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混合異教的異端思想

    這種異端思想運動,又稱為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或稱靈智派。嚴格地說,靈智派是可以自成一教,不算為異端的。它主要的教義取自東方混合宗教及希臘神秘宗教,而且在基督教時期之前,已經成型了。因他們與 基督徒一樣相信救恩、獨一的神以及靈界事物,所以他們常與基督教有牽連。他們除了保持以基督作為人類歷史及神聖救恩計劃的中心這信念外,還宣稱有比福音真 理更高層次的知識。這些特別知識是直接從啟示得來的,但這啟示並非從聖言而來的啟示,而是出於自我的神秘直覺。

         伊 便尼主義和諾斯底主義代表兩個極端的神學思想:伊便尼主義是基督教信仰的「縮水」,即它的特殊化;諾斯底主義是基督教信仰任意的擴大,即它的一般化;前者 拘泥於死板文字的食古不化,後者是放蕩不羈的狂野幻想;前者為形式所束縛,後者不著邊際;前者以守律法為得救的依據,後者要靠揣摩出來的知識得救。

         靈智派基本上篤信以下的教義:

         ()二元論(Dualism)

    靈 與物的形而上二元論。物質世界是受邪惡的勢力管治,而且永永遠遠與由善良之神管治的屬靈世界敵對。在這永恆的衝突中,有一些屬靈元素被物質世界囚禁, 產生了世界、人類、罪惡、苦難。二元論衍生兩方面的道德問題。若物質的身體是邪惡的,則它必定要被抑制、否定、操練、懲罰。反過來說,若身體完全與靈界無 關聯,則身體作任何事,也不會影響靈魂的地位。後者就是引致各種道德混亂的主因。
         ()發散論(Emanation)

    這理論用於解釋世界與人類是怎樣出現的:從那隱藏的神那裏,有一連串的神聖本質(aeons)流出,它們的力量與離開本源的距離成反比,愈遠愈弱。這過程持續進行,直至靈界元素與物質有接觸,被囚禁在物質之下為止。故此人和世界皆是由造物主(居間之神)所造,它是天使般的靈體,比善良之神地位較低,對神是無知的,並不自覺地令世界和人類出現了。

         ()幻影說(Docetism)

    基 督教的中心信仰是道成肉身,靈智派卻不接納這點,他們認為基督不可能有真正的人類身體。這幻影說建基於兩個概念,就是基於絕對不能進入有限而真正的聯 合,邪惡的物質與靈界永遠衝突。幻影說一詞是由希臘動詞「看似」衍生。他們教導人認識基督並非真正的人,但只是「看似」活著,看似為人類的罪受苦,只是在 短瞬間與善良的人耶穌聯合過。

         靈智派引起信徒興趣的原因,就是他們解答罪與苦問題的方法。嚴謹的信徒常欲認識邪惡的本性及人如何能被救脫離它。靈智派認為人基本上是屬靈的,而拯救就是純屬靈的人從不潔、邪惡的物質世界中釋放出來。人藉著特別的啟示,便能認識他的來源、本質、超越的目的地。

完全摒棄舊約的異端思想

    這種異端思想以馬吉安主義(Marcionism)為 代表,它的中心論據就是基督的福音完全是愛的福音,這是絕對排斥律法的。因此它摒棄了整個舊約。馬吉安主義說在舊約啟示中的這位創造上帝,與耶穌基督的上 帝完全沒有共通之處。舊約的上帝是易變、任性、無知、專制、殘酷的。但透過耶穌啟示的至高愛之上帝是截然不同的,而且祂的目的是為了推翻舊約的創造主。他 們相信只有保羅纔明白律法與靈的對比,而其他的使徒及福音書作者則被猶太人殘餘的影響蒙蔽。因此,他們只接受十卷的保羅書信(甚至排斥了保羅的教牧書信)及經過編修的路加福音。

    馬吉安主義的基督論也採用了幻影學說,聲稱基督的受苦及死亡乃舊約創造上帝的工作,並非出於至高愛人之上帝的手。馬吉安派的門徒被要求有嚴格的德行操守,很多也受逼迫的苦難。

         三世紀末年,大部分的馬吉安信眾被摩尼教(Manichaeism)吸 納。摩尼教是來自波斯的教派,他們以假設光與暗的原始衝突作為折衷式教導的基礎,倡說撒但在光明世界偷了些光粒,並將它們囚禁於人腦之中,而耶穌、佛陀、 先知摩尼就是奉派來將光粒釋放出來。雖然摩尼教的神學理論從未威脅正統基督教,但他們嚴厲的行為準則之苦修標準,卻影響基督教的一些旁支。

信仰上有偏差的異端思想

    這些異端思想出於對聖經與基本信仰的誤解或無知,主要有下列派別:

