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國教時期教會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國教時期教會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尼西亞會議

 

  三百年來,最令教會困惑的問題是:到底聖子基督是否和聖父完全一樣,具有神性?為這問題爭辯得最激烈的兩位領袖是亞歷山大教會的兩位長老,亞流(Arius)和亞他那修(Athanasius)。 

  在激烈爭辯最高潮時,亞他那修不過是個年輕人,而亞流已是個愛主、敬虔、生活嚴謹、又有口才的長者。 

  由於異教信仰是多神的,亞流擔心如果聖子與聖父同樣有完全的神性,那就變成了兩位神,基督教信仰就會墮入異教信仰的錯謬裡;因此,他教導信徒聖子基督雖然像神,但他並不全然是神,基督乃是被造者中的首先與最高者,他不是永恆的,他與聖父並不同質。相反地,亞他那修強調聖子與聖父同質,他就是神。

   這項有關基督位格的爭辯極其重要,因為它牽涉到人類救恩的問題。基督的工作和他的位格有不可分的關係,天使曾宣告基督的工作說:「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

  基督救贖的價值全賴基督本身的位格。世人處於完全無助、無法自救的情況下,唯有神能施行拯救,如果基督不是神,基督就不能成為人類的救主。亞他那修深切體會這一點,他說:「我知道耶穌基督是我的救贖主,他決不能次於神。」

   亞流派的教訓造成教會長期而痛苦的爭辯,最後是 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出面召集大公會議,解決這項爭論。會議定於公元325年在尼西亞舉行,(尼西亞在小亞 細亞,位居博斯普魯士海峽邊,離君士坦丁堡約四十五哩的一個小城。)

  有三百多位主教出席,他們在皇宮輝煌壯麗的大廳中聚會,好些主教帶著逼迫期間受過酷刑的傷痕前來參加。

   尼西亞會議的結果是:亞流的看法被判為異端,基督位格的教義行諸文字,成為全體教會信仰的根據。這項聲明再經後來多次開會,用心修改,成為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教會經過了六、七十年的掙扎,才完全接納了這會議的決定。

   尼西亞信經是第一個寫成文字的信經。在其中,教會承認:「耶穌基督,聖而神者,為父所生,並非被造,與父同質。」

   如此,教會宣告了信仰最基本的信條: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從尼西亞會議以後到今天,它一直成為希臘正教、羅馬天主教及復原教的基本信仰。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封建制度

 

      查理曼死後,由他的兒子和三個孫兒繼位治國,但腐敗早已發生,國勢也就衰落了。查理的嫡系加羅溫朝(Carlovingian Line)在第九世紀末葉時,便已瓦解。強盛的中央政府既不存,野蠻的斯干地那維亞人趁虛入侵,當時的歐陸流傳著一句禱告文:「主啊,救我們脫離斯干地那維亞人!」

      歐洲再度進入混亂的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封建制度。這是一種簡單而自然的過程。由於蠻族的入侵,不再有大城市存在,大多數人都住在鄉間,土地就是財富,所謂封建制度,是根據土地擁有權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獨特管理系統。

      繼承查理曼的諸王,很快就發現自己無能保衛國家免於蠻族之侵襲。為安全起見,國王就把國土分給他手下諸侯,條件是:在需要時,提供國王軍事援助。而這些新興的封建王侯,也依同法再把他們所得的土地分給下面的貴族們,貴族又把土地再分給更低的佃戶,依此類推。

      一些虔誠的基督徒,往往會把土地捐給教會或修道院。於是主教、大主教及修道院院長漸漸成為地主。這樣,他們也進入了封建制度。最後,全歐每一個人都在封建系統之中。而皇帝視教皇如同諸侯,為後來教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在這樣的制度下,最低下的一個階級,稱為農奴。這些人,不論男女,都是奴隸,地位有如物件或動產那樣,是不能離開土地的。地位在農奴之上的,是那些已脫離奴籍的人,雖不再是奴隸,卻也沒有甚麼權利和多大的自由。全權管制農奴與脫奴籍之民的,稱為小地主,轄地大小不定,全視君主給他們怎樣的恩惠而定。重要一點的小地主,是君主的顧問官,同時也是地方上的紳士,有排難解紛及推廣公益之責。在敵軍壓境時,所有這些臣民都要拿起武器,去保衛君主的權益。

      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結果是造成「地方分治」的局面。全歐洲沒有一國有強大的中央政府,而是分成許多被貴族統治的公國、侯國,這些貴族在他的領土內,就是一個國王。結果,真正的皇帝實力薄弱,只不過是許多貴族中為首的一位而已。若幾個貴族聯合起來,就往往比皇帝還強。

