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安瑟倫之簡介


     坎特布裡最偉大的大主教之一的安瑟倫(Anselm1033-1109),今天主要以哲學家與神學家知名。實際上安瑟倫與諾曼人征服英國大有關係。他在1060年任修士,1063年繼郎法蘭克出任諾曼底貝克修道院院長。三十年後他繼朗法蘭克出任坎特布裡大主教。他在大主教任內,以與英王魯弗斯(Rufus)和他的繼任亨利一世沖突著稱。他不只一次被放逐。任大主教時,他以改革派知名,鼓勵教會定期召開大公會議,執行聖職人員獨身的規定,並制止奴隸販賣。

        安瑟倫是早期經院哲學派神學家之一。他認為有了信仰一定能正確使用理性:我相信我才能理解。

        安瑟倫首先提出本體論証,証明上帝的存在。他從最完美的存在開始,來証明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不能想像出有任何事物可以大過他的那個存在。然則除了存在本身,無物可以想像大過那事物的那事物必然是最大的。因此真正存在的事物顯然低過這最偉大的事物。

        安瑟倫本人曾用幾種不同的形式說明他的論點,就是在今天它也是哲學家之間熱烈討論的題目。但是多數思想家都同意他的論點有點像文字遊戲。因為他的論點處理存在,好像存在是事物或有或無的一種性質。事物或存在或不存在,唯一獲知的方法是取得某種可以觸知的証據。

        安瑟倫在神學上最偉大的著作是《上帝何故成為人》(Cur Deus Homo)。安瑟倫的回答是,原罪所欠上帝的債不是人自身能夠償還的。但是基督之死的意義實在重大,使上帝受了傷害的榮耀得到滿足,贏到賞賜。因之天父使人類藉基督的功勞得到救恩。安瑟儉的著作幫助我們瞭解贖罪。但是他是用他那個時代的思想方法表達出來的。新約說主耶穌為我們而死﹔安瑟倫試圖用中世紀的功勞與報償的觀念作解釋。

安瑟倫之生平簡述


    安瑟倫在公元1033年出生於一個古舊的羅馬城市柯士達(Aosta)。他出生的年代雖然不像宗教改革或工業革命等重要歷史時刻,但卻也是新舊思想交替的中世紀年代。他出生於羅馬,但對於當時盛行的律法、修辭學等不感興趣。

    有資料顯示,安氏的家人曾期望他可以成為柯士達的主教,但安氏對家鄉的歸屬感不大,與家人的關係亦不好;年少之時,曾因與父親吵架,而獨自在外飄流三年。在他的後期寫作中,他也很少提及故鄉柯士達,更沒有提及自己的家人。在他二十六歲那年,安氏結束了飄蕩流離的生活,進入修道院生活,成為一名修道士。

    在安氏的寫作中,充滿本尼迪克規章的影子,相信這與他於本尼迪克修會中的生活不無關係。此外,安氏在修院中遇見他的恩師朗法蘭克(Lanfranc),雖然後來他們倆人的意見漸趨分歧,但朗氏仍然是安氏的啟蒙師傅;安氏著作中許多寫作和辯證技巧都受著朗氏的影響。安氏安靜地在百克(Bec)的修道院中修道,亦在這段時間,安氏開始著寫不同信件和祈禱文。

    安氏的思想強調欲得真理的知識,必須先有信仰,「我不暸解我所信的,但我相信我能了解的,為此我相信除非我信,否則我就不能了解。」

    安氏雖然被稱為理性主導的「經院哲學」之始創人,但從他「祈禱與默想」著作中,卻又可以看到他對上帝單純的渴望和追求!