         ()孟他努派(Montanist)

    孟他努原為異教祭司,後改信基督。他抗議教會太過世俗化,並嘗試去回復她本來的地位。孟他努派企圖去保存在第二世末期已經消失的那種早期教會的末世氣氛,但這個好動機卻變了質,帶來了悲劇。

         孟他努宣稱他自己不但獲得了啟示之靈,事實上,他自己就是在約翰福音十四章應許的保惠師的化身。啟示的時代已過去,而末期則隨著它的完結來臨。他說:「在我以後再不會有啟示,所以末期將至。」

    孟 他努意識到在舊約及新約中啟示的不同階段,但新的啟示卻只是在倫理與教會學的範疇,而且強調極度嚴格的紀律。他禁止再婚,指摘現存的禁食法太鬆,禁止在逼 迫中打鬥,並指摘羅馬的苦行贖罪規則太寬仁。只有能達到保惠師嚴格要求的,纔是真信徒和聖徒的同伴。孟他努宣稱在弗呂家附近的皮布沙(Pepuza)將有天城耶路撒冷降臨,而他的目的就是去預備一群被召出來的人,使他們作好準備,迎接這件末世事件。

         約在主後207年,特土良(Tertullian)成了最有名的孟他努跟隨者。他特別嚮往刻苦的生活形式,而只有純潔聖徒組成的純潔教會,而非徒有外在組織的教會纔配得赦罪之權的概念深深吸引了他。

    特土良寫道:「所以教會可以赦免眾罪,不是擁有數位監督的教會,而是透過那可由聖靈充滿的人組成聖靈的教會執行。」

    由此可見,孟他努可算是其中最先作出教會性回應 及進行改革運動的團體。
         ()諾窪天派(Novatianist)

    第三世紀中葉,迦太基的主教居普良(Cyprian)提倡居間階級,及聖品制度,他任意的採用「公教會」(Catholic Church,今日的天主教即沿用此稱呼)的 名稱,並且說在公教會之外沒有救恩。當時有一位名叫諾窪天的人起來,竭力反對公教會制度,維護教會的單純。諾窪天又主張嚴厲對待那些在逼迫中曾經背道後又 悔改的信徒,不准他們重回教會,導致與當時佔大多數的寬大派分裂,擁護他的人就自立教會,形成了諾窪天派。許多孟他努派的人覺得他們的理想在這個運動中得 到復興,就紛紛加入諾窪天派,因而產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影響。從信仰真理的角度來看,諾窪天派原有較正確的立場,但因矯枉過正,變成過猶不及。歷史上有許多 證據顯示,一直到第五世紀還有諾窪天派教會的存在。

         ()多納徒派(Donatist)

    這 個名稱是從他們中間有兩位同名多納徒的領導人而來的。他們受諾窪天派教訓的影響,為著管治方面的不同,而脫離公教會。他們注重擘餅之人的品性,而公教會 認為擘餅的本身更重要。所以在初期的時候,他們中間的人,在品性和行為方面,比公教會的人高尚。在北非洲,他們成為人數最多的一派。
         ()神格唯一論:

    這是二、三世紀企圖維護一神信仰及神性一致的神學運動。可惜,由於未能合理處理聖子的獨立實體的問題,這運動發展成為異端。當中有兩組分明的神學派別:嗣子論(Adoptionism),或動態式能力神格唯一論(Dynamic Monarchians),及形態論(Modalism),或稱為撒伯流主義(Sabelians)

         嗣子論者認為耶穌有上帝的意識,只是上帝將能力與影響力置於耶穌這人身上。其中一位重要支持者是安提阿的主教撒摩撒他(Samosta)的保羅,他因這異端教導而被判罪,並在主後268年被革職。他引人爭議的基督論是說耶穌與先知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他的嗣子論為涅斯多留主義(Nestorianism)建立基礎,並成為日後基督論的議會的基本論題。其他著名的嗣子論者有狄奧多士(Thesodotus)及亞爾特門(Artemon)

         形態論者相信神格的惟一變化方式是一個形態及工作的接續而已。他們同時被稱為父受苦論(Patripassians)者,認為聖父好像聖子一般的受苦。而神格惟一論之形態論的另一個名稱是撒伯流主義,以撒伯流命名。他是一個羅馬宗的神學家。其他著名的形態論者有諾威都(Noetus)和帕克西亞(Praxeaus)

         神格唯一論就這樣引發三一論的爭論,並衍生一雙重的異端。嗣子論者太強調神的合一性,否定了位格的神性。而形態論者則堅信聖父只是用不同形態及方式出現,因此否定了位格的獨特性。