      立於封建制度最頂端的,是不作任何人的家臣,只作領主(lord)的人;而最底層的是純為家臣,沒有領主身份的人;在這中間的都有領主與家臣雙重身份,對居其下者為領主,對在其上者為家臣。領主必須保護家臣,家臣必須提供服務,尤其是要為領主作地方上的豪傑,把自己和他們可能控制的力量,組織起來,成立小軍隊和小王國,其大小全視其力量如何,或只有一城,或兼有若干領土。每一個小王國,都是一個完全的君主國,要國內所有百姓,都向國君宣誓效忠的。

      驟眼看去,封建制度也許會大大損害到羅馬天主教的權利。其中一些小君主對於教皇的各種矯飾,也許懷著敵視的態度。事實上,緊貼封建制度而來的一個結果,確是教皇聲威的降落。在這許多小王國中,主教就是小地主,他們被迫去宣誓向俗世君主效忠。他們俗務紛繁,也就無暇去顧及宗教了。

      不過,從長遠方面看去,教皇制度並沒有受到封建制度的嚴重傷害。有的時候,主教們也會成為小王國中的君主,而臣民們也會從國君那裏領得許多土地。結果,這些 土地,有許多反落在羅馬教會手中。此外,一般人對俗世政權發生了反感,而那些有權勢的主教們,因為他們待人以慈的作風,與一些作威作福的俗世君王不同,結果,一般的老百姓,自然要熱愛並盡忠於宗教方面的領導。

2022年9月12日 星期一

保羅派

 

      在第七至第十世紀,有一股新興的屬靈運動,在米所波大尼(Mesopotamia)一帶頗為活躍。那些基督徒除了「基督人」(Christians)和「弟兄們」(Brethren)以外,不喜歡有任何其他的稱謂。他們堅決地反對崇拜偶像、聖物,以及羅馬天主教的一些錯誤禮儀,人們稱他們為「保羅派」(Paulicians)。羅馬天主教為了打擊這些叛徒,就醜化抹黑他們,說他們是「二元論」的異端論者(即相信有一善良之神和一邪惡之神),並指控他們就是摩尼派。

      保羅派的信徒不承認有一個中央的權威可以管轄分散在各地的聚會。地方教會只應以上帝為他們的元首。他們認為可以有一些上帝的工人如同使徒保羅,到處走動幫助建立各地教會。當時他們並沒有一套公認的教條,因為各個聚會藉著不同的人的服事都有它獨特強調的部份。他們並不以教條來強求合一。他們屬靈的合一乃是建立在他們在基督裏所有的生命為基礎,這個生命能在每天日常生活中見證出來。他們極度地強調聖經的權威,尊重上帝的話語,作為他們屬靈成長的根基和指南。

      當時有一本用亞美尼亞文寫的書,名叫「真理之鑰」,把保羅派的基本信仰和行為記錄下來。書中特別強調兩件事:第一是讀經和禱告,第二是合乎上帝的話的聖潔生活。該書也反對給嬰兒施洗,但是主張教會應該為信徒的孩子禱告;長老們應該鼓勵父母養育並教導下一代,使他們能夠敬虔、認識主以及主的話。洗禮只應該對那些願意見證他們悔改和信心的人施行。他們不僅對要接受洗禮的人有著聖潔的要求,對施洗的人也是相當嚴謹。在設立長老的記載中,作者強調聖經中所提到的各樣 條件必須符合,一個願意做長老的人,必須有勇氣承擔長老職份所帶來的危機,並且準備為主受苦。

      保羅派吸引了那些熱愛基督的人。在他們的中間,我們能看到早期教會單純而又聖潔的生活。那些傳講上帝話語的人,都是謙卑而又有像使徒一般靈性的人,為了傳講上帝的話,他們把生命傾倒,寧死也不否認他們的主。後來,拜占庭帝國把這些勇敢虔誠的信徒驅趕到山上去,以致他們與世隔絕。到第十世紀左右,在保加利亞定居下來的保羅派信徒,漸漸地融入波各米勒派(Bogomiles)中,從此保羅派便消失無蹤了。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第四及五世紀的組織、崇拜及聖曆的發展

 

I.崇拜及教會生活的改變


A.皇室捐資建宏偉的禮拜堂:為因應日益湧進教會的群眾及表達對信仰的禮遇,康士坦丁出資在各地建造教堂。他的母親也特別在耶路撒冷及聖地建造教堂,教堂大都仿效當時政府機構的雄偉的大會堂建築。

 

