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歷史概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歷史概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教會歷史概說

         記載有關自五旬節教會建立以後,它發展的事蹟

 

A.     研究教會歷史的原因不是為了:

 

1.知道屬天真理

 

羅馬天主教,除了聖經正典之外,還接受教會傳統為真理的一部份

 

2.     找到能適用於今天教會的模型

 

3.     護教

 

我們護教是根據聖經,而非歷史

 

4.     尋找適合今天教會的真理和應用乃是為了:

 

1.     瞭解現今教會組織的來源與發展過程

2.     尋求屬靈偉人的經歷,以得鼓勵

3.     學習歷史的教訓

 

如從一些運動(靈恩--)的演變,神學的探討,學習分辨何為重要,何者不重要.

 

B.     教會歷史在神學上的地位

 

基本神學是由下列諸項組成:

 

釋經(Exegesis) 聖經神學歷史神學系統神學

 

C.     教會歷史的分期

 

此處之分法非絕對性;不同歷史學家有不同分法

 

1.         五旬節~100AD:使徒時期

 

此期約結束于使徒約翰去逝時

 

2.         尼西亞前時期:100~325AD

 

此期亦稱為教父時期,是基督教信仰教義形成的基礎期;325AD亦是尼西會議召開時,是第一次教會聚集商討教義上的紛爭,同時亦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宗教地位的開始

 

3.         尼西亞後時期:325~451AD

 

451AD是迦克墩會議期;有人將此期延長至600AD(大貴鈞利時,Gregory the Great);又有人延至787AD(最後一次大公會議);甚至有延至1054AD(東西羅馬帝國分裂).但以451600AD最多被採用

 

4.         中古時期

 

此期又可分為三段:

 

a.         早期~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此段期間是根據3.之分法,所以可有四種:450/600/787/1054~1200AD

 

經院哲學代表現代歐洲歷史的開始,此時大學院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知識份子階級增加

 

b.        高潮期:1201~1300AD

 

此期代表羅馬天主教之黃金時期;羅馬之經院哲學是主流力量,教會亦大量成立

 

c.         後期:文藝復興期1300~1500AD

 

此期是歐洲歷史的另一新開始,同時代表羅馬天主教的開始衰弱,官方的天主教會多元化,一時間同時有34位教宗產生,各自為政,混亂教義.

 

5.         改革宗教~後改革期:1500~1650(1700)AD

 

文藝復興引進宗教改革;此期中另有一期稱為後改革期(1590~1650or1700AD),或新教正統期.

 

6.         現代期:1700(1650)~現今

 

從啟蒙運動迄今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普通歷史」與「真實歷史」之區別──從存在主義出發

 

布特曼使用「普通歷史」與「真實歷史」這兩個不同歷史的概念。在德文中,此處的「普通歷史」是 Historia ,「真實歷史」是 Geschichte。一般來說,德文中常見的用法,多是後者。嚴格來說,後者與前者的區別,是前者忠於事實的發生,並加以記述;後者則有「發生史」的意義,即重視事實的發生。前者是客觀的、類似於自然事件的事件關連及其描述,後者則是與人的參與其中的活動直接相關的事件發生,前者可不涉及人的自我理解問題,後者則必涉及人的自我理解問題,必須詢問對我來說為什麼有如此事件發生,在人的世界中發生的如此事件究竟有何意義。後者顯然與我們一般所熟知的「歷史」概念有很大的差距。

 

當布特曼使用了「普通歷史」與「真實歷史」這不同的歷史概念時,我們就可以發現清楚的區分「普通歷史」與「真實歷史」在布特曼的神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動作。而這或許可以根源於祈克果的思想,他認為真理即是一種個人「主觀的真理」、或「主體的真理」,並且曾說過「真理的定義是:主體在一種最激情式內向性的近似歷程中,所固執的一項客觀的不確定性,這便是真理;它是一個存在的個人所能夠證得的最高真理。」

 

海德格則進一步的將存在主義的精神運用在詮釋學的方法上,在哲學上影響了高達美,在神學上影響了布特曼。基本上海德格的詮釋學理論仍承認「詮釋學的循環」,亦即:要理解「存有」則必須透過「此有」;要想理解「此有」,闡明「此有」,即必須透過「存有」。

 

布特曼的確依循了上面的「詮釋學循環」,並且更直接的站在存有的立場上看待我們生命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就布特曼來說,他認為「真實歷史」發生在一個決定性的時刻,當人面對他所要做的決定的一剎那。在真實的歷史裡面,沒有任何事物是一般性的、客觀的。人並不把他周圍的世界,及別人當作客體,他自己當作主體。他甚至不會讓他的「自我」脫離自己,從外面、客觀的觀察自己。布特曼想要掙脫一切一般性的、客觀的理論,只有個人投身進去的事件才發生意義,也就是說具體的、主觀的經驗才對人有意義。