早期教會史

    新約教會的誕生  , 教會的歷史背景   ,

    早期基督教如何擴展  , 教會內部的成長 ,

     教父們的著作 ,

    使徒時代,主後1~100   , 

     後使徒時代(Post-Apostolic Age),主後100~170。  ,

    第一世紀的教會  , 初 早 期 教 會 時 代  ,  教會內部的腐化與分裂 ,

    初期教會之發展 , 正典和信經之建立  ,  教會與信徒對政府的態度 ,

     早期教會的見證   ,  第一至三世紀的教會 , 教會全面得勝 ,

    教會純正的教導──使徒的教導作為基礎,

    尼西亞前時代(Ante-Nicene Age),主後170-325   ,

   早期之派別  ,

  早期之逼迫  ,

  早期之異端  ,

  早期宣教  ,

康士坦丁皈依基督教

康士坦丁(Constantine),雖於主後306年,即從他父親康士坦丟(Constantius)取得該撒皇位,但仍有對手馬克森丟(Maxentius)盤據羅馬,與之抗衡。主後312年,康士坦丁在羅馬城外米里維橋戰役,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纔正式成為西方的統治者。據說,他在那次戰役的前夕,曾看見天空中有一個光明的十字架,其上寫著「靠此記號而得勝」幾個字。翌日,他即攜帶一副織上十字架記號的軍旗上陣,結果大獲全勝。

        主後313年,康士坦丁與東方迦列流所派的代表在米蘭會晤,雙方同意互相合作統治,並在整個帝國中鞏固基督徒對他們的支持,於是頒佈了有名的米蘭諭旨(Edict of Milan),給予基督徒及其他人民有宗教信仰上的完全自由。這乃是基督教歷史上的轉捩點,使基督徒免再受到政治的迫害。康氏本人受到母親赫里拿(Helena)的勸化,皈依基督教,並且在各方面善待基督徒,如:豁免聖職人員的丁稅和和某些公民義務,多方鼓勵並襄助基督徒建造禮拜堂,又提攜他們在政府中居高位。

        主後321年,康士坦丁鑑於基督教久已實行的聚會日(即七日的第一日),就將「禮拜日」訂為休息日,禁止百姓在這一天工作,准許基督徒兵士自由參加教會禮拜。他又廢除了羅馬帝國內的種種惡俗:奴隸制度,劇場中之角鬥戲,屠殺那不受歡迎的嬰孩,及十字架的刑罰等等。

        主後325年,康氏進一步頒佈了一大告示,諭令全國臣民都要皈依基督教;又因當時的貴族仍頑信外邦神的緣故,就將他的京都遷到拜占庭(Byzantium), 改名為康士坦丁堡。究竟康氏是否真心悔改信主,言人人殊,他的私生活仍有許多缺點,甚至殺死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因此有人質疑他的信仰。康氏的詔諭也使成千 上萬的異教徒湧進了教會,很多人只是掛名的基督徒,就也把屬世的腐化敗壞帶進了教會。如此,教會在「量」上的得著,變成了在「質」上的損失。

國教時期教會史

  尼西亞時代(Nicene Age),主後325~590  ,  教會日形穩固 ,

   康士坦丁 , 康士坦丁皈依基督教  ,

  君士坦丁大帝康士坦丁死後之政局變遷 ,

   基督教為國教 , 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

    羅馬帝國與基督教的結合與發展  ,

    教皇制度的產生 ,  ,

   米利都派之爭  ,

    在第三世紀至第四世紀阿拉伯人的福音宣教事工 ,

    宣教事工擴展到印度 , 福音傳進埃塞俄比亞 (或譯埃提阿伯) ,

     基督教在阿克蘇姆的宣教事工(之後被稱為埃塞俄比亞或譯埃提阿伯) ,

    到埃提阿伯的宣教士及聖經翻譯者 , 東方教會宣教的成就 ,

   西方拉丁語系及塞爾特語系教會成就的介紹  ,

   拉丁語系及塞爾特語系教會的宣教成就 ,

  拉丁語系(西方)及塞爾特語系教會之宣教時間表(313-503 AD) ,

  默爾啟派教會對宣教的奉獻--聖經阿拉姆語和耶穌阿拉姆語保存了 ,

  南方的科普特及阿比尼西亞教會:從早期基督教宣教到濃厚的教會傳統   , 

  努比亞早期基督徒及宣教事工  ,  來自於東方敘利亞教會宣教支援  ,

   福音如何進入埃及  ,  北歐各族人歸信基督 ,

   至451年的主要神學爭論   , 

  第四及五世紀的組織、崇拜及聖曆的發展  ,  封建制度   ,

  四次大公會議  , 

  第四及五世紀教義的爭論 ,

   亞流和亞他那修 ,

   修道運動 ,

   保羅派  ,

   西羅馬亡國 ,

  東西方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