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加爾文從皈依到涉足改教運動

 

1.突然的皈依

 

  當時,巴黎是大公教會保守勢力的大本營,政府與教會對改革者大肆迫害,但加爾文卻是在那裡唸書時,認同宗教改革運動,接受更正教思想。由於他自己沒有明言在甚麼時候作出這樣的轉變,學者至今仍無法達致一個公論,一般估計為15271534年。

 

  據加爾文在其《詩篇註釋》自序的自述,他的宗教信仰曾經歷一次突然的皈依(sudden conversion),從而發現教皇制度的迷信性質,並且否定大公教會的神職人員制度、對傳統的過分高舉,和對彌撒及聖禮等看法。不過,我卻相信這樣宗教思想的轉變不可能是偶然的、出自某個特殊的宗教經驗,而應是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轉化,逐漸形成的;因為加爾文是個循規蹈矩的人,信仰態度保守而執著,對新生事物是不可能一下子便接受下來的。

 

在加爾文讀書的時候,路德思想已經在各地流播,他應曾片斷地接觸路德著作;也肯定聽聞路德和慈運理在1529年召開的馬堡(Marburg)會議中,企圖協調雙方的宗教改革思想的分歧,但至終無法在聖餐問題上取得共識的故事。

 

因此,加爾文在此時期受路德思想影響,是毫無疑問的。不過,促成他思想轉變的最主要因素,還是他自行閱讀聖經,從而經歷上帝話語的大能(他多次提到聖經的這種改造生命的能力)。我相信加爾文是在沒有任何外在壓力的情況下接受更正教思想的。他大概在1534年確定更正教思想,這個突然的轉變大概只是長期的量變跳躍到質變的某個階段吧!。

 

  2.捲入改教運動。

 

  1533年,加爾文首次被捲進宗教改革運動的漩渦中。該年11月,他的一位好友確克(Nicolas Cop)被委任為大學的院長。在就職禮的講道中,確克引述宗教改革先驅伊拉斯姆對登山寶訓的解釋的若干觀點,將新宗教與舊宗教作一對照,被認為是鼓吹路德主義的思想。

 

確克低估了這篇講章所煽起的反對浪潮,他的講道觸怒了反對宗教改革的政府和教會人士; 為了逃避被逮捕的命運,他與加爾文被迫逃亡到國外。為甚麼此事會牽連到加爾文的頭上來呢?除了因著他是確克的好朋友外,有說這篇講章事實上是由他代筆的,故他逃不掉這個責任。不過,我們未必需要相信代筆這個傳奇性的說法,只須確定加爾文在此時已接納更正教的觀點,他的思想與確克不會有很大不同。既然確克因其宗教改革思想而在安危上受威脅,加爾文乃自覺必須作出信仰立場上的抉擇,並且在行動上表達這樣的抉擇。他與確克一起逃亡,並且放棄領取多年的教會資助,中斷與天主教會的關係。

 

  加爾文首先逃回家鄉,然後才輾轉在1535年前往瑞士巴塞爾(宗教改革運動風起雲湧之際,瑞士不少城市紛紛響應,巴塞爾是其中一個,此地日後成了加爾文的避難所)。由於那時加爾文已皈依及涉足改革運動,他決定不再從事人文科學的研究,轉而認真探究宗教改革的思想,特別是改教的神學理據。他開始廣泛的聖經和神學研究,並著手撰寫他的名著《基督教要義》(The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 請繼續閱讀:   加爾文生平 

加爾文思想

      加爾文神學總論  ,

      加爾文之啟示論  ,

      加爾文的上帝論  , 

      加爾文的基督論  ,

      加爾文的聖靈論  ,

      加爾文的人論  ,

      加爾文的救贖論  , 

      加爾文的教會論 ,

      加爾文的社會論  ,

     基督徒生活手冊 ,


 

 

     ** 請繼續閱讀:   加爾文  
 

加爾文生平

    加爾文 ,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生平 ,

    加爾文生於宗教改革的時代   ,

   加爾文和日內瓦 , 護教者加爾文 ,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64)    ,  

   加爾文約翰 (John Calvin)  ,  加爾文的性格 ,

   加爾文的出身與成長加爾文良好的背景與學習 ,

   加爾文從皈依到涉足改教運動 ,   加爾文捲入改教運動  , 

   約翰加爾文和日內瓦的關係  , 

   加爾文在日內瓦投身改教運動 , 加爾文在施塔斯堡的日子 ,

   加爾文重返日內瓦  ,  加爾文的宗教改革建立「上帝的國」 ,

   加爾文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 加爾文在 25 歲左右撰寫了《基督教要義》 ,

   加爾文(最初)不想成為牧師  , 加爾文悔改之過程 ,

   加爾文在沒有講道筆記的情況下講道超過 4,000 次 ,

   加爾文沒有在火刑柱上燒死邁克爾塞爾維特  ,

   1564 年 2 月 6 日 | 約翰加爾文宣講他的最後一次講道  ,

   加爾文(幾乎)工作到死   ,


     ** 請繼續閱讀:   加爾文     

加爾文的出身與成長

 

