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黑馬牧者(Shepherd of Hermas)


此書約寫於148年。黑馬生於希臘一個基督徒家庭 ,年青時被擄到羅馬當奴隸,主人的妻子是基督徒,就釋放他。後來在羅馬結婚生子,雖稱基督徒,卻過著極世俗化的生活。

羅馬教會遭到政府迫害,黑馬被子女出賣,僅得活命,此後全心歸主。在一連串的靈命進程中,黑馬經歷多次啟示,最後遇到天使喬裝的牧童,指示黑馬,要誠實悔改走正路。

黑馬以這位天使的名義,寫下了牧人書。牧人書是一本描寫異象、命令及比喻,勸勉悔改也是啟示之書。其第一部是描述天使在不同時間的顯現與啟示;第二部有關倫理誡命手冊;第三部(最主要)是用寓意宣講救恩。

亞歷山太的革利免、迦太基的特土良、凱撒利亞的俄利根都認為《牧人書》幾乎等於使徒約翰的啟示錄,但後來教皇們用通諭的權力將之列成偽經。

黑馬可說是使徒教父中的最後一位,是羅馬主教庇烏之弟。一般認為黑馬就是羅馬書16章所提到的那一位,但也沒足夠根據。初代教會仍然很重視本書,視之為靈修書籍。

書中強調律法與道德,雖不否認上帝的恩典是白白的赦免,卻強烈警告信徒:「一個人受洗後又犯罪,得到饒恕的機會只有一次。」這種教導影響許多人,把受洗日期延到臨死之前。這本書影響後來基督教的道德化與禁慾主義的生活方式。 

初代教會書信


1.    巴拿巴書(Epistle of Barnabas)

雖名為巴拿巴,但著者不詳。著作時期有說在70年 、有說在117-138年間寫的。此書反猶太教,解釋猶太儀式律法 、預表基督和基督的救贖。亞歷山太的格利免將之併於其所用的聖經中。

作者受亞歷山太斐羅的寓意法影響, 採用象徵的釋經法,是第一本靈義解經的書。這本書影響教會解釋聖經的方法,許多基督徒用寓意解經法來解釋舊約聖經。即在聖經的字面意義之外,另外尋找第二、三層的「屬靈意義」,並認為屬靈意義比字面、歷史或倫理的意義更重要。書中的例子,當摩西禁止以色列人吃豬肉時候,其靈義解經為:你們不可和豬一樣的人扯上關係。

2.    坡旅甲給腓立比教會信(Epistle to the Philippians)

士每拿主教坡旅甲為反異端,於約112年 所寫。教會史家優西比烏認為他是使徒時代一位可敬的長老,可能是使徒約翰的門徒(西庇太之子或約翰長老則不明), 曾寫腓立比人書,共十四章,內容皆引聖經來勸誡他們,勉勵信徒恒心服務,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仰,避免被異端誘惑。在神學方面類似其師約翰,並重基督教的救恩論。

3.    伊格那丟的七封信(The Letters of Ignatius to the Ephesians, Magnesians, Trallians, Romans, Philadelphiaqns, Smyrneans, Polycarp)

98-117年由伊格那丟 所寫。伊格那丟接續彼得在安提阿教會的主教職分後,成了該城的第二位監督。有15本書信曾經被認為是他的著作,但今天一般學者只承認其中七本真的出自他。這七封信是論述基督先存在的有趣思想。

金口約翰(John Chrysostom, c347-407)記載,伊格那丟96年,由使徒彼得提拔成為安提阿主教;而《使徒憲典(Apolistic Canons》卻說是由使徒保羅指名任安提阿主教的。

伊格那丟信主較晚,待人謙遜,他的風格及人生經歷與使徒保羅極為類似,常自稱是使徒及主教中最小的。他抱著殉道的精神,不論火燒、被釘、野獸吞吃、骨頭撕裂,四肢打斷,甚至體無完膚,只要能得著基督耶穌,就讓魔鬼折磨、攻擊致死也甘心。

伊格那丟後 來遭到羅馬皇帝迫害,由安提阿被押往羅馬城,行經亞西亞時,他的教誨與勸勉,振奮了他所停留之處教會的信心。他同時要他們加倍防範當時遍及各處的異端。他是繼耶穌的門徒之後,因著為基督做見證,成了野獸的食物。

伊格那丟曾寫信給以弗所、示每拿、羅馬等教會及波旅甲主教,這七封書信是伊格那丟的主要著作,他重視靈命成長,勉勵信徒生命要與基督的靈結合,擁抱上帝。他的思想對大公教會有三項主要影響:除了痛恨異端(幻影說)和分裂外,他高舉殉道的勇氣及榮耀,教父坡旅甲效法他,也隨之殉道。後來有人對這種殉道精神批評為「受虐狂」,但一百年後的神學家特土良說:「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