 

在此布特曼很顯然的顛覆了當代的教義系統。在布特曼的想法下,系統神學、以及其他教會歷史的遺傳,如聖禮、節期等,都算不上是「真實歷史」,假如在這些教義與教會傳統中,一個人並沒有與上帝相遇。任何事件若有意義,就必須讓人有參與,並覺知這樣一件事情對我的意義。

 

布特曼舉了個例子:「當我在室內聽到外面有一個小女孩被車子撞了,我可能會有一點憐憫之心油然而生,但是我更可能安坐在我的椅子上繼續閱讀。但是若有人告訴我被撞的小女孩是我的大女兒,這樣一個事件我就不能置身事外,我會有很複雜的情緒反應,並且我將會馬上放下書本,衝到街上去。」

 

這就是布特曼對「相遇」(Encounter)的解釋。同樣的,神人之間也必須有「相遇」,否則在聖經所提到的一切記載,都只是「普通歷史」(的記載)而已。唯有我們在所傳講的上帝的話(Word)中與上帝相遇,「啟示」才發生,「真實歷史」才開始 ,並且救恩才因此對我們有意義。

 

引自:  http://life.fhl.net/Philosophy/bookclub/Bultmann.htm

 

*****************************

 

    布特曼如此強調「主觀經驗」與目前的人心需求有些類似。這個時候,許多人講求「感覺」,「感覺」超過一切,人生的決定也跟著「感覺」走。

 

    對基督徒而言,「感覺」是危險的,隨時都會有變化,而且「感覺」會有錯覺,是不穩定的。

 

在科學與工程中,為了防止錯覺,除了使用「儀器」之外,還需要建立「標準單位」,又要施行「校驗程序」以確保每次量測之準確性,好使製作之產品與發表之報告,能達到確切之要求。

 

而基督徒的信仰,也是藉由「聖經」為準則,憑著「信心」去校驗「感覺」,而非藉由「感覺」來確認「信仰」,這是本末倒置,且是危險的。所以布特曼如此強調「主觀經驗」是危險的。雖然,基督信仰是真實,是經得起考驗。只是,人的「感覺」是經不起考驗,是多變的,是不穩定的,必須有「信心」的支持才能堅定不改變,才真的有意義。

 

所以,「信心」是聖經所強調的,是上帝賜給人的,不是人給上帝之禮物。

 

 

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歷史與歷史記載

 

  A. 何謂歷史

 

    發生的每一件事:如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所有經歷;宗教改革之前前後後細節

 

    B. 何謂歷史記載

   

     指所記載的歷史.一個歷史家試著將所發生的歷史事實,描述記載下來.但歷史記載永遠無法完全,它受到下列諸般的限制.

 

1.  有關歷史本身的證具不完全如耶穌的童年時期,使徒行傳其他使徒的資料

 

2.  記載同一事件有出入(Bias)不同歷史學家,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與記載,或同一事件的前後關係,只是片斷地被不同作者記載,如四福音書的記載

 

3.  選擇性的記載特別是有關一件較長的歷史事件,或較繁頊的情節,歷史學家基於客觀的和主觀的因素,選擇性的記載其中的片斷,如聖經中很多這類的記載

 

    C. 歷史記載的根據

 

       一個歷史學家,記載歷史的根據有二來源

 

1.   主要來源此來源供給所要記載的事件,人物,期限,地方的原始證據,如一人自己的傳記,而別人對此人之記述,則屬第二來源

 

2.   次要來源如聖經本身是主要資料,神學則是次要來源;宗教改革的口號:Ad Fontes(拉丁文,意為歸回本源)即歸回第一手資料→聖經

 

    D. 對於歷史的不同觀點

 

1.   迴圈式的觀點此觀點支持歷史是重複性,周而復始

 

2.   猶太教/基督教的觀點此觀點支援歷史是朝一個終極目標前進,上帝是整個過程的主導者;這是聖經的啟示.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上帝之城亦強調此觀點

 

3.   漸近的觀點此觀點亦支持歷史是朝一過程進展,但人是主導者.這是啟蒙運動(@1700AD)的產物

 

4.   歷史相對論(Historicism)此觀點主張,歷史是有關不同文化成長的事蹟,彼此可以毫無相關,各自發展,無所謂對與錯. 此主張已漸成為主流思想,從神學觀點來看,此思想已造成一股潮流稱為後自由派思想,亦即無所謂超越各種文化的客觀、絕對真理

 