B.華麗的禮拜儀式的產生:

除紛紛設立大教堂外禮拜儀式,也有大幅度的改變,莊嚴隆重的禮拜儀式,深受宮廷朝見皇帝的莊嚴繁複的程序及華麗的佈置所影響。

 

C.不同禮拜儀式的發展

 不同禮拜儀式在帝國不同的地區,隨著不同教會歷史的禮拜傳統發展,在東方有 St.Chrysostom儀式, St. Basi儀式, St.James儀式;西方有Roman儀式, Gallican儀式。

 

II.聖曆的發展

 

A.早期的聖曆:

 

前三世紀基督教會已有基本的聖曆架構,來紀念耶穌復活及受難及降生。

 

B.第四及五世紀聖曆的發展:

 

康士坦丁的母親在聖地廣設教堂,並設立隆重的崇拜儀式,按照基督在聖地的生活事蹟,漸漸成為以耶穌生平大事為節日的聖曆。信徒往聖地的朝聖,將在聖地所經歷的聖曆帶回各地的教會,對聖曆的廣泛使用影響很深。

 

C.聖徒紀念節日對聖曆發展的影響:

 

早期的殉道士聖墓禮拜及昔日異教徒的將英雄敬拜帶入教會的影響,對聖曆的內涵產生影響。

 

III. 第四及五世紀的教會組織的發展

 

A.城市的教會的主教

 

1.  西方的城市的教會組織發展與東方不同:主教人數不多,只有大城市有主教及襄助主教的低階牧職。

 

2.  羅馬主教以下低階的職位發展如下:長老、司祭、副助祭、宣讀員、驅魔者等他們的昇等都有嚴格規定。

 

3.主教的責任:講道、洗禮、聖餐、財物管理。

 

B.鄉村教會的主教

 

1.西方教會在第四世紀才開始在鄉村發展。

 

2.鄉村教會之教牧由城市教會來管理監督。

 

3.鄉下教會也有地主自設的教會:地主在經費上支持並控制教牧的任用權。

 

4.教會最高的權力機構為主教會議,通常為省的主教會議。後來康是坦丁後大公會議成為最高機構。

 

 C.羅馬主教的優越地位

 

因素:

 

1.羅馬城的優越地位。

 

2.康士坦丁對羅馬教會的優惠待遇。

 

3.羅馬主教認為其地位的優越是根據主對彼得的宣告。並在四至六世紀的幾位教宗的努力下所促成。特別在利奧一世(處理蠻族入侵及迦克敦爭議的危機)、格拉修一世(從教會法的理論)、貴格利(管理羅馬城及處理倫巴人入侵的危機)。

 

 

皇帝與教義的爭論

 

-基督教成為合法的宗教後皇室積極參與教會內部的爭端。首先是多那徒主義的抗議運動,接著是325AD的尼西亞大公會議 ; 381的君士坦丁堡大會; 431的 以弗所大會; 451的加克墩大會及以後的大公會議都由皇帝之名召開來解決教會的教義或紀律的爭端。

 

-皇室對教義一無所知,只求爭議能和平落幕,以保帝國社會及政治次序的安定為考量。康士坦丁及以後的繼位者常採取異端派的立場,不少正統的領袖因而被迫流放。

 

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亞流主義的歷史

 

亞流與猶太依便尼主義和希臘的嗣子論一樣,為了尊崇神格的獨一性,貶低甚至否認了基督的神性。又因亞流和他的跟從者擅於引用聖經來證明他們的理論,使得亞流主義的影響力,遠甚其他二者。教父學學者凱利(J. N. D. Kelly),將亞流主義的論點,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第一,『道』(Logos)不是在已過的永遠自存的,而是一受造物,是在時間以前由上帝所創造的。換句話說,縱然道是上帝創造一切的憑藉(God’s agent),但祂並非永遠的,亦非像上帝一樣的完全。亞流認為基督是受造者,是一全然完美、比一切造物都高的受造物,只是比上帝低,不是那獨一的上帝。亞流不同意當時有些教父所說,子的『生』(Begotten)乃是父的流出。他認為『流出』這字將神性物質化,是不合乎上帝屬天、與物質迥異的本質。亞流堅持說,父可以沒有子而單獨存在。因此他將聖經中所題到關於子的『生』,都解釋為『造』,大膽的以歌羅西一章十五節,證明基督是受造之物中第一位『受造』者。

第二,亞流認為『道』既是受造的,就必有一起始之時,他的格言是:『祂曾有一度並不存在』(There was a time when He was not.)24。他認為子的永存是不容許的,因為那會破壞了上帝的獨一與絕對性。

