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法蘭西斯與十字軍東征


    按照重大事件發生順序來講述,會造成一種錯覺,以為十字軍如同現代軍隊。其實,我們很難將歷次十字軍視為目標完全一致的行動;而且每個參與十字軍的人,各自可以接受的行動極限也很不同。如上述所言,有些人懷著宗教熱誠隨著有武裝護衛的君侯出發。走著走著,卻發現同行的人參與的動機不同。有人滿懷虔敬,有人夾雜著對世俗利益的濃厚興趣。有人可以為了英雄主義,不惜開戰;有人則受不了路上所見種種背離信仰之事,半途折返。

    眼見收復耶路撒冷這個信仰命題越來越被世俗利益扭曲,第四次十字軍後,法蘭西斯(St. Francis of Assisi)開始積極呼籲西歐人不要再以信仰之名,與近東穆斯林爭奪。然而,卻得不到正面回應。

    法蘭西斯眼見自己的苦勸不被搭理,1219年,排除一切艱辛前往埃及會見蘇丹Malik al-Kamil (撒拉丁的姪子),希望雙方停戰。蘇丹al-Kamil也耐心聽完法蘭西斯的傳道。在互動過程中,蘇丹個人的內涵與伊斯蘭信仰展現出來的宗教靈性,讓聖方濟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在離開時,他呼籲,居留在伊斯蘭世界的基督徒,在政治上,應順服穆斯林統治。雙方為十字軍喧嚷爭亂的歷史,留下沈靜邁向宗教和解的歷史典範。雖然,在大部份史書裡,這個部分經常被略而不談;或是從中世紀教會可以接受的觀點,做了不一樣的詮釋。


沒有留言: