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摩爾維亞的復興


一七二七年八月十三日是摩爾維亞復興最可紀念的一天(因遷居守望堡的弟兄們大都是從摩爾維亞來的,所以一般稱之為摩爾維亞的復興),聖靈大大澆灌他們如風一般地充滿了他們,並無老幼之分。那天,他們聚集擘餅,當唱第一首詩歌時,有一個邪惡的人被大能所感,知罪悔改。

每一個人的心都受感動,在唱詩歌時,人很難分辨是唱詩多或是哀哭多。聖靈澆灌在會眾身上,他們個個都受了責備,看見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虧欠。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這擘餅聚會中,是面對面地看見了救主尊貴的面容。

他們都成了傷心的人,都在憂傷所包圍的情景中;但他們的裡面又告訴他們,主是他們的栽培者,是他們的祭司,他要立刻使憂傷淚變為喜樂油,痛悔變成歡欣;這個堅定的信心,一時之間使他們變成快樂的人。不但當時在場的人忽然都被包圍在親近基督的心情裡,同時那個能力一直波動,甚至有兩個人在六十里以外作工,雖然一點不曉得有那樣的聚會,也在當時深深地感覺到同樣的祝福。

從聖靈澆灌的那天起,他們把事奉上帝看為最重要的事。他們認為認識並遵行上帝的旨意,跟隨耶穌基督的腳蹤而行,乃是首要的大事,其他的事都是次要的。為著這個緣故,他們都願意接受那些被安排來照管他們之人的照顧和改正。

他們按字面相信「天天彼此相勸」(來三:13)的命令。當他們一犯罪,無論是有意的,或無意的,都願意接受譴責和警告。最高的管理人也請求他的弟兄們,把他們所看見的錯誤告訴他,並且願意承認最小的錯處。彼此順服的靈,帶來了豐富的祝福。當他們被打發出去,他們就彼此幫助,互相倚賴,互相服從。他們的交通使他們剛強有力。每一個人都有準備,好出去為他的主作工,或作他的主所指示的事。

新生鐸夫說:「救主賜下一個靈來到我們中間,是我們從前所未曾經驗,也不知道的。以前我們曾作人的領袖和幫助者;但現在聖靈完全得著了主權,管理每一件事,和每一個人。」

因著得了這次奇妙的祝福,興起了牧師和教師,去外面佈道的人,以及長老、執事。大家都忘了自己和屬世暫時的一切事情,都渴慕與基督同住天上,得享永福。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早期教會之面對異端


    隨著教會在羅馬國各地建立起來,異端也隨著教會的發展出現,這迫使當時的教會組識起來共同對抗這外來異端的侵犯。這樣的壓力使到教會內部發起了一些改變:

. 信仰教義化:

最初的信徒沒有特別為他們所信的道理作系統性的編寫。只是從各個角度自由的講說關於耶穌的教導。稱耶穌為主,耶穌是基督是最通用的神學字眼。我們可以從一些崇拜詩歌中找到比較系統性的認信詞(2:6-11;提前3:16;4:12-13)

    後來,教會中出現一些異端的思想,迫使使徒寫信到出現異端的教會去辯証。大部份保羅的書信都有針對一些怪異思想和學說。約翰一書也是為此而寫。當時最流行的異端是幻影派及諾斯底主義。

. 崇拜儀式化:

起初的信徒比較少或只是聚在家庭式的建築屋內進行崇拜,這時的崇拜形式也比較自由和沒有儀式。可是當會眾增長起來,崇拜就要在大教堂內進行,也比較「凡事都要規規距距的按著次序行」(林前14:40)。後來在「使徒的教導」(Didache 9,10,14)一書內,施行聖餐成為了最嚴肅的儀式,也只規定受過洗的信徒才可以領受聖餐。

. 權力:

當儀式定形在教會裏以後,權力也清楚的劃分。教會開始規定某些人擁有執行這些儀式的權力。那時,使徒權柄的承繼是公認的權柄。教會藉著使徒的權威,把異端者區分出來。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護教者加爾文