第三,基督既未與父合一(communion),也無法直接認識父。祂只是一個單純的受造物,因著有分於父的道和智慧而被賦與『道』的頭銜和稱謂。亞流認為,基督是被生(造)出來的,因此即使祂超越所有的受造之物,並且是永遠向上帝忠實,又是上帝創造工作的憑藉,卻仍只是一個能被稱為『道』的受造之物。

亞流的理論基本的前題,就是肯定上帝是絕對獨一的,惟有祂是超越的,因此祂的存在及位格是絕對無法共有的。既然上帝的存在和本質(是獨特、超越的,如果其他的存在也有分於上帝的本質,就會造成上帝的雙重性。在他的心目當中,只有父神才是上帝。所以要解除這個矛盾,亞流就推斷說『道』與『子』都是被造的。亞流對基督是受造者有這麼一段定義,他說:『如果兒子是真兒子的話,那麼父親必然是在兒子之前存在,因此兒子有一段時間是不存在的;所以祂是被創造的或是被造的。』亞流推斷基督成為上帝,乃是父神的意願使然,在本質上並非如此;基督之所以成為子神,乃是上帝給祂的尊榮。他甚至更大膽的推論,基督有可能會犯罪。從這一段的論述,我們就可以理解亞流嚴重的異端性。因為他過於強調上帝的絕對性與排他性,根本不信三一上帝的啟示。所以他否定基督的身位,否認基督非受造的神格,說基督在本質及存在上次於父。亞流的辯論期望維護父神神格的獨一性,至終就導致將基督貶低為次神(demi-god)的學說。這也是日後『耶和華見證人』所犯相同的錯誤。

亞流強調:『上帝是惟一自有的、永恆的、無始的、真實的、不朽的、智慧的、善良的、惟一的主宰、惟一的審判萬有者』,這是上帝所擁有的特性,不可與其他之物所共有。他認為:『上帝不一直就是父,曾有一時,上帝是只有祂自己單獨存在,在那時,祂還不能算是父,乃是在這之後的某一特定時間,祂才成為父。所以子也不是一直存在的。曾有一時,祂(子)是不存在的。在子尚未被造出之前,祂是不存在的。祂的存在有一個特定的開始。』27亞流列出了聖經中許多處的經文,來證明自己的論點,如:箴言八章二十二節,『有(另譯,創造)了我』;行傳二章三十六節,『上帝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羅馬八章二十九節,『使祂…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歌羅西一章十五節,『是一切受造之物的首生者』(原文直譯);希伯來三章二節,『祂為那設立祂的盡忠』;以及約翰十四章二十八節,『父是比我大的』等等。他引用歌羅西一章十五節來說明子是完美的受造,與其他造物不同。將子解釋為與父有別、非永恆的受造之物,否認了基督的神格。若是基督不是創造的上帝,不是與父同質同等,那麼歌羅西一章十六節『萬有…都是在祂裏面造的;萬有都是藉著祂並為著祂造的』便不能存在。一切的造物也就沒有主觀存在的憑藉,萬有也無法因基督而得到維繫。如果基督只是一個人而不是上帝,那麼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最多只是如其他許多的先知殉道,而沒有永遠救贖的功效。

綜觀亞流派錯謬,可歸納為下列四點:第一,否認基督的神性。聖經明言『道就是上帝』(約一1),亞流派強調『道』不是自有的上帝,認定基督的神性不完備,不可與上帝相比,實在是極大的錯謬。第二,聖經說,基督是從太初就有的上帝(約一1),是自有的,無始的。亞流派卻不相信基督是永遠的,並且主張祂曾經一度不存在,在復活升天後才變成『次神』,實為極錯謬的解釋。第三,聖經並未說基督是在萬世之前『被造』,然而亞流卻根據歌羅西一章十五節,『基督是一切受造之物的首生者』(原文),以及啟示錄三章十四節,基督是『上帝受造之物的元首』(原文),斷言基督是『被造』於萬世之先。第四,亞流派主張子可能會改變甚至犯罪。儘管他們在正式教條中修正了此一論點,聲稱子的本質在原則上可能犯罪,但因著上帝的保守和子的意志堅定、持守美德,而賦予祂不犯罪的恩典,這與聖經的啟示相去太遠,根本就是異端。