安瑟倫之思想


    安瑟倫繼承了柏拉圖和奧古斯丁的思想,認為信仰高於理性,理性應當服從信仰。但他又主張必須從信仰出發,運用形式邏輯,以論證基督教正統教義。他提出我信是為了理解信仰尋求理解的口號,但同時又認為,如果僅有信仰而不訴諸理性,則近乎玩忽。

    他在《獨白》中運用因果律,從事物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推出必有一個最完善者(即上帝)的存在。

    又在《宣講》中提出哲學史上著名的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論證。聲稱任何人都有一個關於上帝的概念,即上帝是一個不可構想有更大的最偉大者;但如果它僅僅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中,則還可以構想一個更偉大者,這是相矛盾的。因此這個不可構想有更大的最偉大者不僅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中,也必須存在於現實中。這個論證遭到同代人高尼羅的駁斥。

    高尼羅著《為愚人辯》,指出存在於心中的未必存在於現實中,認為安瑟倫所證明的最偉大的存在不過是海上仙島。安瑟倫的本體論論證後來得到笛卡兒、萊布尼茨、黑格爾等的肯定和修改,但被托馬斯·阿奎那、洛克、康得等所擯棄。

    安瑟倫在《上帝何以成人》一書中,認為世人因犯罪而冒犯上帝的尊嚴。上帝為維護其尊嚴與統治,堅持有罪必罰的公義”,要求對世人施以刑罰,不然必有適當的補償以滿足上帝的要求。基督是上帝之子,以無罪之身代人受死,這就滿足了上帝的公義。後世稱這為救贖論的滿足說或補償說。

    安瑟倫在其早期著作《論信仰》中,曾以極端的唯實論力斥洛色林的唯名論,認為一般是獨立於個別之外的客觀實在,一般高於個別,越是一般的東西就越有實在性。上帝是最一般的,因而最實在。他根據這一哲學理論,提出上帝和教會高於一切,教皇權力高於世俗君主,積極支持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神權至上的綱領。

    安瑟倫的這種唯實論,後來被天主教作為論證三一論、原罪論、聖事論、教會論等教義的理論基礎。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的派系 ,

       安瑟倫  , 

       多馬.阿奎那  , 

      聖維克多的休格  ,

經院哲學的派系


    經院哲學約可分為兩大派:

一.唯實論(Realism):屬柏拉圖主義/或奧古斯丁派。他們認為不是感官界的事物先有,而是先有觀念,後有事物。比如:不是桌子先有,而是先有桌子的觀念,因為造桌子的工匠先有桌子的圖形在頭腦中,然後才有桌子造出來。

    唯實論的主要人物有:J. S. Eriugena (810-877 AD)
              Anselm 安瑟倫 (1033 -1109A D)
              Bonaventure (1221-1274 AD)

二.唯名論(Nominalism):屬於亞里斯多德主義。他們認為「概念」或知識只是腦中的一個名詞,用來代替我們認識的事物。比如:人腦裡有桌子的形式是因為看見了許多的桌子而歸納出來的概念。

  唯名論的主要人物有:Thomas Aquinas (1224-1274 AD)
            J. Duns Scotus  (1266-1308 AD)
            Wilhelm Ockham (1285 -1349A D)

  唯名論後來壟斷了後期經院哲學的思想。人們也開始崇拜自然科學。認為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或歸納法,才能夠找到真正的知識。

    以下我們只討論經院哲學的兩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安瑟倫(Anselm AD 1033-1109)]
 
    安瑟倫是英國坎特布里的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他直接承繼了奧古斯丁的學說。被稱為經院哲學之父。以下只簡列他留給後人的三大學說:

一.信心尋求知識(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不是先證明後相信,乃是先憑信心,然後才能明白基督教的真理。他著名的口號說:「我欲明,故我信」(Credo ut intelligam)。

二.救贖論的滿足論:在他著名的著作《道成肉身的意義》(Why God Became Man)說明救贖是需要一位“神人”來完成的。人犯罪,得罪了上帝,因此人應該討上帝的和好,但是,人因是罪人而無法向上帝親近,因此,而要有一位“神人”,一位無罪的“人”,來滿足以上的要求。

三.上帝實存論:安瑟倫最著名的學說是他的証明上帝論。在其上帝實存論(Ontological Argument)中,他辯論說:

  1. 「完美」(perfection)這性質不可能是忽有忽無的,而是永遠存在的。

  2. 上帝是「想像中最偉大(完美)者」(That Than Which No Greater Can Be Thought)。

       3. 所以上帝存在。

     有一位諾名的愚者(一位在意大利的人)反駁說:「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最完美、最大的島嶼,它就應該存在了。但是,我們知道沒有這島嶼。」