加爾文的崛起

    在路德改教運動的帶動下,丹麥、挪威和瑞典不久便加入了改教的陣營。這時候法國仍猶疑不決。法國的國王法蘭斯一世自路德改教後的十五年,一直保持中立的態度,這極可能是因為他與鎮壓改教運動的查理五世在統治、軍事上是對敵,便任由改教運動分散查理的心力,甚至牽制他。因此,他一直不清楚地表態。而他的妹妹瑪格麗特積極的支援改教運動,因此路德的思想便漸漸有很大的影響力。看來改教運動快要在法國展開了,然而在國會中的舊有勢力卻非常強大,改教運動受到很大的阻力,要不是法蘭斯國王的調停,國會已對改革派作出嚴厲的迫害。法蘭斯一世一直盡其所能保護發動改教運動的人,但到了主後一五二七年,他要求國會通過撥出一筆龐大的費用向查理五世贖回受脅持的兒子。國會乘機要求他准許教會鎮壓改教派,他不得已批准國會的要求。雖然如此,他依然盡量給改教派很多方便,在主後一五二九年甚至冊立一位溫柔的改教派人士為巴黎主教。到了主後一五三三年,形勢卻又轉變了,為了取得教皇革利免七世的政治支援,他不得不答允教皇請他鎮壓改教分子的要求。然而他剛開始鎮壓改教派,德國就聲明願意與他簽訂一份對法國極有利的和約,於是他的宗教政策便又改變了﹔他甚至派人到德國與改革派取得神學的協議,要不是在主後一五三四年突然出現一些激烈攻擊天主教的言論,大概改革派會有更多時間建立一個好的基礎,這激烈的言論使法蘭斯一世改變態度,決意鎮壓改教派。

    第二代改教領袖加爾文便是在這種不穩定的情況下成長的。加爾文生於主後一五O七年,父親是諾陽(Noyon)主教的秘書,自幼受到極良好的教育,並於奧爾良(Orl ans)大學及波格茲(Bourges)大學修讀法律,精通古典文學,深受當時的人文主義影響。他起初對於宗教沒有多大的興趣,但在主後一五三二年,當他完成他的第一本古典文學注釋的書後,突然在屬靈上有很深的覺醒。他開始埋首研讀聖經,漸漸地體認到人的罪孽及神的聖潔,也同時贊成改革派的看法。於是在改革派當中也慢慢活躍起來。改革派當時主要的思想領導者是尼弗拉(Jacques Le F vre, 1455-1536 A.D.),他所寫的保羅書信注釋影響甚大。有不少人追隨尼弗拉,其中一位日後對加爾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他便是法惹勒(Guillaume Farel)。法惹勒在加爾文逃命時勸他留在日內瓦幫助他改教,加爾文便這樣一生留在日內瓦了。

    主後一五三三年,加爾文的一位好友柯布(Nicholas Cop)也是尼弗拉的追隨者,被選為巴黎大學的校牧﹔在就職的演講中,呼籲教會勵行改革,恢復初期教會的模式,宣揚純正簡單的福音。這篇演說詞據說是加爾文為他寫的。保守派對于這種大膽的呼籲極其憤怒,將講稿當眾焚燒,並派人四出緝捕柯布和加爾文。他們只得落荒而逃。這時風聲很緊,加上主後一五三四年一些極端的改革派四出派發鼓吹改革的傳單,並將類似今日的大字報釘在法蘭斯王的宮門上。法蘭斯王在各方面的壓力之下不得不鎮壓改革派,將幾十人燒死。加爾文覺得不能在法國久留,便逃到瑞士。在逃亡中他專心研讀聖經,並於主後一五三六年寫成他的神學巨著《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他將這本書獻給法蘭斯王,希望他能清楚幣解並支援改革派的觀點。當《基督教要義》出版,加爾文隨即被譽為改革派的領袖。

    本來加爾文打算往瑞士的巴色定居,過著安定的生活,然而上帝卻對他另有安排,在往巴色的路上,他路經日內瓦,打算在那裏留宿一夜便繼續前進。當正在日內瓦推動改教的法惹勒聽到加爾文在日內瓦時便立刻到旅館見他。法惹勒向加爾文挑戰,請他留下來,助他完成改教的大業。但加爾文卻推辭說自己仍未夠深度,需要學習一段時間,並且說自己需要休息一段時候。法惹勒以極嚴厲的口吻責備他,說他像約拿一樣,逃避主的呼召。他很清楚的對他說,是上帝呼召他留在日內瓦,假若他繼續前行便是抗拒神的旨意,他一生便不得安息。最後他目不轉睛的望著加爾文說:「我最後一次問你,你是否願意聽從上帝的呼召?……你關心你的身體需要休息,你只顧自己的興趣,讓我奉全能上帝的名向你宣告,你若抗拒祂的命令,無論你作什?你一生都不會得到安息。」