在教會歷史上,亞流思想總是以不同的形態一再出現。例如,十六世紀出現的蘇西尼主義(Socinianism),十九世紀的摩門教(Mormons)、耶和華見證人會、以及極端的獨一神格靈恩派(Oneness Pentecostalism)等。這些團體的教義多少帶有亞流異端的色彩和特色,其錯謬的共通點在於,對聖經的啟示,缺乏全面、完整的領會與接受,因著忽略或漠視聖經中所題有關基督神性之啟示,在企圖將神聖三一神格的奧祕以人的思維來合理化,而成為信仰上的異端。

 

 

亞流與亞流主義

 

亞流(Arius, c250-336)是亞歷山太教會的長老。318年主教亞歷山大(Alexander, d. 328)因亞流犯無法挽回的錯,亞流與支持者被逐出教會。優西比烏是早期著名的宗主教支持亞流(Eusebius of Nicomedia,d. c342不同於教會史家撒迦利亞的優西比烏,但後來教會史家在尼西亞會議後也同情亞流),亞流派的爭辯展開。 

亞流派根據8:22:「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耶穌說:「因為父是比我大的(14:28)。」,認為耶穌次於天父認為只有聖父,乃是在無始之初即已存在,聖子、聖靈乃上帝在創世以前所造;耶穌基督次于上帝,賦有創世的權能而被稱為上帝。亞流派反對教會佔有大量財富。

 

亞流主要教義:

1.     基督是上帝首先的被造物,卻又是萬物的造物主。

2.     耶穌是受造的。

3.     聖靈為聖子所造。

4.     耶穌不是敬拜的對象。

5.     拯救是因為耶穌基督成為順服的榜樣,被上帝接納為兒子,如果我們效法耶穌基督順服,也可被上帝接納為兒女。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教會歷劫而存

 

    1.初期教會增長綜覽

 

    教會歷史是一條漫長的路,前後將近二千年;到目前為止,我們已走了五百年的路,在這其間一共轉了三個大彎,第一個彎是轉在教會這支上帝的軍隊被逐出耶路撒冷,進軍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敘利亞的安提阿。第二個彎轉在基督精兵在保羅的領導下入侵整個羅馬帝國的異教世界。第三個彎轉在這支軍隊經過三百年血戰後,於西元313年因米蘭詔諭而獲得的全面勝利。

 

    我們隨著這支得勝軍前進,從耶路撒冷到西班牙,從地中海東岸到地中海西端,其間包括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細亞、波斯、馬其頓、希臘、義大利、高盧、埃及和北非。我們也抵達了許多城市,包括耶路撒冷、撒瑪利亞、該撒利亞、安提阿、士每拿、尼西亞、迦克墩、君士坦丁堡、羅馬、米蘭、塔迦斯特和希坡。我們到過博學者鑽研的地方,也到過沙漠中的洞穴、修道士的斗室、地牢、競技場、塋窟、教會和皇宮。我們目睹了許多偉大的情景,也認識了許多知名的人物。

 

   2.羅馬——帝國的中心

 

    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幾乎同時出現在歷史中,如今教會繼續存在,而帝國的西方卻面臨淪亡之危。西羅馬的滅亡對教會歷史有很大的影響,這是教會歷史的另一個彎。

 

    羅馬城的勢力早已伸張到整個義大利、西西里、北非及西班牙。羅馬軍團也向東征服了希臘、小亞細亞、巴勒斯坦及埃及,後來又征服了高盧(今日的法國)、今日的比利時、荷蘭及不列顛等地。因此,羅馬帝國的疆域南邊是以撒哈拉沙漠為界,西邊是大西洋,北邊是萊茵河與多瑙河,東邊是幼發拉底河。

 

    由於西界大西洋,南界撒哈拉沙漠,因此羅馬帝國對於西邊及南邊不必擔憂;而幼發拉底河以東的巴西亞人及波斯人則經常騷擾邊境,羅馬帝國必須時常加以防備;至於北界,那又是另一個不同的故事。

 

   3.日爾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

 

   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住著日爾曼部落,更北則是蒙古種匈奴人。匈奴人常逼迫日爾曼各部落。

 

    日爾曼人已是蠻族,但匈奴人更加野蠻,是一群面目可憎、秉性兇悍的騎兵。日爾曼人中的西哥德人,因怕匈奴人而於西元376年越過多瑙河入侵羅馬帝國。過不久,東哥德人也加入了陣營。羅馬皇帝華倫斯於西元378年在亞得良堡(Adrian- ople)與他們交戰,結果全軍覆沒,華倫斯被殺;他的繼承人狄奧多西是位能幹的政治家兼軍事家,終於制服了入侵的哥德人,此後蠻族才離開羅馬帝國東部,使羅馬帝國可以在東方(或稱拜占庭)繼續存留,直到中世紀結束。

 