  1.生於宗教改革的時代


  加爾文在1509710日生於法國比卡地的諾安(NoyonRicardy),是宗教改革第二代的領袖。當他略為懂事時,改教運動已在歐洲風起雲湧。


  宗教改革不是某個中央統籌、有計劃部署的運動,卻是在一個思想風潮的蔓延影響下,由各地的神職人員或信徒自發興起的。路德在德國揭開了宗教改革運動的序幕後,他不少學生及追隨者,亦在各地相繼發動改教行動。因此,每個地方的宗教改革都是由一位或數位領袖帶領完成的。德國的宗教改革由馬丁路德和墨蘭頓推動,蘇黎世(Zurich)的領袖是慈運理(Huldrcich Zwingli14841531),在施塔斯堡(Strasbourg)是布塞爾(Martin Buccr14911551),在巴塞爾(Basle)是厄科蘭巴丟(JOecolampadius14821531),在日內瓦則是法惹勒(GuillaumeFarel14891565)和加爾文。

 

    這些改教者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組織上的聯繫,他們個人的神學取向,塑造了當地更正教的發展面貌。不過在同一個時代思潮下,他們的思想仍有甚多相類似的地方。正如改教運動史家杭寧罕(William Cunningham)所言,因著改教者思想上有許多雷同處,改教運動神學(Theology of the Reformation)才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去談論。

 

在當時,推動宗教改革說來也不是太複雜的事,只要作出以下基本行動便算完成任務:首先,宣佈切斷與大公教會的關係,包括拒絕讓人民向羅馬教廷繳稅:其次,自選主教,或建立一個領導宗教事務的教會議會,不再接受由羅馬教廷委任的主教; 接著便是一連串典型的改教行動,如推倒修院、充公教產、強迫教土與修士還俗(其中一種表態方法是結婚)、改革崇拜程序及儀式、容許信徒領餅及杯等。只要完成以上的行動,宗教改革便算大致竟功了。要是能將聖經翻譯為當地的語言,訂定信約,又或者建立起培育更正教傳道人的訓練基地, 那改教的成果自然更為牢固;不過對大部分地區而言,這些都是第二個階段才漸次完成的任務。除了少數由下而上所發動的較激烈的改革外,大多數宗教改革都是由地方政府推動,或至少是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進行的。惟有政府始有力量切斷當地教會與羅馬教廷的關係,拒絕由羅馬教廷委任主教,並且與支持天主教的政治勢力相抗衡。

 

2.良好的背景與學習


  加爾文出身於一個頗富裕的家庭,有頗不錯的成長環境。他的父親在教會工作,於主教手下擔任法務要職。父親一心要培育他為教士,在他十二歲那年,便利用教會的資助學額把他送到巴黎讀書。他先後在馬其學院(College de la Marche)和蒙太居學院(COllege de Montaigu)就讀,修習哲學和辯證學等人文學科,作為讀神學的預備。在此期間,加爾文讀了不少奧古斯丁和伯納多(Bernard of Claivaux10901153 )的著作,對他日後的思想有顯著的影響。不過,由於宗教改革運動對教會的負面影響,加上法律專業更易賺錢,父親改變心意,要求他不讀神學而轉攻法律;加爾文並非一個執著己見的人,對父親更是順服和敬畏有加,乃轉到奧爾良(Orlean)學院和部日(Bourges)學院念法律。由始至終,加爾文未曾進入神學教育的殿堂,沒有接受正式的神學訓練。


  1531年,加爾文的父親去世,他得以擺脫父親的期望,轉回巴黎,在霍地學院(College fortet)修讀人文學科,特別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這是他最喜愛的科目。他在1532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辛尼加論仁篇註解》(Seneca’s De Clementia)。此時期他意欲在學術界——特別是人文學的研究上——佔一席位置;所以,若非他偶然闖入了宗教改革的運動中,他可能便專心致意地成為一位學者。

 

  ** 請繼續閱讀:   加爾文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