    加爾文經這位屬靈長者的督責,終於順服,留在日內瓦,將一生的精力擺上,為主燒盡,從法惹勒向加爾文所講的一番話,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改革領袖真是充滿屬靈的權柄,他向加爾文講話時,就如昔日的先知一樣,仿佛是代表著萬軍的耶和華。

    加爾文在日內瓦起初教導保羅書信,但漸漸,他覺得這類學術性的解經對廣大的信徒沒有多大的影響,於是便與法惹勒合力寫成通俗易明的《基督教信仰綱要》,也編了一本要理問答,幫助青少年了解信仰。他們也致力改革崇拜的程式,將崇拜的儀式簡化,講道成為崇拜重要的項目。除了這些工作,他們也推行道德的改革,清理信徒中一些敗壞的事。他們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完全聖潔的神治社會。但由於他們極其嚴厲,很快便引起信徒普遍的反感,認為他們過於專橫,更有很多權貴人士采不合作的態度。當議會中支援他的人一個一個的失勢,他們終於主後一五三八年被命令離開日內瓦。

    當加爾文離去之後,教會紀律變得鬆弛,而過份強調個人自由的社會風氣使日內瓦瀕臨混亂的邊緣。天主教人士便看准了這個機會,企圖恢復天主教。在這危機之際,日內瓦的市民急忙召回加爾文。加爾文在主後一五四一年重回日內瓦。回到日內瓦後,加爾文首先將一些主張自由放任的宗教、政治領袖從省議會中除去,這樣他便完全控制省議會。他覺得作為宗教領袖他不能不參與日內瓦的政治,因為整個日內瓦的市民是基督徒,因此,整個州便像是一個教會一樣。作為日內瓦的領導,他必須按上帝的旨意使日內瓦整個社會變成公義、聖潔的社會。於是他與其他五位牧師及十二位長老組成一個審裁議會。負責督導日內瓦的市民實踐榮耀上帝的聖潔生活。他管理日內瓦非常嚴厲,星期日不到教堂崇拜便要罰款,跳舞、賭博者會被監禁,犯姦淫的被處死,子女毆打父母的,也會被處死。

    雖然執法極其嚴厲,加爾文卻沒有獨裁﹔相反地,他極重視民主精神,教會的領袖及政治領袖全都是市民選出來的,並且這些領袖不分等級,他們集體以民主方式領導平信徒及市民。這種民主精神漸漸在日內瓦確立起來,以後歐洲很多地方都參考這種教會制度及政治模式。歐洲的民主制度的發展與加爾文在日內瓦推行的政策有很密切的關系。

加爾文神學簡介

    加爾文神學的整個體系在他的《基督教要義》裏,表達得最清楚,因此要掌握這神學體系,我們非要細心研讀這本巨著不可。我們要知道,主後一五三六年寫成的《基督教要義》,日後被加爾文修改好幾次,最初的版本字數只有修訂版的五分之一。無論如何,加爾文早期的思想與後期的思想是相當一致。

    《基督教要義》以認識上帝作為起點,而加爾文劈頭便說,當人認識上帝時,他便會更深的認識自己,而當他越深的認識自己,他便不能不更深的認識上帝。因此,對加爾文來說,我們對上帝的認識與我們自己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而不是一種純客觀、抽象的知識,當人真正的認識上帝,他便不可能不看到自己的墮落﹔看到上帝的榮耀便反映出他自己的罪汙﹔同時,當人真的認識上帝時,他就不可能不愛祂和敬畏祂,脫離現有的反叛,因此,認識上帝便等於接受救恩,進入上帝的豐盛生命之內。所以,對上帝的認識與救恩是分不開的。

    如何認識上帝呢?對加爾文來說,上帝在整個宇宙以至在人的心裏都為祂自己留下了見証,述說祂的榮耀,整個大自然便仿佛是一個舞臺,將上帝的榮耀、智慧、權能展示出來。在人的內心,人對上帝有一種自然感應(sensus deitas)。知道上帝的存在,這種感應是與生俱來的。

    雖然上帝的永能和神性如此清楚的展現出來,但人卻視而不見,因為人的心眼瞎了。不單如此,當人抗拒上帝,背叛上帝後,上帝便任憑他們存邪辟的心。於是人內心本來有的對上帝的自然感應不單沒有開花結果,叫人認識真神,反而叫人造出各種偶像和各式各樣的宗教。如此,人便在不自覺中用敬虔的宗教表現敵擋上帝。在另一方面,罪性在人心裏發動,叫人陷溺於情欲中,不理會天上的審判,只顧滿足現今情欲的需要。因此,大自然中及人內心對上帝的見証反成為定人罪的指証,叫人無可推諉。