    哥德人在東部打了敗仗,就聯合其他日爾曼部族攻打帝國的西方。雖然這時西羅馬帝國正趨衰亡,卻仍具威力,蠻族先後花了一百年才將西羅馬征服——西哥德人于西元376年越過多瑙河,而西羅馬亡於西元476年。

 

    西羅馬帝國在痛苦與混亂中渡過最後一百年,就在這黑暗時期中,偉大的教會領袖安波羅修、耶柔米、奥古斯丁等人均在世。

 

    蠻族所經之地都留下血腥的痕跡。婦女、主教、祭司均遭侮辱及殘殺,教堂被毀,祭壇被汙,殉道遺物慘遭翻掘,修道寺院廢棄荒涼,河川血染,萬眾被擄,羅馬世界快步沖向滅亡。

 

    4.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元410年,西哥德人在阿拉利(Alaric)領導下掠奪羅馬城,六天六夜之久,蠻族掃蕩羅馬城,街道立時成為血河,皇帝的宮室、貴族的住宅、高級家俱、貴重器皿、珠寶、絲綢、掛飾、珍藏,均遭洗劫;這個搶奪了全世界的大城,如今自己也被搶奪。

 

    當可怕的災禍臨到這「大淫婦」時,基督徒和異教徒都受到震憾。

 

    當時,耶柔米正在伯利恒的洞穴中寫他的「以西結書注釋」,聽到這消息時,滿心痛苦,驚愕不能自製,他深信「敵基督」近了,他寫著說:「全世界正沖向毀滅,帝國首府,榮耀之城,慘被巨人吞滅,神聖教會淪為灰燼,上帝的聖徒被捉拿、苦待、殺戮。」

 

    因恐怖過度,耶柔米甚至無法工作,在他的以西結書注釋導言中,他說:「誰能相信立在得勝基石上的羅馬城竟會毀滅,而她這個國度之母,竟成墳墓?」

 

    羅馬的異教徒一向認為羅馬的偉大是由於他們所信的許多神明所造成的,他們怪責基督徒離棄這些神明,以致災禍臨到羅馬。奥古斯丁在震驚之中,寫下他最偉大的書:「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以回應異教徒的控訴,此書成為基督教最精彩的一本護教書。

 

    汪達爾人侵佔了西班牙和北非後,於西元455年越過地中海,來到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城的蠻族。

 

    在這同時,匈奴人在長時間壓迫日爾曼部族後,終於在迦隆之戰(Battle  of  Chalons)遭到敗績,他們的領袖阿提拉(Attila)轉而進攻羅馬城,教皇利奧一世(Leo I)出面求情,總算保全了羅馬城。

 

    最後蠻族戰勝了羅馬帝國的西部各省,包括義大利、北非、西班牙、高盧、荷蘭和不列顛。

 

    西羅馬帝國雖亡,基督教會卻仍屹立,許多蠻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並且尊敬羅馬主教,當羅馬皇帝不能保全羅馬城時,羅馬主教卻救了她,以至教會地位因主教的成功而得以堅固。

 

    當戰火及濃煙逐漸消弭、平息,基督教會堅立在羅馬廢墟中,預備向這些蠻族傳講基督。

 

    5.人口的分佈

 

    蠻族的入侵、西羅馬的亡國,結束了初期教會史,邁進中世紀時代,這時代繼續了將近一千年之久,直到西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倫亡之時。

 

    要清楚瞭解這時期教會歷史,必須先清楚這時期各族分佈的情形。

 

    羅馬帝國東部是未被征服的地方,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與埃及,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帝國之中只有少數異教徒,皇帝及大部份百姓至少在名義上是基督徒。他們在文化及藝術方面非常進步,希臘人在未信主以前已經寫了很多書,信主以後,他們又著了不少偉大的書,這些文化寶藏,於中世紀時代,一直被保存在東羅馬帝國,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

 

    西羅馬各省的人口分佈情形如下:

 

    義大利省原為許多部落盤據之地,自從羅馬帝國征服義大利後,這些部落居民都成為羅馬公民,他們學習羅馬的文字拉丁文,而且大部份人接受了基督教。蠻族入侵義大利後,東哥德人定居在義大利省,並與當地百姓同住。事實上,由於多年前烏斐拉(Ulfilas)的宣教工作,東、西哥德人于入侵羅馬帝國前已經接受基督教信仰,烏斐拉後來被立為主教,他將大部份聖經譯成哥德文。

 