書信中也強調教牧原則及教會制度,大公教會即出自伊格那丟的致示每拿人書。他主張主教是擁有權力與權威的屬靈階級,導致後來教會衍生出「君主主教制」。他也影響了聖餐成為具有「聖化」及「神性化」的發展。後來天主教與東正教都根據他的主張說:「聖餐是永生不死的藥。」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摩爾維亞的復興


一七二七年八月十三日是摩爾維亞復興最可紀念的一天(因遷居守望堡的弟兄們大都是從摩爾維亞來的,所以一般稱之為摩爾維亞的復興),聖靈大大澆灌他們如風一般地充滿了他們,並無老幼之分。那天,他們聚集擘餅,當唱第一首詩歌時,有一個邪惡的人被大能所感,知罪悔改。

每一個人的心都受感動,在唱詩歌時,人很難分辨是唱詩多或是哀哭多。聖靈澆灌在會眾身上,他們個個都受了責備,看見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虧欠。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這擘餅聚會中,是面對面地看見了救主尊貴的面容。

他們都成了傷心的人,都在憂傷所包圍的情景中;但他們的裡面又告訴他們,主是他們的栽培者,是他們的祭司,他要立刻使憂傷淚變為喜樂油,痛悔變成歡欣;這個堅定的信心,一時之間使他們變成快樂的人。不但當時在場的人忽然都被包圍在親近基督的心情裡,同時那個能力一直波動,甚至有兩個人在六十里以外作工,雖然一點不曉得有那樣的聚會,也在當時深深地感覺到同樣的祝福。

從聖靈澆灌的那天起,他們把事奉上帝看為最重要的事。他們認為認識並遵行上帝的旨意,跟隨耶穌基督的腳蹤而行,乃是首要的大事,其他的事都是次要的。為著這個緣故,他們都願意接受那些被安排來照管他們之人的照顧和改正。

他們按字面相信「天天彼此相勸」(來三:13)的命令。當他們一犯罪,無論是有意的,或無意的,都願意接受譴責和警告。最高的管理人也請求他的弟兄們,把他們所看見的錯誤告訴他,並且願意承認最小的錯處。彼此順服的靈,帶來了豐富的祝福。當他們被打發出去,他們就彼此幫助,互相倚賴,互相服從。他們的交通使他們剛強有力。每一個人都有準備,好出去為他的主作工,或作他的主所指示的事。

新生鐸夫說:「救主賜下一個靈來到我們中間,是我們從前所未曾經驗,也不知道的。以前我們曾作人的領袖和幫助者;但現在聖靈完全得著了主權,管理每一件事,和每一個人。」

因著得了這次奇妙的祝福,興起了牧師和教師,去外面佈道的人,以及長老、執事。大家都忘了自己和屬世暫時的一切事情,都渴慕與基督同住天上,得享永福。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早期教會之面對異端


    隨著教會在羅馬國各地建立起來,異端也隨著教會的發展出現,這迫使當時的教會組識起來共同對抗這外來異端的侵犯。這樣的壓力使到教會內部發起了一些改變:

. 信仰教義化:

最初的信徒沒有特別為他們所信的道理作系統性的編寫。只是從各個角度自由的講說關於耶穌的教導。稱耶穌為主,耶穌是基督是最通用的神學字眼。我們可以從一些崇拜詩歌中找到比較系統性的認信詞(2:6-11;提前3:16;4:12-13)

    後來,教會中出現一些異端的思想,迫使使徒寫信到出現異端的教會去辯証。大部份保羅的書信都有針對一些怪異思想和學說。約翰一書也是為此而寫。當時最流行的異端是幻影派及諾斯底主義。

. 崇拜儀式化:

起初的信徒比較少或只是聚在家庭式的建築屋內進行崇拜,這時的崇拜形式也比較自由和沒有儀式。可是當會眾增長起來,崇拜就要在大教堂內進行,也比較「凡事都要規規距距的按著次序行」(林前14:40)。後來在「使徒的教導」(Didache 9,10,14)一書內,施行聖餐成為了最嚴肅的儀式,也只規定受過洗的信徒才可以領受聖餐。

. 權力:

當儀式定形在教會裏以後,權力也清楚的劃分。教會開始規定某些人擁有執行這些儀式的權力。那時,使徒權柄的承繼是公認的權柄。教會藉著使徒的權威,把異端者區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