    那麼如何才可以認識上帝呢?人要認識上帝必須透過上帝主動的啟示。大自然中雖然充滿了上帝的啟示,但由於人的眼目昏花,便視而不見。因此,上帝特別透過聖經向人啟示。聖經仿佛是一副有效的眼鏡,叫眼目昏花的人透過它,可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不單如此,聖經還帶著聖靈的大能改變人心,叫人聽得明白上帝話語的真義,並願意接納遵從上帝的話語。聖經中一切的律法,先知的講論及福音的內涵都是指向主耶穌基督的啟示,上帝按祂自己的旨意,不用別的方法,而是定意道成肉身,豐豐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住在人的當中,將自己具體地彰顯出來。上帝既如此定意,人除了透過基督以外,便沒有其他途徑認識上帝。而聖經的總結和中心便是基督,因此,透過聖經,我們才會認識基督。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分別,便在於基督徒在基督裏認識上帝,我們不妨再三重覆,從宇宙、從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可以認識到創造主上帝的存在﹔但由於罪使我們心靈的眼目昏花,我們根本視而不見,所以單單從宇宙的奇妙奧秘,人內心的感應,人是不可能認識造物主上帝的﹔唯有當人認識基督,認識救贖主上帝,人才可以真正認識創造主。

    人怎樣可以接受由基督而來的恩典?答案是很簡單的,那便是透過聖靈的工作。聖靈仿佛一位在我們心裏的教師,將救贖的應許滲入我們的心內,聖靈開我們的心眼,叫我們看見天國的真理,叫我們知罪,也懼怕罪的刑罰,以致我們深切痛悔,在聖靈的感動下仰望耶穌基督在十字架為我們成就的救贖。

    以上我們一直在討論如何認識上帝,到底我們要認識的上帝是怎樣的呢?加爾文在一面陳述認識上帝的途徑時,也一面將上帝的本性具體的介紹出來。讀《基督教要義》,我們不可能不感受到上帝的絕對主權在加爾文的體系中是何等重要。加爾文認識上帝是一位大而可畏的立法和執法者,從亙古到永遠,瓷的旨意就是法律,而祂的旨意是完全的,因此是永恆不變的。從亙古到永遠,一切事與物的出現與運作,都在祂的計劃之內。人的墮落、救贖也是祂永恆計劃的一部分,加爾文稱之為神聖的諭令。由此引伸,人是否得救,也是上帝在永世以先定下的旨意。加爾文相信上帝在永世以先揀選了一些人藉基督得救,另一些人祂便任由他們在罪中沈淪。於是上帝的揀選便非常重要了。教會是一群被上帝揀選的人,真正的教會只由被揀選的子民組成。但那真正的教會是肉眼所不能見的(invisible Church)。而現時的教會,在被揀選的子民中也摻雜了沈淪的人。然而我們既不是上帝,也無從判別誰真正被揀選而誰沒有﹔我們只有用一種仁慈的心態,接納每一個宣認基督並遵行祂教導的人是被揀選的子民。無論教會中有多少人是沒有被揀選的,只要教會保存三大特徵,就是宣講福音、聖禮及教會紀律,這教會便配稱為教會了。在這裏,值得一提的就是加爾文非常重視教會紀律,他認為教會紀律仿佛人身體內的神經一樣,神經麻木了,教會便癱瘓了。因為教會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幫助個別的聖徒成聖,因此教會必須保持聖潔,為了榮耀上帝的名,叫上帝的名不會受損,也為了叫好的信徒不致受到敗壞分子的影響,同時也叫那些偶然為過犯所勝的人因受紀律感到慚愧,而知罪悔改。

    教會中的聖禮只有兩種,就是洗禮和聖餐禮。對于了解聖餐的意義,加爾文有他獨特之處。他不贊同慈運理認為聖餐只是一種象徵。聖餐中的餅和杯固然不是真的變了質,但那些餅和酒是屬靈的素質,是上帝用來喂養我們的靈,因此,餅和酒帶著屬靈的能力,我們吃後、飲後,真的會領受屬靈的福氣。至於洗禮,同樣地也不單只是一種象徵。當人受洗時,人從上帝接受了上帝應許的恩典,也同時向上帝立約,而上帝則與人堅立所立的約。亦即是說,受洗是一個人與上帝立約的時刻,是一個極其莊嚴的時刻。不過所立的約,只是對於那些真正被揀選的人才有效,那些未被揀選的,立了約,也一無所有。