    高盧南部及西班牙北部的一半,則被西哥德人佔據,他們也接受了基督教。

    除了東、西哥德人,尚有其他日爾曼部族參與入侵羅馬的行動。布根地人(Burgundians)住在高盧東邊,汪達爾人(Van-dals)住在西班牙南部及非洲北部,這兩族人都是基督徒,但他們與哥德人,屬亞流派(Arian)的信仰。

 

    高盧北邊及不列顛地區的情形,就完全不同:法蘭克人(Franks)住在高盧北部、比利時與荷蘭南部,弗立斯蘭人(Fri- sians)住在荷蘭西北,撒克遜人(Saxons)在荷蘭東部,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則征服了不列顛,這些民族均為異教徒。

 

      此外,尚有一些民族住在羅馬帝國版圖以外的地區:塞爾特人(Celts)住在愛爾蘭,斯干地那維亞人(Scandinavians)分佈在今天的丹麥、挪威和瑞典;許多日爾曼族住在萊茵河東;更東邊至蘇俄一帶也有一些部族。這數百萬分散在廣大地區的種族,全部是異教信徒。

 

    6.教會面對雙重使命

 

    中世紀一開始,教會的狀況便與初期教會很不相同;教會所面對的情況也與早年截然不同。

 

    初期教會雖然弱小,但保羅和其他宣教士所宣教的物件是有高等文明的羅馬帝國百姓,而且,在羅馬政府的管理下,國家穩定,百姓安全,又有公路網便於旅行。

 

    到了這個時期,教會雖然有許多腐敗現象,但在主教的領導下,教會有強大的組織及健全的教義。只是教會失去了羅馬政府的保護,而歷經蠻族的統治。有些王朝,如高盧的法蘭克人,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是異教徒;住在羅馬原疆界之外的各族也是異教信仰,他們所住的地方,大都未經開發,沒有道路;這些部族都是野蠻、無知、未受教育、沒有文化的人。

 

    因此教會站在中世紀的門檻前,面對這樣一個野蠻的異教世界,必須肩負雙重使命:一方面把福音介紹給他們,一方面要教育這些人,

 

    這項使命的達成,雖然未臻完善,但在接下來的一千年中,的確創下了輝煌的成績。在蠻族入侵後五百年,即西元1000年左右,歐洲的新興國家都成了基督教國家。再過五百年,即西元1500年左右,這些新興國家在繼承了中世紀文化之後,各自發展出獨特的文化。

 

    7.古文明得以保存

 

    這些蠻族雖然無知,但並不笨拙。笨拙者無藥可救,無知則可因教育而改善,何況他們也並非全然無知。事實上,他們仍知道的事情不少。他們有自己的宗教及神話;也有法律和管理制度;他們知道如何謀生;戰術足以取勝羅馬;他們會歌唱、編故事;只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讀與寫,他們的無知是書本方面的無知。

 

    蠻族入侵羅馬帝國時,毀了許多書籍,但沒有全毀;雖然成千百姓被殺害,但殘存的人中,有許多受過教育的,其中有些人開始寫書,把古代的知識流傳給中世紀。

 

      這是當時修道士最大的貢獻。那時沒有印刷術,所有的書都是手抄的,這些修道士受過高等教育,能讀,能寫,藉著在斗室中不斷地抄寫,他們不但保存了經卷,更為文化留下了無價之寶。在一千年黑暗時代中,修道士們堅忍、勤奮、持久地抄寫經卷,維持了書本的供應,藉此可以教育新興的國家。

 

    8.法蘭克人歸信基督

 

    法蘭克人在國王克洛維(Clovis)的領導下,擴張勢力至全高盧省,從此高盧被稱為法國。法蘭克人是蠻族入侵羅馬後,第一個歸信基督的日爾曼部族。國王克洛維的信主經過與君士坦丁皇帝非常相似:在一次激烈戰爭中,他看到十架顯在天空,他發誓如果此役得勝就做基督徒,打完勝仗後,他和三千名部屬同時於西元496年耶誕節受了洗。

 

    過去都是個人接受基督,從這時候起,只要一個國王信主,整族人都同時信主。

 

    法蘭克人所信的是根據尼西亞信經的正統基督教信仰,因此從起步開始,他們就與羅馬天主教會完全一致。其他日爾曼部落所接受的則是異端的亞流派信仰。

 

    法蘭克人接受正統信仰,對後來教會歷史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與影響,二百多年後,就彰顯出來。

 

    9、不列顛人歸信基督

 

    西羅馬亡國前,就有基督徒的羅馬士兵將福音帶到不列顛。西羅馬亡國前十幾年,一位不列顛修道士聖帕提克(StPatrick)成了「愛爾蘭的使徒」,西元461年,他去世時,教會已經堅立在那個地區,加上宣教士的努力,愛爾蘭修道院成為當時著名的教育中心。