5.   馬克斯主義此主義主張,上帝與歷史無關,不屬歷史之任何部分.歷史是朝某目標前進,而這背後推動的力量是基於人之共同需要,所以為了滿足此基本需要,人人站在平等地位上,齊心努力、勞動,朝向一烏托邦、共產、人人平等的大同社會邁進.雖然此主義主張個人站在平等地位上(無產階級)來工作,但卻是在一個黨(共產主義)之下來進行的.所以此主義不僅說,個人努力是為了滿足個人需要,同時亦是為了效忠黨和政府.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歷史的意義

 

歷史是人記憶中的過去。

 

一 科技性的歷史

 

追求客觀的歷史重現,解答「何人?何事?何處?何時?如何?」等問題。

 

二 哲學性的歷史

 

以科技性歷史為基礎,對歷史資料加以詮釋,以解答歷史之「為何?」,以及較長時間的「如何?」之問題。

 

三 神學性的歷史

 

哲學性歷史的一種。以基督為歷史詮釋之鑰。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教會歷史的幾種分類


    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把歷史分成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加容易掌握教會發展過程的概念。對於教會史一般有以下幾種分法。

(一)三分法──將教會的二千年歷史分為三個時期:

    1、古代教會      30-590A.D.
    2
、中世紀教會    590-1517 A.D.
    3
、近世紀教會    1517-現在

    在古代中,基督教會開始創立,並且它的影響力已經擴張到了文明世界的各部分。希羅文化曾盛極一時。後因蠻族入侵而滅沒於當時的狂流之中。這些蠻族於 476A.D.即世界史初期終結之時──傾覆了西羅馬帝國。在教會歷史中卻以590A.D.大貴格利就職教皇為中世紀的分水嶺。大貴格利所處的時代乃劃分新制度與舊制度的時代。他是末一個羅馬主教和第一個中世紀教皇。

    中世紀之所以得名,乃是因為它的年代上的地位介於古代與近代之間。它乃是希羅文化與條頓拉丁文化之間的一個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決定了西方的將來。在中世紀的初期內,因有蠻族侵入帶來了破壞,所以這時期常被稱為黑暗時期。然而因基督教、希臘、羅馬和條頓,這幾種因素之混合,卻漸漸產生了一種新文化,這種新文化乃是在舊文化毀滅之後慢慢興起的。這種新的條頓拉丁文化,曾經過數世紀之久,才達到成熟之期。拉丁精神在文藝復興之際已達到成熟的境界,而條頓精神則於改教運動中自覺其已達成熟之境而得到解放。

    正當西方文化達到了成熟之境的時候,新大陸被發現了。在路德釘95條綱領於威登堡教堂大門之前25年,哥倫布(Columbus)到了美洲。從1840年以後,外國人民之移居美國比條頓民族進入舊羅馬帝國之運動還要快。故此把近世紀教會史分為兩大部分是很自然的:第一為舊大陸的教會,第二為新大陸的教會。


(二)四分法──將教會的2000年歷史分為四個時期:

    1、早期教會(初期教會)    30-590A.D.  
    2
、中古時期    590-1517A.D.
    3
、改教時期(復原時期)    1517-1648A.D.
    4
、近代時期(現代教會)    1648-

    1517 年,馬丁路德公佈了“95綱領,正式開始宗教改革(又稱信仰復原)。宗教改革是一場大運動,大約維持了一百年,到了1618年有了一個初步的定論﹔可是接著發生了三十年戰爭,而且這場戰爭是與宗教改革有關的。所以宗教改革時期就定在這個三十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即1648年。

    1648年以後,歷史一般認為人類進入了現代的時期。所以教會的第四個時期,稱之為近代時期的教會。


(三)七分法
   
 根據啟示錄的七教會連同主耶穌教導的天國的七大比喻將教會史分為七個時期。
    教會的時期(公元)    對應的七教會(啟2-3章)    對應的七比喻(13)
   
使徒時期(33/100    以弗所教會──以弗所:可愛、放鬆之意    撒種的比喻
   
逼迫時期(100/312    士每拿教會──士每拿:” 之意    稗子的比喻
   
國教時期(312/590    別迦摩教會──別迦摩:成婚,高樓之意    芥菜種的比喻
   
教皇時期(590/1517    推雅推喇教會──推雅推喇:女子” 之意    面酵的比喻
   
復原時期(1517/1648    撒狄教會──撒狄:重新、恢復或寶石” 之意    寶貝的比喻
   
復興時期(1648/-    非拉鐵非教會──非拉鐵非:弟兄相愛” 之意    珠子的比喻
   
多元化時期(1910/-    老底嘉教會──老底嘉:民主” 之意    撒網的比喻
   
 七分法中,前面的時間分法其歷史性與四分法中提到的一致。關於第七個時期的開始時間,在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分法,本講義之所以將1910年作為多元化時期的開始,是在於這一年舉行了著名的聯合會議,並由此開始了全球教會的聯合之路,之後的聯合大部分成了以新派神學為主流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