後來安瑟倫回答愚者說:「上帝是超物質的,島嶼卻是屬物質的,這兩個那裡可以用來比較呢。」

我們知道,安瑟倫是把「存在」(existence)當著一種性能,就好像柏拉圖的「概念」一樣。後來,笛卡兒不用「最大者」,卻用「最完美者」(supremely perfect being)來推進安瑟倫的証明上帝論,辯論說:

  1. 我們想像中有最完美者。

  2. 完美這性能是「必須」存在的。

  3. 所以最完美者必須存在。

  4. 最完美者就是上帝

   後來康德反對說:「『最完美者必須存在』本身雖然是一個沒有錯的結論,但是卻不能在事實上絕對的証實出來。還有,『存在』這實在的東西不可能是一種性能」。

  現代哲學家的答覆:哲學家把「必須」(necessity)分成兩種,一種是logical necessity,另一種是ontological/factual necessity。而安瑟倫的上帝實存論只是一種logical necessity的辯論,所以不是factual 的
  不管怎樣,整個上帝實存論的基本方法是從「觀念」(形而上的)証明「存在」(形而下的),這樣可以行得通嗎?

[多馬.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AD 1225-1274)]
 
    多馬.阿奎那生於義大利,可算是中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因其著作題材之廣,冊數之多而被譽為「天使博士」(Angelic Doctor)。阿奎那主要的著作是有關哲學與神學的兩套總綱領(Summae),厚達六十冊。後來的人稱這巨著說它像一個知識的大湖。他的知識來源並非他有何獨到的見解,而是他將當時已有的思想巧妙地融會貫通來。

    他的《神學總綱》(Summa Theologica)已被公認為天主教神學的神學基礎。每部份都有很詳細的分類,是用問題解答的方式寫成。書內所用的語言好深奧,他把許多的聖經,神學教義,及哲學(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的思想貫通起來。今日的人談論阿奎那的哲學多只選擇三個學說:

一.哲學與信仰兩層樓說:也就是說,先用哲學來打基礎,然後將基督教教義建於其上。這使人走到基督教哲學之前看見一座兩層樓,先進入樓下時就是以哲學理論來談基督教信仰,在理性不能站立時,才上樓把信心搬出來作辯論。

      二.五個方法(The Five Ways):阿氏對上帝存在的証明被稱為「五個方法」。阿氏的出發點是:人不能憑空領悟到上帝的存在,要知道上帝的存在,必須有証明。以下是証明上帝存在的五個方法:

  1. 宇宙論(Cosmological Argument):這証明方法指人所見到會動的物件都是由另一個會動的物件推動。如此一直推算上去,那就有第一個會動的物件。阿奎那說第一個會動的物件是自動的,稱它為「第一個不動的自動者」(The First Unmoved Mover)。他說這「第一個不動的自動者」人人都知道是上帝。

  2. 因果論(Causal Argument):所見的「果」(許多的結果)必有「因」。如此,一直推算下去必有「第一因」,那「第一因」人人都知道是上帝。

  3. 從許多「偶然的存在」(Contingent beings)我們可以推算上去必有一個「必須的存在」(necessary being)。人人都知道這「必須的存在」就是上帝。

  4. 從「不同的完美程度」(Degrees of perfection)我們可以推算出一個「最完美者」(Most Perfect Being)。他說,人人都知道這「最完美者」就是上帝。

  5. 設計論(Teleological Argument):從許多的被造物我們可以推算出一位創造/設計者。而這「設計者」人人都知道是上帝。

    總括來說,以上的五個方法,不難發現它們只不過是一個方法罷了。或說是一個証明的五種說法。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這些論點似乎是很合情合理並且容易被接受,因為它不必依靠信心與基督的見証,而以客觀事物証明上帝的存在。但是,所証明出來的上帝又是一位怎樣的上帝呢?