 

    聖帕提克死後一百年,一位愛爾蘭修道士科倫巴(Colum-ba)在蘇格蘭西邊的愛俄那島創立了一間修道院,從這間修道院差出了許多宣教士,他們在蘇格蘭做了美好的工作,建立了教會,也將福音帶給了萊茵河以東的日爾曼民族中。

 

    科倫巴去世前一年,西元597年,教皇大貴格利(Pope Gregory  the  Great)差派修道士奥古斯丁及四十位修士前往英格蘭佈道。英格蘭即羅馬帝國時代的不列顛,自從被盎格魯與撒克遜人征服後,便稱為英格蘭。這兩族是強悍的異教徒,在第五世紀征服不列顛後,他們除滅了島上所有基督教的痕跡,重新建立一個異教國家。

 

    一百年後,教皇大貴格利有一次經過羅馬的販奴市場,被一位黃發藍眼的青年所吸引,當得知年輕人是盎格魯人時,教皇說:「不是盎格魯,是天使!」(盎格魯Angles與天使Angels發音相近)從此,他決定差派宣教士往英格蘭傳道。大約經過一百年的宣教工作,終於使英格蘭成為基督教國家。

 

    10.日爾曼人與荷蘭人歸信基督

 

    英格蘭人信主後,成為偉大的宣教士,他們前往北歐大陸,在異教徒中工作。其中最偉大的一位是波尼法修(Boniface)。他首先向弗立斯蘭人傳教失敗,然後越過萊茵河,進入日爾曼人中間,帶領了不少人信主。日爾曼人所虔信的一位神明是佗爾神(Thor),當波尼法修砍下佗爾神的至聖大橡樹時,許多異教徒驚懼地等待這位雷神以閃電將他殘死,結果什麼事也沒發生,這些人就不再相信佗爾而接受了基督。波尼法修用這橡樹的木材建造了一座教堂,在當時,他被譽為「日爾曼人的使徒」。

 

    西元754年,波尼法修以七十三歲高齡回到他早期在弗立斯蘭的工廠。一天當他正為一些信徒施洗時,一批痛恨基督教的弗立斯蘭人兇殘地把他以及在場的五十三位元同道全部殺盡。

 

    另一位前往荷蘭工作的英格蘭修道士是衛利勃羅(Willibrord),從西元690739年間,他的努力,使烏特列赫城(Utrecht)成為大主教區。至今該城仍為羅馬天主教在荷蘭的總部所在地。

 

    西元1000年左右,丹麥、挪威、瑞典及蘇俄各地的福音工作都有長足的進展。

 

    11.貴格利為中世紀教會的代表

 

    當西羅馬滅亡,許多蠻族在該地立國之際,最重要的一位教皇就是大貴格利。他是第一位修道士成為教皇的人,在位十四年(西元590604年),他自稱是「上帝的眾僕之僕」,這個頭銜被後來的教皇一直沿用至今。

 

    大貴格利身具中世紀教會所有最突出的特點:他是第一個取得政治大權的教皇。雖然在法律及理論上,義大利仍屬於東羅馬帝國,但他在當地的權威大於羅馬皇帝,在屬世領袖的角色方面,他指派都市的行政首長,整軍備武,並締結和平條約。他使征服義大利北部的倫巴人不再南侵。

 

    藉著這些行動,大貴格利重新運用衰亡的羅馬帝國所放棄的大權。在往後的年日中,教會變成歐洲的政治指揮中心,沿用過去帝國的區域劃分來進行教會行政管理的單位。教會負起了教育全民、救濟貧困及伸張正義的重任。如果不是教會肩負起這個角色,在蠻族入侵的艱困時期中,歐洲必會經歷更幽黑的深谷。我們可能不同意教會的作風或行動,但卻不能忽略當時她對文化可貴的服務。

 

    大貴格利極力支持羅馬主教權位超過其他主教的說法,認為他是使徒彼得的繼承人;在海外宣道方面,他使羅馬教皇的勢力伸張到遠方;在聖樂方面,他創始了貴格利聖歌(Gregorian Chant);在神學方面,他主張:

 

1)聖餐是將基督再度獻上為祭。

 

2)已故聖徒可幫助我們。

 

3)煉獄的存在。

 

    從教會誕生到西元500年間,教會征服了有高度文化的羅馬帝國,接下來的五百年間,教會又征服了北歐野蠻的異教徒。

 

    當教會歷經這許多艱辛而龐大的爭戰時,教會本身也有了很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