

    衛斯理遊行佈道,走遍了英國全地。不過因一人的力量不足,便派好些信徒領袖為協辦,作佈道的工作。其中有智慧、能力、能為主作見證的人不少,但衛斯理仍怕他們站立不住,常和他們聚會,把教會應盡的義務教導他們。每年信徒聚會四次,衛斯理和傳道士去參觀。

    主後1790年循道會的教友名額到了十二萬,慕道友約有四十萬。

    衛斯理的才能很大;每天除辦事著書外,還講道兩次或四次。每年所遊歷的地方,平均計算有一萬五千里。他出外傳道,少時騎馬,老時坐車。車內放有書桌,以便工作。除了佈道之外,他很贊助慈善事業;如釋放黑奴,開辨主日學,是這事業中間最著名的。

    有人說從主後1700年至1800年,感化人民之多再沒有人勝過衛斯理;這話是不錯的。一日下午衛斯理害了重病,他的弟婦和朋友都在那裏。衛斯理振起精神,勉強的說:「世界最好的事,就是上帝和我們同在!

    又舉起他的手說:「世界最好的事,就是上帝和我們同在!

    到了晚上只看見他的口喃喃地說:「讚美,讚美。」

    次日早晨,他又打開眼睛道:「再會!」

    這話說完,氣就絕了。這時是179132日。他的兄弟查理死於1788年。現今循道會的教友有兩千萬人。

卜維廉

            卜維廉與救世軍   ,

卜維廉與救世軍


    十九世紀的末葉,有一個名叫卜維廉(William Booth)的英國人發起了一個特殊性質的宗教團體,並稱它為「救世軍」(Salvation Army)。起初的目的,在乎宣傳福音,後來推廣範圍,包括社會服務事業。公元1889年以後,救世軍設立了救濟醫院、農場、勞工局。卜維廉從前是循道會的牧師,保留循道會注重成聖的教導。

    他稱這個會為「軍」,因他認為他們所作的工作是與罪惡交戰,他自己是救世軍的大將,他以下有「軍官」和「兵曹」,他們都要穿軍服。他們聚會和辦公的場所名叫台。他們的軍旗上有「血和火」的字樣,「血」是指耶穌基督為人捨身,「火」是指聖靈用祂的靈火燒掉人心的罪惡,並激發人有火熱的心去救人的靈魂。

    像循道會的發起人衛斯理一樣,卜維廉起初也只是努力做奮興佈道的工作,無意另設新的教會。他願信徒加入當時已有的教會,可是後來他看出一方面他們不願加入已有的教會,一方面已有的教會也不歡迎他們,所以他就將他們分別組織,成為軍隊的體制。在他的團體之中,他採用芬尼(Charles Finney,一位十九世紀美國著名佈道家)的方法,將歸正的人領到聖壇之前。他採納了親岑多夫國際組織的觀念,置此種組織於宗派和國際之上,就是說救世軍是不分宗派的或超宗派的。他從安立甘教會(英國聖公會)得知組織與官階的價值。

    救世軍的工作,不只注重靈性和道德方面的培養,還以基督教的原則推動社會和慈善的事業,他們對於救濟窮苦、酗酒、失業、罪犯,墮落以及對各等遭遇困苦之人的工作,已成為舉世皆知的了。

    現在救世軍的服務已普及八十三個國家或地區,所用的語言達一百一十六種。公元1915年來到中華,工作區域有河北、山西、山東、綏遠、江蘇、華南等地。在香港, 救世軍的工作自公元1930年開始,至今亦有五十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