      三.類比論(Doctrine of Analogy):他提出,一切關乎「上帝」的用語都是「類比」或「象徵」式的。換言之,當人稱上帝為父的時候,並不是上帝的性情與世上父親的性情完全相同,或全然不同,而是說,兩者確有相同之處。因此,他說用來形容上帝的字眼或許多宗教用詞既非是「固定」(univocal)的,亦非「不固定」(equivocal)的,而是「類比」(analogy)的。我們並不反對阿奎那的「類比法」。聖經中的確有用許多這類的字眼來形容上帝。我們也知道,人類無法完全用詞彙來表達對上帝的認識,許多時候必須用類比法來認識上帝更多。

    天主教把阿奎那的Summa Theologica奉為正統的系統神學,也是永恆的神學教義課本。

[結論]

引用白高倫所說的話:「當時因為教會壟斷了一切學術研究,所以絕大多數的哲學家都是聖品人士,他們用希臘哲學來維護基督教觀點… 使基督教信仰因摻雜了無數非基督教思想而被歪曲,然後,後世的批評者把摻雜在基督教內的非基督教思想攻擊得體無完膚,便以為已經把整個基督教難倒。」

        同樣今天,我們的工作一方面是要把摻雜許多非基督教哲學的元素從神學中分別出來,也一方面要禁止今日的哲學家把許多世俗的哲學再次的摻進神學教導中去,好讓神學不在受哲學扭曲而失去菁純。上帝喜悅我們以單純的心來回應祂的呼召!

安瑟倫

        安瑟倫之生平簡述  , 安瑟倫之簡介  ,

        安瑟倫主要著作  , 安瑟倫本體論論證 ,

        安瑟倫補贖論安瑟倫之人論 ,

        安瑟倫的著作--尋求上帝 ,

        安瑟倫之思想  ,

        安瑟倫之靈修  ,

         Monologium ,

         Proslogium ,

安瑟倫的著作--尋求上帝

  疲倦的人啊!請你卸下重擔,避開騷擾,拋棄憂慮,丟掉愁苦吧!請你為上帝留下時間,安息在祂懷中,進入心靈的內室,除了懷念上帝和尋求上帝以外,排除一切,關上門來尋求上帝。
  我的心哪!當現在向上帝說,讓我尋求祢的面。主啊!祢的面我正要尋求。主啊!求祢指示,叫我知道在甚麼地方、用甚麼辦法可以尋求祢,並尋見祢。

  主啊!祢是無所不在的,為甚麼我不能看見祢呢?原來祢住在不能靠近的光裏。然而,這不能靠近的光在甚麼地方?我怎能抵達?誰將帶領我到那光呢?
  至高的主啊!祢的僕人愛祢;可是,祢的臉離他很遠,祢的居所是不能接近的。他渴望尋見祢;然而,不知道祢的所在。他尋求祢;然而,不熟識祢的面。
  祢是我的上帝,我的主;但是,我還未曾見過祢。祢創造我,又更新我,並把一切幸福賜給我;可是,我認識祢並不足。我受造為要見祢;然而,我沒有做好我受造所當做的事。
  人喪失了他受造的目的,何等悲慘!他喪失了受造所應享受的幸福,招來了不應經歷的災禍。失去了唯一能使他幸福的,而留存著的只有悲慘而已。
  願我能仰望祢的亮光,縱使從遠處、從深處,求祢指示我尋求祢。當我尋求祢的時候,求祢把自己啟示給我。因為,除了祢的指示,我就不能尋求祢。除了祢把祢自己啟示給我,我也不能尋見祢。
  求祢使我以殷切的心來尋求祢,使我在尋求的時候切望祢,使我用愛心尋見祢,並當尋見的時候愛祢。
  主啊!我承認祢在我身上造出祢的形像,為要使我思想祢,懷念祢,並愛祢。因此,我感謝祢。然而,那形象已被罪惡毀損,以至於除非祢更新他,他就不能完成受造的目的。
  主啊!我不敢妄想洞察祢的尊嚴,但我切盼多少能理解我所信所愛的真理。不是理解後再相信,而是相信後要理解。求祢使我尋求祢、相信祢、渴慕祢、認識祢、事奉祢,完成我受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