    至於教會的組織,加爾文認為必須要返回聖經來發現治理教會的原則,而不應按時代、環境而定。在聖經中,教會的組織純粹是一種恩賜的配搭,教會中的牧師、長老、教師、執事,各按其職,完全沒有等級之分。

  ** 請繼續閱讀:   加爾文生平 

加爾文和日內瓦


1. 瑞士與日內瓦歷史背景簡述

    瑞士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1290年,由三個德語邦(Canton)所組成的永恆聯盟。由於瑞士的地理具有重要的戰略及經濟地位,因此附近的城邦紛紛加盟,以共抵外來侵略。十六世紀初,瑞士從原先位在阿爾卑斯山區的德語邦,向西擴展至法語區,共計有13個邦郡。這些邦郡各自獨立、自治,因此瑞士的改教運動與鄰近法、德各國的方式截然不同。

    日內瓦位於瑞士的西南角,緊鄰南法與北義大利。主後1533年,日內瓦脫離薩弗依王朝的統治,獨立成為一個城邦國家。因著慈運理(Zwingli)在瑞士的改教運動,造成了信奉傳統天主教的邦郡,以及改教邦郡之間的緊張情勢。日內瓦基於政治上的考量,在1536年宣佈加入改教行列,是年,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也在法爾勒(William Farel)的邀請下,來到日內瓦,致力於福音派的改革。

2. 瑞士的宗教改革

    當馬丁路德在德國進行改革時,另一個改教的運動同一時期在瑞士發生。其中最著名的兩位領袖為慈運理與加爾文。慈運理生於瑞士,深受奧古斯丁作品的影響,並熟悉路德的著作。他贊同路德對於聖經權威以及信心的肯定,卻在「合質論」上與路德意見分歧。其主要的影響力在瑞士的德語區,以蘇黎世為其中心。

    加爾文生於法國的諾揚,曾於巴黎大學攻讀神學。1536年,加爾文到了日內瓦,開始他一系列有計劃的改革,並完成了改革宗最完整的教義著作《基督教要義》。從1541年至他離世的23年內,加爾文以政教合一的方式,全面指導日內瓦的社會和宗教事務。不僅使日內瓦成了法國改革派的避難所,加爾文主義也全面影響了法國、荷蘭和蘇格蘭等地的宗教改革。

3. 約翰加爾文的改教運動

    加爾文原本並無意脫離羅馬天主教。然而,在他歸信後不久,因著意外涉入好友柯布(Nicholas Cop)的改革運動而在諾揚被捕。此後,加爾文自覺需與羅馬天主教脫離關係,與改革人士同一陣線。1536年,26歲的加爾文出版了一本極具影響力的神學著作《基督教要義》(The 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清楚表明改革宗的信仰。該書出版後不久,加爾文便法爾勒(William Farel)之邀移居日內瓦。1537年,加爾文向日內瓦議會進呈一系列鼓吹改革的文件,以期打造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然而因著在主餐實行上的爭執,加爾文和法勒爾遭議會驅逐出境。1540年的選舉中,反對加爾文的黨派倒台,加爾文重回日內瓦,根據之前所提出的條文基礎,制定了教會法規(Ecclesiastical Ordinances),強制人民接受宗教教育。其次,他設立了宗教法庭(Consistory of pastors and elders),以十二位品行優良的長老組成,以創造一個合乎聖經教訓的模範社會。

    然而,加爾文在日內瓦的改革也不是毫無阻礙。一位西班牙的激進改教者塞爾維特(Michael Servetus),就時常反對加爾文的教義。他發表了一份名為「論三位一體教義的錯誤」,否認三位一體的教訓。1533年,塞爾維特完成一部鉅著《再思基督教要義》,全面駁斥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在加爾文的催迫下,塞爾維特在法國被捕。日內瓦議會將他裁定為異端,下令將他燒死。雖然加爾文代為求情,希望以較仁慈的方式處決,但塞爾維特至終還是於1553年,被縛在住上燒死。處死塞爾維特的舉動,給反對者一個大肆抨擊的理由,也為加爾文的一生蒙上污點。15501564年這段期間,加爾文偏重於聖經釋義的寫作上,他對聖經熟識,以及對經文屬靈意義的貫通,使其解經作品具有相當的價值。
 
  ** 請繼續閱讀:   加爾文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