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條頓族(Teutonis)



    公元467年西北方的條頓族攻取了西羅馬的一些地區,建立新的國家。此時古希臘和羅馬文化也開始衰微了。

    接下來的時代也被稱為「中世紀」,是從公元500年起,至到公元1500年為止,這一千年正是中國漢武帝到明武之時代。條頓族的人有屬亞流派的, 也有不屬羅馬天主教的。不過都是信主的。

    當時的教會算是最大的組織,雖政府常常改組,教會卻不為所動。凡屬羅馬民族的信徒不能保護自己的,就有主教保護;主教自己不能保護的,就有教皇的護庇,所以這時候,教會的權勢更形強大。

教皇的始原



     羅馬主教地位很高,而稱為「教皇」的原因也有幾個:

   . 他位在京城,是全國發號施令的地方,人民常從這地方接受政府命令。

   . 相傳他是西方獨一無二的使徒所立的教會的主教。

   . 邪道盛行的時候,他作真理的保護者,去信指責。他寫的書信通常都被多人閱讀,因此效力大,就如尼西亞大公會議就以他的書信作討論的根據。

   . 教會的組織大,羅馬也是當時有最多最大的教會,因有這幾個原因他的勢力就大起來。教皇的稱呼從此而起。

    利歐第一(Leo)是一個很有智慧和才幹的教皇,他常說,教皇是教會的根基。他取馬太十六章1719節作證明。又說:「這節聖經是耶穌應許彼得作教會的根基,也有權柄啟開天國之門,繼續彼得承受這職的,就是羅馬主教,因為彼得是羅馬城的第一任主教。」

    大概彼得到了羅馬,死在那裏是真的,但是歷史並沒有記載說彼得做那地方的主教。耶穌在馬太十六章1719節所說的話,不是單單對彼得說的(見太18:18)。並且彼得職位由羅馬主教繼承,在聖經上是毫無根據的。雖然這樣,當時卻是沒有人反對利歐的話。

    利歐的才能表現在言論、書信上,固然不少,並且在外交手腕上的表現更大。這時北方的匈奴(Huns)是西方最大的仇敵。在羅馬國境內到處搶劫,一味破壞。公元451年有匈奴的領袖到羅馬城,利歐便出城迎接,求匈奴不要攻打羅馬。匈奴領袖大受感動,便捨之而去。人民都歸功於利歐的能力。

基督教為國教



    提阿多修(Theodosius)是從公元379年至公元395年作羅馬國的皇帝,他性情粗暴,本領很高,提阿多修與教會很有關係。他曾於公元380年下令禁止多神教的敬拜,命令人民崇信基督教,所以當他在位時基督教被立為國教。不過因為當時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落,叫人信主極不容易。當時政治不平定,人民受官長和兵丁的虐待,貧民很多,有錢財的也放縱私慾。提阿多修死了以後,羅馬國完全分裂。不久,羅馬國的西方受了強盛的條頓族(Teutons)的攻打,最後西方落在他們手中。然而教會的權勢仍大。

    提阿多修報復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人殺害他的幾個大官,就在那戲院裏殺了七千百姓。後來提阿多修到了米蘭(Milano);那地方的主教安波羅修(Ambrous)寫信責備他的罪,勸他悔改,然後才應許相見;最後提阿多修甘心認罪,又有悔改的心。

    基督教為國教的時候,教會享受到許多的利益,比方凡是在教會負責的人不必納稅,不必當兵,主教又有審判教會訟事的權柄。那時候,教會雖不受國家財政的補助,但是收受遺贈財產許多,信徒也樂意捐輸。信徒的捐款分作四項用途:

    . 主教使用;

    . 牧師使用;

    . 賙濟貧窮;

    . 修理禮拜堂。

    從此以後,教會中有職務的人不得參與外面的事業,專心在教會中工作。

    教會的會制多以國制為標準,這會制在公元400年成立了。一省的主教稱為大主教,大主教之中有五個稱為「議長」,就是由羅馬、康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安提阿五城的主教擔任。這時羅馬的主教,雖想做全國教會的領袖,但時不能成就志願,因為信徒還是以大公會議為教會最高機關。然而大公會議屢為皇帝利用,為要保存國家的統一。這時候,教會雖然講道德,但是當中也有許多腐敗的地方,因為有許多人加入教會以後,其中有假冒為善的。因此不義的行為,屢見迭出。比方敬拜聖人 - 實在是多神教的迷信 - 也暗暗進入教會了。

    當時有人說:「聖人的遺跡,寶物,很有靈力,能夠醫病,又能夠保護身體,帶在身上,可免危險。」又有人說:「魔鬼躲避殉道士(烈士)埋葬的地方,彷彿躲避烈火和難受的苦刑一樣。」

    當時人人最敬拜的聖人就是馬利亞。幾乎把她當著神一般敬拜。又說馬利亞一生守童身,所以稱耶穌的兄弟為表兄弟。基督教為國教有其益處,就是藉此可以感化萬民,教導他們學習基督教的道理。當時,教會中有「告解禮」(Sacrament of Penance)這認罪工具,就是人犯罪後可以藉著告解禮受教會的審罰。不過這些審罰並不太嚴厲,或是認罪,或是捐輸,最多也不過是暫時不可領聖餐。

末後的逼迫



    羅馬皇帝德修在位的時候(公元249年至251),基督教的勢力已經擴張到地中海各地,那時聽說羅馬城信徒已達五萬,幾乎成了羅馬城中一個有權勢的團體。

    德修心中憂懼,恐怕基督徒會危害他的國家。德修為人是一個守舊派的熱心份子,他決意剪除基督教。公元250年發出一通告,要信徒到政府官廳報名登記,並向羅馬國神像獻祭,如果抗命不從,便要囚禁,甚至殺害。以前各地雖然也有逼迫信徒的事,不過多半是局部性的,至於大規模全國性的逼迫,這卻是第一次了。因為皇帝看教會組織與教友的力量增加大有關係,便抱著「擒賊先擒王」的宗旨,先下手捕殺教會的主教入手;當時羅馬、耶路撒冷、安提阿三處的主教,一同殉道。

    「逼迫」雖然使信徒受許多苦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分別真假信徒的一個工具。那時信心不足的信徒,或獻祭給羅馬國神像,或直向官府買了獻祭的證據,或用別的方法避免逼迫之苦,教會怎樣對待這些信徒,卻是當時一個極難解決的問題。有的說,這些否認基督的信徒罪不得赦免,應該把他們逐出教會;有的說,願意悔改的,可以再入教會。以上問題在逼迫期間引起爭論,一些教會也在這問題上分裂,另組教會。

    後來丟克理田(Diocletian, 公元284-304)當皇帝,逼迫停止了。一直到迦流皇帝(公元304)時逼迫再起。這時的逼迫時期雖然不太長,但是極嚴勵,皇帝命令燒毀教堂,焚燒聖經,作官的要廢掉職位,聖職人員都捉去坐獄。雖然這逼迫極猛烈,血流成河,但終歸無效。

    公元311年,一切逼迫也停止了。教會得勝,信徒增加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